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台北車頭歸陣歸陣
尞日係語言放送日
分中人騙个阿國講無幾久愛轉了
對印尼嫁來个阿梅妹
分人離閉自家做工蓄細人
厥等來來去去
像人網肚个魚陣
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作者簡介
臺中東勢人。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2002年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作品〈影子〉於「光環舞集」以跨領域形式演出。2005年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2008年作品〈靜下來的此刻〉由「歡喜扮戲團」影像演出。2009年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2010年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臺大詩歌節發表。2016年「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2017年〈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被指定為開幕和閉幕朗誦。同年客語詩作〈鏡花水月〉由林少英作曲,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曾獲邀在太平洋詩歌節,臺東詩歌節,淡水國際詩歌節和臺北詩歌節……等講座和朗誦演出。出版詩集《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留聲》、《那界》,編選客語詩集《落泥》、發行客語詩與樂專輯《望天公》。(資料修改自「台灣文學獎」網站)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朗誦者簡介
傅文詳,來自台中山城東勢的客家人,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山城包括和平、東勢、新社 、石岡,山城的客家人講的是大埔腔。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小編井井賞析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1)客語中的大埔腔
張芳慈早年參與「笠詩社」時就多以人與土地為書寫內容,真正開始客語詩創作並出版客語詩集《天光日》,則要到九二一地震重創了家鄉東勢以後,東勢是大埔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地區(另外尚有石岡和新社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整體而言講大埔客家話的並不多,據資料統計,全國客家人口使用「四縣腔」者佔58.4%、「海陸腔」佔44.8%,而「大埔腔」只有4.1%[註一]。除了發音與腔調有別於其他,大埔腔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名詞後面沒有語尾「仔」,如四縣和海陸腔講「細阿哥仔、細阿妹仔」,但詩裡我們看到的則是「細阿哥、細阿妹」。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2)移動的東南亞
這首〈出路〉是2019年「臺灣文學獎」客語新詩創作獎得獎作品〈牆系列組詩〉中的其中一首。當作者在第一段寫道「中壢」、「東南亞」、「國際化」,常於桃園地區搭乘火車的讀者,或許腦中就已經浮現出車站周邊的異國料理、東南亞超市和多國語言並列的店招。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不同的族群、語言當前猶如一堵牆,然作者在車廂裡觀察,去理解、去想像這些操持陌生語言的「後生人(年輕人)」來到異地生活工作的心情。「細阿哥(小伙子)」坐在「地泥(地板)」似有心事地唱歌,「成時(有時候)」望向開啟一瞬旋即關起的車門;幾個配戴頭巾的穆斯林「細阿妹(女孩)」,正用「厥等(他們)」的語言開心聊天。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火車一路來到臺北,「尞日(假日)」大廳裡坐滿來此交流聚會的移工和新住民,「分中人(被仲介)」欺騙只得回去的阿國,或是從印尼家鄉遠嫁臺灣的阿梅妹。每種語言背後都是不斷移動的生命經驗,在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尋找出路,換取「轉去起屋个風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3)屬於臺灣的現代化經驗
回望臺灣現代化以來的種種關卡:彼時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餘波持續,80年代黨外運動加上政治解嚴,使臺灣終於朝向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至今三十多年,才有現在的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及更多在各自領域努力的母語創作者。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島內意識抬頭之餘,島外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臺灣企業不堪成本提高、號召勞力需求之際,也紛紛來到這個島嶼填補產業缺口。當政府隨後於1990年起正式引進外籍移工,這些工廠、建地或家庭裡的工作者,和通婚來臺的新住民,從此成為我們日常中熟悉的面孔。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三十多年的發展持續至今,張芳慈以其母語書寫觀照,屬於當代臺灣城市的議題。語言和族群差異不該是新舊住民之間的高牆,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工作「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至此,我們或許能為詩題〈出路〉賦予第二種解讀,當他們來到臺灣尋找機會,已是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我們自己又如何在越趨多元的今日,在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摸索一條得以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路徑。ㅤㅤㅤㅤ
[註一]資料來源:客委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
美術設計: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的手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客語詩 #台灣 #張芳慈 #出路 #大埔腔 #移動 #火車 #都市裏的台灣
客語翻譯發音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休假時,看了韓國總統文在寅與韓國偶像團體BTS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影片。
文在寅和BTS講韓文,聯合國的官方頻道影片則是以英文即席翻譯配音播出。
他們當然會講英文,也可以用英文演講。但他們仍然選擇使用最能表現自我的語言,面向世界。
這就是多元的世界,平等溝通的理想方式:
發言者可以選擇講最有把握、最自信、最想使用的語言,主辦單位提供各種可靠的翻譯,讓全部的人都能聽懂。
在這樣的情境裡,沒有人會因為語言能力不佳而被看輕(大家講自己常用的、喜歡的),也沒有人會因為語言能力不佳而被排斥(有可靠的翻譯,聽得懂)
這樣理想的世界,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我的父親是戰後移民二代,母親家族世居雲林。爸爸的母語是粵語,媽媽的母語是臺灣閩南語(臺語)。父母親跟家中長輩和兄弟姊妹講話時,也都能流利使用母語。
在自然而然使用母語的環境裡,我應該自幼就通曉三種語言(和媽媽講臺語、和爸爸講粵語、在學校學華語)
很可惜,在罷黜多語、獨尊華語的教育體制下,我的父親母親為了讓孩子「學好華語、發音標準」,就捨棄了流利的母語,採用全華語教育
到現在,我的華語雖然還不錯,但粵語和臺語都只能閒暇時自學,聽力勉強八成、口說只剩三成。
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如果我可以決定,我會希望我的父母放心在家說母語,放膽教我母語,讓我體驗三語生活的多采多姿。
臺灣是個多語言的社會,只是我們的教育長期獨尊華語,讓許多人沒發現臺灣國家語言的多采多姿。
2019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把「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都列為「國家語言」
並規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
罰錢掛狗牌「我愛說國語」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各式各樣的國家語言多元發展的時代。
很高興看到近年來政府機關的努力,從公部門開始推動「國家語言平等」。
包括防疫記者會、國會、市府施政報告等,都看得到辛苦的手語老師,努力地讓使用手語的朋友們也能參與公共事務。
立法院也跟上國際級會議的腳步,為各種國家語言提供即時翻譯。各族群的民意代表使用客語、臺語、原住民語等各種國家語言問政時,若政府官員語言不通,都可以透過即時翻譯,同步了解。
這項措施,達成多元、平等、相互尊重,又節省翻譯時間,真的要給立法院大大的鼓勵。
臺灣要成為現代化、國際化的國家,對「多語環境」的建構是必要的。
建立多語環境,必須有良好的翻譯,也必須有健康的心態。
消除「華語至上」的心態,就是臺灣邁向多語環境的關鍵。
就像聯合國大會,官員不會要求BTS「你們會講英文,就用英文吧,比較節省時間,語言只是一種工具,用大家共用的工具就好」
不管你要講什麼語,官方提供可靠的翻譯,大家都OK。
在代表多元民意的國會殿堂,每個人可以講自己最順暢、最想用的語言,讓美麗的國家語言在生活中綻放多元的光彩,這不就是我們好國好民、向前進步的理想嗎。
大家放下防備和成見,一起體驗多語言社會的美好吧。
客語翻譯發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路 ◎張芳慈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台北車頭歸陣歸陣
尞日係語言放送日
分中人騙个阿國講無幾久愛轉了
對印尼嫁來个阿梅妹
分人離閉自家做工蓄細人
厥等來來去去
像人網肚个魚陣
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
--
◎作者簡介
臺中東勢人。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2002年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作品〈影子〉於「光環舞集」以跨領域形式演出。2005年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2008年作品〈靜下來的此刻〉由「歡喜扮戲團」影像演出。2009年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2010年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臺大詩歌節發表。2016年「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2017年〈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被指定為開幕和閉幕朗誦。同年客語詩作〈鏡花水月〉由林少英作曲,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
曾獲邀在太平洋詩歌節,臺東詩歌節,淡水國際詩歌節和臺北詩歌節……等講座和朗誦演出。出版詩集《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留聲》、《那界》,編選客語詩集《落泥》、發行客語詩與樂專輯《望天公》。(資料修改自「台灣文學獎」網站)
--
◎朗誦者簡介
傅文詳,來自台中山城東勢的客家人,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山城包括和平、東勢、新社 、石岡,山城的客家人講的是大埔腔。
--
◎小編井井賞析
(1)客語中的大埔腔
張芳慈早年參與「笠詩社」時就多以人與土地為書寫內容,真正開始客語詩創作並出版客語詩集《天光日》,則要到九二一地震重創了家鄉東勢以後,東勢是大埔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地區(另外尚有石岡和新社等)。
整體而言講大埔客家話的並不多,據資料統計,全國客家人口使用「四縣腔」者佔58.4%、「海陸腔」佔44.8%,而「大埔腔」只有4.1%[註一]。除了發音與腔調有別於其他,大埔腔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名詞後面沒有語尾「仔」,如四縣和海陸腔講「細阿哥仔、細阿妹仔」,但詩裡我們看到的則是「細阿哥、細阿妹」。
(2)移動的東南亞
這首〈出路〉是2019年「臺灣文學獎」客語新詩創作獎得獎作品〈牆系列組詩〉中的其中一首。當作者在第一段寫道「中壢」、「東南亞」、「國際化」,常於桃園地區搭乘火車的讀者,或許腦中就已經浮現出車站周邊的異國料理、東南亞超市和多國語言並列的店招。
不同的族群、語言當前猶如一堵牆,然作者在車廂裡觀察,去理解、去想像這些操持陌生語言的「後生人(年輕人)」來到異地生活工作的心情。「細阿哥(小伙子)」坐在「地泥(地板)」似有心事地唱歌,「成時(有時候)」望向開啟一瞬旋即關起的車門;幾個配戴頭巾的穆斯林「細阿妹(女孩)」,正用「厥等(他們)」的語言開心聊天。
火車一路來到臺北,「尞日(假日)」大廳裡坐滿來此交流聚會的移工和新住民,「分中人(被仲介)」欺騙只得回去的阿國,或是從印尼家鄉遠嫁臺灣的阿梅妹。每種語言背後都是不斷移動的生命經驗,在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尋找出路,換取「轉去起屋个風光」。
(3)屬於臺灣的現代化經驗
回望臺灣現代化以來的種種關卡:彼時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餘波持續,80年代黨外運動加上政治解嚴,使臺灣終於朝向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至今三十多年,才有現在的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及更多在各自領域努力的母語創作者。
島內意識抬頭之餘,島外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臺灣企業不堪成本提高、號召勞力需求之際,也紛紛來到這個島嶼填補產業缺口。當政府隨後於1990年起正式引進外籍移工,這些工廠、建地或家庭裡的工作者,和通婚來臺的新住民,從此成為我們日常中熟悉的面孔。
三十多年的發展持續至今,張芳慈以其母語書寫觀照,屬於當代臺灣城市的議題。語言和族群差異不該是新舊住民之間的高牆,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工作「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至此,我們或許能為詩題〈出路〉賦予第二種解讀,當他們來到臺灣尋找機會,已是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我們自己又如何在越趨多元的今日,在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摸索一條得以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路徑。
[註一]資料來源:客委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
美術設計: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的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客語詩 #台灣 #張芳慈 #出路 #大埔腔 #移動 #火車 #都市裏的台灣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20200617.html
客語翻譯發音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客語四縣腔發音指導、翻譯:徐汎平
ℹ️ 傳統電鍋的內鍋,記得要放在內鍋架上架高... 不然口罩會熔掉。
ℹ️ 食藥署提醒:如果民眾出入戶外或低風險場所使用的醫用口罩,在無破損或髒汙前提下,要增加使用次數,建議可以用電鍋無水加熱(乾熱)方式進行殺菌,但在消毒 3 至 5 次後仍要更換。
ℹ️ 賴全裕副教授提醒:如果是 IH 電子鍋,要量看看溫度,內鍋裡面乾蒸氣溫須達 110℃ 左右才能使用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