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宗教性religiosity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宗教性religiosity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宗教性religiosity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宗教性religiosity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幻景街道] #超宗派萬國戰爭犠牲者慰靈大平和祈念塔—戰後新興宗教「#PL教團」的成立 / 李長潔 🗼 . 走在大阪府富田林的古街上,就在某個轉彎角,猛然出現一龐然巨物,是一個歪曲的白色巨塔,奇形怪狀的模樣,是西班牙建築師高第的傑作?還是火星人在地球殖民的證據?都不是,它是新興宗教「PL教團」的大和...

  • 宗教性religiosity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05 21:54:24
    有 31 人按讚

    [幻景街道] #超宗派萬國戰爭犠牲者慰靈大平和祈念塔—戰後新興宗教「#PL教團」的成立 / 李長潔 🗼
    .
    走在大阪府富田林的古街上,就在某個轉彎角,猛然出現一龐然巨物,是一個歪曲的白色巨塔,奇形怪狀的模樣,是西班牙建築師高第的傑作?還是火星人在地球殖民的證據?都不是,它是新興宗教「PL教團」的大和平祈念塔。最近新興宗教的話題有點熱,就來簡單地談一下這座塔與其宗教吧。
    .
    ▓ #宗教藝術化
    .
    先談這個塔,它是PL教團的祈福紀念塔,建於70年代,名字落落長,叫做「#超宗派万国戦争犠牲者慰霊大平和祈念塔」,該宗教是一個日本的新興教派,全名為「Perfect Liberty」(パーフェクトリバティー教団),意即「真正的自由」。對,教團名稱就是用英文這麼潮,源於昭和時期的西風崇尚。
    .
    昭和21年,PL教團接續著「德光教」、「人道教團」的組織性,在大戰後以「和平」招喚教徒信念,將信仰轉向為藝術,認為「美」就是宇宙的體現,為有藝術創造,才能把人類從苦難中拯救出來。教團選擇大阪府的富田林作為聖地,建設出有著聖殿、祈念塔、教育機構等設施的宗教城市,教徒們可以全心全意地生活在這裡。因此,當我們光臨富田林時,才會見到這座高180公尺的象徵性建築,它是美的具體化(雖然看起來好像要打甚麼大Boss)。
    .
    ▓ #新興宗教的救世性
    .
    「新興宗教」似乎總是帶有點負面意涵,但其實此「#宗教性」(religiosity)乃呼應著人們的心智或情感結構,也就是說,宗教流派的興衰變遷是因應著社會需求,當然,從反身性的角度來看,宗教性本身也會指導著社會結構的呈現。PL教團從 #神佛習合 的信仰(真言密教與神道教),轉型成符合戰後復甦的靈性生活方式(石渡佳美,1996),更能夠快速地帶給信徒現世的救贖。
    .
    20世紀初期開始,許多教派分支興起,像是天理教、創價會、PL教團等,快速方便的「#救世性」,時常是新宗教的特徵,而「教派」(sect)的組織性質,成為一種有選擇性的志願參與,信徒們通常相信他們是唯一可以被真正救贖的對象(丁仁傑,2014)。
    .
    PL教團不脫前教(德光教)的日本民間信仰基礎,以「#大元靈」為神道,並禮敬歷代教組金田德光、御木德一、御木德近,與崇敬祖先。他們並沒有繁複的神學體系,而是強調一種人的生活理論:該如何在生活中獲得自由,所以,「#藝術」就成為PL教的實踐之道,透過藝術發揮人的個性,充分的生活,這樣就可以從苦難、病痛中解放出來。
    .
    ▓ #烏托邦的社群
    .
    在後傳統社會中,某些人們捨棄傳統宗教獲得來世超脫的艱苦修練,而尋求現世的方便解答,其更關乎人如何在社會中定位,而非依賴超自然的力量的面對人生的困境。二戰後的蕭條與經濟起飛,讓PL教團構成了一種用生活來實踐的現實主義路徑,支持著教徒的各種社會與文化生活,如同一個烏托邦的社群,像實際的教育機構、藝術場所,還有他們最有名的招牌活動 #PL學園棒球隊(沼田健哉,1980)。
    .
    有趣的是,沒有神學經典的PL教團,卻有《#生活指導綱要》,裡頭包含著「育養問題」、「夫妻相處」、「家庭關係」、「商業經營」等內容(沼田健哉,1980),其一方面指向現代社會個人主義化的趨勢,同時也指出脫離傳統連帶下的個體所其待的「重返的烏托邦」。
    .
    #參考文獻
    .
    1. 石渡佳美. (1996). PL 教団における妻・母役割の構造: 敗戦から高度経済成長期にかけての変容. 宗教と社会, 2, 3-23.
    2. 丁仁傑. (2014). 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的信仰體系及其 [可信性]: 五個新興宗教團體的考察. 新世紀宗教研究, 12(3), 1-35.
    3. 沼田健哉. (1980). パーフェクトリバティー教団の研究. ソシオロジ, 25(2), 19-40.

  • 宗教性religiosity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2-16 09:44:10
    有 7 人按讚

    [ 認真想 ] 從川普看到大眾媒體的宗教性 #執著於自己的相信
    .
    在二十世紀末的時候,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會說,大眾傳媒時代的宗教,或者說經過大眾傳媒過濾並改變的宗教,是「被還原到了它的最基本」(reduced to its bare minimum)。因此,如果我們稍微染上點歷史目的論的遺毒,照貓畫虎學學黑格爾的口氣,就可以說,宗教只是在大眾傳媒的時代才真的實現了它自身。宗教通過大眾傳媒而變成了它自己,實現了之前潛藏在自己內部,但卻並未完全釋放出來的純粹「宗教性」(religiosity)。
    .
    實際上模仿黑格爾的不僅是我們,連德里達自己也說,媒體所揭示出的宗教形式,其實是一個精神現象學(religion of the media is a phenomenology of spirit)。所以藴藏在宗教中的精神,其實是通過媒體才得以真正實現──而這個遷移不是個純粹的哲學論斷,而是哲學論斷在歷史中的實際展開。
    .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過去幾十年世界範圍內的「宗教復興」遠遠不是簡單的復興,也不是宗教突破私人領域進入公共政治。這一輪的「宗教復興」是一種更廣泛的「宗教性」的擴張,並且這種宗教性帶有大眾傳媒時代的特質:它意味着神──或者「精神」(spirit)──本身的降臨,它意味着「在」的問題超越了「意義」的問題。它意味着交流失去了實質,但交流本身卻獲得了最大的強度。所以人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在相信什麼,但卻對自己的「信」本身越來越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