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DJ JoJo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親親摸寧星期二給自己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是一本,阿啾邊看邊毛骨悚然的書。 也是一本,阿啾寫序寫的很有壓力的書。 #關係中的金錢課題_就跟面對隱疾一樣難以啟齒 我有一位親戚由於信用破產的關係,鋌而走險向地下錢莊借錢,為了還錢,希望我能借錢給他還債。然而我也沒錢,但我信用良好,所以我向銀行申請信...

  • 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10 08:29:39
    有 947 人按讚

    #親親摸寧星期二給自己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是一本,阿啾邊看邊毛骨悚然的書。
    也是一本,阿啾寫序寫的很有壓力的書。

    #關係中的金錢課題_就跟面對隱疾一樣難以啟齒

      我有一位親戚由於信用破產的關係,鋌而走險向地下錢莊借錢,為了還錢,希望我能借錢給他還債。然而我也沒錢,但我信用良好,所以我向銀行申請信用貸款,借給對方應急,最後親戚也沒還錢,因此我必須背債兩年。

      背債,真的好辛苦。

      為了寫這篇推薦序,我打了一堆字,卻又不斷地按下Delete鍵。我曾經把各種負債的經驗寫成一篇文章,分享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是一篇很好的警世文,但家人看到後,卻打電話來數落我,責備我為何家醜要外揚。因為有這樣的經驗,讓我寫這篇推薦序寫得心慌慌。

      明明就只是寫篇推薦序而已,為什麼會那麼難以啟齒呢?

      每一年的年初,我再怎麼立定目標,執行各種存錢法則,卻怎麼也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日子,會出現各種情感的枷鎖,讓我主動掏錢出來。到了年末時,我才發現自己的存款卻沒有增加。

      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我不知道怎麼說。
      面對金錢關係就跟面對隱疾一樣難以啟齒,但不面對反而會造成身體更嚴重的傷害。
      這本書我每翻一個章節,就會喊「對!我就是在那樣的情境裡自動掏出錢了!」不然就是「不可以!你不可以寫得那麼像我!」

      我實在不好意思形容這本書很像是「隱疾解除大全」,但有個人願意出一本書跟你聊聊金錢與情感關係中難以啟齒的盲點,以及如何建立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其實是很健康的事情。尤其當身邊若有個可以相處一輩子的伴侶,那麼先使用這本書與對方一同認真看待,並規劃「金錢藍圖」,再點頭說「我願意」,也不遲。

    外場跟講座接連被取消的日子,多出來的時間遇上了很多本書,其中這本,我真心拜託大家可以讀一讀,尤其是,被各種情感關係牽絆住金錢的朋友們,一定要看。

    書籍連結點這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952
    書名: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作者: 李雅雯(十方)
    出版社:采實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采實文化《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三年前,我在上海遇見台幹S,她告訴我,三十二歲結婚前,她爸爸突然簽下一筆房貸,頭期款、貸款都要她出錢,房子登記她的名字,但弟弟、妹妹和弟弟未過門的女朋友都住在裡面。

    S說,房子在她名下,但地點、房型、居住環境都是為了其他人打造的,她估計自己不會去住,弟弟、弟妹住在裡面,即使未來父母過世,她也不敢把房子收回去(顯得不近人情)。S說,這種「家庭責任」,不答應顯得「無情」,背上了又氣喘吁吁,很有壓力。

    就在去年,S懷孕了,先生卻被裁員,一時失了業。

    S是個負責任的女兒,但是她看著先生愁眉苦臉,心底感到愧疚,於是開口請爸媽暫時接管房貸,讓弟弟、妹妹一起還錢。

    她一提出來,家裡就炸開了鍋。爸爸在飯桌上第一個跳出來,憤怒地咆哮:「我養妳這麼大,妳就這麼回報我們的嗎?」、「還不起?還不起什麼意思?妳不是上個月還去日本玩了嗎?沒錢能去玩什麼啊?」、「妳怎麼可以不負責任呢?房子是妳的名字耶!以後也是妳的耶!妳要存錢,這房子不是幫妳存了嗎?」

    吃完飯,S落荒而逃。她抽抽噎噎、極度委屈地告訴我,她搞不清楚自己自食其力,花錢去日本犒賞自己到底有什麼錯?S哭著問我,是不是收入比較高,就要背負其他人的生活?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我聽了,只能拍拍她的手,安慰她,不是她的錯。

    責任是什麼?責任像河流兩邊的堤岸,引導著水流,灌溉田地,生養果實;它是行為和慾望的界線,領著我們做「應當做的事」,扛「應承擔的任務」、達成「應完成的使命」;責任,就是指示。

    很多年來,是父母告誡我們責任的內容──好好工作、自食其力、奉養父母、維持穩定的婚姻、生養一兩個小孩──父母以喝斥、命令、威脅的姿態,像在河邊築起兩道堤岸一般,引導我們的能量,去往他們指向的田地,灌溉成林。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感到好奇。「責任」像塊匾額一樣,掛在每個人的頭上,為什麼卻從沒有人提出這些問題:

    背負責任的目的是什麼?

    背負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

    背負責任的順序是什麼?

    想到這三個問題,讓我陷入沉吟……

    責任的目的是什麼?責任的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過得更快樂、更有目標──比如說,我想學會理財,於是我決定記帳。當我決定記帳的時候,我對每天記錄開支、蒐集發票這件事,就有了「責任」。責任,讓我「受力」,讓我「承擔」;我必須耐著性子,花時間、花力氣,不斷給自己打氣,忍耐枯燥,維持紀律,達成目標。最終,我因負起了「記帳」的責任,存住錢,過得更好──這是責任的目的,責任,是為了讓自己幸福。

    那麼,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呢?首先,我們第一個該擔負的責任就是自己──自己想買的房子、想做的職業、想擁有的生活節奏、休閒方式、自己的成長、自己家庭的開支、自己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要為自己,負重、承擔、受力、前行。我們活著,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背負自己的背包,為自己的慾望、理想,奮鬥推進。

    其次,我們該擔負的責任,包括家人、親戚、朋友,以及地球上,與我有連結的「其他人」,都是我們的責任。

    但是,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別人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每個人背著自己的背包,手拉手,向上攀登,直到登頂……這是愛,這是連結。

    人跟人之間,第一個責任,也是唯一的責任,是愛,不是錢。愛是一種絕對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被滿足、被保護、被包圍的狀態下,沉穩、安定地行動著。你一定要先承擔自己的責任,讓自己滿足,充滿了愛,才能去滿足別人,這時你才是給予者,不是乞求者(乞求別人關注我、重視我)。

    人與人之間、家人之間,要愛對方,不是成為對方──我們不能代替家人思考,替家人實現願望(你有自己的願望,不是嗎?),代替家人還房貸(你有自己想買的房子,想過的生活,不是嗎?),代替家人承擔他們人生的失意和失望(那是他們的經歷,不是嗎?)…… 愛你,不是成為你。

    如果我是S,那年我會拒絕背上房貸,那是別人的背包、別人的責任,S不是耶穌,S不該背著十字架、手鐐腳銬、負重前行;那不是愛,那是順從、也是扭曲。

    我能想像,S如果說出「我不還了!」的時候,她的心底一定會很有壓力。那是一種「愧疚感」,一種「內心的定罪」,像懲罰自己似的,說自己「很無情」、「很壞」;承受那種壓力,一定非常痛苦。如果爸媽再跳出來罵「妳不孝!」、「妳自私!」,S的內心一定承受更大壓力。

    愧疚感,大概是世界上最難處理的情緒。

    愧疚感來自內在,來自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規則、教條,要抵抗它,得很有決心。因為它根深蒂固,來自內心。

    我自己生長在「沒有界線感」的家庭,對S的處境,感到同情。我能理解S的難處,理解她承受的壓力,但我始終覺得,我們能堅持住,為自己做點努力。

    我們應察覺自己的愧疚感,察覺自己腦子裡「你很差!」、「你很自私」、「你不孝!」的聲音,然後退一步,像旁觀者一樣,看待自己的處境,檢查自己的「聲音」;辨認出爸媽、親人的「操縱語言」,試著在內心底,為自己打氣。

    我相信,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愧疚感、察覺愧疚感,安頓自己內心,我們面對這種情境,就會陷入掙扎、憤怒、糾結裡,最終破壞愛與信任感,得不償失。

    我們該讓別人知道,你是你,他是他;由你控制自己。即使一切並不容易也值得努力。

  • 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31 07:15:03
    有 2,223 人按讚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早安:

    收假完要工作,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辛苦了。再一下下,就可以休息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隨著劇情起伏而流淚,揪心、虐心,但最後也跟著主角走向雲淡風輕。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很期待能好好在觀影之後,跟現場的朋友盡情討論。

    作者的註解我相當喜歡,伴侶關係反映的,最終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看重自己的價值,不因結果而否定自己,這是我特別要拿來跟朋友們一起學習的課題。

    祝願您,記得為自己盡力,就足以愛自己!

    *********************************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
    ──《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

    【文/ 黃柏威】

    「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愛的萬物論》裡妻子潔恩對霍金這麼說。也是這一刻,她知道有人取代她在丈夫心底的位子。

    潔恩與霍金結婚了二十五年,過去在霍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可說是潔恩一手將他拉出谷底。當時霍金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霍金因此灰心喪志,每天把自己關在宿舍,不願踏出房門一步,但當時他的女朋友潔恩,沒有放棄希望,持續鼓勵霍金面對生活,她堅毅的態度讓人動容,才讓霍金繼續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到日後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更出乎人意外的是,當年的潔恩不只陪伴霍金走出低谷,她還想跟霍金結婚,縱使霍金的父親極力反對,還找了潔恩當面溝通,他以為潔恩沒有仔細考慮清楚後果,無視醫生對霍金的病情評估,沒想到,潔恩的態度堅定,她知道這是自己清楚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的舉動, 她不是天真的以為事情會很簡單,她知道往後的日子必然辛苦,但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 對她來說,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因為愛情,就能前行。

    「假如你是潔恩,在這個時候會和霍金結婚的請舉手?」我常在演講中調查聽眾的態度。

    通常年輕大學生族群通常舉手的人多,但若在已婚人士團體裡詢問時,舉手的人很少,兩者形成很大對比,或許對真正處在婚姻關係的人來說,深知婚姻生活的難處與不易,對於給出承諾,現在就變得保守謹慎許多。

    潔恩選擇結婚,反映了她堅定的意志。電影也拍出他們婚禮的場景,雖然沒有對話,只有畫面搭上配樂帶過,但看見他們穿著西裝與白紗走上紅毯、裡頭有牧師證婚、有眾人的祝福、有美麗的鮮花擁簇。我若是潔恩,大概沒有堅定的勇氣,說自己一定想和霍金結婚,但看完這段婚禮場景後,似乎對潔恩的想法多了一點理解,她並不是對霍金的病情視而不見,相反的,或許就是他知道霍金只能活兩年,因此她希望在霍金有限的歲月裡,也能有婚姻生活的體驗,而希望自己就是那個能陪霍金走上紅毯的人,她也想把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位子,留給霍金吧!

    結婚對身為基督徒的潔恩而言,是重要的生命立約儀式,並且那也是一個公開接受眾人祝福的機會,如此說來,這是婚禮很大的意義,她希望這段愛情是被祝福與肯定的吧!

    兩人不僅結婚,還生了孩子。

    「你們會生孩子的,請舉手?」我繼續問著剛剛舉手說會結婚的聽眾們,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舉著。大家說這太辛苦了,很難想像萬一霍金不幸過世,獨自撫養孩子所要承受的辛勞與壓力,但也由此再次可見,潔恩的堅毅性格,彷彿沒有事情會是她的阻礙,別人眼中的限制, 對她來說,她從不願輕易降服,也不會放棄追求。

    但隨著霍金的病情越加嚴重,手與腳都逐漸萎縮,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約低,這也意味著潔恩的負擔更重了,霍金無法自己進食,吃飯得靠太太餵食,他也無法自行穿衣,也得靠太太協助。電影有一幕,潔恩正幫霍金脫掉身上毛衣,但脫到一半,毛衣罩著頭時,房外的嬰兒哭了,潔恩只好先去照顧寶寶,她再回來,已經是兩個小時後了,霍金的頭,就這樣被罩了兩小時。

    可想而知,一個家庭所有的勞務工作,如今都落在潔恩身上了,她臉上過往的笑容,現在早已不見,鏡頭帶到她的時候,都已是滿臉疲憊。之後,他們又生了第二個小孩,也別忘了,潔恩自己同時也在攻讀博士學位,她並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蠟燭多頭燒的情況,讓她瀕臨崩潰邊緣。

    前文曾經提到潔恩跟霍金反映過自己的壓力,她希望能有幫手來協助,但當時的霍金,未能好好回應潔恩的需求,甚至他拒絕的態度,都讓潔恩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吧,那其實是很深的孤單,潔恩不是要強人所難,要霍金來分擔責任,但若連自己的感受都得不到霍金的關心與照顧的時候,這段關係還剩什麼呢?

    她愛霍金,她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在這段關係裡,她還有自己的承諾。

    得不到霍金支持的她,仍需要找到壓力出口的潔恩,在母親的建議下,潔恩重拾以往的興趣, 她愛唱歌,於是她參加了教會的詩斑,因而認識詩班指揮喬納森,也請了喬納森來家裡當孩子的鋼琴家教,喬納森看見霍金的情況,也看見了這個家庭的匱乏與需要,主動提及自己可以來當幫手,不同以往的是,過去總反對潔恩請幫手的霍金,這次竟然答應了。

    「你需要幫手,我不反對。」霍金說。

    這幕很感人,因為霍金終於回應了潔恩的需求,這表示他看見潔恩的辛苦,他願意跟她一起解決,收到這份心意的潔恩是感動的,她起身坐到霍金的身邊,她抱著他,讓先生知道她的感謝。但若細看霍金的表情,他其實哭了,這對他來說,似乎不是容易的決定。

    「為什麼霍金哭了呢?」我們也常討論這問題。

    或許一方面這意味著他得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答應找幫手,就是真的承認目前自己的不足吧!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擔心讓喬納森的到來,會不會造成他們婚姻關係的威脅,畢竟這男子四肢健全、溫柔體貼,他能給出潔恩許多自己不能給出的東西。但即便如此,霍金還是答應了,這一次,他願意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擔心,先去回應太太的需求,說來,那是他給出的愛呀!

    喬納森成了霍金一家的好幫手,能帶霍金一家出遊,分擔潔恩的勞務,甚至現在潔恩還能與霍金坐下好好喝茶,享受喬納森演奏的音樂,他們的生活品質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潔恩終於也重展笑顏。但這確實對潔恩與霍金的婚姻關係形成挑戰,潔恩在喬納森身上滿足了她無法從霍金身上得到的陪伴,曖昧的情愫在兩人中間悄悄滋長,但兩人並未說破這點,也僅維持著朋友關係。直到霍金與潔恩的第三個孩子出生,霍金的家人卻對孩子的生父有所質疑,甚至要潔恩說清楚講明白,孩子究竟是誰的?是霍金?還是喬納森的?

    難以承受他人質疑眼光的喬納森,決定要離開霍金一家,但在面對潔恩的挽留時,喬納森說了另一個決定離開的重要原因。

    「我對妳產生感情了!」喬納森對潔恩說。

    但讓我們張大嘴巴感到驚訝的是潔恩直白的回應。

    「我也是。」潔恩說。

    這可能是史上最詭異的告白場合了(當時的場景在潔恩的公婆家庭院)。喬納森聽完,只說了聲謝謝,他知道,這是他更要離開的理由了。

    潔恩對喬納森的情意,其實並不難理解,相較於霍金,他倆更像是共同生活、解決困難、相互支持的伴侶,在情感層面,她未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但在承諾方面,霍金是自己的丈夫,她是霍金的妻子,她看重婚姻之約,看重自己許下的承諾,也因此她沒選擇離開丈夫,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其實這都是愛呀!而愛從來就不簡單。

    得知潔恩感受的喬納森,主動選擇離開關係,也是因為愛啊!他承認他愛潔恩,但他知道這個愛,若不小心可能會帶給潔恩的家庭傷害。雖然他愛潔恩,但他的愛,不是要把潔恩與自己綁在一起,他的愛,更像是種放手,不讓潔恩承擔更大的危險與責難。

    你知道後來喬納森是怎麼又回到霍金家的嗎?

    電影裡是霍金拎著啤酒去找喬納森,在這場哥們的談話裡,他拜託喬納森回來,原因是他希望潔恩快樂。

    在我心裡,這是偉大的愛情故事。偉大之處,不是說主角們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蹟,我覺得的偉大,是指故事呈現了愛情的複雜性,這裡頭的愛,都不是用片面的單一價值可以評論,它包含了愛的各種面貌,拓展著我們對於愛的想像。

    但峰迴路轉的故事還沒完呢!

    霍金因為肺炎動了氣切手術,但這也讓他無法再開口說話,失去口語表達能力的霍金,再次陷入生命幽暗的低谷,而潔恩依舊是那個堅毅的潔恩,她努力想把霍金拉上來,她教他使用讀字色版溝通,但這次不論她多努力,霍金都好難好難做到,兩人在當中都挫折無比,這也暗喻著兩人在關係中失去了溝通的語言,而當兩人無法溝通彼此心意,關係自然走向疏遠。甚至在潔恩的表達裡,你會感覺霍金是個難搞的病人。

    潔恩與霍金在溝通上遇到的挫折,與後來霍金與看護伊蓮的互動形成強烈對比,伊蓮的專業,讓她很快就能解讀霍金的心意,她能引導霍金表達,能接納霍金的感受、同時又欣賞著霍金的幽默,兩人的溝通顯得通暢愉快。

    霍金的生活,重拾了笑容,只是這次帶他走出低谷的人,不是潔恩,而是伊蓮。兩人的關係越走越近,霍金在語言中也有意無意透露出對伊蓮的重視。

    終於來到了那天。

    「我問過伊連,要不要跟我去美國,她會照顧我」霍金告知潔恩。

    其實霍金也非神經大條,在他要說出這話的時候,他猶豫了一會,才決定按出傳送鍵(此時的霍金已經無法說話,得靠電腦輔助發音)。他會猶豫,表示他知道這句話非同小可,若說出口,平靜的湖面就會起了風浪,但他似乎想賭一把,若潔恩沒有太大反應,彷彿也可蒙混過關。

    但關係改變的痕跡,就藏在這句話裡吧!敏感的潔恩解讀到了,她知道現在對霍金來說,伊蓮是更重要的人。因此她回了這句「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道出了潔恩的失落,她知道他們的關係,已經來到了盡頭。

    「又得了一個獎,我有什麼辦法呢」他回。

    一開始霍金仍打哈哈帶過,維持他習慣的玩笑姿態,卻完全忽略了潔恩的失落情緒,只是一昧地想替自我解釋,直到他看見潔恩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他收起了嬉笑,說出了「對不起」三字。

    「幾年了?」他問。
    「醫生說兩年,沒想到卻這麼多年」潔恩說完,哭了出來。

    霍金的眼裡也泛著淚水了,然後他推著輪椅往潔恩身邊去,陪著她哭泣。

    雖然兩人情緣已盡,他們的關係走到了最後,但在最後一刻,他們靠彼此好近,在最後一刻, 他們願意貼近彼此的悲傷,給彼此最後的溫柔與陪伴。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他們握著手,流著淚,一起哀悼逝去的愛情,哀悼這大輩子兩人一起走過的關係。戲外的人們,大概也是哭著看這段吧!

    霍金與潔恩的分手場景,是我看過最動人的分手戲。每一次看,都還是很容易被當中的情感所打動。一方面是因為兩人最後的溫柔陪伴,也許它過於理想,很少人的分手場景會是如此平和,但就是如此,才更讓人覺得它溫柔到讓人想落淚。

    另一個被打動的點,就是潔恩面對關係結束的態度。

    霍金有了新歡,潔恩當然難受,但她沒有嘶吼,她只是流著淚對霍金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如此。因為愛情,她不顧疾病與死亡的威脅,勇敢與霍金結婚。結婚後,她承擔所有家務、全心照顧霍金生活,即便她曾對喬納森動了心,但她也未背棄婚姻誓約,直到霍金愛上伊蓮、她知道現在的自己,不再是霍金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侶了。

    她當然很難受,但她依然為自己的感情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沒有說「我這樣照顧你,你卻那樣對我?」「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背叛我?」「我這些年的付出算什麼?你怎麼對得起我?」

    她只是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她沒有要霍金為她的付出負責、沒有要求霍金因為她的付出就得給出相對的回報。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回應著自己心中的愛,她知道自己盡力了,意味著自己也不可能給出更多,而當自己盡力,仍得不到這份感情後,她也得接納自己過去的付出、看重自己的努力。

    這當然不容易,而且好痛呀!

    為此,我們應該大哭一場,那是我們對自己過去付出的尊重,那痛苦需要我們用力哀悼。

    但請別一直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因為那終會讓我們失力。這也是潔恩面對分手時所展現的態度,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分手時候,你看的是「自己的努力」,還是「他人的回應」?對你來說,「過程的付出」有價值?還是「最後的結果」才重要呢?

    關係不是控制,我們永遠無法要求對方的回應。要生出放手的勇氣,得要看見「自己的努力」、看重「過程的付出」才行。

    有人會問,這樣難道不是一種自我催眠與安慰嗎?但我想說,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我們可以從霍金與潔恩的故事中,覺察與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不論是關係中的溝通與互動、面對關係生變的應對方式、特別是當愛情結束的時候,如何生出放手的勇氣。

    這件事,當然沒有一定公式,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處理的方式自然不同。但從潔恩的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參考:

    一、珍惜、看重自己的付出:她沒有因為關係結束,或是得不到的對方的回應,就認為自己過去的付出無用或沒有意義,反而她接納並珍惜自己的付出,她看見這些努力對自己的意義, 這些意義不是建立在對方的回應上。當然,這不表示對方沒有回應時不會痛苦,一定很痛啊! 只是她沒有因為這些痛苦,就貶抑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她知道就算對方沒有回應,她的努力、和努力所代表的意義也不會消逝。

    二、接納無法掌控的結果:潔恩知道自己盡力了,而當盡了全力還得不到對方的心,她知道時候到了。對這段關係,她知道自己無法付出更多了,再多就是再苛求自己了,既然自己無法付出更多,這就是她無法掌控的事了,她得要放過自己,她給出了接納,接受自己努力之後,但沒有結果的結果。

    三、接納對方為自己的情感負責: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她尊重霍金為自己的情感負責,她想要的是真誠的關係,而不是對方的虛偽與配合。再說一次,這不代表不痛啊!放手的勇氣,絕對不是「不痛的勇氣」,對我來說,不痛不是勇氣,那可能是種逃避。

    放手的勇氣,是帶著痛苦但仍往前走的勇氣。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如果我們分手,那過去所經歷不是都沒意義了嗎?」有人問。

    《愛的萬物論》片尾的最後一句台詞,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在科學成就上備受肯定的霍金,日後得到了英國女王的接見。但他去白金漢宮,晉見女王時所帶的伴侶,不是伊蓮,而是當時已經離了婚的潔恩。在電影前段,潔恩曾表達過自己對英國女王的喜愛,霍金沒有忘記這點,在這時候,他帶她去,也是一種回應。

    話說起來,在這件事上,霍金也算有情意義,因為霍金之所以會有如今的成就,潔恩大半輩子的陪伴與照顧,是背後最重要的支持,沒有潔恩的付出,就沒有今日的霍金吧!因此在這榮耀的時刻,他選擇與潔恩共享,都表達著雖然兩人婚姻結束,但他仍舊珍惜看重兩人過去的相處,表達出他對這段關係的感謝。

    當他們在皇宮的花園,潔恩對霍金說:「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很不凡吧!」潔恩的話,也肯定著他們共有的過去。

    接著,霍金敲了手上的機器(這是他現在的發聲方式),潔恩湊過去問他在打什麼,我們才聽見霍金的電腦輔助語音,說「看看我們的孩子們」。然後,眼前是他們三個風度翩翩、亭亭玉立的孩子,迎面走來,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晶,是他們留給世界的禮物。

    「看看我們的孩子們」是電影的最後一次台詞,但英文的原文,說是「Look what we made」
    (看看我們做的吧!)。

    電影結束在這句,很有寓意。過去的經歷有沒有意義,其實就取決於「Look what we made」吧!整部電影讓我們「look what they made 」,縱使他們沒有未來,但我們都看見他們經歷與成就的一切,雖然他們走向分離,但他們的過去與故事,並不是一片荒蕪,他們曾有的快樂, 仍存在他們的生命記憶裡,他們沒讓任何人抹去。

    因為他們的珍惜,就保存了過去的意義。

    「Look what we made」,你在逝去的愛情裡,看見了什麼呢?看看你們經歷的曾經,那裡頭的故事,都讓你成為現在的你。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女朋友家人過世安慰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31 07:15:02
    有 2,215 人按讚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早安:

    收假完要工作,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辛苦了。再一下下,就可以休息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隨著劇情起伏而流淚,揪心、虐心,但最後也跟著主角走向雲淡風輕。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很期待能好好在觀影之後,跟現場的朋友盡情討論。

    作者的註解我相當喜歡,伴侶關係反映的,最終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看重自己的價值,不因結果而否定自己,這是我特別要拿來跟朋友們一起學習的課題。

    祝願您,記得為自己盡力,就足以愛自己!

    *********************************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
    ──《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

    【文/ 黃柏威】

    「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愛的萬物論》裡妻子潔恩對霍金這麼說。也是這一刻,她知道有人取代她在丈夫心底的位子。

    潔恩與霍金結婚了二十五年,過去在霍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可說是潔恩一手將他拉出谷底。當時霍金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霍金因此灰心喪志,每天把自己關在宿舍,不願踏出房門一步,但當時他的女朋友潔恩,沒有放棄希望,持續鼓勵霍金面對生活,她堅毅的態度讓人動容,才讓霍金繼續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到日後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更出乎人意外的是,當年的潔恩不只陪伴霍金走出低谷,她還想跟霍金結婚,縱使霍金的父親極力反對,還找了潔恩當面溝通,他以為潔恩沒有仔細考慮清楚後果,無視醫生對霍金的病情評估,沒想到,潔恩的態度堅定,她知道這是自己清楚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的舉動, 她不是天真的以為事情會很簡單,她知道往後的日子必然辛苦,但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 對她來說,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因為愛情,就能前行。

    「假如你是潔恩,在這個時候會和霍金結婚的請舉手?」我常在演講中調查聽眾的態度。

    通常年輕大學生族群通常舉手的人多,但若在已婚人士團體裡詢問時,舉手的人很少,兩者形成很大對比,或許對真正處在婚姻關係的人來說,深知婚姻生活的難處與不易,對於給出承諾,現在就變得保守謹慎許多。

    潔恩選擇結婚,反映了她堅定的意志。電影也拍出他們婚禮的場景,雖然沒有對話,只有畫面搭上配樂帶過,但看見他們穿著西裝與白紗走上紅毯、裡頭有牧師證婚、有眾人的祝福、有美麗的鮮花擁簇。我若是潔恩,大概沒有堅定的勇氣,說自己一定想和霍金結婚,但看完這段婚禮場景後,似乎對潔恩的想法多了一點理解,她並不是對霍金的病情視而不見,相反的,或許就是他知道霍金只能活兩年,因此她希望在霍金有限的歲月裡,也能有婚姻生活的體驗,而希望自己就是那個能陪霍金走上紅毯的人,她也想把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位子,留給霍金吧!

    結婚對身為基督徒的潔恩而言,是重要的生命立約儀式,並且那也是一個公開接受眾人祝福的機會,如此說來,這是婚禮很大的意義,她希望這段愛情是被祝福與肯定的吧!

    兩人不僅結婚,還生了孩子。

    「你們會生孩子的,請舉手?」我繼續問著剛剛舉手說會結婚的聽眾們,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舉著。大家說這太辛苦了,很難想像萬一霍金不幸過世,獨自撫養孩子所要承受的辛勞與壓力,但也由此再次可見,潔恩的堅毅性格,彷彿沒有事情會是她的阻礙,別人眼中的限制, 對她來說,她從不願輕易降服,也不會放棄追求。

    但隨著霍金的病情越加嚴重,手與腳都逐漸萎縮,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約低,這也意味著潔恩的負擔更重了,霍金無法自己進食,吃飯得靠太太餵食,他也無法自行穿衣,也得靠太太協助。電影有一幕,潔恩正幫霍金脫掉身上毛衣,但脫到一半,毛衣罩著頭時,房外的嬰兒哭了,潔恩只好先去照顧寶寶,她再回來,已經是兩個小時後了,霍金的頭,就這樣被罩了兩小時。

    可想而知,一個家庭所有的勞務工作,如今都落在潔恩身上了,她臉上過往的笑容,現在早已不見,鏡頭帶到她的時候,都已是滿臉疲憊。之後,他們又生了第二個小孩,也別忘了,潔恩自己同時也在攻讀博士學位,她並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蠟燭多頭燒的情況,讓她瀕臨崩潰邊緣。

    前文曾經提到潔恩跟霍金反映過自己的壓力,她希望能有幫手來協助,但當時的霍金,未能好好回應潔恩的需求,甚至他拒絕的態度,都讓潔恩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吧,那其實是很深的孤單,潔恩不是要強人所難,要霍金來分擔責任,但若連自己的感受都得不到霍金的關心與照顧的時候,這段關係還剩什麼呢?

    她愛霍金,她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在這段關係裡,她還有自己的承諾。

    得不到霍金支持的她,仍需要找到壓力出口的潔恩,在母親的建議下,潔恩重拾以往的興趣, 她愛唱歌,於是她參加了教會的詩斑,因而認識詩班指揮喬納森,也請了喬納森來家裡當孩子的鋼琴家教,喬納森看見霍金的情況,也看見了這個家庭的匱乏與需要,主動提及自己可以來當幫手,不同以往的是,過去總反對潔恩請幫手的霍金,這次竟然答應了。

    「你需要幫手,我不反對。」霍金說。

    這幕很感人,因為霍金終於回應了潔恩的需求,這表示他看見潔恩的辛苦,他願意跟她一起解決,收到這份心意的潔恩是感動的,她起身坐到霍金的身邊,她抱著他,讓先生知道她的感謝。但若細看霍金的表情,他其實哭了,這對他來說,似乎不是容易的決定。

    「為什麼霍金哭了呢?」我們也常討論這問題。

    或許一方面這意味著他得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答應找幫手,就是真的承認目前自己的不足吧!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擔心讓喬納森的到來,會不會造成他們婚姻關係的威脅,畢竟這男子四肢健全、溫柔體貼,他能給出潔恩許多自己不能給出的東西。但即便如此,霍金還是答應了,這一次,他願意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擔心,先去回應太太的需求,說來,那是他給出的愛呀!

    喬納森成了霍金一家的好幫手,能帶霍金一家出遊,分擔潔恩的勞務,甚至現在潔恩還能與霍金坐下好好喝茶,享受喬納森演奏的音樂,他們的生活品質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潔恩終於也重展笑顏。但這確實對潔恩與霍金的婚姻關係形成挑戰,潔恩在喬納森身上滿足了她無法從霍金身上得到的陪伴,曖昧的情愫在兩人中間悄悄滋長,但兩人並未說破這點,也僅維持著朋友關係。直到霍金與潔恩的第三個孩子出生,霍金的家人卻對孩子的生父有所質疑,甚至要潔恩說清楚講明白,孩子究竟是誰的?是霍金?還是喬納森的?

    難以承受他人質疑眼光的喬納森,決定要離開霍金一家,但在面對潔恩的挽留時,喬納森說了另一個決定離開的重要原因。

    「我對妳產生感情了!」喬納森對潔恩說。

    但讓我們張大嘴巴感到驚訝的是潔恩直白的回應。

    「我也是。」潔恩說。

    這可能是史上最詭異的告白場合了(當時的場景在潔恩的公婆家庭院)。喬納森聽完,只說了聲謝謝,他知道,這是他更要離開的理由了。

    潔恩對喬納森的情意,其實並不難理解,相較於霍金,他倆更像是共同生活、解決困難、相互支持的伴侶,在情感層面,她未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但在承諾方面,霍金是自己的丈夫,她是霍金的妻子,她看重婚姻之約,看重自己許下的承諾,也因此她沒選擇離開丈夫,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其實這都是愛呀!而愛從來就不簡單。

    得知潔恩感受的喬納森,主動選擇離開關係,也是因為愛啊!他承認他愛潔恩,但他知道這個愛,若不小心可能會帶給潔恩的家庭傷害。雖然他愛潔恩,但他的愛,不是要把潔恩與自己綁在一起,他的愛,更像是種放手,不讓潔恩承擔更大的危險與責難。

    你知道後來喬納森是怎麼又回到霍金家的嗎?

    電影裡是霍金拎著啤酒去找喬納森,在這場哥們的談話裡,他拜託喬納森回來,原因是他希望潔恩快樂。

    在我心裡,這是偉大的愛情故事。偉大之處,不是說主角們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蹟,我覺得的偉大,是指故事呈現了愛情的複雜性,這裡頭的愛,都不是用片面的單一價值可以評論,它包含了愛的各種面貌,拓展著我們對於愛的想像。

    但峰迴路轉的故事還沒完呢!

    霍金因為肺炎動了氣切手術,但這也讓他無法再開口說話,失去口語表達能力的霍金,再次陷入生命幽暗的低谷,而潔恩依舊是那個堅毅的潔恩,她努力想把霍金拉上來,她教他使用讀字色版溝通,但這次不論她多努力,霍金都好難好難做到,兩人在當中都挫折無比,這也暗喻著兩人在關係中失去了溝通的語言,而當兩人無法溝通彼此心意,關係自然走向疏遠。甚至在潔恩的表達裡,你會感覺霍金是個難搞的病人。

    潔恩與霍金在溝通上遇到的挫折,與後來霍金與看護伊蓮的互動形成強烈對比,伊蓮的專業,讓她很快就能解讀霍金的心意,她能引導霍金表達,能接納霍金的感受、同時又欣賞著霍金的幽默,兩人的溝通顯得通暢愉快。

    霍金的生活,重拾了笑容,只是這次帶他走出低谷的人,不是潔恩,而是伊蓮。兩人的關係越走越近,霍金在語言中也有意無意透露出對伊蓮的重視。

    終於來到了那天。

    「我問過伊連,要不要跟我去美國,她會照顧我」霍金告知潔恩。

    其實霍金也非神經大條,在他要說出這話的時候,他猶豫了一會,才決定按出傳送鍵(此時的霍金已經無法說話,得靠電腦輔助發音)。他會猶豫,表示他知道這句話非同小可,若說出口,平靜的湖面就會起了風浪,但他似乎想賭一把,若潔恩沒有太大反應,彷彿也可蒙混過關。

    但關係改變的痕跡,就藏在這句話裡吧!敏感的潔恩解讀到了,她知道現在對霍金來說,伊蓮是更重要的人。因此她回了這句「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道出了潔恩的失落,她知道他們的關係,已經來到了盡頭。

    「又得了一個獎,我有什麼辦法呢」他回。

    一開始霍金仍打哈哈帶過,維持他習慣的玩笑姿態,卻完全忽略了潔恩的失落情緒,只是一昧地想替自我解釋,直到他看見潔恩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他收起了嬉笑,說出了「對不起」三字。

    「幾年了?」他問。
    「醫生說兩年,沒想到卻這麼多年」潔恩說完,哭了出來。

    霍金的眼裡也泛著淚水了,然後他推著輪椅往潔恩身邊去,陪著她哭泣。

    雖然兩人情緣已盡,他們的關係走到了最後,但在最後一刻,他們靠彼此好近,在最後一刻, 他們願意貼近彼此的悲傷,給彼此最後的溫柔與陪伴。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他們握著手,流著淚,一起哀悼逝去的愛情,哀悼這大輩子兩人一起走過的關係。戲外的人們,大概也是哭著看這段吧!

    霍金與潔恩的分手場景,是我看過最動人的分手戲。每一次看,都還是很容易被當中的情感所打動。一方面是因為兩人最後的溫柔陪伴,也許它過於理想,很少人的分手場景會是如此平和,但就是如此,才更讓人覺得它溫柔到讓人想落淚。

    另一個被打動的點,就是潔恩面對關係結束的態度。

    霍金有了新歡,潔恩當然難受,但她沒有嘶吼,她只是流著淚對霍金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如此。因為愛情,她不顧疾病與死亡的威脅,勇敢與霍金結婚。結婚後,她承擔所有家務、全心照顧霍金生活,即便她曾對喬納森動了心,但她也未背棄婚姻誓約,直到霍金愛上伊蓮、她知道現在的自己,不再是霍金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侶了。

    她當然很難受,但她依然為自己的感情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沒有說「我這樣照顧你,你卻那樣對我?」「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背叛我?」「我這些年的付出算什麼?你怎麼對得起我?」

    她只是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她沒有要霍金為她的付出負責、沒有要求霍金因為她的付出就得給出相對的回報。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回應著自己心中的愛,她知道自己盡力了,意味著自己也不可能給出更多,而當自己盡力,仍得不到這份感情後,她也得接納自己過去的付出、看重自己的努力。

    這當然不容易,而且好痛呀!

    為此,我們應該大哭一場,那是我們對自己過去付出的尊重,那痛苦需要我們用力哀悼。

    但請別一直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因為那終會讓我們失力。這也是潔恩面對分手時所展現的態度,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分手時候,你看的是「自己的努力」,還是「他人的回應」?對你來說,「過程的付出」有價值?還是「最後的結果」才重要呢?

    關係不是控制,我們永遠無法要求對方的回應。要生出放手的勇氣,得要看見「自己的努力」、看重「過程的付出」才行。

    有人會問,這樣難道不是一種自我催眠與安慰嗎?但我想說,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我們可以從霍金與潔恩的故事中,覺察與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不論是關係中的溝通與互動、面對關係生變的應對方式、特別是當愛情結束的時候,如何生出放手的勇氣。

    這件事,當然沒有一定公式,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處理的方式自然不同。但從潔恩的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參考:

    一、珍惜、看重自己的付出:她沒有因為關係結束,或是得不到的對方的回應,就認為自己過去的付出無用或沒有意義,反而她接納並珍惜自己的付出,她看見這些努力對自己的意義, 這些意義不是建立在對方的回應上。當然,這不表示對方沒有回應時不會痛苦,一定很痛啊! 只是她沒有因為這些痛苦,就貶抑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她知道就算對方沒有回應,她的努力、和努力所代表的意義也不會消逝。

    二、接納無法掌控的結果:潔恩知道自己盡力了,而當盡了全力還得不到對方的心,她知道時候到了。對這段關係,她知道自己無法付出更多了,再多就是再苛求自己了,既然自己無法付出更多,這就是她無法掌控的事了,她得要放過自己,她給出了接納,接受自己努力之後,但沒有結果的結果。

    三、接納對方為自己的情感負責: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她尊重霍金為自己的情感負責,她想要的是真誠的關係,而不是對方的虛偽與配合。再說一次,這不代表不痛啊!放手的勇氣,絕對不是「不痛的勇氣」,對我來說,不痛不是勇氣,那可能是種逃避。

    放手的勇氣,是帶著痛苦但仍往前走的勇氣。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如果我們分手,那過去所經歷不是都沒意義了嗎?」有人問。

    《愛的萬物論》片尾的最後一句台詞,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在科學成就上備受肯定的霍金,日後得到了英國女王的接見。但他去白金漢宮,晉見女王時所帶的伴侶,不是伊蓮,而是當時已經離了婚的潔恩。在電影前段,潔恩曾表達過自己對英國女王的喜愛,霍金沒有忘記這點,在這時候,他帶她去,也是一種回應。

    話說起來,在這件事上,霍金也算有情意義,因為霍金之所以會有如今的成就,潔恩大半輩子的陪伴與照顧,是背後最重要的支持,沒有潔恩的付出,就沒有今日的霍金吧!因此在這榮耀的時刻,他選擇與潔恩共享,都表達著雖然兩人婚姻結束,但他仍舊珍惜看重兩人過去的相處,表達出他對這段關係的感謝。

    當他們在皇宮的花園,潔恩對霍金說:「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很不凡吧!」潔恩的話,也肯定著他們共有的過去。

    接著,霍金敲了手上的機器(這是他現在的發聲方式),潔恩湊過去問他在打什麼,我們才聽見霍金的電腦輔助語音,說「看看我們的孩子們」。然後,眼前是他們三個風度翩翩、亭亭玉立的孩子,迎面走來,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晶,是他們留給世界的禮物。

    「看看我們的孩子們」是電影的最後一次台詞,但英文的原文,說是「Look what we made」
    (看看我們做的吧!)。

    電影結束在這句,很有寓意。過去的經歷有沒有意義,其實就取決於「Look what we made」吧!整部電影讓我們「look what they made 」,縱使他們沒有未來,但我們都看見他們經歷與成就的一切,雖然他們走向分離,但他們的過去與故事,並不是一片荒蕪,他們曾有的快樂, 仍存在他們的生命記憶裡,他們沒讓任何人抹去。

    因為他們的珍惜,就保存了過去的意義。

    「Look what we made」,你在逝去的愛情裡,看見了什麼呢?看看你們經歷的曾經,那裡頭的故事,都讓你成為現在的你。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