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才是抵達目標的捷徑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別想太多
想去哪裡
起程吧
想做什麼
動手吧
沒有完美的計劃
只有即刻的開始
做就對了
行動才是抵達目標的捷徑
🍀8月中旬,沒錯,正好就是8月15日這一天,心中突然閃過這樣念頭:「來抄聖經吧!」
聖經是西方信仰的核心...
🍀行動才是抵達目標的捷徑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別想太多
想去哪裡
起程吧
想做什麼
動手吧
沒有完美的計劃
只有即刻的開始
做就對了
行動才是抵達目標的捷徑
🍀8月中旬,沒錯,正好就是8月15日這一天,心中突然閃過這樣念頭:「來抄聖經吧!」
聖經是西方信仰的核心經典,也是西方文學藝術取材的靈思及靈感的泉源。若不瞭解聖經教義,很多音樂、文學、繪畫、雕塑,都無法深入其中精髓。
雖然我未受洗,但小時隔壁楊奶奶一家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常找我去她家玩,陪她聊天。奶奶教我摘豆子、摺襪子,做些簡單的家事。
聖誕節的時候,楊奶奶家總會有一棵亮晶晶的聖誕樹,還有一些糖果餅乾,她會找些小孩去她家玩。唱唱詩歌,祈禱,有時小孩也會隨意唱跳一下表演節目,這就是我對聖誕節最初的印象。雖然附近也有一家教會,也辦晚會,但我們比較喜歡去楊奶奶家。
到了國中,我的英文老師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大約二十七、八歲,我就當她是大姊姊老師。
老師除了教英文之外,還常拿一些荒漠甘泉之類的宗教書籍借我看。反正我有字就看,有書就看,也不覺有什麼困難。
老師還叫我去參加附近的一個校園團契,我可能是唯一的國中生。去就去,反正一星期只去一次,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老師也會去,就聽聽道理,看看聖經,兩個小時也很快就過了。
之後高中就沒人叫我去教會了。大學讀的是天主教學校,常看見的倒是神父和修女。同學之中或許也有基督徒,卻也不會多談什麼。
住家附近倒有許多教會,長老會、浸信會、靈糧堂、召會都有,鄰居也是什麼教派都有。有時還會碰到兩人一組的摩門教徒向我傳教,反正別人說說,我就聽聽。
聖誕節時,鄰居有時會邀我去參加「愛宴」,就是教友們一家一菜,吃吃喝喝那種,我也就去了幾次。
有一回,樓下的老師送了我一本封面非常漂亮的彩色聖經紙(很薄的紙)中英全譯本聖經,我很喜歡,没事便翻翻看看。還抄了一些所羅門王告誡兒子的箴言,並抄了一些創世紀。我抄的是英文。心想:讀聖經、唸英文順便寫寫字,很不錯啊。後來因工作忙碌,就擱下了。也不知上月為何靈光一閃,想抄一抄。
記得以前老師說過:
抄1次=讀10次
讀1次=看10次
那麼,抄一次不就等於看100次?既然我什麼有的没的書都看了,為何不看看許多西方家庭必讀的聖經?
抄吧抄吧,我每天抄一個章節,大約A5格子筆記本5頁左右,大概花40分鐘,還好還好。我希望這是自己的「心流」時間,淨心、專注,以没錯字為目標。而且我抄著的時候,常想著: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哪句成語或俗諺嗎?我常常自動尋思翻譯一下,挺有趣的。人性無分古今,也不分中外啊。
最幸運的是,還有一位善良美麗的「芳天使」和我隔空一起抄呢!
我的聖經文字共有1893頁,一章個節通常2頁,所以我要抄946天。天啊,想到就手軟。所以,別想別想,反正每天抄就是了。
一步一步慢慢走
總會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一頁一頁慢慢抄
總會把整本聖經都抄完
你想做什麼
一件慢慢做
總會做好的
#蓮想美景
#蓮想手寫
#蓮想創作
✨圖文:蓮想
🌌摘句:有書
#閱讀
#手寫字
#散文
#鋼筆字
#名言佳句
#詩詞
#手機攝影
#感情
#文字
#新詩
#隨筆
#風景
#天空
#雲
#聖經
#handwriting
#writing
#essay
#poetry
#poem
#prose
#quotes
#mobilephotography
#scenery
#sky
#cloud
#Bible
天主教經文英文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校男生之後,我的小學歷程,還有石硤尾徙置區、舊街唐樓、山邊寮屋,以至小山丘上的秘密花園,每天上學,都像一場探險。
女校男生的生涯只去到小學三年級,我便由聖羅撒學校轉到聖芳濟愛德小學。上午班是英文部,我讀的是中文部下午班。對我來說,轉校最大得著,是不用和姐姐同校,所以除了頭一兩年仍由佣人阿姐送返學,家姐接放學,很快便可以自己返學放學,簡直是開闢了一個新天新地。
聖芳濟小學位於石硤尾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石硤尾邨還是七層徙置區,遠一點的李鄭屋邨一帶,則是一大片木屋區,學校後面的小山,亦蓋了鱗萃比櫛的寮屋。從小山上,還可以俯瞰山坡另一邊界限街的大球場,有時球賽進行,會有不少球迷在這𥚃睇「免費波」。這些如迷宮的社區和四通百達的大街小巷,就成為我上課前的探險之旅。
聖芳濟小學是天主教學校,上課前要先在禮堂按班別排好隊,唸經後才魚貫返課室。我來自天主教學校,小時雖不甚了解經文(何況當時的經文是文言文),但天主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都已唸得滾瓜爛熟。但聖芳濟各有一首自己的經文,每天要隨上述三首經文後唸頌。不知是否因為白話文不及文言容易入腦,整首經文今日已不復記憶,但開頭兩句「主,求爾變化我,使我作為和平的工具」,卻不時在腦海浮現。
返學前除了四處遊蕩,我還會前往同學家中一起回校,當時幾個最要好的同學,一個住蘇屋邨,一個住青山道,一個住鴨寮街尾,還有一個就住在學校對面的石硤尾徙置區樓下。返學前串門子,也成為我重要的節目,直到有一天⋯⋯
這一天在禮堂排隊時,我剛好站在女同學黃燕珍後面,望著她的背面,不知怎的臉竟然一陣炙熱,一顆心也撲撲的跳,這是未曾有過的感覺。往後幾天,排隊時能夠站在黃燕珍背後,成為我人生的最大目標。每天等待、冀盼,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
然而命運還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一星期後,我沒有再去其他同學家中一塊兒返學,也沒有在學校周邊四處遊蕩,而是站在街角等候黃燕珍出現,然後跟著她入禮堂排隊。當然,為了不錯過,我要更早在街上守候。但我始終沒有和黃燕珍再進一步,而記憶中這個「儀式」也沒有維持很久,很多事兒都隨學年結束暑假到來煙消雲散。
慶幸的是,聖芳濟各小學的建築今天依然健在,不像改建後的聖羅撒,很難再找到昔日的光影。學校永遠寧靜的教堂,兩旁的梯階,禮堂後面的中式聖母壁畫,兒時感覺很高其實是頗矮的舞台,以及旁邊排列著的班房⋯⋯到現在,仍會帶回一連串的回憶。
學校周邊的七層大廈石硤尾邨早已改建,曾經是新型大樓的東盧大廈雖依然存在,但商場門口的涼茶舖和肉檔已經轉手不知多少次,而對面原本是一大群唐樓的耀東街,整條街也正在重建。至於學校後面的小山丘,除了那間小小的健康院,山上寮屋當然已不復再。但小山丘卻成為街坊及晨運人士的綠洲,打理得井井有條,街坊甚至可以在綠蔭下打場乒乓球。
不變的學校建築,讓人的成長和情感的變化有了寶貴的憑證。在變幻原是永恆的香港,能夠舊地重遊而又仍能找到昔日痕跡、讓我們可以緬懷過去的地方,已經愈來愈罕有,也讓人倍加珍惜。
#童年回憶 #聖芳濟各英文小學 #石硤尾 #徙置區 #聖羅撒學校 #女校男生 #龍先生講故 #就係香港編輯部
天主教經文英文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圖:來自網路.Mona Haydar:「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近來印度發生大規模示威,起因於國會通過公民法修正草案,允許2015年前因為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三國逃來的難民可獲得公民身分,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祆教和天主教徒等,唯獨排除穆斯林,引發爭議,連番示威已造成多人喪生.
在台灣,藍營不斷以各種言詞貶低女性候選人,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連蔡英文是「衰尾查某」這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直令人搖頭!
這讓愛蹭時事梗的阿任想來分享一個以音樂為宣揚政治訴求的故事,這位音樂人不僅是個女性,而且還是個穆斯林唷!
標題:《Mona Haydar,揮舞頭巾唱自由的饒舌女歌手》
注意到Mona Haydar這位多重身分的女歌手,可說一場純粹的偶然,Youtube 突然跳出一則影音《Barbarian》,我好奇點進去一看,很是困惑,為什麼一個在美國長大的敘利亞裔女子會高唱著:「We them barbarians, Beautiful and scaring them.」?什麼Barbarian?柏柏爾人嗎?MV影像還很摩洛哥,咦?難不成敘利亞也有柏柏爾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美國長大的敘利亞小孩〉
Mona Haydar是一位年輕耀眼的美國饒舌歌手、詩人與女性主義運動者.
她來自一個敘利亞裔家庭,在她出生前,父母舉家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1988年,她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爾後隨父母移民美國,與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在密西根州Flint長大,
當他們一家剛搬來密西根州的Flint,整個小鎮除了他們家,只有另外兩個阿拉伯家庭,在一個由黑人、白人和少數阿拉伯人包圍的城市中長大,讓她承受了許多白人對穆斯林的歧視、偏見與嘲諷,對她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下,Mona Haydar開始創作詩歌,這是她思考方式的一種,十歲時,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創作詩.十四歲時,開始在Flint露天市集表演詩歌,黑人女性帶領她以自己的聲音來反對白人至上和西方文化,啟發她後來以說唱藝術為自我表達工具.上了大學,在教授鼓勵下,到全國各地公開演出.
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2011年,Mona Haydar離開美國,前往敘利亞大馬士革的Jami'Abu-Noor學習,敘利亞衝突爆發後,她無法繼續研讀伊斯蘭相關課程,便返回Flint。
2012年,Mona Haydar一位密友自殺,對她的生活造成極大衝擊與改變.
2015年,她聯繫了當地藝術家Tunde Olaniran,邀請他一同創作,是而有了讓她一曲成名的《Hijabi》.
2017年,Mona Haydar發表首支歌曲「Hijabi」(Wrap My Hijabi),一砲而紅,正式開啟她的職業歌手生涯,網路觀看次數高達數百萬,被Billboard列為該年度最佳廿首抗議歌曲之一,與前廿五名女權國歌之一。
二、〈饒舌音樂、宗教與政治〉
Mona Haydar是一位特殊的抗議歌手,身分多重:女性、阿拉伯人、穆斯林、頭巾、女權主義者、母親、抗議份子、詩人和說唱歌手,音樂作品廣泛觸及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對自我、文化和宗教的熱愛與認同,然而她的政治訴求往往比音樂藝術吸引更多關注.
饒舌音樂是Flint的流行文化,甚至可以說是Flint的官方語言,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從小跟著所有姊妹們一起聽饒舌,塑造她理解世界的方式,並用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進行解放,帶來和平,或是受壓迫者用以向統治者說實話的工具,用來為自己的權利與信仰而戰,因人民是有力量的,只要能正確使用溝通工具,便能以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
Mona Haydar將饒舌音樂視為戰鬥武器,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的社會權利,曾加入美國印地安人蘇族抗議在他們祖先土地上修建石油管道的活動,對她來說,生態保育與拒絕大眾消費同是她穆斯林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頭巾裡的自由〉
對Mona Haydar來說,饒舌音樂是節奏,也是詩歌,從小在禁止音樂的環境裡長大的,在台上面對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女性演唱時,大聲宣告:「這首歌唱的不是頭巾,而是自由!」
在《Hijabi》一曲的視頻裡,Mona Haydar身懷六甲,頭上包裹頭巾,一身虔誠的穆斯林婦女打扮,周遭圍繞著多元多樣的女性,有別於一般饒舌音樂的意象.
在Flint的成長過程裡,Mona Haydar常因戴頭巾而受到男性言語騷擾或是諷刺,Mona Haydar將這經驗寫進音樂裡,除了提倡佩戴頭巾的訊息,譴責世俗對頭巾的偏見,也描繪了穆斯林婦女的生活樂趣,她認為穆斯林婦女可以是抵抗性的政治武器,即便在受壓迫且自由被剝奪的生活裡,都可以活出開心快樂,這是對不公不義最大的反叛武器,更是純粹的自由.
《Hijabi》歌詞裡一段:
« So even if you hate it
I still wrap my hijab
Wrap my hijab »
Mona Haydar說:「我決定揮舞我的頭巾,作為自由的象徵.」
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X9O_kVPeo
四、〈野蠻與去殖民化〉
《Barbarian》發表於2018年,靈感來源即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一詞.
歌詞裡提到文化佔有、對東方傳統的鄙夷,以及西方價值如何壟斷審美標準,「非白人」往往就被視為不光榮、野蠻、骯髒與不文明,而這世界將這樣的謊言奉為真理.可說是一首揭露西方文化霸權如何以社會壓力來定義「文明」及審美標準,並譴責種族中心主義.
這首歌的創作源頭來自於Mona Haydar的摩洛哥經驗.
起初Mona Haydar一家前來Marrakech探親、度假,卻因此而常住下來,偶然得知北非原住民柏柏爾(Berbers)一詞來自於拉丁語barbari,意即「野蠻人」(Barbarian),大感震驚!是而創作了這首曲子,試圖翻轉「野蠻人」的含意,進行語言去殖民化,鼓勵少數族裔婦女擺脫這個詞帶來的污名。
沙文主義與父權制往往伴隨對女性身體各種形式的暴力,在敘利亞文化,擁有櫻桃小嘴與白皙皮膚才是美女,偏偏Mona Haydar嘴唇厚又大,時常被嘲笑,然而豐滿厚唇卻符合西方審美標準,被視為性感象徵,藉由歌曲,Mona Haydar想說的是,所有的容貌都可以被接受,不應該用任何標準強加在我們的身體上。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DQ5REWCu0
五、〈阿任感想:明顯的矛盾但可並存〉
不可諱言,伊斯蘭給大多數人感受是父權至上且壓抑女性的宗教,有人問Mona Haydar,為什麼能夠同時成為穆斯林與女性主義者?Mona Haydar回答,對她來說,成為穆斯林,等同成為女權主義者,所以她甚至不用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即便外界未必認同,她仍不改立場,她認為女權主義給了她自由,然而是她的宗教首先賦予她同時成為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
這部分,我倒還真的沒有被她說服,朕資質駑鈍,實在無法領悟這箇中道理啊!
畢竟現實就是在推進女性地位提升與性別平等的各項改革時,伊斯蘭保守份子往往是最大阻礙之一,歷來所有修法都不得不面對伊斯蘭教義與古蘭經文的詮釋問題,對我來說,那當中的複雜、艱難與細緻度,完全不是一句:「我的宗教賦予我同時當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就可以輕易帶過去.
我並沒有細究她每首作品,僅就個人粗淺感受,她的確是成功地讓饒舌音樂成為抗議工具,且運用得非常好,說出許多穆斯林女性的內心話,也激勵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許多社會議題.
雖然她提出戴頭巾的自由,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宣揚去殖民等,但她使用的音樂來自美國,她的肢體語言也相當美式,我相信如果不是她在美國出生長大,享有美國的自由民主,以及創作的自由,或許她也沒有以美國流行音樂的形式來捍衛自己宗教的可能性空間.
摩洛哥媒體對她頗多讚揚,除了她的才華與優秀表現,我想主要原因同樣在於她夠「政治正確」吧,以最流行的美國饒舌音樂來捍衛伊斯蘭,宣揚戴頭巾的自由,甚至要去殖民化,挑戰西方價值,翻轉《Barbarian》一詞的含意,這一切,全都很討人喜歡呀!
相反地,若她高唱:「燒掉頭巾!解放吧!」恐怕會被視為褻瀆宗教,得到的回應便不會是肯定了.
關於音樂本身,嗯哼,啊偶素老倫家,這種少年郎的饒舌音樂,啊偶素金地聽不慣啦!
但我真心覺得她是個非常有趣且特別的音樂創作者,認同她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做為發聲與戰鬥的方式,試圖打破舊有窠臼,讓人自由.
無論是早早便不戴頭巾的摩洛哥婦運先驅Malika El Fassi,抑或揮舞頭巾,高喊自由的Mona Haydar,對我來說,重點是,戴頭巾與否,須是出自女性的自主性決定,無須他人說嘴.
末了,《Barbarian》的MV蠻有趣的,一種很摩洛哥,很Marrakech的風情,無論意象、物件、顏色或氛圍,尤其那種女人群聚在一起的畫面,很在地也很有趣.
台灣不時有人高唱:「政治歸政治,XX歸XX.」
但事實不斷證明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這世界上有許多創作者,恰恰是將藝術形式作為發聲與抗爭的工具.
我很喜歡Mona Haydar說的一句話:「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將這句話送給所有在生活大小壓迫中,戮力求生,努力活出一己幸福的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天主教經文英文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圖:來自網路.Mona Haydar:「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近來印度發生大規模示威,起因於國會通過公民法修正草案,允許2015年前因為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三國逃來的難民可獲得公民身分,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祆教和天主教徒等,唯獨排除穆斯林,引發爭議,連番示威已造成多人喪生.
在台灣,藍營不斷以各種言詞貶低女性候選人,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連蔡英文是「衰尾查某」這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直令人搖頭!
這讓愛蹭時事梗的阿任想來分享一個以音樂為宣揚政治訴求的故事,這位音樂人不僅是個女性,而且還是個穆斯林唷!
標題:《Mona Haydar,揮舞頭巾唱自由的饒舌女歌手》
注意到Mona Haydar這位多重身分的女歌手,可說一場純粹的偶然,Youtube 突然跳出一則影音《Barbarian》,我好奇點進去一看,很是困惑,為什麼一個在美國長大的敘利亞裔女子會高唱著:「We them barbarians, Beautiful and scaring them.」?什麼Barbarian?柏柏爾人嗎?MV影像還很摩洛哥,咦?難不成敘利亞也有柏柏爾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美國長大的敘利亞小孩〉
Mona Haydar是一位年輕耀眼的美國饒舌歌手、詩人與女性主義運動者.
她來自一個敘利亞裔家庭,在她出生前,父母舉家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1988年,她出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爾後隨父母移民美國,與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在密西根州Flint長大,
當他們一家剛搬來密西根州的Flint,整個小鎮除了他們家,只有另外兩個阿拉伯家庭,在一個由黑人、白人和少數阿拉伯人包圍的城市中長大,讓她承受了許多白人對穆斯林的歧視、偏見與嘲諷,對她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下,Mona Haydar開始創作詩歌,這是她思考方式的一種,十歲時,便開始在報紙上發表創作詩.十四歲時,開始在Flint露天市集表演詩歌,黑人女性帶領她以自己的聲音來反對白人至上和西方文化,啟發她後來以說唱藝術為自我表達工具.上了大學,在教授鼓勵下,到全國各地公開演出.
自密西根大學畢業後,2011年,Mona Haydar離開美國,前往敘利亞大馬士革的Jami'Abu-Noor學習,敘利亞衝突爆發後,她無法繼續研讀伊斯蘭相關課程,便返回Flint。
2012年,Mona Haydar一位密友自殺,對她的生活造成極大衝擊與改變.
2015年,她聯繫了當地藝術家Tunde Olaniran,邀請他一同創作,是而有了讓她一曲成名的《Hijabi》.
2017年,Mona Haydar發表首支歌曲「Hijabi」(Wrap My Hijabi),一砲而紅,正式開啟她的職業歌手生涯,網路觀看次數高達數百萬,被Billboard列為該年度最佳廿首抗議歌曲之一,與前廿五名女權國歌之一。
二、〈饒舌音樂、宗教與政治〉
Mona Haydar是一位特殊的抗議歌手,身分多重:女性、阿拉伯人、穆斯林、頭巾、女權主義者、母親、抗議份子、詩人和說唱歌手,音樂作品廣泛觸及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對自我、文化和宗教的熱愛與認同,然而她的政治訴求往往比音樂藝術吸引更多關注.
饒舌音樂是Flint的流行文化,甚至可以說是Flint的官方語言,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從小跟著所有姊妹們一起聽饒舌,塑造她理解世界的方式,並用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進行解放,帶來和平,或是受壓迫者用以向統治者說實話的工具,用來為自己的權利與信仰而戰,因人民是有力量的,只要能正確使用溝通工具,便能以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
Mona Haydar將饒舌音樂視為戰鬥武器,積極爭取少數民族的社會權利,曾加入美國印地安人蘇族抗議在他們祖先土地上修建石油管道的活動,對她來說,生態保育與拒絕大眾消費同是她穆斯林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頭巾裡的自由〉
對Mona Haydar來說,饒舌音樂是節奏,也是詩歌,從小在禁止音樂的環境裡長大的,在台上面對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女性演唱時,大聲宣告:「這首歌唱的不是頭巾,而是自由!」
在《Hijabi》一曲的視頻裡,Mona Haydar身懷六甲,頭上包裹頭巾,一身虔誠的穆斯林婦女打扮,周遭圍繞著多元多樣的女性,有別於一般饒舌音樂的意象.
在Flint的成長過程裡,Mona Haydar常因戴頭巾而受到男性言語騷擾或是諷刺,Mona Haydar將這經驗寫進音樂裡,除了提倡佩戴頭巾的訊息,譴責世俗對頭巾的偏見,也描繪了穆斯林婦女的生活樂趣,她認為穆斯林婦女可以是抵抗性的政治武器,即便在受壓迫且自由被剝奪的生活裡,都可以活出開心快樂,這是對不公不義最大的反叛武器,更是純粹的自由.
《Hijabi》歌詞裡一段:
« So even if you hate it
I still wrap my hijab
Wrap my hijab »
Mona Haydar說:「我決定揮舞我的頭巾,作為自由的象徵.」
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X9O_kVPeo
四、〈野蠻與去殖民化〉
《Barbarian》發表於2018年,靈感來源即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一詞.
歌詞裡提到文化佔有、對東方傳統的鄙夷,以及西方價值如何壟斷審美標準,「非白人」往往就被視為不光榮、野蠻、骯髒與不文明,而這世界將這樣的謊言奉為真理.可說是一首揭露西方文化霸權如何以社會壓力來定義「文明」及審美標準,並譴責種族中心主義.
這首歌的創作源頭來自於Mona Haydar的摩洛哥經驗.
起初Mona Haydar一家前來Marrakech探親、度假,卻因此而常住下來,偶然得知北非原住民柏柏爾(Berbers)一詞來自於拉丁語barbari,意即「野蠻人」(Barbarian),大感震驚!是而創作了這首曲子,試圖翻轉「野蠻人」的含意,進行語言去殖民化,鼓勵少數族裔婦女擺脫這個詞帶來的污名。
沙文主義與父權制往往伴隨對女性身體各種形式的暴力,在敘利亞文化,擁有櫻桃小嘴與白皙皮膚才是美女,偏偏Mona Haydar嘴唇厚又大,時常被嘲笑,然而豐滿厚唇卻符合西方審美標準,被視為性感象徵,藉由歌曲,Mona Haydar想說的是,所有的容貌都可以被接受,不應該用任何標準強加在我們的身體上。
《Hijabi》影片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DQ5REWCu0
五、〈阿任感想:明顯的矛盾但可並存〉
不可諱言,伊斯蘭給大多數人感受是父權至上且壓抑女性的宗教,有人問Mona Haydar,為什麼能夠同時成為穆斯林與女性主義者?Mona Haydar回答,對她來說,成為穆斯林,等同成為女權主義者,所以她甚至不用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即便外界未必認同,她仍不改立場,她認為女權主義給了她自由,然而是她的宗教首先賦予她同時成為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
這部分,我倒還真的沒有被她說服,朕資質駑鈍,實在無法領悟這箇中道理啊!
畢竟現實就是在推進女性地位提升與性別平等的各項改革時,伊斯蘭保守份子往往是最大阻礙之一,歷來所有修法都不得不面對伊斯蘭教義與古蘭經文的詮釋問題,對我來說,那當中的複雜、艱難與細緻度,完全不是一句:「我的宗教賦予我同時當穆斯林和女權主義者的自由.」就可以輕易帶過去.
我並沒有細究她每首作品,僅就個人粗淺感受,她的確是成功地讓饒舌音樂成為抗議工具,且運用得非常好,說出許多穆斯林女性的內心話,也激勵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許多社會議題.
雖然她提出戴頭巾的自由,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宣揚去殖民等,但她使用的音樂來自美國,她的肢體語言也相當美式,我相信如果不是她在美國出生長大,享有美國的自由民主,以及創作的自由,或許她也沒有以美國流行音樂的形式來捍衛自己宗教的可能性空間.
摩洛哥媒體對她頗多讚揚,除了她的才華與優秀表現,我想主要原因同樣在於她夠「政治正確」吧,以最流行的美國饒舌音樂來捍衛伊斯蘭,宣揚戴頭巾的自由,甚至要去殖民化,挑戰西方價值,翻轉《Barbarian》一詞的含意,這一切,全都很討人喜歡呀!
相反地,若她高唱:「燒掉頭巾!解放吧!」恐怕會被視為褻瀆宗教,得到的回應便不會是肯定了.
關於音樂本身,嗯哼,啊偶素老倫家,這種少年郎的饒舌音樂,啊偶素金地聽不慣啦!
但我真心覺得她是個非常有趣且特別的音樂創作者,認同她以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做為發聲與戰鬥的方式,試圖打破舊有窠臼,讓人自由.
無論是早早便不戴頭巾的摩洛哥婦運先驅Malika El Fassi,抑或揮舞頭巾,高喊自由的Mona Haydar,對我來說,重點是,戴頭巾與否,須是出自女性的自主性決定,無須他人說嘴.
末了,《Barbarian》的MV蠻有趣的,一種很摩洛哥,很Marrakech的風情,無論意象、物件、顏色或氛圍,尤其那種女人群聚在一起的畫面,很在地也很有趣.
台灣不時有人高唱:「政治歸政治,XX歸XX.」
但事實不斷證明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這世界上有許多創作者,恰恰是將藝術形式作為發聲與抗爭的工具.
我很喜歡Mona Haydar說的一句話:「幸福是一種政治性宣告,您的喜悅就是對壓迫者的抵抗。」
將這句話送給所有在生活大小壓迫中,戮力求生,努力活出一己幸福的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