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後來的我】
終於考完試,也搬去了一個新的地方,有時間和心力綜合一下這幾個禮拜的事。
-
其實這一連串的事是我從開始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沒有預料的。我知道文章一出去學校的中國學生是會有不滿,我亦有足打算我會被他們排斥,可是我沒想過他們的情緒...
【「I a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後來的我】
終於考完試,也搬去了一個新的地方,有時間和心力綜合一下這幾個禮拜的事。
-
其實這一連串的事是我從開始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沒有預料的。我知道文章一出去學校的中國學生是會有不滿,我亦有足打算我會被他們排斥,可是我沒想過他們的情緒會是那麼的激動。我也沒有想過學校會有這麼多人看過我的文章,還有不少在Boston的台灣人一一走來傳訊息給我。到後來我的文章在香港被廣傳到街知巷聞,朋友都跟我說他們的朋友也在看,我也很莫名其妙地被放上了各大媒體的新聞上,包括香港、中國、越南、美國(中文報),還有新加坡的媒體。
-
我記得當初我在香港當一個小小的記者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中四生,跑去了一個佔領時成立的網媒。香港在佔領以及佔領後的政治氛圍緊張,每一次有衝突事件的時候,記者們還比示威者勇武,總是不顧安全地站在示威者前面,拿著他們沉重的攝影器材拍下當刻發生的事。受過胡椒噴霧、警棍襲擊,愛寫文章又愛攝影的我,對社會議題有深入的關注,我知道當新聞工作者就是我想追的夢。後來自己的學業壓力又大得不可思義,經過多番考量便決定去外國讀書。有一次回香港,一個學民的朋友問我有沒有想過回去香港當外媒。那時候我一𣊬間發現,用英文去寫香港和附近地區的新聞,也是一個很符合我的方向。雖然這條路很難,需求也十分龐大,但那時候開始,我就本著想要把香港的社會議題帶到國際平台,作為我讀新聞的宗旨。
-
正如我後來公開發的聲明寫的一樣,有一次在Boston回家的途中,有一個亞裔男子坐我旁邊,開始問我在哪裡來。他問我是否從中國來,我搖頭說香港。於是他花一整趟車程不停教訓我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我是中國人的道理。雖然我在香港遇過這種的事也只會覺得荒謬,但我知道身邊的都是香港人,我總是能翻翻白眼笑笑而罷。那一次卻是自己一個在外地,坐在巴士靠窗位置,不能動彈。那種難言之無助感,讓我不得言之不斷流淚。那十幾分鐘的車程,我來回幾百次嘗試冷靜,卻又抑止不住感到委屈,啜泣不停。那一次的經歴,再加上來了Emerson多次因為香港人身份而受到的侮辱,讓我深知關於身份認同與政治對話的重要性。我想其他人聽到我的聲音。
-
有關注這件事的人或少已經知道我寫這篇文章的起點、過程與回響。那幾天事件鬧得沸沸騰騰,我被學校的中國人在社交平台上標籤指責,成為他們一眾人在微信上的話題。有人會在校園看見我後,在我旁邊與朋友竊竊私語,在微信上評論我個小的身型。那種心理壓力的確讓我難堪不已,我幾乎每天就戴著鴨咀帽,快步快步地穿梭校園。我不是羞愧,也不是害怕,但我討厭那種被注視的感覺,我沒有做錯什麼事,為什麼要走去見學校管理層,還要承受被洗腦的人反指自己被洗腦的言論。
-
在final前一天的週末,我發佈了一封公開聲明,解釋我的個人意見,以及描述那篇文章所引起的事。我以為那時候一切就會結束,事件會到此告一段落。兩天後一個清晨三時,我還在趕著寫最後一份新聞稿。我卻看到一個人身威脅性的post。那是來自一個我學校的中國學生在網上發的公開帖文。我不認識他,但我知道我們之間有不少的共同朋友。那時候一𣊬間的委屈惶恐一直在攻擊我,於是我不停地掉淚,一邊強抑制著怕吵醒同屋的人,又終於抑制不了地哭泣與顫抖。我驚恐發作卻又不知道我能找誰,但我再也無法做任何需要做的事。後來的那天,我連學校也沒法回。幸虧老師理解,容許我遲交我的final story。
-
其實我知道那只是網上恐嚇,他也沒有直接傳我或是標籤我,很大機會只是說說而已,但那時候我真的沒法控制。再想起我們學校這麼小,我們的共同朋友又那麼多,有人真的要找我來著的話,真的沒有很難。幸好那時候已經是final,我回去學校考過試,與不同的職員與教授交談過後,學期就已經完了,我也沒有必要再回去學校。
-
從這篇文章被廣傳開始,我基本上沒有一天有過足夠的休息,身心疲累。所以我大概隱隱若若地出現一下下,又消失去工作。有很多人看過我的文章都在不同的平台上傳訊息給我支持我、為我打氣。我也盡量用心地回覆每一個訊息與電郵,但希望沒有被我回應到的人也能明白。我其實全部訊息都有看的,也感受到你們的支持,只是我真的很累,沒有辦法完全回答。也希望大家不要再在Facebook給我傳交友邀請了!我是不會接受任何從我不認識的人發出的要求啦,希望大家能諒解。
-
還是那一句,其實在香港、台灣、新疆和其他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很多需要我們關注的人權問題。我只是一個用自己懂一點點的外語,擺出溫和左膠的態度寫了一篇關於身份認同和香港歷史的一個記者。其實比起那些人,我做的只不過是沙麈之事。我開初從沒有想過要代表任何人,但我很慶幸這麼多的你們讓我去代表你們的聲音。香港人(還有其他跟我有共嗚的人)加油,總有一天他們會聽見我們的喘息聲。
-
(照片是上年還沒發胖時在LA拍的哈哈哈哈)
寫電郵給教授中文 在 龍震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文樂】
我久不久就會有新東西 move on,早兩天錄情到龍匙的時候,提起大家都想學日文,可以去旅遊時能夠講簡單日文,剛好朋友有一日文老師學習多年,我也和她有一面之緣,印象甚佳,就去找她了解。
現時學日文很方便,私人教授彈性甚大,可以在家中 Zoom 也可以;老師也很認真,在開始之前先和我有一個視像會議,問清楚我們的期望才開始,還有試堂,對我們真好。
她提議我們買這本日文教科書,說現時大部份教授都是根據這本書去學,目標是六至八個月完成;完成之後就能夠有基本單字,基本語法和日本人溝通。
另外她提到的另一個重點是,很多傳統學習日文的學𣐀,都是由基本字母開始,再學怎樣寫,這樣也過了三個月,沉悶無比;她不建議這樣。
她建議首先要先提起學習興趣,另外就是以實用為主,所以一來就是會話,務求你不懂看日文字也可以記到一些簡單語句。
她建議的學習重要性如下:
1. Listening:你要說日文,你必然要聽清楚別人在講甚麼;別人講甚麼都不明白,你根本不知道要說甚麼。
2. Conversation:這部份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去日本旅行,問路,去餐廳叫東西吃,買東西時付款,都是會話。
3. Reading:學懂基本會話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閱讀,可以看日文書。
4. Typing:這部份我從來沒有想過,但真的很重要;你想想,你想預約餐廳,最常就是電郵,問酒店東西,也是電郵;所以學懂怎樣打字很重要。
5. Writing:這部份最不重要,但差不多全部外面的教授日本語學校都從這部份開始;老師問我,你要懂寫來做甚麼?有甚麼機會有用?現時唯一用處是寫聖誔咭給老師;懂打日文遠比懂寫日文重要。
這點我很有同感,很多時候我們懂看,卻未必會懂寫出來,但也能夠應付日常生活;甚至乎有些中文字,你叫我寫出來我也未必寫得到,但叫我打出來我很快就打得到。
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而我也馬上在第二天為情到龍匙主持買好日文書,準備開學去。
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喜歡實際地做,從來不會「搵日」,「諗下」;當日決定大家一齊學日文,前後不到十分鐘:大家都有興趣,找到老師,confirm 了時間,就開始,就是這樣。
這樣的想法,會讓我做到更多的事,而不是想了很多事情,結果沒有一樣做得成,執行力很重要。
要學好一樣東西,就結實地開始,結實地付出時間和努力,而不是一味只在想,然後看到別人有成果,就來一句「佢就好啦」而做結尾,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和大家共勉。
寫電郵給教授中文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林環牆:論文門世紀大醜聞的超級大破口——兩份一直未公開的電郵說明一切
2011神秘5人小組
大家應還記得:2011年6月,蔡英文在張小月,陳其邁,蕭美琴,以及謝志偉陪同下,飛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這個2011神秘5人小組所為何來?他們見了什麽人,做了什麽安排?我們調查得證據顯示,這神秘5人小組在英倫的所做所為,已形成論文門世紀大醜聞的超級大破口。
當時,這一神秘5人小組會見了三個重要人物,包括:LSE代理院長瑞斯(Judith Rees,2011.5 ~ 2012.9),英國上議院議員暨前LSE院長紀登斯(1997 ~2003),以及格達費兒子賽伊(Saif Gaddafi)的論文指導教授海爾德(David Held)。
2011引爆格達費醜聞:LSE收賄,教授受後謝金,學生雇槍手寫論文
2011年,是神秘又陰暗的一年。當時所謂的「格達費-LSE醜聞」整個爆開,時任LSE院長也是經濟學博士戴維斯(Sir Howard Davies)因而於2011年3月宣佈引疚辭職。這一個醜聞牽涉龐雜,容我一一簡述如下:
1. 根據英國前首席大法官沃爾夫(Lord Woolf)透露,那一筆來自利比亞150萬英鎊(240萬美元)的鉅額捐款,並不是自發性地捐贈給LSE,而是LSE主動向格達費基金會索取。但這個基金會卻是2002-2008在LSE就讀博士班的格達費兒子賽伊所經管。
2. 大法官沃爾夫指出,那一筆來自利比亞捐給LSE的150萬英鎊,實際到位30萬英鎊,而且都是不乾淨的企業賄款。在此提醒大家:這30萬英鎊捐款比施芳瓏收到的那一筆48萬英鎊的匿名捐款還要來得少。
3. 大法官沃爾夫也指出,格達費兒子賽伊的論文指導教授海爾德,竟然在賽伊被授與博士學位6個禮拜後,向賽伊索取金錢。
4. 另根據美國位於麻州劍橋顧問公司Monitor Group的文件,前LSE院長紀登斯則分別於2006 與2007兩年兩次經由這家公司安排飛去利比亞。當被質問是否收受利比亞賄款,紀登斯只是抱持緘默而不回答。
5. Monitor Group這家美國公司聲名狼籍,2011年3月3日發表聲明承認,他們收受金錢報酬,以充當賽伊博士論文的槍手。格達費醜聞引爆後,這家公司於2011年宣告破產。
http://archive.boston.com/news/local/massachusetts/articles/2011/03/04/local_consultants_aided_khadafy/?fbclid=IwAR33qVzt7ATdxzwgT7lk7wr3wPE5fXDBQFSuyNMHb3jWPOvgWhdvLMbS5rI
上面的故事說明LSE是英國一所不能堅守學術倫理的大學,它沒什麽公信力可言!
2011英倫行的目的何在?
讓我們驚訝的是,在格達費醜聞陰影籠罩下的2011年,以蔡英文為首的神秘5人小組,為什麽6月9日還去會見紀登斯與海爾德兩位涉及收賄的問題人物?
據台灣中文媒體報導,陳其邁在英倫行之前曾提說會安排蔡英文在LSE的演講活動,一如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前任總統過去的英倫行。但是為什麽沒有安排成功呢?
本人認為這當中透露出一個讓蔡英文非常尷尬的訊息:因爲在公開演講的場合,LSE若要介紹蔡英文時,一定不會稱呼她為蔡博士。大家不要忘了,2016年1月,蔡英文當選總統時,當時的LSE院長祝賀詞是直呼其名,而且僅提蔡英文是LSE的畢業生而已。
既然公開演講無法讓蔡英文稱心如意地安排好,那麽來LSE又有何目的呢?
2011年6月,雖有陳其邁伴隨同行在倫敦政經學院的校園街上,但蔡英文仍親自手提沉甸甸的黑色公事包,神色也略顯沈重(見照片)。為了察閱論文,我去年暑假曾在那兒,所以對LSE校園街景有點熟悉。根據照片顯示,蔡英文和陳其邁正好走在LSE的Portugal Street的街道上,路過一家叫Waterstone's的校園書店。那個地點離LSE圖書館走路約兩分鍾,而離倫敦大學的Senate House圖書館則約15分鐘。 大家如有興趣,可利用Google Map加以證實。
按我們蒐集到的訊息研判,蔡英文和陳其邁相當可能是要走去距離較遠的Senate House圖書館,企圖把她從未曾入館的所謂「博士論文」偷渡進去,以創造關鍵性的入館紀錄。這應該是2011神秘5人小組英倫行的主要目的!
在我8月發表的「獨立調查報告」裡,就已特別強調,早期LSE所有法學博士生都必須按規定繳交最後定稿論文至倫敦大學的兩個重要圖書館:一為Senate House圖書館,另一為IALS圖書館。但是,這兩個圖書館,從1983-84到今天,從未有蔡英文的論文入館紀錄:所以,不僅紙本不存在,論文書目亦然 --- 這也是蔡英文假冒法學博士最為關鍵的證據!
2011夏 蔡英文首度企圖偷渡論文:兩份一直未公開的電郵說明一切
我們研判,在蔡英文沉甸甸的黑色公事包裡,是一件沉重的硬裝本論文,而這一硬裝本就是要偷渡到Senate House圖書館,再經Senate House轉傳到IALS圖書館,以創造兩個圖書館都有入館紀錄。
這項研判是有具體根據的,因爲我握有兩份來自英國校方但一直未完全公開的電郵。這兩份都是在10月9日同一天收到的,而且都在回答我們在下面提出的關鍵的問題(詳參附件電郵):
「LSE官網上10月8日有一新聲明說:“Senate House圖書館的紀錄證實,這個圖書館曾收到一份蔡英文的博士論文,並將之轉交給IALS圖書館。” 請你們在你們的圖書館找找看有沒有那份論文?」
*** 來自Senate House圖書館的電郵 ***
結果Senate House 圖書館在同一天(10月9日)提出三個震撼性的答覆:
1)從Senate House圖書館的卡片書目(Card Catalogue)紀錄來看,這個圖書館應從未收到校外口試委員們(External Examiners)繳回的原始論文副本。
2)另從後來的書目紀錄來看,Senate House圖書館在2011年收到一本論文,並送交給IALS圖書館。
3)但是IALS圖書館已證實他們的圖書館已不再持有那一本2011版的論文。
上面三點的每一點答都非常震撼。綜合這些答覆,我們可以歸納出三點觀察:
---- 第一點答覆可能暗示,蔡英文根本不曾有過博士口試,所以沒有口試委員繳回原始論文副本的任何紀錄。
---- 第二點答覆更是石破天驚,為什麽在經過27年(自1984算起)後,會有人突然在2011年繳送一本所謂的論文進入Senate House Library,而這一年恰巧是蔡英文等5人小組來到LSE,並會見涉及格達費醜聞的紀登斯與海默德兩人。因此,我們有足夠理由斷定,企圖偷渡論文以創造入館紀錄者,正是提著沉甸甸公事包的蔡英文本人!試問: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是誰沒事選擇2011年送論文入館呢?
---- 第三點答覆暗示那本偷渡的論文根本就不是正規的博士論文,所以Senate House圖書館與IALS圖書館沒有因突然收到,而於2011年開始各自建立蔡的論文書目。當時那本2011版論文可能已被IALS圖書館立即退回給蔡英文,因爲2011年才剛遭收醜聞引爆衝擊,英國校方圖書館員應該不會有膽,去違法違規接收一本遲到27年的非正規論文。
*** 來自IALS圖書館的電郵 ***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IALS也在同一天(10月9日)對同一問題所做的答覆(詳參附件電郵)。他們的答覆更是直接了當:「我們的收藏沒有蔡英文的論文,而且我們的紀錄顯示,我們不曾收過蔡英文繳交的論文。」
大家要特別留意,上面Senate House與IALS的電郵回覆,都是立即發生在10月8日LSE官網貼出那一份疑似出自施芳瓏的挺英聲明之後,而且圖書館員都知道有那一份新聲明。
結論
2011年是論文門世紀大醜聞的超級大破口,Senate House圖書館一定還保有內部資料記載當年是誰,以及在什麽時間點企圖偷渡論文,創造入館紀錄,以營造蔡英文的所謂博士論文失而復得的假象。當這些資料攤開時,2011神秘5人小組禁得起查嗎?
所幸,在格達費醜聞才剛引爆不久的陰影下,英國校方圖書館不敢違法亂紀,以配合蔡英文們偷渡論文的企圖。
2019年,蔡英文的非正規的黑皮論文是偷渡進了LSE婦女圖書館,並建立起圖書目錄。但是Senate House 與 IALS迄今並沒有配合演出,來為錯誤百出、規格不對、以及編輯技術穿越時空的那一本令人不齒的論文背書。
無論如何,2011年企圖偷渡論文的事實,已清楚證明蔡英文沒有在1983-84完成博士論文。她是假博士,鐵證如山。
2020年1月8日
——原載《林環牆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107103880663427/posts/172471700793311/?d=n
原文附錄的兩份英文電郵,請見林環牆教授的臉書。
寫電郵給教授中文 在 Voi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反應熱烈,再度加開 】
《學習最全面的精神健康技巧 – MNH Intensive 課程第二期!》
-
「愛自己,才有能力愛人。學懂一套全面的精神健康技巧,可以把自己照顧得更好,也可把您愛的人照顧得更好。」
-
我們幾個月前推出了首創集合催眠治療、靜觀冥想及身心語言程式學(NLP)的MNH課程。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的第一期課程順利進行,亦快將圓滿結束。我們收到不少有關本課程的查詢,很多有興趣的人士表示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出席於星期六舉行的課堂而無法參與。
-
有見及此,我們決定開辦第二期MNH課程,讓錯過了的人士可以參與課堂,學習助己助人的精神健康技巧!這次我們亦特意將部份課堂改在星期天進行,務求體貼每一個同學的需要。我們亦吸收了第一期的經驗,對課程內容稍作調整,同時將原來八節的課堂增加至十節,希望教授一套更實用、更全面、更容易掌握的技巧予學員。
-
課程由中文放空冥想應用程式Void創辦人、臨床催眠治療師、NLP高級執行師暨國際發呆比賽冠軍 陳棨豪先生 設計,另外亦在教材中加入由心理學本科畢業的專業導師撰寫的基礎心理學理論和科學化研究數據。
-
我們提供獎學金計劃和早鳥優惠等,希望所有對課程有興趣的人都有機會參與課堂。
完成課程並達到畢業要求後,你將能獲得MNH畢業證書,優秀學員更能成為我們的受聘導師,學以致用,以及將精神健康導師變成你的職業!
-
第一期課程學員分享:
-
「課堂學到不同工具和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身邊正面對情緒困擾的朋友, 得以紓緩或釋懷。我除了繼續做樹洞聽朋友訴苦,現在也可按不同特質,給予更適切的支援了。」- Enoch
-
「課程內容充實,每堂都係冇訓覺位嘅情況下仍然會無限delay,因為導師講課非常有耐心解答學員疑問,應用練習時大家亦非常投入,所以每堂課嘅質量都好高,大部分嘅資訊都能夠好深刻地記入腦袋。教授嘅技能大部分都能夠好快喺生活當中實踐應用,呢樣亦係課程其中一個最吸引嘅地方。」- Phoenix
-
未決定好要不要報名?不妨先參與我們的課程講座,費用全免。講座中我們會分享MNH 課堂的內容架構和培訓後續安排,同場亦會有放空冥想體驗,讓沒有做過冥想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冥想的感覺!
有關MNH的課程簡介可參考以下網頁:
void.com.hk/mnh
立即報名:
https://forms.gle/wXsoFZzVofevimQK8
報名課程免費講座:
https://forms.gle/4tJgCckwRpZ7kqXE7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詢問負責職員Miki,mnh@void.com.hk
#精神健康 #課程 #心理 #壓力 #情緒管理 #催眠 #NLP #冥想靜觀 #放空 #發呆王 #陳棨豪 #Voidhk #Void #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