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如何分辨異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分辨異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分辨異端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回應〈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序) — 「正統基督教」和尼西亞信經〉一文 作者:陳韋安 1. 筆者近日有機會拜讀《立場新聞》一篇談及教會正統與異端的文章。筆者甚為欣賞作者對基督信仰客觀性的追求,也同意「正統」與「信經」的形成是早期教會對異端的反動力量——沒有異端的存在,就教會就沒有訂立「正統」概...
如何分辨異端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回應〈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序) — 「正統基督教」和尼西亞信經〉一文
作者:陳韋安
1. 筆者近日有機會拜讀《立場新聞》一篇談及教會正統與異端的文章。筆者甚為欣賞作者對基督信仰客觀性的追求,也同意「正統」與「信經」的形成是早期教會對異端的反動力量——沒有異端的存在,就教會就沒有訂立「正統」概念以及「信經」的必要;筆者也同意如作者所言,基督信仰「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思想,而是從古到今都有著不同思想,不同意見的一個宗教」。不過,文章有一段文字,筆者打算作出一點卑微的回應。作者如此說:
“在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上,固然有基督徒認為神是獨一的,只有一個神,但亦有基督徒認為有兩個神,亦有認為有三十個神,甚至三百六十五個神的。固然有早期基督徒認為世界是神帶著善意所創造的,但亦有基督徒認為世界是一個宇宙級災難的結果。固然有早期基督徒認為耶穌同時是人又是神,但亦有基督徒認為耶穌只是人而不是神,或認為耶穌是神而不是人。固然有早期基督徒認為耶穌是為了贖世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但亦有基督徒認為耶穌的死無關痛癢,亦有基督徒認為,耶穌從來沒有死。”
當然,筆者相信這是略帶修辭技巧的講法——最少「有基督徒相信有三百六十五個神」並不是歷史事實。但是,這段文章似乎傾向暗示,認為早期基督教任何的多元性表達都是合法的,也是「基督教的」。這點筆者打算作出以下回應。
2. 事實上,雖然第一、二世紀曾經出現對信仰的不同說法,但這並不代表說,每一個派別/任何曾對耶穌基督發表意見的人都是 born to be equal——並不是說,任何人隨便論述基督信仰(例如說有三百六十五個神)都立即理所當然地成為一種歷史上「正統」的可能,或者都是正統的可能繼承者;或者反過來說,任何今日的「異端」都純粹只是昔日「正統爭戰」的輸家。
3. 筆者要強調,雖然歷史上曾出現「正統」與「異端」的分辨過程,但是我們不能說現在的「正統」只是昔日衆多「正統」中的其中一個「正統」。或者,我們不能說現在的「異端」只是昔日「正統爭戰」的輸家而已。所謂「正統爭戰」,並不只是政治或勢力上的得勝(最少在公元四世紀前如此,因為當時基督教仍處於被迫害狀態,某一教派根本無法以打壓或政治力量讓異己淹沒)。取而代之,在「正統」與「異端」之間,其實仍然存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客觀性。這場「正統爭戰」的客觀條件就是:誰比較接近歷史上第一個教會(耶穌基督的第一代跟隨者)的信仰。因為整個「基督教」的誕生,就是源自這一羣第一世紀的信徒。因此,「正統信仰」不只純粹是教會歷史中「正統爭戰」得勝的結果(這只是客觀是過程),而是哪個講法更接近、更傳承於早期教會的信仰。
4. 那麼,在當時第二世紀出現的「正統爭戰」之中,教會內如何界定誰的講法最接近第一代教會呢?當然有好些條件:一、文獻權威。由於初代信徒已經相繼死去,因此,教會的權威不再是使徒,而是使徒留下來的文獻,也就是今日仍然遺留下來的《羅馬書》、《約翰福音》、《馬太福音》等文獻。誰的講法更接近這些文獻,誰的信仰就更偏向正統(這也解釋為何昔日諾斯底主義的文獻沒有被採納)。二、使徒傳承。雖然第一代的使徒已經不在,但是他們的教會仍在,所以,誰的教會傳承於第一代使徒,該教會所採用的文獻與信仰論述就更見可信。譬如說,愛任鈕(Irenaeus)在二世紀寫的《駁異端》(Against Heresies)就說明自己是使徒約翰的第二代弟子,用以反駁當時異端信仰。三、信仰的大公性。雖然第二世紀的教會沒有whatsapp,教會與教會之間的聯繫不是非常緊密,但是這些教會的基本信仰公因數仍然存在的(因為他們都是源於一個福音)。例如:「相信獨一真神」、「主禱文」、「耶穌基督是主」、「罪得赦免」、「耶穌基督被釘後復活」等信仰都是當時教會的基本。因此,早於第二世紀已經出現《使徒信經》的初稿,用以確立信仰正統的基本。
5. 因此,令筆者甚為驚訝的事,作者竟然說「尼西亞信經在歷史上定義了什麼是『正統基督教』」。事實上,尼西亞信經寫成於325年,其後於381年被正式採用。這已經是公元四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以後的事情。因此,雖然教會仍然有部分信仰內容仍然有待探討(例如基督的神人二性、聖靈的位置等問題),但是,明顯地,基督信仰的正統基礎早於公元二世紀後已經被確立。「正統基督信仰」絕對不是四世紀才出現。
(如若打算share 這篇文章,記得要include 內文,不然只會share 原文的連結)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序) — 「正統基督教」和尼西亞信經〉:
https://thestandnews.com/…/%E5%9F%BA%E7%9D%A3%E6%95%99%E7%…/
如何分辨異端 在 立法委員林為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異端
大女兒在高三開始信教,經常參加某一小教派團契,不免擔心她誤入岐途,稍加注意偶爾與她討論她去參與的活動內容。
上了大學後,她參加學校內立案的教會團體,受洗時我在旁觀禮。
我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但還是會與她討論關於宗教的種種。
有一次討論如何分辨邪教異端?
是她告訴我的,把人(活人)當神一樣膜拜的就是異端!
這是我聽過最簡明的解釋了!
對所有宗教都通。
自此,我完全信任她對信仰的判斷,並鼓勵她多參與教會活動。
如何分辨異端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基督徒如何面對教會的醜聞》
不時會聽到教會的醜聞,例如有教會領袖因著金錢、名利或美色而跌倒等,這種這些事件不但叫基督徒難堪,也常會產生許多信仰的困惑。究竟基督徒應當如何面對呢?以下是我個人的淺見,列出身為事件旁觀者(不適用於當事人及當事人教會)的我們當持有的態度:
1. 不要大驚小怪:教會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地方,基督徒包括傳道人也不是完美的人,耶穌和使徒從未假設地上的教會不會有任何問題。
2. 不要幸災樂禍:不要說風涼話,任何個別教會的問題,也是整個基督身體的問題。
3. 不要胡亂指責:大部分人所知道的資訊只是根據媒體的報導,不要憑著有限的資訊作出過渡的推演和定論。然而,客觀公平的評語仍是需要的,但須確保是根據可靠的資料,並用理性的態度來置評。
4. 不要根據一個錯誤就作「屬靈判決」(貼標籤):如定人為假先知、假冒偽善、異端等,有一些已經被證實是用宗教行詐的另當別論。
5. 冷靜面對各方批評:教會醜聞出現一定會引起各界的批評,信徒不需要緊張,也無須一味地包庇教會,而應當理性地分辨這些評論是否客觀公平,在有必要回應說明的時候才回應說明。
6. 不要否定犯錯者所有的貢獻:不要因為一件錯誤的事,就否決某人或教會過去已經作出的貢獻。
7. 不要否定犯錯者所有的教導:一個領袖跌倒不代表他的所有教導都該被拒絕。是否該接受某個教導的判斷關鍵在於該教導是否符合聖經真理,而不是那教導是透過誰說出來的。即使是一個有美好見證的牧者,也不代表他所有的教導都是對的。
8. 應當引以為戒:發生在別人或別的教會的事,也可能發生在我們和我們教會身上,大家都需要謹慎、儆醒。
9. 應當對事件作深層反思:例如,為什麼會出現这些狀況?這些事件反映出人或教會哪些隱藏的破口?如何防止此類事件發生?教會有哪些機制需要改進?屬靈領袖應當如何保守自己陷入試探?……
10. 應當強化肢體的守望:人越有成就,能/敢指出其錯誤的人就越少,你的身邊不要缺少敢指出你的錯誤的人。
11. 應當重新聚焦福音的核心:基督信仰之偉大,不是因為領袖偉大,而是所信的基督偉大。基督才是信仰永遠的焦點。任何用偉大的領袖或成功的教會作賣點的「福音」都會出問題。人的失敗從某個角度確實有損基督教的見證,但也正是人的失敗凸顯了主恩的浩大,恩典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的。
12. 切勿帶著過度樂觀的期待:雖然我們希望人會從歷史學教訓,但我們也必須預備心,耶穌一刻尚未再來,此類醜聞會就重演。
13. 切勿過度悲觀:縱然教會的醜聞會影響教會的形象和福音事工,但我們相信神在教會中的工作仍然通暢無阻地前進著。
14. 為教會和犯錯的領袖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