[爆卦]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高虹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全民國防教育學程】廣告不實?教師花錢學專長,卻無教職還流浪 為因應教官退出校園,並培訓高中職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師資,從108年度開始包括政大、興大、中正、中山及淡大等學校陸續開設「全民國防教師學士後學分班」,吸引許多已有教師資格的儲備教師報考學程,希望增加自己的教學專長科目,以爭取進入校園擔任...

  • 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4 11:01:15
    有 1,262 人按讚

    【全民國防教育學程】廣告不實?教師花錢學專長,卻無教職還流浪

    為因應教官退出校園,並培訓高中職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師資,從108年度開始包括政大、興大、中正、中山及淡大等學校陸續開設「全民國防教師學士後學分班」,吸引許多已有教師資格的儲備教師報考學程,希望增加自己的教學專長科目,以爭取進入校園擔任新科目的專任教師的機會。教育部也多次對外宣稱全國將有363名全民國防教師需求,鼓勵目前未擔任專任教師或為現役教官等資格者,皆可修習學程取得任教資格。

    然而,虹安卻在日前接獲相關團體陳情表示,目前已有約三百多人取得資格,並有三百多人刻正修習學程中,依照教育部規畫將於三年內培育1089名全民國防合格教師。但傳聞今年度開缺狀況可能與預期相差很大,教育部宣稱的需求大餅恐為空中樓閣。許多儲備教師投入修習學程增加專長,自費十多萬元,修完相關學程學分後發現,根本就沒有這些職缺存在。

    虹安本週於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質詢中指出,根據教育部最新調查的未來三年(110至112年)的全民國防專任教師需求居然只有82名,其中更只有31名是公立學校的專任教職!虹安強烈質疑,教育部過去兩年讓聽信教育部說明而修習學程的老師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讓他們每人平均花費台幣15萬元的學費及時間修習學程,結果實際缺額居然和推估需求落差如此大,還是落得一職難求的困境,這不是欺騙嗎?國防部近日方才提出各種政策方案,以強化我國非現役軍人之國防知識技能,教育當局怎能以如此輕忽的態度面對全民國防教學人才的培育與就職規劃?

    教育部10月初根據虹安辦公室的索資,發放問卷給全國公私立高中職,詢問各校在未來三年針對全民國防教育的預期開缺狀況。結果,根據回覆問卷的學校資料統計(至10/13已回收422/513所)110年全國僅有20個專任教師缺,其中只有10個為公立學校缺額;未來三學年合計也只有82個公私立學校專任缺額,與教育部宣稱的363人相差4.4倍(363/82),其中公立學校更僅有31人。再考量許多儲備教師的長期職涯目標為進入公立學校擔任專任教師的話,僧多粥少情況更將超過11.7倍。教育部預計培育1089名全民國防教師,與現在公立學校實際將開出的專任缺額31人相比,供需落差達35倍(1089/31)。豈不是讓全民國防這個科目的第一批合格師資,絕大多數得開始流浪?

    虹安指出,早在106年底,教育部的「全民國防議題小組」朱元隆召集人就已經在「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出版的《課程協作與實踐》投稿刊登【教官離開校園之後,高級中等學校全民國防教育的師資何去何從?】一文提醒,教育部所講300多個缺額數字太大,「有待進一步調查和釐清」,結果現在預言不幸言中。為什麼106年就有人主張應該調查釐清的疑慮,拖到今年底才進行調查呢?甚至到九月的時候,都還堅稱會有363名師資需求?全民國防教育師資培育計畫成為「剛起跑就跌倒」的災難,許多教師多花了一筆錢修習學程,卻落得還是找不到專任教職的一場空,可說完全是人謀不臧所致,教育部真的不能推說是當時未能預料到的問題。

    今天是因為虹安強烈要求,才逼得讓教育部不得不提前進行普查,預先把三年的可能缺額都先推估出來讓大家知道。若是每年都推拖到年底才公布當年的教甄名額,豈不是要讓大家連續三年希望落空,才知道夢碎?又要讓多少人白花了金錢時間來修習這個學分學程?現在得出缺額落差如此之大,不僅讓已修畢學程的老師失望,也打擊正在修習學程學員的信心。虹安要求,教育部必須正視此問題,務實調查並坦誠公布實際的缺額數字,提供考慮修習的老師足夠的資訊,評估是否繼續投入全民國防教育專科。即便是「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那也請教育部好好的把說明書公開出來讓大家詳閱。

    潘文忠部長則在答詢時坦誠,目前的調查缺額確實與原先的推估有落差,目前的調查也還是初估,實際的數字必須由學校端正式提供才能得知,關於此事,教育部會來檢討改進。

    註:教育部於質詢後補充資料,根據全國470所公私立高等學校回收之問卷,將未來三年需求之專任教師名額由82人(422校)更新為106人。

    [匯流新聞網] 全民國防教育師資落差35倍 高虹安批教部:這不是欺騙嗎?
    https://n.yam.com/Article/20201021111355

  • 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2:01:00
    有 369 人按讚


    這也是我覺得極度不合理的事。

    菲爾剛離開路透社時曾在台灣幾所大學開新聞相關課程,因為他有三十多年路透社的經驗,不客氣的說非常資深,校方十分禮遇鐘點費給的比較高。不是不知足也很感謝,但客觀看來就一個有這樣經驗的國際專業人士而言,這種數字是可笑的。當然學校不是有錢的上市公司他的目的也不是賺錢,否則根本不會在台灣教書。但那兩年我常想,台灣的大學要國際化,對本國老師壓榨尚且如此,如何請到國際專業人士來授課?

    我們因為沒有經濟壓力也進入半退休狀態,對菲爾來說是為了興趣和樂趣而教,對我而言是可以回到台灣,他基本上把在台灣開課當慈善工作,因為得到的薪資付房租生活之外,所剩無幾。和發文這位老師一樣,花的時間不只是講課,有備課還有課前課後學生單獨來找的時間,往返的時間(這應該不能算),改作業的時間,一趟出去的時數平均下來,有時鐘點費跟速食店超商打工所差無幾。說到錢很市儈,但這是殘酷的現實。

    而在台灣的老師們,除了理想熱忱之外,還得養家。

    我有很多個身分,其中一個身分叫做流浪博士。

    這個身分從我2015年博士班畢業一直維持到現在。

    流浪的意思,從字面上直接了解,就是「沒有固定居所」。流浪博士的意思也可以以此類推,指的是「沒有找到正式教職,只能在很多學校當兼任流浪的博士」。

    我博士畢業後,當過母校的博士後研究員,也為了心愛的母校X書院當過「碩士級研究助理」,也做過完全不需要博士學歷的公務員。簡單地說,我沒有成為博士階段之後理當轉換的角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可能我不優秀、可能我是土博士沒有喝過洋墨水、可能我研究發表太少......總而言之,十五年前為了大學教職而決定去念博士班,以結果論來說,還真是完全搞砸了呢......。

    但是我的運氣一直很好,總會有許多貴人老師給我機會(仔細想想我目前的人生都是靠貴人老師們的幫忙走過來的),所以這學期我有了一個新身分,是北部某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

    你或許會有點好奇,兼任助理教授薪水有多少?嗯,其實就是鐘點費,每小時700多元。

    這個數字,我猜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學生,大概都不知道。俗話說「吃米不知米價」,但老實說學生真的也沒必要知道,那個在台上講到嘴角全泡的人,他到底實拿多少錢。

    那個700多元(零頭我就先去掉了,總之不會超過一杯珍奶),意思是你這學期如果開了一堂兩學分的課,那麼你這學期實拿的薪水就是:

    學分數*周數*700
    2*18*700=25,200

    25,200不是月薪喔!是這學期2月底到6月中之間,我實際拿到的薪水。

    當然學校會付我車馬費,但是是實報實銷,我一毛錢也不會賺到,而是把這些錢拿去貢獻給交通業者(在這個疫情谷底中也算好事一樁)。

    一堂課一小時700,算是合理嗎?好,大概比便利商店與麥當勞多了一兩倍,但是;

    我的勞動不會只有在上課而已。

    我每次去大學上課,往返要花四小時通勤。

    我每一堂課上課前,我需要花幾個小時不等的時間來備課、製作教材。

    我每一次下課後,學生只要來問我問題我就會留下來解答到學生滿意為止。

    以這個禮拜為例,我花了兩個多小時說服一個學生不要再遇到問題就假裝沒事繞過去,要好好直面內心的傷痛與問題,好好與它對話,而對方的頑強與否定則好幾次令我都想要禱告呼叫任何一個可以得來速的神明了。但我又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我就是逃避與繞過問題20多年堅決否定問題存在的高手。

    然後我又花了兩小時陪另一個學生好好談話,試圖去理出為什麼他的生命中總是覺得自己不配遇到好事、得到好的對待,聽他說生命中每一個覺得這世界否定了自己的存在的時刻,然後陪他去解開每一個曾經糾纏的結,試圖找到最原初的問題癥結。

    總之,四點下課,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超過十點。

    當然這些我花去的時間,我是一毛錢也領不到的。

    但是我並不在乎這些付出沒有金錢回報,因為我真心喜歡教書,我真心喜歡我的學生。那些心靈交流與信任,對我來說是品質很精純的時間流逝、是付出生命中一段時間的方式裡最寶貴的一種。

    不過我也同意,這種超值的售後服務(?)並不是要求一個老師的共同標準。

    一個教書的老師,跟做炸雞的攤商、重機具的操作員、公車司機、養鴨場的鴨農、交通警察、房屋仲介、清潔隊員、uber-eat外送員......或許也沒甚麼太大的不同,他們都會有倦怠的時刻、想要放空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對象(炸雞、生產線、打結的交通、鴨、雞掰客戶、垃圾......)感到厭煩,只剩下身體的勞動,或是在一天的情緒勞動後對自己徹底厭棄。

    老師撇開了聖職的光環,都是一個一個正常的人,有喜怒哀樂、有弱點、會說謊、有時會做卑鄙的事、有時也看不起自己。

    一個對教學沒有熱情的人可以當老師嗎?不行嗎?為什麼呢?

    -\-\

    今天我的同溫層,因為易智言導演與母校傳院的新聞而徹底洗版。

    政大存在的問題,我不陌生。我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

    大學需要很多兼任老師,因為,學生沒課上。

    學生沒課上,因為,專任老師的基本授課學分是一學期9學分(可能因校而異),但是行政主管職以及科技部研究、產學合作等等對學校有貢獻(要嘛帶錢進來要嘛為學校省錢)的老師可以減少授課,很多老師減到一學期3學分,當然一個系開不出甚麼課,每堂課又有修課人數上限,導致一堆學生修不到課。

    為什麼會有減授制度,就是因為,對大學來說,生財最重要,所以接科技部案子最重要、招生最重要、評鑑最重要,為了這些目標,讓老師們不要太辛苦、可以心無旁鶩做研究也是應該的,教學呢?沒辦法就犧牲吧!

    為什麼老師那麼少呢?不是一大堆流浪博士嗎?有的私立大學為了節省經費,老師退休了遇缺不補,用原有師資強迫分擔或是花前面提到的六、七百元去外面找業師來補。國立大學則是上演搶缺大戰,一個系的三級三審制,在校內搶缺嚴重、各個派系山頭都要搶的情況下,系級審、院級審、校級審,你的人馬我打槍、我的人馬你打槍,一個助理教授缺好幾個學期都因為三級三審沒過而從缺,是稀鬆平常的事。

    那這些問題又是誰要負責呢?校長嗎?主秘嗎?三長嗎?院長嗎?系主任嗎?

    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是教授、都是學者;我並不會說因為是教授所以他們都是聖人,但最起碼,在學校的環境裡,大多數接任行政職的教授們,都有身為學者與知識分子的學養、人品,甚至還有改造大學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是壞人。

    這些問題的出現,一路推到源頭,是大學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

    台灣的高等教育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效法美國新自由主義轉向的作法,學校資源越來越少,學校越開越多,為了搶錢、大家就只好搶破頭。而評鑑的標準,又只偏重發表數量、數字指標、為了擠進全球幾百大的排名而重研究輕教學(結果名次還是一直掉),藉由升等的標準綁架老師們只能埋頭做研究完全放掉教學(還是有很多老師仍然重視教學但是對升等毫無幫助純粹佛心來著),之前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被台大解雇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管是多麼優秀的知識份子,只要不做研究不能為學校帶錢進來,就是廢物,不要也罷。

    易智言導演指出的例子,真的只是千瘡百孔的大學制度病灶沉疴的冰山一角。

    -\-\

    但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導演在他的行文中,雖然批判了政大的制度,卻把學生當作「整個結構制度的共犯」。

    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前面提到的大學荒謬制度,坦白說人人都是輸家。犧牲了教學品質,學生是最直接的輸家;制度羞辱了擔任兼任教師的專業人才,這些人也是輸家。可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專任老師們、甚至是每學期為了開不出課焦頭爛額好說歹說求爺爺告奶奶哄人來兼課的主任、教授們,他們一樣好過不到哪裡去。

    我可以想像導演懷著熱忱,準備了很多教材,希望能夠在國立大學傳播學院當中作育英才,遇到學生基礎不好、書讀得不夠多、電影看得不夠多,會覺得恨鐵不成鋼,甚至心灰意冷。

    就像我前面說的,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倦怠、也會自私、也會有時候恨不得把學生的頭推去撞牆。

    老師可以對教學沒有熱情,可以不愛學生,可是有一個底線千萬不能跨越。

    老師不可以羞辱學生。

    -\-\

    老師可以怪學生不用功、當學生對學習抱持半吊子的態度,老師當然可以生氣,因為老師如果對教學、對知識是百分之百認真的,他當然希望對方拿出百分之百的鬥志正面對決。

    但老師不能罵學生笨(即便這件事情從我們當學生以來就時常耳聞),努不努力是個人選擇、天資與智能狀態卻沒得選。就好像過動兒(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先天身體遺傳,那不是學生笨、不是管不了自己、不是愛惹事生非,那不是選擇。

    老師更不能罵學生醜。

    這已經涉及歧視,還有人身攻擊,甚至可以是性騷擾。

    那些先天遺傳條件,從膚色、外型、身高、體重、智能表現、肢體殘障,精神狀態異常、口語表達障礙,到社會性的家庭型態(單親、隔代教養)、階級、收入、家長職業與社經地位(受刑人、智能障礙、精神疾病)、母語、家鄉......把這些個體無法選擇的弱勢,作為拒絕、責罵、甚至攻擊的理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歧視。

    學生看的書不夠多、看的電影不夠多讓人沮喪我可以同理,但是本來不同世代就有不同世代的媒介選擇、文化近便性(例如哈日與韓流的世代差異)、藝術品味甚至時代精神。我在政大教了快十年的經驗裡,學生或許沒看過甚麼我提過的書或是電影、聽過我放的歌,但是他們也有許多我不知道的文本經驗與媒體習慣,以政大傳院學生的素質,我不認為他們程度很差。

    而導演提到學生來修課動機不純,是希望可以在導演作品中露臉或是希望導演給予創作個別指導,我可以同理學生不是抱著對知識的渴望來修課所以感到失望,但這不代表他們欺騙你。不管是想要露臉、想要攀關係、還是想要個別指導,這不就是他們運用自身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尋求機會嗎?他們可以要求,你也可以拒絕。這是大學,大家都有同等機會,更何況你還是老師,你有社會賦予這個身分的權威。

    -\-\

    導演或許是出於一種情緒上的沮喪與憤怒,所以連帶地將教學回憶中不舒服的元素完全混同在一個完整的噩夢情境裡,所以在裡面的學生也面目可憎。但是冷靜下來,設身處地想想,在整個權力體系之下最底層的學生,怎麼可能會是共犯結構?(某些案例中或許會出現學生集體霸凌老師,但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與社會人,可以向外求助的社會資源網路仍然大於未成年人)

    你可以不喜歡學生,這是你的權利,沒有人要求老師一定要喜歡學生。但是,不可以對學生人身攻擊,不只是因為學生年紀尚輕、心智不一定完全穩定成熟;更重要的是,在一個課堂情境裡,老師與學生在權力結構上就是不平等,遑論有些學生會因為這樣的權力結構與社會制約,而把老師的話當成真理深信不疑,相信自己又醜又笨,難怪被老師羞辱嫌棄。

    這是關於底線的問題。

    警察不能侵犯人民隱私、醫生不能對外洩漏病人的病情、機長不能對全機乘客把飛行意外拿來開玩笑、法官不能以私心凌駕公共利益主導判決、藥商不能明知有風險還把藥賣給消費者......。每種職業都有其不能跨越的倫理防線,這跟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無關、跟職業倦怠無關;而是一個人能不能時常自省、在工作中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把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人,是這樣身而為人的基本問題。

    而最讓我遺憾的,是事情演變成老師與學生的弱弱相殘,讓制度的荒謬性逐漸失焦,甚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徒增更多傷心不快樂的人。

    我現在還是喜歡教書、喜歡當老師,靠存款過活,做喜歡的事。有一天存款會用完、或是我對教書的熱情燃燒殆盡,我不知道哪一件事會先發生。我有點無奈生在這樣一個知識貶值少子化大學經費緊縮的國家與時代,我也看不到未來在哪裡;但我已經厭倦責怪這一切了,這個問題我也認真判斷過不可能被解決。

    只是覺得很遺憾。

    一個圈子集合了全台灣最聰明、最有開創性、最有創造力的人們,然後一個愚蠢的制度就把這些聰明人全部困在一個小框框裡面互相鬥智廝殺。

    那我問你,你要給你教的孩子承諾甚麼樣光明的未來?

    -\-\

    -\-\

    照片是2012年我在X書院開的第一堂課,全部的人一起躺下來聽學生解說她的創作。我躺在畫面右邊拿著手板。只有在教書的時候我可以感覺靈魂的充盈,那是一個純粹的魔法時間,是虛度生命最好的方式。

    前天下課的時候學生跑來告訴我,他在學校裡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冒充者,好像在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只有在我的課的幾小時裡,他不再是冒充者,他是他自己。

    這是我開始教課以來最大的禮讚。勝過無數個700塊。

  • 專任教師是正式老師嗎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0:04:49
    有 11 人按讚


    我有很多個身分,其中一個身分叫做流浪博士。

    這個身分從我2015年博士班畢業一直維持到現在。

    流浪的意思,從字面上直接了解,就是「沒有固定居所」。流浪博士的意思也可以以此類推,指的是「沒有找到正式教職,只能在很多學校當兼任流浪的博士」。

    我博士畢業後,當過母校的博士後研究員,也為了心愛的母校X書院當過「碩士級研究助理」,也做過完全不需要博士學歷的公務員。簡單地說,我沒有成為博士階段之後理當轉換的角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可能我不優秀、可能我是土博士沒有喝過洋墨水、可能我研究發表太少......總而言之,十五年前為了大學教職而決定去念博士班,以結果論來說,還真是完全搞砸了呢......。

    但是我的運氣一直很好,總會有許多貴人老師給我機會(仔細想想我目前的人生都是靠貴人老師們的幫忙走過來的),所以這學期我有了一個新身分,是北部某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

    你或許會有點好奇,兼任助理教授薪水有多少?嗯,其實就是鐘點費,每小時700多元。

    這個數字,我猜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學生,大概都不知道。俗話說「吃米不知米價」,但老實說學生真的也沒必要知道,那個在台上講到嘴角全泡的人,他到底實拿多少錢。

    那個700多元(零頭我就先去掉了,總之不會超過一杯珍奶),意思是你這學期如果開了一堂兩學分的課,那麼你這學期實拿的薪水就是:

    學分數*周數*700
    2*18*700=25,200

    25,200不是月薪喔!是這學期2月底到6月中之間,我實際拿到的薪水。

    當然學校會付我車馬費,但是是實報實銷,我一毛錢也不會賺到,而是把這些錢拿去貢獻給交通業者(在這個疫情谷底中也算好事一樁)。

    一堂課一小時700,算是合理嗎?好,大概比便利商店與麥當勞多了一兩倍,但是;

    我的勞動不會只有在上課而已。

    我每次去大學上課,往返要花四小時通勤。

    我每一堂課上課前,我需要花幾個小時不等的時間來備課、製作教材。

    我每一次下課後,學生只要來問我問題我就會留下來解答到學生滿意為止。

    以這個禮拜為例,我花了兩個多小時說服一個學生不要再遇到問題就假裝沒事繞過去,要好好直面內心的傷痛與問題,好好與它對話,而對方的頑強與否定則好幾次令我都想要禱告呼叫任何一個可以得來速的神明了。但我又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我就是逃避與繞過問題20多年堅決否定問題存在的高手。

    然後我又花了兩小時陪另一個學生好好談話,試圖去理出為什麼他的生命中總是覺得自己不配遇到好事、得到好的對待,聽他說生命中每一個覺得這世界否定了自己的存在的時刻,然後陪他去解開每一個曾經糾纏的結,試圖找到最原初的問題癥結。

    總之,四點下課,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超過十點。

    當然這些我花去的時間,我是一毛錢也領不到的。

    但是我並不在乎這些付出沒有金錢回報,因為我真心喜歡教書,我真心喜歡我的學生。那些心靈交流與信任,對我來說是品質很精純的時間流逝、是付出生命中一段時間的方式裡最寶貴的一種。

    不過我也同意,這種超值的售後服務(?)並不是要求一個老師的共同標準。

    一個教書的老師,跟做炸雞的攤商、重機具的操作員、公車司機、養鴨場的鴨農、交通警察、房屋仲介、清潔隊員、uber-eat外送員......或許也沒甚麼太大的不同,他們都會有倦怠的時刻、想要放空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對象(炸雞、生產線、打結的交通、鴨、雞掰客戶、垃圾......)感到厭煩,只剩下身體的勞動,或是在一天的情緒勞動後對自己徹底厭棄。

    老師撇開了聖職的光環,都是一個一個正常的人,有喜怒哀樂、有弱點、會說謊、有時會做卑鄙的事、有時也看不起自己。

    一個對教學沒有熱情的人可以當老師嗎?不行嗎?為什麼呢?

    --

    今天我的同溫層,因為易智言導演與母校傳院的新聞而徹底洗版。

    政大存在的問題,我不陌生。我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

    大學需要很多兼任老師,因為,學生沒課上。

    學生沒課上,因為,專任老師的基本授課學分是一學期9學分(可能因校而異),但是行政主管職以及科技部研究、產學合作等等對學校有貢獻(要嘛帶錢進來要嘛為學校省錢)的老師可以減少授課,很多老師減到一學期3學分,當然一個系開不出甚麼課,每堂課又有修課人數上限,導致一堆學生修不到課。

    為什麼會有減授制度,就是因為,對大學來說,生財最重要,所以接科技部案子最重要、招生最重要、評鑑最重要,為了這些目標,讓老師們不要太辛苦、可以心無旁鶩做研究也是應該的,教學呢?沒辦法就犧牲吧!

    為什麼老師那麼少呢?不是一大堆流浪博士嗎?有的私立大學為了節省經費,老師退休了遇缺不補,用原有師資強迫分擔或是花前面提到的六、七百元去外面找業師來補。國立大學則是上演搶缺大戰,一個系的三級三審制,在校內搶缺嚴重、各個派系山頭都要搶的情況下,系級審、院級審、校級審,你的人馬我打槍、我的人馬你打槍,一個助理教授缺好幾個學期都因為三級三審沒過而從缺,是稀鬆平常的事。

    那這些問題又是誰要負責呢?校長嗎?主秘嗎?三長嗎?院長嗎?系主任嗎?

    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是教授、都是學者;我並不會說因為是教授所以他們都是聖人,但最起碼,在學校的環境裡,大多數接任行政職的教授們,都有身為學者與知識分子的學養、人品,甚至還有改造大學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是壞人。

    這些問題的出現,一路推到源頭,是大學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

    台灣的高等教育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效法美國新自由主義轉向的作法,學校資源越來越少,學校越開越多,為了搶錢、大家就只好搶破頭。而評鑑的標準,又只偏重發表數量、數字指標、為了擠進全球幾百大的排名而重研究輕教學(結果名次還是一直掉),藉由升等的標準綁架老師們只能埋頭做研究完全放掉教學(還是有很多老師仍然重視教學但是對升等毫無幫助純粹佛心來著),之前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被台大解雇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管是多麼優秀的知識份子,只要不做研究不能為學校帶錢進來,就是廢物,不要也罷。

    易智言導演指出的例子,真的只是千瘡百孔的大學制度病灶沉疴的冰山一角。

    --

    但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導演在他的行文中,雖然批判了政大的制度,卻把學生當作「整個結構制度的共犯」。

    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前面提到的大學荒謬制度,坦白說人人都是輸家。犧牲了教學品質,學生是最直接的輸家;制度羞辱了擔任兼任教師的專業人才,這些人也是輸家。可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專任老師們、甚至是每學期為了開不出課焦頭爛額好說歹說求爺爺告奶奶哄人來兼課的主任、教授們,他們一樣好過不到哪裡去。

    我可以想像導演懷著熱忱,準備了很多教材,希望能夠在國立大學傳播學院當中作育英才,遇到學生基礎不好、書讀得不夠多、電影看得不夠多,會覺得恨鐵不成鋼,甚至心灰意冷。

    就像我前面說的,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倦怠、也會自私、也會有時候恨不得把學生的頭推去撞牆。

    老師可以對教學沒有熱情,可以不愛學生,可是有一個底線千萬不能跨越。

    老師不可以羞辱學生。

    --

    老師可以怪學生不用功、當學生對學習抱持半吊子的態度,老師當然可以生氣,因為老師如果對教學、對知識是百分之百認真的,他當然希望對方拿出百分之百的鬥志正面對決。

    但老師不能罵學生笨(即便這件事情從我們當學生以來就時常耳聞),努不努力是個人選擇、天資與智能狀態卻沒得選。就好像過動兒(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先天身體遺傳,那不是學生笨、不是管不了自己、不是愛惹事生非,那不是選擇。

    老師更不能罵學生醜。

    這已經涉及歧視,還有人身攻擊,甚至可以是性騷擾。

    那些先天遺傳條件,從膚色、外型、身高、體重、智能表現、肢體殘障,精神狀態異常、口語表達障礙,到社會性的家庭型態(單親、隔代教養)、階級、收入、家長職業與社經地位(受刑人、智能障礙、精神疾病)、母語、家鄉......把這些個體無法選擇的弱勢,作為拒絕、責罵、甚至攻擊的理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歧視。

    學生看的書不夠多、看的電影不夠多讓人沮喪我可以同理,但是本來不同世代就有不同世代的媒介選擇、文化近便性(例如哈日與韓流的世代差異)、藝術品味甚至時代精神。我在政大教了快十年的經驗裡,學生或許沒看過甚麼我提過的書或是電影、聽過我放的歌,但是他們也有許多我不知道的文本經驗與媒體習慣,以政大傳院學生的素質,我不認為他們程度很差。

    而導演提到學生來修課動機不純,是希望可以在導演作品中露臉或是希望導演給予創作個別指導,我可以同理學生不是抱著對知識的渴望來修課所以感到失望,但這不代表他們欺騙你。不管是想要露臉、想要攀關係、還是想要個別指導,這不就是他們運用自身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尋求機會嗎?他們可以要求,你也可以拒絕。這是大學,大家都有同等機會,更何況你還是老師,你有社會賦予這個身分的權威。

    --

    導演或許是出於一種情緒上的沮喪與憤怒,所以連帶地將教學回憶中不舒服的元素完全混同在一個完整的噩夢情境裡,所以在裡面的學生也面目可憎。但是冷靜下來,設身處地想想,在整個權力體系之下最底層的學生,怎麼可能會是共犯結構?(某些案例中或許會出現學生集體霸凌老師,但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與社會人,可以向外求助的社會資源網路仍然大於未成年人)

    你可以不喜歡學生,這是你的權利,沒有人要求老師一定要喜歡學生。但是,不可以對學生人身攻擊,不只是因為學生年紀尚輕、心智不一定完全穩定成熟;更重要的是,在一個課堂情境裡,老師與學生在權力結構上就是不平等,遑論有些學生會因為這樣的權力結構與社會制約,而把老師的話當成真理深信不疑,相信自己又醜又笨,難怪被老師羞辱嫌棄。

    這是關於底線的問題。

    警察不能侵犯人民隱私、醫生不能對外洩漏病人的病情、機長不能對全機乘客把飛行意外拿來開玩笑、法官不能以私心凌駕公共利益主導判決、藥商不能明知有風險還把藥賣給消費者......。每種職業都有其不能跨越的倫理防線,這跟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無關、跟職業倦怠無關;而是一個人能不能時常自省、在工作中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把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人,是這樣身而為人的基本問題。

    而最讓我遺憾的,是事情演變成老師與學生的弱弱相殘,讓制度的荒謬性逐漸失焦,甚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徒增更多傷心不快樂的人。

    我現在還是喜歡教書、喜歡當老師,靠存款過活,做喜歡的事。有一天存款會用完、或是我對教書的熱情燃燒殆盡,我不知道哪一件事會先發生。我有點無奈生在這樣一個知識貶值少子化大學經費緊縮的國家與時代,我也看不到未來在哪裡;但我已經厭倦責怪這一切了,這個問題我也認真判斷過不可能被解決。

    只是覺得很遺憾。

    一個圈子集合了全台灣最聰明、最有開創性、最有創造力的人們,然後一個愚蠢的制度就把這些聰明人全部困在一個小框框裡面互相鬥智廝殺。

    那我問你,你要給你教的孩子承諾甚麼樣光明的未來?

    --

    --

    照片是2012年我在X書院開的第一堂課,全部的人一起躺下來聽學生解說她的創作。我躺在畫面右邊拿著手板。只有在教書的時候我可以感覺靈魂的充盈,那是一個純粹的魔法時間,是虛度生命最好的方式。

    前天下課的時候學生跑來告訴我,他在學校裡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冒充者,好像在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只有在我的課的幾小時裡,他不再是冒充者,他是他自己。

    這是我開始教課以來最大的禮讚。勝過無數個700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