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孔子仁名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孔子仁名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孔子仁名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孔子仁名言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孔子一生最快樂的六件事情 9月10日是敬師節。教師教導孩子成才,使孩子能夠得到全人發展,愛己及人。感謝各教師教育孩子的努力,敬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有「萬世師表」之稱的孔子,他最快樂的六件事是什麼? ------------------------------------------------...

孔子仁名言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3:36:03

#孔子一生最快樂的六件事情 早前9月10日是敬師節。教師教導孩子成才,使孩子能夠得到全人發展,愛己及人。感謝各教師教育孩子的努力,敬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有「萬世師表」之稱的孔子,他最快樂的六件事是什麼? ----------------------------------------------...

孔子仁名言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18:53

【論「酒肉朋友」的觀看方式】  人在江湖走跳,人際關係慢慢變得複雜,我們開始將「朋友」分成各種類型,舉凡知己、老友、有智慧的朋友......順序而下,自然包含了「酒肉朋友」,通常這一型的朋友,說起來都帶有貶義。  近年,我開始看到市面上出現一些說法,倡導要對有毒社交圈斷捨離,酒肉朋友就是該斷...

  • 孔子仁名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9 20:00:08
    有 99 人按讚

    #孔子一生最快樂的六件事情

    9月10日是敬師節。教師教導孩子成才,使孩子能夠得到全人發展,愛己及人。感謝各教師教育孩子的努力,敬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有「萬世師表」之稱的孔子,他最快樂的六件事是什麼?
    -----------------------------------------------------------
    一、學習之樂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
      人們每每於學習,則厭學、倦學、恨學、棄學,這是因為不真知學之滋味。
      若能進入深裏,得其知識,曉其義理,獲其智慧,養其情性,便能好學且樂學,能精進且不能自已了。
      孔子活到老學到老,便是由好之而進入樂之,從而樂此不疲了。
      
    二、交友之樂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交友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互相慰問、交流、切磋、幫助,這是一種快樂。
      孔子不僅善交朋友,且廣交朋友,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快樂。

    三、歌舞之樂

      音樂與舞蹈,孔子不僅喜愛,且精於研究,敏於鑒賞,長於教育。
      他會作詞作曲,是卓越的詞曲作家;會多樣演奏,是多才華的演奏家;酷愛歌唱,以歌聲表志趣;音樂的教育,他又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音樂能使人快樂,音樂也與孔子這位元真正的大音樂家結伴相隨一生。
      孔子有名言:「成於樂。」(《論語·泰伯》)
      
    四、育人之樂

      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獲得了巨大的歡樂。
      弟子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碰撞、不同的教學相長,就像三千朵不同色香形的花朵盛開在孔門這座大花園裏。
      孔子門牆桃李芬芳,爭奇鬥豔,春色滿園,怎會不令人快樂、令人愉悅、令人陶醉!
      此亦如《孟子·盡心上》所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第三種樂趣)也。」
      
    五、山水之樂

      孔子喜歡登山臨水,且每每於此時此境此情,志舒意暢心歡。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
      這水可以讓人「樂」,這山也可以讓人「樂」,可以樂以忘憂,樂而生智。
      因此當弟子曾說出其志:「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此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贊同)點(指曾)也!」其奧秘之一便是孔子既眷戀人世,亦依戀大自然。
      投入、欣賞並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之調節、超脫、快樂,乃至於獲取智慧與靈感的一個主要源頭。
      今天關在水泥與玻璃窗裏的圈內人士,如果常常親近大自然,樂水樂山,一定能獲得生活的真正快樂!
      
    六、飲食之樂

      孔子是個美食家,此中所獲樂趣良多。
      《論語·鄉黨》載,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是一種美食家的風采了。《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這固然可以看到孔子對《韶》樂所達到的癡迷境況,同時也可以反觀孔子於飲食審美「味」之深邃。
      《中庸》裏孔子就說:「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此句真堪玩味,且味之無窮。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敬師節 #孔子 #教師 #老師

  • 孔子仁名言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21 20:00:41
    有 725 人按讚

    所有一切人倫之中所關轄之
    仁、義、禮、智,都和禮有莫大的關聯

    《禮記》一系,包含朱熹大儒,已經早有堅固不移的禮學根基,初期他也只認為《禮記》不過講述禮儀之事而已,但他到了晚年,思想有所改變,反而認為《禮記》至難且繁,非一般初識孔學者可以詳解,原因是所有一切人倫之中所關轄之仁、義、禮、智,都和禮有莫大的關聯。《禮記》在現代人來看不啻是極難理解的文字,但在當時的古人來看卻是篇篇饒富有文學內涵的文章,其中深入了解之後,更有多篇精湛動人的寓言故事可看,其實極具有人道思想。有些文字結構頗為嚴謹,卻又不失有啟發人性、勾勒人類潛在心理成因之描繪,至於發人深省的至理名言,警策世人不可造次、違背人倫之因果道理,盡在《孔子家語》之中。在後代學人眼中,《禮記》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是一部專講典章制度的書籍,但其實真正的內涵卻是在於宣揚人倫道統很重要的書籍。

    更重要的是,後來它有些基本架構是源自於先秦諸子大家重要論文所記,也不是一人專著,洋洋大觀者幾乎把從孔子年代以及孔子七十二門生所記錄的內容全部包含於內。這些文章大部分都完成於春秋、戰國,內文中所說的離不開古先秦的制度,加上孔子的講錄和對門生思想的啟迪。在錢老居士這些老輩文人心中,《禮記》傳承之必要是由於在孔子過世之後,儒家的派系愈來愈多,愈來愈雜,晚後雖然也有孟子和荀子等聖人出世留存重要史料,但其實所失多矣,已不復存其原貌,此為可惜之處。但無論如何,現代人的責任是要把這些僅存的史料繼續保存,不使其原有的資料更加散佚,同時使未來世的後學也有豐碩的原始資料可以展讀、參研之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推廣於千秋萬世之後,我想這是這個時代之中這一代文化人的重責大任。

    節錄|天下事離不開「心」,心者才是人世間的王道 https://teacherwang.pse.is/師者第貳冊
    📝【薀解心開】留言:https://forms.gle/gUCZyUr3PrrbVZ898
    IG :teacheryun777

  • 孔子仁名言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27 20:16:58
    有 267 人按讚

    【論「酒肉朋友」的觀看方式】

    人在江湖走跳,人際關係慢慢變得複雜,我們開始將「朋友」分成各種類型,舉凡知己、老友、有智慧的朋友......順序而下,自然包含了「酒肉朋友」,通常這一型的朋友,說起來都帶有貶義。

    近年,我開始看到市面上出現一些說法,倡導要對有毒社交圈斷捨離,酒肉朋友就是該斷乾淨,然看久了,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

    莊子在交友方面有「九觀」,必須得通過九項觀察,方可判斷這人是否值得深交;孔子有句名言「友直,友諒,友多聞」,同樣提到篩選朋友的重要性;日本文豪太宰治說過,要摸清楚一個人的底細,得從他周遭朋友開始看起。

    從上述作家、哲學家們的交友理論中,我觀察到一個現象:人類,本來就是會在心中設定一個交友判準,只是根據生命經歷、自覺開發程度的不同,他們所設定的「觀察參數」會不斷調整。

    只不過,我們雖然調整它、觀望它,然而,我們真的有力量讓這種朋友消失嗎?

    ---

    當代人喜歡講求「捨棄無用社交」,要找心靈契合、能夠一起正向成長、價值觀相同的朋友,若對方見多識廣、很有智慧那就更好了;相對地,整天跟你嘻嘻哈哈、聊些沒腦八卦,大難到頭各自飛的朋友,根本毫無結交必要。

    我發現人類似乎容易有矯枉過正的狀況,覺得 A 很好,於是在心裡就對 B 棄如敝屣,「酒肉朋友」就是一個類別。

    酒肉朋友,主要定義為只能玩樂、不能說心裡話,交情僅停留在飯桌上。

    朋友到底該不該分類?我的想法是:應該,這本來就是人性常態。

    但,酒肉朋友該不該斷開?我的觀點卻是:不見得。

    仔細想想,「捨棄無用交友」這種論調,根本是個神話,是雞湯教主們安慰讀者、安慰自己的話。

    活在資本主義、權力至上的現實人生裡,你要生存養家,哪怕心裡知道這個人對自己毫無真心,但礙於工作或其他利益上的往來,很難不得不與其結交。

    要做到完全斷捨離,除非可以自給自足,不受遊戲規則牽制,或是有勇氣像斯賓諾莎那樣磨鏡過一生,老子出走函谷關,不然,我們真的不要認為自己可以完全擺脫酒肉朋友,完整脫離有毒社交圈。

    畢竟有毒的豈止人際關係,世界上很多體制都有毒,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正因如此,老子才會感嘆堅持制禮、試圖改變世界的孔子正在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扯遠了,雖然酒肉朋友「不得不」存在,我們還是能用另種角度去看待他們。

    交友,本來就是人們心中各自有把尺,當你定義這個人是酒肉朋友時,其實心裡自然會產生某種距離,既然你早明白他不能講真心話,那麼與其相交時,就帶著開開心心的心情去玩耍,順便觀察酒桌上各種各樣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

    傳奇英國首相邱吉爾說過:「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對於酒桌上的朋友,不需要追求完美。」

    邱吉爾這句話非常入世,倒也實際。

    酒肉朋友帶著你玩耍,平常好玩就好,還能做點心理學分析,我認為沒有必要和死嗑到底,完全不交、甚至鄙視這種朋友,大家都是成年人,你討厭誰,那個人不見得沒有感覺。

    若能時刻維持自覺、內心保持清醒,實在不需刻意做什麼、脫離什麼,老子的無為無不為,順流平衡,才是面對人群的大智慧。

    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就有提到類似觀點,她在專欄說過一段話:「年紀越大,就越要懂得讓自己能自在地享受在不同朋友群的相聚方式。」

    「有一群所謂的酒肉朋友,隨時沒負擔地聚在一起,其實是一件很療癒的事。」

    和酒肉朋友在一起到底療不療癒?恩,實在是見仁見智。

    但明顯地,當你選擇用不同思維去和酒肉朋友相處,多少也是有所獲得吧?

    你們對酒肉朋友的看法又是如何呢?歡迎分享你們的想法。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0/10/21/it-is-not-bad-to-have-fair-weather-frie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