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寧詞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寧詞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寧詞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寧詞語產品中有15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歌〈心悶〉MV上線!】 「把願望、遺憾,寫成最美的靠岸」 或許希望落空,或許虧欠不已,或許我們接不住最掛念的人 但期許在事情之後我們能整理好自己,也把大家都收好 跌倒後拍拍身上沾著的灰塵,只留下疼痛刻在心裡的溫度,再往前走 美秀集團2021全新專輯《多色寶山大王》首支悲戀情歌〈心悶〉 結合台...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美秀集團 Amazing Sho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把願望、遺憾,寫成最美的靠岸」 或許希望落空,或許虧欠不已,或許我們接不住最掛念的人 但期許在事情之後我們能整理好自己,也把大家都收好 跌倒後拍拍身上沾著的灰塵,只留下疼痛刻在心裡的溫度,再往前走 美秀集團2021全新專輯《多色寶山大王》首支悲戀情歌〈心悶〉 結合台語饒舌、古典管弦,穿插合成器音...

寧詞語 在 小八 ˣⁱᵃᵒ 8 ❀手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3:41

🎐 【山茶花開時】 ⠀ ⠀ ✍︎ 『我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所以總是迎合別人。在和別人起衝突前,我寧願先逃跑。』 ⠀ 『在這個世界,就只有我喜歡媽媽。』 ⠀ ⠀ ☕︎ 這部完全就是涵蓋了所有題材,從愛情到親情、從喜劇到懸疑,雖然前面的步調有點慢(嗯我差點要棄劇),但是!其實在每集的最後面都有放一些“調皮...

寧詞語 在 Eric Ki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3:05:14

· · 🌊 能寫出這首歌的人 一定是很溫柔的人 詞:菲爾道、李康寧 曲:菲爾道 cover by 曾梓淞 #gulfofalaska #阿拉斯加海灣 上天啊 難道你看不出我很愛她 怎麼明明相愛的兩個人 你要拆散他們啊 上天啊 你千萬不要偷偷告訴她 在無數夜深人靜的夜晚 有個人在想她 以後...

寧詞語 在 Charles Mok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5:01:19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

  • 寧詞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19:31:01
    有 1,918 人按讚

    【新歌〈心悶〉MV上線!】

    「把願望、遺憾,寫成最美的靠岸」
    或許希望落空,或許虧欠不已,或許我們接不住最掛念的人
    但期許在事情之後我們能整理好自己,也把大家都收好
    跌倒後拍拍身上沾著的灰塵,只留下疼痛刻在心裡的溫度,再往前走

    美秀集團2021全新專輯《多色寶山大王》首支悲戀情歌〈心悶〉
    結合台語饒舌、古典管弦,穿插合成器音色與鋼琴獨奏
    器樂間交錯互補,用搖滾聲響的純粹,打造最深刻的情緒起落與堆疊

    註釋:
    心悶,讀音:sim-būn
    指動詞思念、想念,或形容內心愁苦煩悶的狀態
    而在歌曲中我們轉化它做:「帶著憂愁地思念」
    (詞語解釋自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高畫質版:https://youtu.be/k1YQE3YeMyw

    -

    作詞、作曲:冠佑
    編曲:美秀集團、張皓棠
    製作人:張皓棠

    演唱:狗柏、修齊
    主吉他、合聲:修齊
    合成器、鋼琴:冠佑
    貝斯:婷文
    鼓組:鍾錡
    副吉他:張皓棠

    合聲編寫:張皓棠
    管弦樂編寫:冠佑、張皓棠

    錄音:鄭平、張皓棠
    混音:張皓棠
    錄音室:112F Recording Studio、B-mic Studio、騷聲工房、富貴一路
    後期母帶製作:Alex Gordon from Abbey Road

    -

    導演 Director: 奧斯丁
    特別演出 Starring:韓寧、林哲熹
    製片 Producer:顏桂格、李品賢
    攝影師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林子堯
    攝影大助 1st Assistant Camera: Sam
    攝影二助 2nd Assistant Camera: 嘉祺、祖源
    燈光師 Gaffer:林岑璋
    燈光大助 Best Boy:賴威仁 Wilson
    燈光組 Gaffer Crew::郭欣錡 Richard BK、林俞伶 Ling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李逸傑
    執行美術 Production Executive:葉庭伊
    美術組 Art Crew:葉芷菱、吳岳峰

    造型 Stylist:小意思造型設計工作室 莉絲/怡如
    化妝組 Make-up Artist:priti makeup
    wawa/Jimmy/Gina/Elsa/珊珊

    剪接師 Editor:鄭惠璟
    調光師 Colorist:李芷璇

    平面視覺設計 Graphic Design:李威 Wei Lee
    標題字設計 Title Design:李威 Wei Lee

    女兒演員:Emily
    特別感謝:高瑋侖/正全義肢

    -

    本作品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0年補助

  • 寧詞語 在 谷Liv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3 16:29:34
    有 26 人按讚

    #谷Live新歌速遞
    Yoyo Sham 岑寧兒 -《風的形狀》
    https://youtu.be/KEb1Db47DAg

    Yoyo岑寧兒將會製作個人第一張廣東專輯,現派上第一首歌。

    生於香港,留學多倫多,旅居北京,駐足台北,歷此種種之後,今年,她回到家鄉,繼續思考人生中的大命題—「甚麼是家?」

    與香港音樂人林家謙和填詞人陳詠謙合作,這首歌叫作《風的形狀》,取風之無形,卻又帶動萬物飄流移動之意。Yoyo岑寧兒給了二位「離家」這個詞語,作為創作靈感的起點,讓旋律與文字,帶出離家路上的種種期盼與不安。她有感最近身邊很多朋友都思考著去留的問題,回顧自身歷經的旅程,每次她聽從的,無非都是心裡的直覺,而一個決定的對錯與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辨明,只有經歷過後才有軌跡可循,如歌裡最後一句所說,「讓一切沒定案」。
    ------------------------------------------------
    岑寧兒 Yoyo Sham -《風的形狀》
    曲:林家謙
    詞:陳詠謙
    編:林家謙
    監:林家謙

    #岑寧兒 #YoyoSham #風的形狀
    #香港製造 #MadeInHongKong #香港人撐香港音樂
    #2021新歌 #新歌 #廣東歌 #2021廣東歌
    ----------------------------------------------
    👍🏻 Facebook:https://bit.ly/2HZAgDL
    ♥️ IG:https://bit.ly/34PhuYx
    ⭕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c/谷Live
    📍 MEWE:https://mewe.com/p/谷live
    🏆 谷撐音樂流行榜:https://bit.ly/3q6yB0l

  • 寧詞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6 08:55:00
    有 45 人按讚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 寧詞語 在 美秀集團 Amazing Show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19:30:11

    「把願望、遺憾,寫成最美的靠岸」
    或許希望落空,或許虧欠不已,或許我們接不住最掛念的人
    但期許在事情之後我們能整理好自己,也把大家都收好
    跌倒後拍拍身上沾著的灰塵,只留下疼痛刻在心裡的溫度,再往前走

    美秀集團2021全新專輯《多色寶山大王》首支悲戀情歌〈心悶〉
    結合台語饒舌、古典管弦,穿插合成器音色與鋼琴獨奏
    器樂間交錯互補,用搖滾聲響的純粹,打造最深刻的情緒起落與堆疊

    註釋:
    心悶,讀音:sim-būn
    指動詞思念、想念,或形容內心愁苦煩悶的狀態
    而在歌曲中我們轉化它做:「帶著憂愁地思念」
    (詞語解釋自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

    作詞、作曲:冠佑
    編曲:美秀集團、張皓棠
    製作人:張皓棠

    演唱:狗柏、修齊
    主吉他、合聲:修齊
    合成器、鋼琴:冠佑
    貝斯:婷文
    鼓組:鍾錡
    副吉他:張皓棠

    合聲編寫:張皓棠
    管弦樂編寫:冠佑、張皓棠

    錄音:鄭平、張皓棠
    混音:張皓棠
    錄音室:112F Recording Studio、B-mic Studio、騷聲工房、富貴一路
    後期母帶製作:Alex Gordon from Abbey Road

    -

    導演 Director: 奧斯丁
    特別演出 Starring:韓寧、林哲熹
    製片 Producer:顏桂格、李品賢
    攝影師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林子堯
    攝影大助 1st Assistant Camera: Sam
    攝影二助 2nd Assistant Camera: 嘉祺亞
    燈光師 Gaffer:林岑璋
    燈光大助 Best Boy:賴威仁 Wilson
    燈光組 Gaffer Crew::郭欣錡 Richard BK、林俞伶 Ling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李逸傑
    執行美術 Production Executive:葉庭伊
    美術組 Art Crew:葉芷菱、吳岳峰

    造型 Stylist:小意思造型設計工作室 莉絲/怡如
    化妝組 Make-up Artist:priti makeup
    wawa/Jimmy/Gina/Elsa/珊珊

    剪接師 Editor:鄭惠璟
    調光師 Colorist:李芷璇

    平面視覺設計 Graphic Design:李威 Wei Lee
    標題字設計 Title Design:李威 Wei Lee

    女兒演員:Emily
    特別感謝:高瑋侖/正全義肢

    -

    Follow us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amazingshowtw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amazingshowtw/

    本作品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0年補助

  • 寧詞語 在 Pin Cheng J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2-30 16:28:12

    关注品城记FB账号→https://www.facebook.com/%E5%93%81%E5%9F%8E%E8%AE%B0-108704327677986
    真是人外有人,粥外有粥!
    大家都知道,嘉昇有一個朵,叫做“碳水教父”。凡是吃粥粉面飯,派嘉昇過去,食評一定很“專業”!然而今天,嘉昇就遇到了一個真正做粥的大師,人家一說話,就顯出嘉昇的業餘了。嘉昇平時形容粥,來來去去都是“綿”“滑”這一類的詞語,而在這位大師的口中,真正的好粥應該“米開花而不散”,同時符合“香滑綿稠甜”等要求。當然啦,人家也不光是嘴巴上厲害,實際做粥的功夫也是一流的!而且,他還開創性的把雲南的珍菌帶進了廣東的老火粥當中,讓吃粥無數的教父都直呼“新奇、過癮”!

    大眾點評
    店名:一粥薈·招牌魚粥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林樂路林和街21號首層
    電話:020-38240632
    人均:52元 口味:4.34 環境:4.40 服務:4.30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9:30-01:00

    賬單
    魚腩加豬潤粥(加料:魚球)*1——38元
    珍菌靚雞粥*1——38元
    順德煎魚餅*1——26元
    招積冰川茄*1——32元
    共計:134元
    吃遍广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bbIUocFic&list=PLs58S8XatBvkch0bF3Z_bQpKiniIa66RN
    跟着嘉升吃美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AmD-3uu4A&list=PLs58S8XatBvmuEaN-q3lfXuWY7xvtH7hP
    跟着大秋吃美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LPaEcuOYI&list=PLs58S8XatBvnTBaL1WMVbDd8DmX_0bbUo
    吃遍佛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Id5dMzzqw&list=PLs58S8XatBvlGDJOQuekq-lEBn-iXfRu5
    粥粉面饭来一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TqF81vVYOE&list=PLs58S8XatBvl0Lmr1rTA2JYikCBmozCF1
    吃遍珠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R8bsBZGq8&list=PLs58S8XatBvlYx7-E_EfMhDAuutGRi3Wm
    品一座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N4GqAMoOc&list=PLs58S8XatBvmMLb0ipGVm0hceujBn3SIk
    吃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fIFSk9_A&list=PLs58S8XatBvmYeqptj1F7Jp2JufgTMBsa
    跟着品城记玩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VrxTe8Ei0&list=PLs58S8XatBvnmM787KPz6pfWQqAbu-tSD
    品一座城,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人文!
    走,帶你去找好吃的!
    我們的夢想,是吃遍世界上每一座城市的美食!
    吃遍給廣州,再吃遍全世界!
    傳統中華美食,西餐,網紅美食,平民小吃!
    只要是好吃的,我們絕不放過!
    想要GET更多好吃的食物,跟著我們就對了!歡迎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IZoMHDRHV9j7MYMGNO_Ug?sub_confirmation=1】
    你的城市哪裡好吃哪裡好玩?全在我們的原創視頻裡!
    #品城記 #探店 #廣州#粵菜

  • 寧詞語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8-21 08:00:00

    德語學堂 — 德國生活必修 打開話匣由天氣開始?(果籽 Appledaily)

    踏入四月的春天,德國就有一句諺語「April, April, der macht was er will.」。解為「四月,四月,它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意思是指四月是德國全年之中天氣最不穩定的月份,一天之內可以出太陽、下雨、下冰、下雪,溫差亦非常大。

    除了說這句諺語外,其實德國人喜歡談天氣是有特別原因的。因為德國秋冬季節日短夜長,天黑時間較多,天灰以及日光時間直接會影響情緒,所以德國人很珍惜春夏時分,一說起好天氣就精神起來,討論一下會做甚麼户外活動、放工去哪裏喝啤酒、近郊單車遊路線之類。如果想跟德國人開展對話,說天氣就很有用,而且德文關於天氣的詞語也不太複雜,例如多雲是wolkig、很寒冷是Es ist kalt。在德文入門初班級數A1教科書就包括了天氣(das Wetter)這單元。

    果籽 :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5dFeQEJT7s0 )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MAIMBRO-gMQ )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

    #果籽 #德語 #德國 #德國人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