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太子太保清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太子太保清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太子太保清朝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霧峰林家宮保第是林家第五代林文察的宅邸, 林文察建立軍功,清朝授予振威將軍,死後追贈太子少保 (正二品). 所以宮保第因此得名 林文察是清代時,官銜是台灣籍中數一數二的高,還有一位比他還高的是浙江提督王得祿將軍,官至太子太保(從一品),嘉義的太保市因此得名 #台灣史很有趣的 #歡迎報名旅讀私塾人...
太子太保清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霧峰林家宮保第是林家第五代林文察的宅邸, 林文察建立軍功,清朝授予振威將軍,死後追贈太子少保 (正二品). 所以宮保第因此得名
林文察是清代時,官銜是台灣籍中數一數二的高,還有一位比他還高的是浙江提督王得祿將軍,官至太子太保(從一品),嘉義的太保市因此得名
#台灣史很有趣的
#歡迎報名旅讀私塾人人都是混血兒課程
#來聽我說台灣史中國史與東南亞華人史
報名 : https://www.orchina.net/event/765
5/06|第一講 來吧泉州!鄭成功究竟有多成功?
來自泉州的鄭成功與其父鄭芝龍,在金門、廈門等地留下傳奇。
5/13|第二講 來吧漳州!阿罩霧風雲到開墾時代
台灣顯赫的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以及漢人清領時期。
5/20|第三講 來吧Hakka!從台灣到海外的客家人
客家人戮力奔走的移居史,以及客家族群的文化影響。
5/27|第四講 來吧廣州!從清末名人到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廣州十三行的興盛與奇人異事。
6/03|第五講 來吧潮州!從泰國鄭王朝到當代李嘉誠
潮州人曾打造中國最著名商幫,潮幫的興起如何影響東亞圈?
6/10|第六講 來吧福州!從馬祖到馬來西亞的新福州墾場
福州人大規模開墾的海外史,以及馬祖的閩東文化。
太子太保清朝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人生舞台(26)
水上古代叫做“水堀頭”(台),因為水上境內有一個“大水堀”(台),水上的農作人是靠大水堀(台)的水淹水種作。
水上隔壁太保,太保市是嘉義縣府的機關所在地,過去這裡叫溝尾,溝尾又分做前溝尾,後溝尾,太保曾經有出一個賢人,王得祿,看過嘉慶君遊台灣,裡面就有這號人物,王得祿是太保人做到福建省水師提督,王得祿在朝建立不少汗馬功勞,清朝皇帝封他為太子太保,就因為王得祿的關係,所以當地的人才將溝尾改做太保,太保原名溝尾,由來就是如此。
太保隔壁朴子,古名猴樹港街,後來改做樸仔腳街,改名原因流傳是雍正年間,有一個生意人由東石要去鹿港,走到嘴乾喉燥,腳酸手軟,發現一棵很大的樸仔樹,後來這棵樸仔樹變成過路人休息的地方,大家叫了習慣,將朴子這個地方叫做樸仔腳街。
現在的朴子溪古代叫做牛稠港,清潮初年,這個地方船運便很發展,後來日本統治台灣,認為樸仔腳不好聽,改做朴子街,屬台南州東石邵管轄,民國35年1946正式成立朴子鎮公所,編入台南縣,經過四年後,因為行政區域調整變做嘉義縣。
現在的朴子溪古代叫牛稠港,朴子人要知道,牛稠港的上游是朴子,下游是東石,東石出去是外海,古代這個出海口叫猴樹港,傳說東石人的祖先初期來到東石關開墾的時候,這是一片的樹林,樹林內猴子多,變成一個特殊的景觀,而且也成為討海人商船入港的大目標,所以大家叫它猴樹港。 東石人的祖先大部份由中國泉州的東石移民過來,所以這個地方後來才改名叫東石。
東石隔壁布袋,古早叫布袋嘴(台),地型的關係,日人時代,一些地方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經過討論,決議用布袋和尚的雅號來取名,布袋嘴改做布袋,布袋和尚有一部連續劇,布袋和尚是七福神之一,台灣換國民黨統治的初期,布袋港是台灣與廈門通商主要的航路,那時布袋非常熱鬧,經濟繁榮,所以有人稱呼布袋叫小上海,一直到國民黨被趕來台灣,這條航路中斷,布袋的繁華漸漸消失,布袋稍早有千外公傾的鹽庭,生產量佔全國六成以上,古代有運鹽的五分火車,1995年停駛。
再說阿里山,阿里山是一個鄉,人口分散,過去國民黨編一個吳鳳捨身取義的故事,將吳鳳的名子拿來做鄉名,當地人不肯認同,當地人認為故事是騙人的,英雄是製造出來的,國民黨不敢反背民意,1989年改做阿里山鄉。
阿里山是鄒族大本營,清潮叫這裡原住民叫阿里山番,第一任鄉長姓高叫高一生,任內建設許多,228發生,高鄉長發動許多原住民下山維持治安,並且參加水上機場民官對抗國民黨政府,不幸1954年被清算,阿里山森林小火車,這條鐵路是日本人建設的,日本人為了要開發木林,造這條鐵路,專門運木材下山,1912年正式通路,日本戰敗後,這條鐵路漸漸變做觀光火車,沒多久以前不幸發生翻車事故。
阿里山鄉有一個國中叫香林國中,2175公尺海拔,是全台灣最高的國中。
太子太保清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帝國榮耀:萬曆朝鮮戰爭|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話說一聽到中日之戰,一定有人跟打了雞血一樣的好奇和亢奮。這是一個比較老的話題,但是估計很多人除了甲午戰爭和二戰抗日戰爭以外,知之甚少。中國和日本正經打了四次,分別是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之戰、明朝和日本的萬曆朝鮮戰爭、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戰爭以及我們俗話說的抗日戰爭。
這四次戰爭,以漢族政權為主導的三戰全勝,其中最輝煌的就是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朝鮮之役,朝鮮叫「壬辰倭亂」,日本叫「文祿慶長之役」,但無論三方誰的歷史記載,結局都是中國帶著打醬油的朝鮮贏了。這次戰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明帝國和幾乎是最強大的日本之間的戰役,同時還是兩個海軍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的一場惡鬥。韓國前幾年拍了個電影,叫《鳴梁海戰》便是其中的一個小的戰役,為什麼要拍這個呢,因為這場戰爭中,只有鳴梁海戰算是他們打的,雖然小,但值得歌頌。造出了一種「我們很厲害」的感覺。
這場戰役的基本情況和歷次日本入侵朝鮮的動機都是驚人的相似,都是想以朝鮮作為跳板入侵中國,不過日本人的反射弧還算比較長,從唐朝到明朝老實了900多年,從明朝到甲午戰爭又老實了將近300年。戰爭打了7年,中間各種談判議和拖沓,最後以權臣豐臣秀吉病死遺言撤軍結束。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就向朝鮮提出假道伐明的要求,朝鮮肯定予以拒絕啊,心想我這國家都是明朝幫我們建立的,還讓我們讓路給你打我的宗主國。然後朝鮮就果斷挨揍了,一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八道盡失。那麼朝鮮有幾個都幾個道呢?答案是悲哀的,只有三個都八個道。
也就是說,一個月的時間,朝鮮就不幸亡國了。在冷兵器時代,無論是攻擊方式還是糧草供應和推進速度,想做到一個月就亡國,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幸運的是,國王跑了。
帝制時代,皇帝和國王是國家的象徵,只要沒死,那麼復國有望,朝鮮國王李昖一路狼狽逃到中朝邊界求救。明神宗為此召開了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出兵幫助朝鮮。日本進攻朝鮮可以說是傾巢出動,官方記載兵力達15~20萬人,第一階段打了三年,明朝派出的是剛剛結束萬曆三大征之寧夏之役、未來的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李如松,率領的部隊都是九邊精銳和戚家軍,總兵力在4萬人左右。最著名的平壤之戰結束後,日軍被陣斬一千多人,傷亡在萬人以上,而明軍損失只有區區數百人。
幾年打下來,日軍基本被打回原地。
停戰誰都樂意,於是就歇了,兩年不到,日本人又請求再戰,這個要求得到了明國董事長神宗皇帝的批准。又打了一年多,由於火炮、造船等科技和戰鬥力差距太大,日軍始終在挨打,傷亡數字一直保持在明軍的10倍以上,豐臣秀吉活活急死了,日軍只能撤軍。其間有個著名的露梁海戰,堪稱16世紀世界歷史最大規模的海戰,參戰三方有兩方都是世界頂級海軍選手,共有1000多艘船參加戰鬥,最後日軍慘敗而歸。
最後,1592-1598年,七年抗日援朝戰爭徹底結束,豐臣秀吉政權倒台,迎來了德川幕府時代,日本近三百年不敢窺伺中原。戰爭結束後,朝鮮自然復國了,這場戰爭朝鮮無疑是最大受益方,擺脫了亡國之痛。明亡後,朝鮮肅宗時期為了報答明朝的再造之恩,建立了「大報壇」,立明神宗排位於內,感恩明朝對朝鮮的復國恩情,後來又加上了明太祖和明毅宗(崇禎)排位,前者是賜國之恩,後者是亡國之痛——去國之思。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