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陸配偶可以在台灣買房子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陸配偶可以在台灣買房子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陸配偶可以在台灣買房子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陸配偶可以在台灣買房子嗎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786的網紅我在大陸的日子,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親愛的大家晚安啊~今天我在公司洗手間,被問了一個超級有趣的問題,一定要跟你們分享一下! 那個問題就是:「妳是陸配嗎?」 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當下我的心情是「覺得很新奇」! 因為我說話似乎有點口音,在台灣很多人會認為我是大陸人,但還是第一次以為我是陸配的--太有趣了!而且還是直接問出...

  • 大陸配偶可以在台灣買房子嗎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17:02:56
    有 165 人按讚

    親愛的大家晚安啊~今天我在公司洗手間,被問了一個超級有趣的問題,一定要跟你們分享一下!

    那個問題就是:「妳是陸配嗎?」

    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當下我的心情是「覺得很新奇」!

    因為我說話似乎有點口音,在台灣很多人會認為我是大陸人,但還是第一次以為我是陸配的--太有趣了!而且還是直接問出來,實在好可愛啊~

    我回他說:「我是在大陸工作很久的台灣人,家住附近,我可以出示身份證~」

    最後我們談了大概二十分鐘,內容包括陸配、大陸、台灣製造業、公司,雙方都更新了很多資訊,挺好的!

    下面說一下「陸配」與「口音」。

    -----

    一、陸配

    我覺得台灣呢,有一定比例對於大陸的認知是需要更新的。
    別的我不知道,但「經濟、網路產業、陸配」這三方面我覺得可以更新一下啦...

    似乎在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些男人會去找「越南新娘」、「大陸新娘」來結婚,我在我親戚那裡就見到過。

    這樣的通婚呢,衍生出兩個名詞叫做「新住民」、「外籍配偶」,後者簡稱陸配。

    我見到的陸配呢,依據時代變遷是這樣的:

    1.最早期,朋友的親戚娶了一位大陸姑娘,怯怯懦懦地有點可憐。

    2.2013年,我在台北地下街買隱形眼鏡,店員是大陸來的女性。
    可能是由於腔調與背景,她跟我多聊了一些近況;我覺得陸配就業是很不容易、還容易受到另眼相待的,很是嘆息。

    3.2015年,我回家過年,做房屋中介的朋友說了一嘴「陸配買房」的故事。

    4.2017年,我在北京認識了一位台灣朋友,他的妻子是一名北京人。我跟他們來往密切,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

    5.2018年,為了寫書,我努力地參加各種聚會,見到更多「台陸聯姻」的夫妻。

    他們的故事不盡相同,但跟早期你認為的「陸配」絕對不是一回事兒--這些人們呢,高智商、高顏值、高收入、高學歷,至少能佔上一個。

    6.2020年,慢慢見到「安家」了的跨境婚姻。

    我真心誠意地覺得啊,由於聯姻來到台灣的人們,現在已經有很多高端人才了啊...

    雖然他們可能受限於「學歷不被承認」、「專業不接軌」,而很難被台灣公司僱用。但他們很可能在自己的家鄉有工作、或著有自己的一份事業(老闆不用我、那我自己當老闆)。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呢~挺好的!

    -----

    二、口音

    我這一張嘴啊,大陸人說我台灣腔、台灣人說我大陸腔,我已經很習慣了啦。

    我在大陸工作九年,長年在陸資裡就比較顯眼;九年之後回到台灣,口音也不會說變就變啊!

    而且除了一些影響溝通的用語外,這種特別的腔調是一種「個人特色」。

    所以對於這點我不是很介意,大家怎樣看待我都隨緣吧!

    相親教會我一件事--反正你是沒法變成另一個人的,當你堂堂正正活著的時候,你會遇到另一群人。

    -----

    所以說呢~隨著時代發展,也許我可以吃「跨境聯姻」這個市場欸!!

    「全台灣的大陸朋友們~
    讓我們手拉手賣蔥油餅、電器、螺螄粉、重慶小麵、泳衣、漢服、JK小裙子!
    心連心開直播講北京、上海、重慶、新疆、小山村、大山水哪裡好玩吧!!」

    內容圈量、社交電商、直播帶貨!

    好像很可以欸!!我覺得可!!!

    認識朋友最重要,不虧錢就行啊欸嘿...嗯,等我穩定下來、這波疫情過去,也許可以發展一下喔?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是吧!

  • 大陸配偶可以在台灣買房子嗎 在 譚凱邦 Roy T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2-28 18:00:00
    有 173 人按讚


    《就說單程證之弊》
    人口政策關注組 譚凱邦
    .
    讀過何喜華一篇題為「萬惡之源?單程證的迷思」的報章投稿文章,當中批評「有些社會人士」提出「源頭減人」,要求減少單程證數字不當云云。本來何君的論點既非新談,只是想到本年9月時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過的民意調查中,逾8成人認為香港現時人口已超出承載力,近7成人贊成削減單程證配額,心中實不願這股強烈的主流民意一再被無視,不得不再次和大家說清楚單程證為香港社會增加負擔的道理。

    【單程證本身也在老年化】

    一直以來支持單程證政策的一方以單程證可增加本港勞動人口、有助解決人口老化、一旦減少更會損害社會利益等,堅持制度不容挑戰檢討。事實是否如此,簡單分析政府公佈的單程證年齡分佈數字即一清二楚。

    筆者整理了由2007年至2016年,45歲以上(即十至廿年內會變成長者)的單程證「年長群」於不同年份佔總單程證數字的比例[數據來源:「立法會十九題:持單程證來港人士的數目」]。10年間雖有上落,但大趨勢為上升,由2007年時的9.5%,不斷提高至最新2016年的22.8%;換句話說,即由10年前每10個單程證不足1人為年長人士,大增至最新差不多每4人有1人為年長人士。單程證本身也正在「老年化」中,這點不容忽視。

    而這批單程證年長人士,在來港後不久就自然加入香港年長層的一分子,亦是社會非小心考慮不可的地方。當香港自顧不暇,仍為訂立「全民退休保障」與否而爭議,單程證輸入的人口原來未能舒緩香港人口高齡化,更倒過來大機會於未來為社會福利添加壓力,香港人有所憂慮,要求取回審批權及檢討來港門檻,不正常不合理嗎?

    【實際問題是每年五萬個,廿年近百萬個單程證!】

    經常用來作支持單程證的論點「配額未用盡」亦不過是偽命題。因為只要小心反思,這個所謂的配額數目,不只未經市民同意,也未有依據任何城市規劃、社會服務的承載力來訂定,加上港府自我向大陸政府放棄提出意見,討論過去限額有否被用盡實際並無意義,也無法回應香港人對單程證的反感。

    社會真正應該注目的單程證數字,應該是「每年約5萬個,過去廿年間累計超過94萬」。單說每年5萬個移民人口其實已是等如約兩個區議會選區選民;累積方面來說,對比香港的總人口730多萬,這20年近百萬計單程證,亦已充分改變了社會結構。香港人亦被迫在生活習慣、語言用字多番遷就忍讓,也是近年引起港人捍衛本土意志愈益堅實的主因之一。

    這種規模的外來人口湧入對香港各方面的衝擊,也不難從愈來愈多新聞事件與單程證相關而見端倪,相信專門服務新移民的何君無法否認。而針對目前最備受關注土地及城市規劃來說,更沒有迴避討論的空間:如計算一下著名的元朗橫州公屋發展,最初計劃佔地34公頃,千辛萬苦也只能容納5萬人左右,亦即與一年份單程證數字相約;即香港社會單單為抵銷因單程證帶來的人均居住面積,每年竟至少要發展同樣大小的地方!不要忘記公屋已是相常基本的居住水平,而還未包括我們要提供房屋予今天已在公屋輪候冊上等候已久的人。人口增加而帶來的巨大開發壓力,年年持續,化為港人頭上揮之不去的夢魘,社會長期默默承受就可視而不見了嗎?

    【單程證只要不領綜援就可以不理死活來港生活?】

    領取綜援與否的確是其中一個家庭社福需求指標,但單以個別年份的單程證申請綜援數字高低來為支持單程證立論,則未免有所偏頗。何君強調2016年單程證「不足1%」人申請綜援,其實無法證明單程證已盡力自力更生,因為該年單程證不少居港未足1年,根本未符合申請資格,數字本身並不完整。而單論那「不足1%」的申請者的話,則原來是來港「一等夠鐘」隨即申請綜援!那樣背後是否代表有更多單程證正在「等夠鐘」?之前多年的單程證又多少人已「等夠鐘」已申請綜援?

    除此之外,「即使3成新移民收入低於貧窮線,不申請綜援,自力更生,不應反對」這種無情說法,出自擁抱大愛的何君之口,實在叫人驚訝。在香港基層生活甚苦,貧窮的新移民不申請綜援,絕不等於來港後不會墮入悲慘的命運。相比大陸的生活消費水平較低,生活空間大;年中多少個來港之後,因生活高壓又感人情冷淡,要麼無法自顧,要麼工時過長、壓力過大,衍生出來的新移民倫常悲劇?真正的大愛關懷,絕不應以貧窮單程證「不領綜援」為喜,而是確保香港社會有能力承受之後才容許入港為先!

    【國際公約反映單程證的歧視本質】

    十分有趣的是,何君主動提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保障香港人在中國或其他國家配偶來港團聚的權利,但偏偏不提「單程證」不設限的特權,正是對「其他國家」配偶團聚赤裸裸的歧視。

    現時政策下,如果是外藉人士,即便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黃皮膚黑頭髮」華人的港人配偶來港團聚,並不享有「單程證」這種超然制度,而須經要通過資產和收入、合適居所等審查,亦受簽證可因無業、離婚等原因被取消的條件約束,以確保其可融入本地社會生活,財政自顧獨立而不為社會帶來負擔,否認不容留港。如真正大愛,擁戴《公約》的團聚權,為何又容許政策厚此薄彼,使外藉人士的團聚權被「歧視」?

    事實是根本無人不尊重或反對踐行香港對人權的承諾,但現實歸現實,社會必須考慮承受能力,不能離地將單程證的團聚光環提升到無限高,又刻意無視單程證歧視「非大陸人」的本質。筆者認為社會中最為接受的團聚平衝點,應在於無論任何人申請,都經公正一致的制度審查,配合香港社會形勢來收緊放寬。「單程證」不應例外。

    【「源頭減人」是理性提議】

    良好的城市規劃,當地必須對人口結構及數目有一定程度的可靠預測,可是單程證制度完全封閉不透明,不單影響社會服務規劃,對城市規劃也是莫大隱憂。

    每年5萬新增單程證中,只消約4分1人申請公屋,另外4分1人有意購買房屋或租新居所,香港社會每年就得相應地提供新單位應付需求。當過去多年累積的房屋需求仍需努力處理,每年增添的大量移民人口,只令房屋問題愈難解決,致使盲搶地、開發郊野公園等等鋪天蓋地而來。然而,被改劃作住宅的綠化地帶、郊野公園本身均不是「閒置地」,而有重要規劃作用,保障香港的環境及可持續發展,每一次改劃其實都是廣大社會福祉的犧牲。筆者眼見單程證施壓於社會,最近連代價巨大的「開發郊野公園」也要被研究之時,指出要及時在問題的本源作「源頭減人」,不才是更理性的提議嗎?

    .
    縱使與何君分歧甚大,在單程證審批制度不合理,要求香港重掌審批權上,竟有難得的一點共識。在欣喜見到何君主動撰文提出同樣訴求之際,誠懇期望可更上一層,認清楚高舉大愛人權,慨港人之慨,卻對目前大眾的水深火熱視而不見,才是香港社會矛盾不斷的根源。

    //回應明報於12月8日所刊出何喜華一篇題為「萬惡之源?單程證的迷思」的投稿

    更正:圖片的字應為慷港人之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