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如何看待無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看待無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看待無常產品中有16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法鼓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活好、病好、走好 積極的臨終觀 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最後一場於9/26上午9點半(美東時間)舉行,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主講「如何幫助臨終者放下身心?」,從人一生都要走過的階段,向大眾分享活好、病好、走好,尤其在老病至臨終的階段,如何透過觀無常、無我、空的方法,體會到每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吳孟達 #肝癌 #周星馳 香港知名演員吳孟達今因肝癌病逝於香港仁安醫院,享壽70歲。他縱橫影視圈48年,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被公認為最佳的「黃金配角」。 生命無常,該如何面對生死,該如何用更豁達與正面的方式看待這個人生必定會走到的道路終點?...
「如何看待無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Joe English|林軒英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Yousiqi游絲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Jamie醫學日記|讀書×學習×生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看待無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如何看待無常 在 Joe English|林軒英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0:22:07
2017年,提提研執行長李昆霖發了小孩課表的動態,那時起我更開始密切關注他,將近五年時間,除了他的思維、教育方式甚至是生活哲學,是我目前內心典範之一。 先前有提過「內觀」大概是從大學時期有讀《賈伯斯傳》與一部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而有些概念,但可能過去機緣未到,並無起心動念深入了解...
如何看待無常 在 Yousiqi游絲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3:54:00
今天看到阿滴對抗憂鬱症一年多的影片 很感動 心中也是感觸良多 在影片的下方有很多網友留言打氣 也很多人說了 也曾是或是正在經歷憂鬱症的 現在憂鬱或精神方面的疾病確實困擾著許多人 像最近的疫情 也讓我常感受到心情低落 在這一代的人們生活在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物質享受及方便 但似乎在心靈方面 卻沒有相對等...
如何看待無常 在 Jamie醫學日記|讀書×學習×生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3:05:01
. 【2021閱讀計畫18/50】 #子彈思考整理術 by Ryder Carroll . 推薦給跟我一樣迫切需要重新整理自己人生的人XD . 第一次接觸子彈筆記的概念其實是好幾年前了。當初熱衷寫手帳,甚至會把頁面做得十分精美,但不曉得是因為太過費工還是怎樣,總是很難持之以恆。 這幾年陸續轉向使用...
-
如何看待無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29 13:00:13本集主題:「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介紹
訪問作者: 蔡惠芳
內容簡介:
────無憂老後,寫給中年兒女的陪伴之書────
同理全天下子女,面對父母老衰病死歷程的情緒因應之道!
「面對父母變老這件事,你準備好了嗎?」
家中有高齡長輩,子女如何有所意識與準備?
兒女承擔照顧責任,怎麼突破下半場的考驗?
能夠陪伴高齡長輩同老,是我們的福氣。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
➤不知老之將至,原來老已圍繞身邊
「當長輩反應比較慢的時候,你知道他是在變老嗎?」
當你認為父母只是反應慢,往往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處在「變老進行式」,一旦長輩開始出現症狀,例如行動遲緩、忘東忘西、出門好久才回來、夜夢、失眠、頻繁進出醫院、身體各部位的疼痛……,一開始容易被當成無病呻吟,還可能影響到彼此的互動關係,往往等到時間久了,或某一事件發生了,這個「老」的需求,才會被認真的正視與對待。
當兒女們察覺並認清,父母正走向老衰的前路時,其實可以有所作為!
➤「久病床前無孝子?」原來是沉重的無奈
當父母需要有人協助的時候,有時候子女自己都自顧不暇,更多的是子女本身生活都很困難,怎麼還有時間、餘力照顧老人家?
父母衰老的過程中,疾病的出現、惡化,在承擔照顧責任的同時,也是一種互動的磨合,隨著衰老與疾病出現的無數個狀況題,長輩和兒女彼此的焦慮、不安、無助、矛盾、疲憊等,讓人無奈又無助。
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途,隨著付出、陪伴和失落,往往讓雙方的身心靈消耗殆盡,轉而演變成無力、沮喪,甚至是憤怒;這種複雜微妙的心情,從不同的視角看見照顧經驗的珍貴,契機何在?
➤照顧與被照顧──中年兒女VS. 老年父母
身為兒女的你,開始學習面對長輩成為自己的照顧責任,面臨到自己必須去「承接」的事情。
承接,可以說是一種角色的轉換,這裡試著從家庭的視角出發,來談中年兒女面對父母或需要被照顧的長輩,如何為他們的「老衰死」預做角色準備。
本書立意與核心,主要針對各種年齡層的兒女,在面對父母及長輩──老、衰、病、死的過程,他們可能會發生的情緒、糾結、困頓等各種衝突,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提供看待整個過程的不同視角,透過自己的脈絡整理而產生出的力量,從中找到一個方向和解決的想法。
➤老衰病後的另個課題,死亡的準備
過去和父母或長輩談到「死」這件事,可說是很大的禁忌,被視為是詛咒或不孝。如今,生命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公開討論。
我們不必要一直陷溺在悲傷絕望之中,而能一起找出活路。
因此,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兒女們彷彿從這段歷程中,除了透過陪伴和理解,給予父母更大的照顧與關愛,更從中預先看見自己可能的未來,若是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哪些因應之道,照顧長輩生活起居之餘,還能顧及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
➤陪伴之路,同理全天下兒女
面對紛擾難解的情緒困頓,我們需要先「看見」,然後才有「出口」!
照顧與被照顧之間,彼此都需要被瞭解及包容體諒,一份支持,一個鼓勵,陪伴身為照顧者的兒女,學習讓自己情緒復位,關係復原。
透過情緒的梳理,不只是照顧過程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還有如何從陪伴過程,面對不可逆的歷程,好好把至親送走,好好把自己帶回來,在情緒困頓之中找到能夠自在旋身的空間,迎接屬於自己美好的下半場風景!
作者介紹:蔡惠芳
專業助人工作者。
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堅守在醫療場域,陪伴病人及家屬經歷生命中的生離死別。見證許多家庭在面對無常時的韌性,也常感動於困頓之後的展顏。
想用這本書傳達──面對生命,我們在如常裡努力創造意義;而回到家庭的無常裡,我們是故事傳唱的歌者。
相關審訂著作:
《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
《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
請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如何看待無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6-14 13:33:28本業是建築跟都市設計的陳尚平,到50幾歲時,回顧自己的人生,發覺到生命中有些錯過的事物,其中包含攝影,他說自己再不做,可能很快就老去了,有急迫感在內心作用,乃決定重啟攝影創作。
從2013年開始,陳尚平花去5年的時間,每年大概有200多天都會在台北走動,做街頭攝影。一個人走出去,看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重新認識世界,與之對話,是陳尚平對街頭攝影的定義。
而街頭攝影也是一門面對不確定性的藝術,從主題、場景到解讀三方面,皆充滿不確定性。於是,拿起相機的他,時時刻刻都在直視無常變動的世界,都是對自身與所處世界的重新定義。他必須接受、適應眼前的環境,與台北街頭磨合,找出偶然與巧合的種種奇妙機遇,按下快門,以局部的視角切切片,埋下影像線索,逼近城市的整體景觀。
陳尚平自言,攝影是一門放框框的藝術,關於如何在無邊無際的此一世界,放下屬於自己的框框,以及如何在框框內產生創造性的觀看,發覺新的意義與意象,進而擺脫框框限定性的觀看。
《那些無人的所在》系列,陳尚平認為有沒有人存在於相片,並非重點,實際上就算照片中沒有人,但仍舊是人為的環境,到處都存在人的痕跡。這組照片,對他來說,是讓人留下的痕跡靜靜地說話。
陳尚平將自己視為在台北街上捕夢的夢遊者,是以誕生《另一個世界》系列,鏡頭下是種種疏離而奇異的台北夢境與超現實場景。《地底奇遇記》是在台北捷運所見所思,試圖展演車廂乘客間的特別氣氛與輕微騷動。
對西門町抱持強烈的興趣,生性好靜的陳尚平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個性的巧妙平衡。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他會定期去西門町晃走拍攝,每次進出都覺得像是洗感官的三溫暖。那是充滿人造夢境、所有人都在集體夢遊的場所。
早期,陳尚平覺得台北是一個混雜的城市,因為建築是治理環境的觀點在看待城市,因此他不自覺地會抗拒台北。但攝影讓他去接受台北的多樣性與混合風,近年來他反倒覺得台北是有趣而奇妙的場域。陳尚平表示,台北人跟台北其實是一體的,台北人總會在一些小地方出格,不會持續性地整理自己,比如穿得光鮮亮麗的上班族,但家中環境是混亂的,如同遊走於秩序與混亂的台北樣貌。是以,他直言,台北是台北人造成的。
小檔案
陳尚平在台灣長大、受教育,後來到美國留學,住了幾年。回台後,從事建築與都市設計,也當了老師。他嗜聽古典音樂,頗收藏了些CD,有時也寫東西,不寫長,也寫不長,他相信好的文字會結晶。他很喜歡拍照,開過二次攝影展,近年更是熱衷街頭攝影,預計2019年4月出版攝影書《我台北放框框》(暫定書名)。
1996年《樹影》黑白攝影個展,台北後院畫廊。2003年開始拍攝台北西門町,成為迄今仍在進行的《混亂天堂》系列。2014年《街巷甜美》攝影個展,台北大稻埕保安捌肆。2014年開始協助觀止堂策劃「攝影小聚」演講,迄今已舉辦十多場。2016、2017與2018年,連續三年進入邁阿密街頭攝影節(MSPF)比賽決選。
相關新聞 https://goo.gl/ptBXKh
如何看待無常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活好、病好、走好 積極的臨終觀
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最後一場於9/26上午9點半(美東時間)舉行,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主講「如何幫助臨終者放下身心?」,從人一生都要走過的階段,向大眾分享活好、病好、走好,尤其在老病至臨終的階段,如何透過觀無常、無我、空的方法,體會到每個當下其實都在生死、在臨終之中,以此建立積極的臨終觀,讓自己一生能活得平安精彩、死得勇敢無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面對不停歇的負面消息、生活的種種改變、死亡的強迫面對,許多人都被緊張、沮喪、害怕、恐懼等情緒壓得喘不過氣;雖然在解封之後,生活似乎漸漸回到以往,但身心卻還無法找回安住之處。
「提放.自在」前二場系列講座,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都監常遠法師為大眾開示分享如何透過覺察身心和止觀禪法的應用,來調適安定自己的身心,也同時安定他人的身心。
而因疫情的緣故,有可能隨時面臨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的離世,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在生命最後一刻,如何能協助家人朋友好走呢?這人生一大課題,在疫情驅使下,也提前交到每個人的手上來思惟作答。
監院常哲法師從引用《八大人覺經》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死熾然,苦惱無量」,來分享如何提前體會、練習臨終的觀念。法師表示,人的生死有三種層次:剎那的生死、一期的生死、三世的生死;這期生命的結束是必然,在這必然來臨前,其實我們也都時刻剎那地在面對生死,四大色身剎那地生滅,心也是不斷在生、住、異、滅變化,這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生死,能這樣練習體驗無常,體會到每個當下都在生死臨終之中,便能願意放下身心、放下執著,好好面對死亡。
常哲法師也提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臨終時身心靈的整體關懷,尤以靈性關懷為重要,能有宗教的信仰和發願才是最重要的皈依處。依佛法的修行說,以念佛和發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能解脫輪迴、往生淨土;有了這樣的目標方向和信念,抱持著不怕死、不等死、也不求死,但隨時準備死亡的心態,精進修行念佛,每一天就是一天的修行。縱使病苦,或是遭逢生死無常,也能以平常心面對,而不感到恐懼害怕。
東初禪寺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能幫助每個人在解封之後,可以有效地調適身心、撫平創傷,從而積極地面對新生活的更多挑戰;不論是要提起,還是要放下,都能平安自在,甚或面對生死大事,也都能瀟灑自在。
#法鼓新聞
#線上講座
#臨終關懷
如何看待無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fb觸及率的差異,所以我把原文po在自己粉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加了更多照片。尤其是最後四張照片是我二十年前在台灣的首次媒體報導。年輕時期的裸奔者跟現在的內觀者比較起來,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永遠不停的改變,無常,無常,無常。
我剛從內觀中心結束當十日的法工,我覺得那是很美好的經驗,想要跟大家分享
當你是去當內觀學員時,你過得像是比丘的生活,每天要做的功課只有不停的打坐去修練平等心跟開發身體每個部份的覺知。肚子餓了去食堂會有法工已經做好食物免費讓學員使用。
參加內觀課程是全程不用收費的,所以得靠自願的法工來服務學員們,為學員們煮食物,整理園區。內觀中心在世界各地的運作全部都是靠著法工自願服務。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法工會做沒有薪水的付出?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當然是因為我從中得到了利益,所以才會心甘情願來服務學員。而這個利益是完完全全超越任何金錢所能給我的。
我是個商人,我做任何事情都會評估有沒有值得我時間的投資報酬率,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 尤其我有一個奉行的原則。就是無論我做什麼事,我一定會問自己:「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貢獻?以及好不好玩?」
而在內觀中心當法工服務就是以上這三項都有,而且非常好玩。
像學員那樣一天打坐十幾個小時的生活型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必需要工作賺錢養家,不可能整天只有打坐,打坐完就已經有食物擺好在你面前。
反而當法工是可以學習把平時的修行方法帶進日常生活中
以我當過二次的廚房法工的經驗來舉例,我們廚房的6~7人小組每天要五點進廚房,在六點半之前煮好六十多人的早餐,還要洗大量的鍋碗瓢盆。過沒多久又要準備下一餐了。
一整天的工作量其實不輸給平常上班的時數,但會每天安插法工跟學員一起共修至少三小時的時間。當法工最大的樂趣在於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很多平時不會使用的原型食物。像我學會了如何處理山藥,牛蒡,芋頭,南瓜,苦瓜,冬瓜,並且還學會了搭配枸杞,當歸,小米,糙米做成各式各樣不同變化的素食料理。也學會了如何炒芝麻醬跟辣椒醬。或是用檸檬皮做成酵素可以拿來清潔地版或作成洗碗精。 這些對上一代來說是稀鬆平常的常識,到了現代卻已經漸漸失傳。
因為現代的社會結構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擁有很高學歷的知識份子或電腦工程師或許在他的領域很強,但可能卻不會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煮成三菜一湯。我們看似擁有很高的薪水,在社會上擁有不錯的地位,但卻是個生活白痴,不懂如何真正的生活。
而我們當法工總是會有老一輩的法工帶領我們,他們就像是生活智慧王的活寶典,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生活智慧是很珍貴的經驗。我覺得是很好的傳承。
來這裡當法工,我不只是服務學員,我其實學會了生活的藝術,我學會了可以先把高麗菜跟香菇炒好,再加入飯鍋跟白米一起煮的新作法。 我學會了洗飯桶時殘餘的白米飯不要丟到垃圾桶,可以灑在地板上等麻雀來大快朵頤(順便娛樂自己)。我學會如何用香椿的嫩葉打成醬汁做香料。我學會了原來煮紅豆湯要前一天晚上開始先把紅豆泡水,因為紅豆是全部的豆裡面最難煮熟的。 而類似這樣的學習每天都在發生,每天都讓我讚嘆生命的美好。少了手機社群媒體的外界干擾,只有專注在跟自己的連結,光是用手洗衣服曬衣服也可以品嘗簡單生活的美好。回到原始的生活型態才是真正在品味生活,才是生活的藝術。
除了學習生活,從法工服務中我學到另一樣寶貴的禮物。我再舉一個親身的例子,因為只有自己體驗過才能稱之為真正自己擁有的智慧。
因為疫情的關係,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公共餐具,原本是自助式的早餐跟午餐,改成讓廚房法工為學員們服務,讓法工為學員們夾菜。有些學員會吃第二盤,所以我們必需像餐館的服務生一樣隨時待命幫他們夾菜。要等他們學員們全吃完,我們法工才能吃。
我原本以為我會討厭這樣的等待,畢竟我這輩子總是處於一個消費者的心態,我在過去一向最討厭的就是浪費時間的等待,像在過往我去餐廳之前都會先打電話點菜,確保我一到餐廳食物已經好了。
這樣自以為很有效率的生活習性,其實是給身邊的人很大的壓力。
沒想到這次在這裡的十天服務,我學會了在等待之間也可以睜開著眼睛修行內觀,外表看似在放空,其實我保持著警覺,正在掃描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如此一來,等待的時間就變得一點也不無聊,反而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讓自己可以處在什麼都不做的待機狀況,讓自己停留在省電模式,而不是讓自己的腦袋一直空燒。
現代人只要一有任何空檔就會拿起手機,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我以前也是一天要使用十幾個小時的手機,如今我已經漸漸沒那麼依賴手機來娛樂自己。就算是只有自己一人的獨處,我也學會不那麼的焦慮。
當法工的另一個很大的益處是你可以體驗到「無我」,在這裡服務學員時,我們卸下平常在社會上職稱跟自我的驕傲。來這裡我保持著虛心請教的態度去認真學習廚房的每一個細節,叫我切菜,掃地,拖地,洗碗倒垃圾我都樂意去做,畢竟在家裡也都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我沒有太大的適應問題。 就算處理食材的方法錯誤被組長訓斥了我也是虛心接受,畢竟就是學習嘛。
但在我第二次當法工的第一晚,我受到了震憾教育。在內觀課程中,舊生們是沒有晚餐可以吃的,他們唯一可以喝的就只有檸檬水。可是因為第一天晚上我那負責擠檸檬水的法工同事沒有把比例弄好,所以份量不夠四個舊生們喝。
當第四個舊生(剛好是外國人)進來食堂要倒檸檬水時卻發現水壺已空,我手指了牌子,用英文對這個舊生說:「不好意思,這個檸檬水是給舊生優先」
「但我就是舊生啊」這個外國舊生動了怒氣,對我兇的態度,好像我就像是個餐館做錯事的小服務生。
我的天啊,我的人生已經當了十幾年的董事長,也常去各大學校或商周學院當客座講師,到處總是被禮遇被尊重。 突然被這樣兇,我還真的突然無法適應,甚至心中生起了對這位外國舊生厭惡的感覺。
「I am sorry」當下我只能低頭跟他道歉,但心中有股翻滾憎恨的情緒
事後我反省自己,其實是我的同事弄太少檸檬水,以及前一位舊生喝了太多的檸檬水,才會導致他生氣對我兇。其實他生氣的並不是針對我,而是我自己把自我看得太重。是我無法接受自己講出道歉的話。
人在社會上累積了足夠的經歷會夠旁人捧到自我膨脹,這會讓自己變得容易自我滿足,這樣會很可惜,因為會失去了客觀視野去看待事情。
而法工在內觀中心這十天的禪修跟學員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晚上九點學員下課後,助理老師會帶領我們法工們做另一種禪修的方法,慈悲觀。慈悲觀讓我們這些有服務的法工可以學會發送慈心給學員們,給自己,以及給所有這世界的人。(達賴喇嘛的書中有提到他每天早上做四小時的慈悲觀,難怪有他在的氣場就會充滿了慈愛)
當我練習了十天的慈悲觀後,在內觀的第十天可以說話時,我再次找那位沒有喝到檸檬水的舊生談話,這次心中帶著慈悲心,對他說:「I am sorry,第一天沒有給到你檸檬水,想到那是你唯一可以吃的晚餐卻沒得喝真是太可憐了,你有發現我從第二天開始都有倒給你多一點嗎?」
他露出了微笑說:「有,我有發現你都特別倒給我很多,謝謝」
同樣都是講Sorry, 第一天的sorry是心口不一致,而第十天的Sorry是真心誠意的sorry, 所得到的回饋讓我心中感覺卻是有很大的差別。 我想這是我這十天帶回給自己的禮物。
我把這次被兇的寶貴經驗用來隨時警惕自己不要過度自我膨脹,畢竟我的人生走到下半場已經很難得被兇了,這是很難得的經驗,讓我可以把自我self-ego給縮小一點點,也是我帶回家的最棒禮物。
我想,我的老年生活應該會過得蠻不錯的,因為我在我的中年之旅有刻意的在學習讓自己轉換個性,用與年輕時期完全不同的思惟去看待人生不如意事,成為一個人人跟我相處都覺得是舒服溫暖的智慧長者。
願有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有意識的在你的中年之旅好好進修,在人生下半場開始前就提前佈局讓你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註:內觀中心很缺法工哦,如果你之前已看了我文章參加過學員十日課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去嘗試當內觀法工,會得到不一樣的超能力哦。
(本文天下雜誌稿費捐給六龜法邁內觀中心)
如何看待無常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魷魚遊戲》失敗者的勝利遊戲
(有劇情雷)
「謝謝你,跟我一起玩。」
雖說看完一周多了,整個人的情緒仍然深陷在這部韓劇裡面,著迷於李政宰、朴海秀竟有辦法能演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角色,李政宰以往的果斷、霸氣不復見,朴海秀的剛毅認真也沒了,他們完全貢獻給他們的角色。
關於《魷魚遊戲》,許多人都有不同的敘述,韓國戲劇、電影總是特別狡猾,能將一部類型戲劇雜揉以他們對於社會的不滿,可以加入勞工運動的無疾而終,可以加入對於南北韓政局的曖昧,可以加入外籍勞工的夢想挫敗,可以加入財團控管政府的粗暴,可以加入黑幫對市井小民的欺壓,這些憤怒無處宣洩,在整部戲劇裡緩緩控訴,而且還是用最有娛樂性的角度。
現實生活中總有人不甘於平凡,有些人或許能像001吳一男占盡優勢,年輕時就懂得以錢滾錢,到老年後反而充滿空虛,家人都不在身邊,決心用最殘酷的方式,拉攏所有人一起玩死亡遊戲。但大部分的人都像456名參賽者,曾經以為自己可以逆轉時局,但到頭來發現敗光了人生迄今累積的光陰,最終只得重來,說穿了資本社會這個大型遊戲,贏家或輸家,差別只在於運氣。
這跟童年時期的遊戲不一樣。
吳一男在韓戰後的年代,隨著政府蓬勃發展而大發利市,隨後韓國走進貧富差距的險峻局勢,有人輕易享有榮華富貴,有人則僅能在底層打滾,我們一邊隨著主角成奇勳(李政宰 飾演)的正義感所打動,卻又在另一方面體驗到他迄今的人生為何過得如此失敗的原因,他太不合時宜了,不懂得卑躬屈膝,他是個深愛自己女兒的爸爸,也是個屢戰屢敗的賭徒,時常想要賭一把,只能迎接失敗。
投資失利、做生意求助無門,連自己的生命,都只能成為在上位者的娛樂,《魷魚遊戲》脫去驚悚類型的6大遊戲包裝,內在竟是如此殘酷,看待這群走投無路的人,自相殘殺,我們在現今社會之所以有人性,是因為我們都是群體動物,被法律、政府以及既定道德觀念掌控著,但這一切都被拋去時,我們還會是我們嗎?
人性永遠莫測,呈現諸多變貌,如同白雲蒼狗,我們給予這樣的自己一個名字,謂之為無常,或稱為命運。
說實話,要在《魷魚遊戲》裡面尋找一個好人,都是徒勞,就連幾乎全劇抱持著樂觀團結的成奇勳,也會在打彈珠一關忍不住矇騙夥伴,他的軟弱戰勝了他,他的恐懼造成了他的改變,只是話說回來,好人與壞人,又該如何界定?這本來就是一件殘忍的事。反倒是,我們偶爾能看見其他角色偶爾的善良光輝,一如韓美女向背叛的愛人同歸於盡,一如曹尚佑在臨死之前的自我犧牲。
多半的時候,人人與惡並肩同行,《魷魚遊戲》雖是童年遊戲,但大部分都是出賣、背叛、敲詐以及暴力脅迫,只給予我們真相。
但為何《魷魚遊戲》要這樣呈現呢?尤其是黃東赫導演,他的《熔爐》總是讓我感動再三,在跌落黑暗深淵時,最寂涼的角落,總有一個傻子會舉起一盞微弱的燈。
我想有時候黑暗實在無邊無際,我們這群平凡人都難以與之對壘,面對破碎的社會,讓自己也變得越來越不完美,我們僅能用膠帶包裹自己,用消極的逃避,躲掉身後的一場戰爭。
法籍猶太裔詩人保羅策蘭有首很知名的詩〈死亡賦格〉。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傍晚喝/我們中午喝/早上喝/我們夜裡喝/我們喝啊喝。」
保羅策蘭是猶太人,見證過納粹暴行的人,眼前有歷史慘劇,一群人類殺害另一群人類,世界失去秩序,但這樣近乎慘痛的現實,也是提醒我們,不要往黑暗去,即便世界很壞,但你要很好。
我覺得這也是《魷魚遊戲》結尾製造出的光明面,原本一直被社會左右操控的成奇勳,染了一頭紅髮,轉身離開美國,走回自己的南韓家鄉,想要做些什麼,想要阻止一些不公平,即便我們知道那很難,但已經有人走在革命的前線,這畢竟是個開始。
我們還是有自己的意志,雖很渺小,但很強烈。
#魷魚遊戲
#squidgame
#오징어게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