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定性定量半定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定性定量半定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定性定量半定量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煙花颱風對台灣綠能的貢獻,以及核能無預警跳機的不可預測性!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近期台灣電力系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新聞,可供未來能源轉型的參考。 其一是煙花颱風在7/21以後的一週左右的時間,帶來了豐沛的風能發電和水力能發電。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0萬的網紅ブライトサイド | Bright Side Jap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思い浮かべてください。 旅客機の窓側の席に座ってゆったりしていると、突然白いスプレーが翼の後ろから出てきます。 飛行機に問題?墜落?心配ご無用です!これはパイロットが一般的な作業でもある、燃料投棄を行っているだけなのです。 これ、お安くはありません。例えば、短距離と中距離ようにデザインされた...
定性定量半定量 在 Ada W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04 22:39:29
來犧牲色相講解一下[為什麻你需要一個好的設計師]好了,[EX好的設計師像我XD,遇到好幾個各案,都是業主花了冤枉錢,前面自己找了工班做裝潢,總以為簡單設計就好,叫工班簡單弄弄,結果在沒有設計規劃/施工圖/模擬圖/細部圖/材質設定/工程規劃......等等的情況下...........工班因為沒有美感...
-
定性定量半定量 在 ブライトサイド | Bright Side Jap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9-17 12:30:00思い浮かべてください。 旅客機の窓側の席に座ってゆったりしていると、突然白いスプレーが翼の後ろから出てきます。 飛行機に問題?墜落?心配ご無用です!これはパイロットが一般的な作業でもある、燃料投棄を行っているだけなのです。
これ、お安くはありません。例えば、短距離と中距離ようにデザインされた中サイズのボーイング737-300は、2.5トンの燃料を1時間毎に消費します。ジェット機の燃料のお値段は、1トン当たり600ドル。
つまり、このような大きさの旅客機を運行させる場合、およそ1時間に1500ドルを使用してい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それではなぜ行うのでしょうか?
タイムスタンプ:
ジェット機の燃料のお値段は? 0:30
お金を無駄にするような行為に至る理由 💰 2:17
やり方 3:03
環境汚染は? 😖 4:47
様々な緊急事態に備えた燃料搭載 5:29
翼に燃料が格納されている理由 ✈️ 7:59
#飛行機 #航空 #ブライトサイド
概要
- 飛行機は、離陸するときよりも着陸するときのほうが、100トンほど軽くなっているはずです。
-飛行機が着陸前に特定量の燃料を消費していない場合、地面に強く打ち付けて、深刻なダメージを負ってしまう可能性があります。
- 時に緊急事態が発生した場合、飛行機は予定していたよりも早く着陸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
- 燃料が翼に搭載されているのをご存知な方は、あまりいらっしゃらないですよね。
機長が操縦室のスイッチををオンにすると、ポンプとバルブの高性能システムが起動して、無駄な燃料を吐き出すために、翼に搭載された特別なノズルが飛び出します。
- すべての機体がこの複雑なシステムを搭載している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
例えば、ボーイング757やエアバスA320などの狭い機体の飛行機であれば、燃料投棄を行うことは不可能です!
- 飛行機の構造上可能であれば、パイロットは人の命をリスクにかけるのではなく、燃料を廃棄することを選ぶわけです。
- 大半のガソリンは空中で蒸発するため、地面にたどり着く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環境汚染的な側面から言えば、かなりよろしくないように感じられ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しかし、ここで一つ。 飛行機は空中に飛んでいるわけで、どっちみちこの燃料は大気に放出されます。
- ところで、どんな機体もAからBへ移動するために必要分より多めに燃料を搭載しています。
- 2014年12月29日、ヴァージン・アトランティックのVS43がガトウィック空港からラスベガスにむかって出発。飛び立ってすぐに、パイロットは右翼の着陸ギアが挟まって、機体に引っ込んでいないことに気づきました。
- 飛行機は数時間旋回したあと、イングランド南部を走行中に十分な燃料を消費して、ガトウィックへ戻ります。
- 燃料タンクが翼に備え付けられているもう一つの理由が、機体の胴体を軽くするためです。 これも、翼への圧力を軽減してくれます。
- すべての燃料が機体の先やしっぽの部分に格納されていたら、重心が燃料の消費具合によって変わってしまい、機体の安定性に影響します。
ストックマテリアル (写真、動画など):
https://www.depositphotos.com
https://www.shutterstock.com
https://www.eastnews.ru
エピデミックサウンド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
ブライトサイドのチャンネル登録 https://goo.gl/31w525
-------------------------------------------------------------------------------------------
5分でできるDIY Youtube https://goo.gl/ffui6
落書きキングダム https://bit.ly/2Sy1lPk
123 GO! Japanese https://bit.ly/2JUFBwB
私たちの実録日記 https://bit.ly/2OHK5sk
わんぱくスライムサム https://bit.ly/2PheoFI
----------------------------------------
声の出演:荘司哲也(Studio Kiwi)
定性定量半定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煙花颱風對台灣綠能的貢獻,以及核能無預警跳機的不可預測性!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近期台灣電力系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新聞,可供未來能源轉型的參考。
其一是煙花颱風在7/21以後的一週左右的時間,帶來了豐沛的風能發電和水力能發電。這讓7月底每天的風光水等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都趨近6%,是夏季的新紀錄。煙花颱風接近台灣的路徑,雖然帶來強風和水力,但因為南臺灣受到外圍環流的影響較小,太陽能仍有效發電,造就了非常理想的再生能源發電情境。
煙花颱風接近台灣的時間,剛好是台灣負載尖峰最有可能出現的時節-因此,很有可能我們今年的年負載尖峰,因為煙花颱風而有效下降了-雖然具體貢獻需要利用機率性的反事實論證方法來定量分析。
在以前,人們對颱風的想像,大多伴隨著其所帶來的巨大災難,然而煙花颱風的拜訪,以及其帶來的綠能發電和負載抑低,象徵著另一種想像的可能-在未來,襲台的颱風當然還是有可能造成意外的災害(也包括核電廠必須降載或停機等對於電力系統的損害),但它們也是夏季時節綠能大展身手的最佳機會。
另一個好消息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變動型再生能源的容量價值實績,因為夜間殘餘負載尖峰的有效抑低,達2.11GW。和去年的1.81GW相比,這是顯著的成長,也代表負載尖峰和殘餘負載尖峰的差值應該會隨著平均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未來變動型再生能源的容量價值應該會持續成長。如果夜間殘餘負載成長的幅度確實小於負載尖峰,對於未來供電可靠度的規劃上會是一大福音,變動型再生能源在這裡的貢獻也應該被充分承認才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的殘餘負載尖峰發生在7/13的下午三點半,所以太陽能即使到今年也仍有20.5%的邊際容量價值。而季風槽在7月底8月初北上逼近台灣、造成風能發電大增的情況,如果是頻繁發生的常態,在未來計算離岸風能的容量價值時,也應該納入考量。
最後,正當今年的年負載尖峰發生的時候,台灣三部運轉中的核能機組,竟然有一部因為高腳椅誤觸控制介面,造成緊急停機而不能使用;所幸事發後,白天尚有太陽能支援、傍晚水力能也尚能支應;然而由於核二二號機緊急停機後三天依舊無法滿載發電,也造成了又一波對供電可靠度的討論。
這種本來只該在《辛普森家庭》看到的荒謬劇情,卻成為現實中真實上演的黑色喜劇。風光電力輸出隨天氣的變化,有大氣輻射學和大氣動力學等嚴謹科學做預測,工作人員誤觸核能機組機關而緊急跳機的事故,又有哪一種科學能做事先預測?傳統機組穩定可靠的定性、以及對於綠能不穩定不可靠的抹黑,在一次又一次台電人為操作失誤引起的傳統電廠事故中,不斷地被事實挑戰著。
♡
定性定量半定量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聞中提到,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測中和抗體是可行的,但過去對中和抗體只能定性和半定量的檢驗,無法確切得知是否有保護力,且必須送到第三級實驗室檢驗。這段話並不正確,因為如果用的是「假病毒」(psudotyped virus)的話,就不需要在第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做實驗了,只要在第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就可以進行。這個方法其實已經應用在莫德納及AZ疫苗的有效性的測試上,而且也被證實與真病毒測試的結果有強烈的相關性。
定性定量半定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etflix的「AI顧客科學」
2021-03-04 14:33 聯合新聞網 / 能力雜誌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是企業的重要工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顧客的需求、渴望、不安、疑慮與痛苦,並且從中尋求開發新產品及新服務的正確切入點,進而提昇顧客整體的消費體驗。因此,「直面顧客」是品牌創新的關鍵要點,絕對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親力親為才能挖掘出隱藏於市場深處的成功祕笈。
過去,想要直接與顧客進行溝通與互動相對困難,企業不可能一一拜會或致電顧客,因為需要動員的人力及成本太高,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採取間接的方式來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或是經由代理商、經營商、零售通路來負責銷售服務;或是由外包客服中心幫忙接聽顧客來電;又或者採取抽樣市場調查來理解顧客的基本圖像,這使得企業洞察顧客需求宛如瞎子摸象,往往只能知道市場部分的情況,不能全盤且深入的掌握市場全貌。
現在,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推進,企業擁有越來越多元的訊息溝通管道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加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從旁協助,市場的顧客圖像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可視化,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不再撲朔迷離且難以掌握。
根據微軟預測,到了2025年將有95%的顧客互動管道是通過AI來完成,如果預測成真,表示企業對於消費者旅程的理解能力將大幅度增強,無論是在搜尋、方案、選擇、下單、取貨、服務、維修、客訴的階段,顧客圖像都能夠取得更高的解析度,經營市場不用像過去一樣,在迷霧當中踽步前行。
市場藝術家vs.科學家
擁有清晰的顧客圖像,能幫助企業規劃出更加貼心的消費者旅程,屆時經理人評估經營績效時,不會再局限於單一層面,例如:訂單轉換率,而是可以更加細緻地從不同的角度與階段來剖析消費者的行為偏好。過去由於市場資訊嚴重不足,企業只能從銷售數字來評量市場成果,或者憑藉行業經驗與直覺來預估消費者的行為動向;現在由於人們對於數位科技的廣泛運用,使得企業更容易掌握顧客在實體與虛擬世界的數位足跡,無論是在實體商店、網站、APP、LINE、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線上線下互動點,我們都可以取得比過去更多元的消費數據。消費者瀏覽過那些商品資訊?關注的要點是什麼?考察過哪些「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KOL)的看法?分享的使用體驗是正面還是負面?是否進行重複採購?
實測驗證需求
唯有「直面顧客」才能了解顧客,然後做出正確的服務體驗設計。啟動永無止境的追蹤使用者的偏好與習慣,並且經由實地測試來驗證顧客洞察的結果,是影音串流龍頭Netflix能夠在市場異軍突起的關鍵要素。正確使用數位科技使得Netflix在殺成一片紅海的影音市場開創出新藍海,這是Netflix創辦人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刻意培養出來的企業傳承。如果說賈伯斯(Steve Jobs)是「市場藝術家」,那麼哈斯廷斯就是「市場科學家」。賈伯斯所帶領的Apple基本上不做市場調查與分析,而是著重於創建起獨特的美學風格及培養敏銳的顧客感知能力;哈斯廷斯認為自己並不具備與賈伯斯同等的市場洞察力,因此,在其掌舵下的Netflix另闢「顧客科學」(Consumer Science)的新航向以抵達賈伯斯的美麗境界。
同樣是「直面顧客」,Apple與Netflix的做法南轅北轍,不過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能夠取得顧客歡心就是正確的道路,並沒有優劣之分,就像我們無法比較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好壞;無法論斷李白與杜甫的高低,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感性成分比較多的經理人可以考慮培養賈伯斯般的直覺感知;如果思維模式偏向於邏輯與數理思考,哈斯廷斯就是最佳的學習典範。學習不是全然的模仿,而是啟發自己內在本來就具備的潛能,至於採取何種直面顧客的演化路徑,最終還是要經營者不斷的在現場探索才能進行實證。
相對而言,賈伯斯的做法是比較難模仿的,除了認真、用心、努力外,多少要具備某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因此,我們鼓勵大部分的經理人採取類似Netflix「顧客科學」的做法來設計服務體驗,畢竟不需要感性天賦的標準作業流程比較容易學習、理解與模仿,包含蒐集資訊、形成假設、定性定量、市場調查、A/B測試等階段的「顧客科學」方法是有一定的邏輯可以掌握,可以不斷的進行複製並且形成相同結果,想要效法賈伯斯以心印心的感性思維模式,恐怕要有相當高的悟性,沒有一定的感性天賦很難求成。
迷戀顧客的5種途徑
哈斯廷斯希望Netflix的產品經理能夠建立起大量實驗的組織文化,進而發展出令人驚嘆的顧客洞察力,從Netflix不斷的推進A/B測試就可以看出端倪。Netflix的產品團隊會由不同的市場定位與品牌展現方式發展出不同的行銷方案,並且每2個星期就要針對非會員拜訪的網頁進行A/B測試,借助消費者進行評價與判斷的反覆驗證,Netflix設法調整出有效的內容呈現方式,前Netflix產品副總裁吉布森(Gibson Biddle)表示,Netflix希望藉此持續不斷的提昇以下2項衡量指標:
1. 試用比率
非會員網頁的訪客中,約有2%選擇免費試用Netflix。
2. 付費轉換率
當免費試用結束,約有90%顧客會轉變成Netflix付費會員。
對於Netflix而言,提昇試用及轉換比率的做法不能僅止於「聚焦顧客」(Customer Focus),而是要發展到「迷戀顧客」(Customer Obsession)的更高經營標準,此時落實策略佈局的重點不單是傾聽顧客怎麼說,不再是停滯於顧客現在的渴望與需求,不再是只追求顧客滿意。吉布森表示,「迷戀顧客」是要善用「組合式的研究技巧」(Mix of Research Techniques),將顧客安放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並且開始透過顧客的視角來看產品。吉布森發現利用科學方法來形成及測試假設,正是建立「迷戀顧客」文化的最佳途徑,這項努力使得Netflix在取悅顧客的做法上很難被競爭者複製。想要發展出「迷戀顧客」的組織文化,企業可以參酌吉布森所提出的建議,採用5種不同的途徑來超越過去聚焦於顧客的做法:
1. 經由顧客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測試與學習
2. 創造並落實非預期以及未來的市場需求
3. 追求長期的顧客喜悅
4. 成為新領域的先鋒以減少競爭
5. 顧客喜悅為先,確保難以複製,較高利潤就會來
這5個直面顧客的原則表面上很容易懂,不過要正確的執行並不簡單,因為有太多的主觀意識在影響經理人的判斷,Netflix的高層就曾經犯下這樣的思維錯誤。回顧2004年之際,Netflix在哈斯廷斯強力的支持下,推出Friends功能,Netflix的開發團隊堅信使用者必定樂於接受朋友的建議,而隨著使用這項功能的人越來越多,所形成的網絡效應就越強大。假設前提是藉由提昇顧客的好友推薦率,Netflix可以有效的降低行銷成本,取得穩固的市場口碑,建立起難以複製的品牌定位。
6年的失敗教訓
然而,事與願違,事後證明Netflix高層想當然耳的直覺判斷是錯誤的,其實該公司最終的績效目標是提昇「顧客留存率」,而好友推薦率似乎是最好的先行指標。當顧客將產品及服務至少推薦給1位好友的比率越高,應該「顧客留存率」就越高吧?這個命題並沒有經過測試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在眾人樂觀的想像之下,使得Friends社群開發專案得到長期的投資與支持,長達6年的時間裡,Netflix的高層都以為社群策略是相當值得投入的關鍵項目,絕對不能半途而廢,他們堅信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做出成績來,更何況該公司已經在社群專案投資這麼多的時間與資金,加上沒有人願意將創始人充滿熱情的提案扼殺於搖籃之中,於是Friends這個專案就這麼堅持許久。
直到2010年,Netflix高層才痛下決心關閉這項功能,開發團隊終於意識到想要透過好友推薦來提高「顧客留存率」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根據推算至少要達到20%的好友推薦率才有可能實現。但Friends上線的初期只達到2%推薦率,再經過4年的努力也不過達到8%而已,離理想目標可說是遙遙無期。如果Netflix早些採用顧客科學的驗證方法來評估Friends的市場價值,或許可以有效排除直覺的偏見,訂定類似迷戀顧客的5種途徑不會太難,但是要落實原則往往會遭到人性謬誤的干擾。
經營企業要完全不犯錯很難,關鍵是要建立起自我校正的管理機制,而直面顧客正是幫助我們不斷調整市場策略的最佳驗證途徑,Netflix在好友推薦上面的努力並沒有完全白費,最終證實使用者對於分享電影並沒有想像中熱切,況且有時候他們不過是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進行推薦,結果親友反過頭來吐槽使用者的品味太差,這一點恐怕是Friends開發團隊事前無法察覺的情境。同時,正因為如此,使得許多人並不太願意全然公開自己收視的影片。犯錯不一定是壞事,失敗是學習必然的過程,有助於我們察覺潛藏於市場深處的商業祕密,沒有Friends專案,誰知道朋友會吐槽我們自己呢?
AI顧客科學
經營過程中的失敗是常態,通常只要大方向是正確的,並不會影響企業在市場上的藍海佈局。多年來Netflix運用「顧客科學」針對直面顧客的行銷方案進行測試,充分發揮去蕪存菁的功能,有助於積極推升Netflix的品牌形象及產品開發的成效,該公司的影音串流服務因而獲得無數消費者的選擇與青睞。此外,近年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許多人寧願待在家裡觀看影集打發時間,Netflix的影音服務平台因此成為市場最佳的選擇方案,光是2020年的第1季,Netflix就增加了1,600萬名顧客,使得該公司全球使用者增加到1.8億名,更有效將Netflix的股價一舉推上492美元的歷史新高峰。
談完失敗個案,讓我們來談談Netflix的成功故事,除吉布森所強調的「消費者試用率」及「付費轉換率」,如果再加上前文提及的「顧客留存率」,這3大績效衡量指標可說是Netflix最重視的市場經營指導方針,其中又以「顧客留存率」最為多數公司所經常採用,由於Netflix採取的是按月扣款的訂閱模式,如果訂戶對於平台所提供的服務感到不滿意就很容易退訂,因此,如何避免顧客流失就成為Netflix經營的關鍵要務,其實最簡單易懂的做法就是讓使用者永遠有好戲可看,保持每天追劇的良好習慣,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可是困難重重。
Netflix運用的是大數據追蹤術,每當用戶進入Netflix的影音平台,他的一舉一動就被「顧客科學」完全掌握,無論是活動時段、搜尋電影、觀賞類型、收看清單、中斷收看、觀賞時長、演員喜好、內容評論等都將會列入追蹤,種種數據經過AI演算法處理之後,Netflix就會自動生成推薦內容,就算是推薦同一部電影給不同的人,電影選單所展現的演員介紹海報也是擁有個別化差異的。其實Netflix的底層基因和Google很類似,2家公司主要目的都是讓顧客很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當然最好是能達到完全不用找,想要看的內容就能自動上門來的境界。
根據使用者的數位旅程來分析顧客的行為偏好是目前的顯學,有助於企業創造個人化的貼心服務體驗,而且隨著AI工具的越來越平民化,顧客科學不再是Amazon、Google、Netflix這樣的大公司才能實踐的商業模式,未來有一天,就算是最不起眼的小公司也能操作同樣的工具。不過或許Netflix提出的「迷戀顧客」的5大途徑才是策略求勝的最終決戰點,畢竟取悅顧客才是最高指導原則,顧客科學則是強大的管理工具,誰是主,誰是從,我們應該分辨清楚才成。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68/5294010?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