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產品中有1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299的網紅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鴻梅推藝文 ► 臺北【mapalak tnbarah路折枝:Pulima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 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現正展出《mapalak tnbarah路折枝:Pulima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本展乃從去年進行到今年初在台灣六個地區部落接續發展的「2020 第五屆Pulima藝術節」...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聲動台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8:18:36

「我期待台北是一座老有所為、幼有所長,機會共享的城市。它是有活力,能給予人們揮灑的空間。」Taiwan Bar 執行長- @thomas__hsiao 蕭宇辰 「臺灣吧 Taiwan Bar」 @taiwan_bar 七歲了!從動畫台灣史起家,結合哲學、法律、教育議題等知識普及的內容,將對土地...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MING’S Official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14:05:37

#mingsthesis🧚🏻 滑板引領街頭潮流,近年更開啟了與奢侈品牌的合作大門:致力為滑板玩家服務的街頭潮流品牌 @supremenewyork 在今年5月進駐米蘭開設第 13 家門店; @louisvuitton 幾個月前為品牌首位贊助滑手 @lucienclarke 推出史上首對個人專屬滑板...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36:08

☆喜歡就追蹤分享起來吧☆ 【Pasibutbut:沒有八部,也不是合音——請正名祈禱小米豐收歌】 (詳可見臉書貼文留言補述:明德村的說法是:pasibutbut是拔河的意思。它的字根是sibutbut,也就是拉拔之意,前面加上pa-,就成了拉拔(拔河)的動作。若放在祭儀裡,就是向上天拉拔祝福下來...

  •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0 11:00:22
    有 9 人按讚

    #鴻梅推藝文 ► 臺北【mapalak tnbarah路折枝:Pulima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

    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現正展出《mapalak tnbarah路折枝:Pulima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本展乃從去年進行到今年初在台灣六個地區部落接續發展的「2020 第五屆Pulima藝術節」的策展計畫之集合性成果展出,足見展覽頗具規模。於此展呈的展覽分別是《歧路身林》、《lamaljeng它們看上去不夠老》、《蹲站坐臥》、《Mtukuy播種者》、《明日部落:太魯閣之殤》以及《裹山》。展覽大致由四個面向交匯而成:部落駐村與現地創作、部落工藝之間;自然與身體、舞蹈之間;文化與文明、開發之間;以及工作坊。展出的部落議題多元且實際,如,吳思嶔記錄了獵人野炊山鼠的多元手段與過程;Fali(翁嬿婷)記錄了阿美族傳統祭儀文化sisakawihay(引靈之人),我們看到一部落青年感應、前往靈界的儀式過程;杜逸帆以一個個單間破屋形制展呈他採訪紀錄在花蓮新城鄉遠東亞泥工作的及其周遭(富世村)的人物之生活錄像;高俊宏以錄像裝置的方式反轉廢棄軍營的過道空間聯繫上花蓮採石礦業史。以上等作初步概略的看下來即可理解此展在台北市中心展出的批判內涵,亦可明白此一關注偏鄉部落的展覽對於首都的意義。或可認新為這是今年在台北展出,相當重要的原民議題特展之一,邀請您勢必前往一探,特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

    ✍推薦者
    楊浤淵|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mapalak tnbarah路折枝:Pulima藝術節同盟關係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1/07/17(六)–08/29(日)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大樓
    展覽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11:00 – 18:00
    展覽網址|https://clab.org.tw/events/mapalak_tnbarah_pulima/

  •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5 22:42:24
    有 1,485 人按讚

    上週末,受格子邀請參訪了位於陽金公路制高點的「陽明實驗山屋 Y.M. Mountain Lab」,那是在小油坑上停車場路口前的一棟小屋,原是民國60年代左右所建的警察駐在所,後來遭到廢撤,閒置多年。去年由文化部與設研院發起的「公共服務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OpenCall」,讓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有機會能一展長才,再造這棟廢棄小屋,為台灣山域建築與國家公園硬體的可能性,增添更加具體多元的想像。(另一個獲選的是孩子的書屋喔~五個認識兩個,與有榮焉!)

    這計畫其實不只是全能廢屋改造王那麼表象而已,還結合了軟體的服務、教育以及品牌設計,從導覽地圖、宣傳摺頁到火山咖啡的發想實踐,讓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特色,能透過當代美學的角度重新被詮釋,煥然一新,甚至化作機能服飾穿在身上。「誰說遊客中心只能賣肉粽和賣不掉的明信片?我們也可以讓他充滿設計與教育意義!」負責人格子說。

    誰說國家公園只能老氣橫秋、中華民國美學?又誰說山屋只要滿足遮風避雨的需求就好呢?當台灣各方面環境不斷在進步,連過去最讓人感到無奈絕望的體育環境都在大幅進步時,我們也能好好思考一下,國家公園與山屋,這二個在台灣登山絕對會碰到的主管幾關與設施,能透過台灣人的視角與藝術創作,呈現出怎麼樣的未來。

    「陽明實驗山屋」屋如其名,就是一場策展與實驗,試著觸碰政府沉寂的認知止水,看看能以設計為枝,內涵與體驗為葉,揚起多少想像的漣漪。

    有空的朋友歡迎來參訪這精巧的山屋,不過疫情期間採預約制,請先到他們粉絲專頁裡的表單預約登記,以免向隅喔~(最新一次的預約表單開啟時間是8/9)

    *山屋位置:https://goo.gl/maps/G4Z4USez9khaFVBXA

  •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5 12:31:00
    有 91 人按讚

    【認真聽】如何閱讀一本書 | 閱讀教練教你「#閱讀力」 | 細讀與李維斯學派 // 李長潔 feat. R星球頻道 的Ryan 📒
    .
    從小到大都一直被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由Adler與Van Doren在1940年出版,然後不斷再版到現在。今天就與「櫞椛文庫」的負責人Ryan,還有他的節目「R星球頻道」,一起連結,聊聊「閱讀」這件事。聽說Ryan的新業務是「#閱讀教練」,到底甚麼是「閱讀教練」?閱讀可以有那些技巧?你的閱讀姿態又是甚麼呢?甚至在當代,這個「不太看文字」的新媒介時代,閱讀力為何必須要培養?進來聽就對了~
    .
    📌 #今天的內容有
    .
    ▶我們的書爆炸多,我們都看哪些書呢
    ▶抓起你手邊的一本書
    ▶用最喜歡的閱讀姿態看書
    ▶書作為一種文明的傳播與積累
    ▶文化研究中的李維斯學派
    ▶如何閱讀一本書
    ▶細讀的理論意義與技巧
    ▶做一位閱讀教練
    ▶鍛鍊你的閱讀力
    ▶規畫你的知識領域與自我成長
    ▶數位時代的閱讀素養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iojdlu6cym08502wbnk637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GocHVpv-Xvn8KSHZMm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h5wo08gWvxnDDt4O0LgsZ?si=uwL423O2Seam7nM8NWXPSg&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51-%E5%A6%82%E4%BD%95%E9%96%B1%E8%AE%80%E4%B8%80%E6%9C%AC%E6%9B%B8-%E9%96%B1%E8%AE%80%E6%95%99%E7%B7%B4%E6%95%99%E4%BD%A0-%E9%96%B1%E8%AE%80%E5%8A%9B-%E7%B4%B0%E8%AE%80%E8%88%87%E6%9D%8E%E7%B6%AD%E6%96%AF%E5%AD%B8%E6%B4%BE-%E6%9D%8E%E9%95%B7%E6%BD%94-feat-r%E6%98%9F%E7%90%83%E9%A0%BB%E9%81%93-%E7%9A%84ryan/id1516956557?i=1000529932445
    .
    📲#facebook 完整論述: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815731235281160/

    |

    能夠好好地閱讀一本書,在當代流行文化中,似乎已經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甚至是「休閒活動」。如果說書本,是一種知識傳播、儲存的載體,那麼閱讀就是這些知識的再生產實踐。也就是說,我們的文明與文化之根本,在很大一部分的時候,是倚賴「書本」來做為基礎。無怪乎,在文化研究中,就有「文化與文明」傳統,更有強調高級文化保存的「#李維斯學派」。
    .
    ▓ #文化與文明傳統
    .
    李維斯(F. R. Leavis)承接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文化與文明」觀點,認為文化是一種「有教養的閒散」(cultivated inaction),一種對內在的耕耘(cultiver)。而當時(1990年代前後),大量印刷的書籍可以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傳播管道,當然,能夠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成為通往「文化」的技巧。而李維斯在他的著作《#大眾文明與少數文化》、《#小說及閱讀大眾》、《#文化與環境》中,奠定了他對大眾通俗文化與30年代文化危機的觀點。
    .
    ▓ #鼓勵閱讀的李維斯學派
    .
    他認為「文化向來靠少數人來保存」,這種文化精英論顯示,隨著民主精神的到來,通俗文化的席捲,傳統知識權威深感威脅,擔心某種無政府的失序。李維斯批評電影、電視、廣播、廣告等大眾傳播媒體,這些內容降低了語言文字,貶抑了情感生活,破壞了生活品質。他們嚮往一種神秘的純樸過往,未受商業污染的文化協調性(充滿秩序與分際)。所以他們鼓勵文學閱讀,甚至是一種「細讀」(close reading),以恢復高級文化的涵養。
    .
    艾德勒(Adler)與范多倫(Van Doren)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在40年代的這個文化氛圍中誕生。強調培養一種「主動的閱讀」,希望讀者可以在接下來的時代中,促進「理解」,習得「知識」,持續「文化與文明」。書本就是一種溝通(傳播),是可以也應該增進的能力。想到大學時上林春明的課程,他很浪漫的說,書就是跟過去的哲學家對話,當初覺得僅是幽默,現在想來貼切,閱讀是一種超越時空條件限制的交流。
    .
    他們幫書做了分類,一種是「實用性的書」(如果我們想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理論性的書」(知道這是怎樣回事),前者是「教導性」的,後者是「規範性」的。例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就是這麼回事。
    .
    ▓ #閱讀的四個層次
    .
    然後,閱讀可以有四個層次,包含:
    .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談論書本最基礎的語句理解,也就是「這些句子在說寫甚麼」。
    .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了解「書本包含了哪些內容」,例如看封面、封底、目錄、文獻、序文等,很有系統的略讀過一本書。接著可以進行較為粗淺的閱讀,先不管那些你不明白(沒有背景知識)的地方,直接看過去。
    .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在這個層次的閱讀,讀者會緊抓著一本書,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試圖找出書本(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表達的論點、甚至是展現的技巧,並且,身為讀者,我們開始進行詮釋,透過自己的分析架構,解構與再建構作者的「理解」世界。最後,對這本書進行「批判」,證明作者的論證、知識、技巧、邏輯有哪些優質與不足之處。
    .
    「#主題閱讀」(synoptical reading),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同時也是最系統化的閱讀。在做主題閱讀時,我們會將多本書籍文件並置,並列舉出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提出一個所有資料都談到的主題,並且形成論述。我們會在不同的陳述間,建立起一個論證的網絡,釐清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討論反思。例如在韋伯、桑德爾、韓炳哲、葉啟政、馬斯洛之間,找到西方社會對自我實現的社會學想像。艾德勒與范多倫,對閱讀與理解提出的四個層次,蠻受用的,十分適合檢視或歸納自己的閱讀動機。
    .
    ▓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的書
    .
    艾德勒與范多倫將所有的書籍分類為不同的讀法,包含「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被放在最後一個,是因為對於社科的閱讀,包含了前面所有的閱讀。社科閱讀的簡易之處,在於其關於我們的每日生活。
    .
    社科作品閱讀的困難之處。首先在於讀者的立場是否願意同意作者,這關乎你的閱讀體驗。其次,作品中雜用的專有名詞,與各種來自多方領域的概念,你可能會看到一堆關鍵字,但隨便卡在個詞的脈絡中,你便不理解作者想要表達或批評的意思了。最後,社會科學的作品,通常脈絡相當的廣泛,可能需要同時閱讀多本書,才能明白某個作品的內涵,這必須要進入到第三、第四層次的閱讀。
    .
    ▓ #細讀的理論意義與技巧
    .
    其實上述艾德勒與范多倫的閱讀法,就是一種李維斯學派想強調「細讀」。當然在年代上,它們可以呈現為同一個學術路徑。算是文學領域中40年代「新批評」的一種模樣。在李維斯學派中,他們認為,閱讀應該是字句斟酌,研讀文本中的細膩結構,像是用詞、文法、修辭、篇章結構、敘事、內容邏輯等,找出作者的深意,隱藏的結構,與多元性的觀點。這樣的試讀素養培養,在文學、外國文學的教育體制中,直到現在都是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40-60年代,全球教育體制都很渴望提升的「#素養」(literacy),識讀能力。
    .
    ▓ #數位時代的閱讀力
    .
    這個識讀能力,在文化研究的文化與文明傳統中,被認定為維繫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正如李維斯學派的知識份子們所擔心的,我們終究是在100年的發展中,受到「通俗的」媒體文化來襲,素養能力也就在不同時期呈現為「讀寫素養」(1930)、「媒體素養」(1960)、「媒體批評素養」(1980)、「多元文化素養」(1990)、「數位素養」(2000),甚至到今日的「運算數養」。
    .
    最近,秦琍琍、胡全威、李佩霖、沈孟湄、費翠與我將出版一本新書《#數位語藝》,裡面就呼應了這種數位時代的各種素養。我們要知道當代的數位文本具有「更加對稱的互動與傳播」、「又產又用的「產用者」(produser)」、「文本的不穩定性」,如John Harrley(2009)高呼的「全民書寫運動」,一個數位時代的文化能力全面啟動。
    .
    我們必須要同時兼顧「細讀」與「遠讀」,細讀就是鑽研到文本的結構當中,如今天所談的內容。而「遠讀」(distant reading)則是要從一個更加鉅觀的角度,去拆解文本,包含「技術」(techno)、「使用者/使用」(user/usage)、「內容」(content)、「所有權」(ownership)、「治理」(governance)、「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s)等構面,甚至用「文字探勘」等數位工具,去理解文本。將「細讀」與「遠讀」並置,才能夠掌握數位時代的文本本質。

    |

    🌐 R星球頻道: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planet

    📚 櫞花文庫:https://www.facebook.com/enkalibrary

    |

    今天的聊天夥伴: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R 星球頻道」 Podcaster|日本文化觀察、文學評論等文章,散見於各藝文雜誌及媒體平台。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事實。

  •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跟著領隊玩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6-17 12:58:11

    2019基隆鎖管季鎖定基隆,好吃又好玩雙管齊夏

    【基隆市訊】2019基隆鎖管季正式開跑!基隆市政府於6月17日上午11時30分在本市文化中心一樓大廳舉辦「2019基隆鎖管季暖身記者會」,由基隆市長林右昌與擔任本年度基隆海洋大使的知名網紅美籍Youtuber-Logan D Beck小貝一同介紹2019基隆鎖管季系列活動揭開序幕,現場林右昌市長除了準備4間優質餐廳基隆在地美食給小貝品嚐之外,同時也頒發海釣懶人包及海釣證書予小貝,希望小貝在記者會結束後下午的基隆夜釣體驗首發團出海登上基隆嶼,細細品味欣賞島礁美景風光,也祝福小貝首次體驗基隆夜釣就能旗開得勝、滿載而歸!
    2019基隆鎖管季5大系列活動 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玩樂
    基隆市長林右昌表示,今年基隆鎖管季已經邁向第15個年頭,今年特別將「海洋教育、資源永續」等食魚文化內涵融入5大主題活動,包含「鎖管季親子嘉年華」、「美食特搜」、「漁村漫遊」、「夜釣體驗」及「外木山海上王爺文化祭」等系列活動,行銷基隆多元海洋文化、漁村人文、傳統民俗及特色美食的同時,也肩負海洋保育教育及食魚文化的重要意義。另外,今年也邀請到家鄉與基隆市為姐妹市的美國鹽湖城、知名網紅Youtuber小貝來擔任基隆海洋大使,這是首次由國外的好朋友來代言基隆鎖管季系列活動,不只是建立基隆鎖管季品牌特色,同時也希望藉此將基隆特色美食、美景與旅程推向國際,讓全世界都能夠看見充滿濃濃海味的基隆風!
    狂熱臺灣宗教文化傳統民俗 小貝迫不及待搶先體驗
    知名美籍網紅Youtuber小貝表示,我非常喜愛臺灣人的熱情、臺灣非常熱鬧的宗教文化,很喜歡也很高興林右昌市長能邀請我擔任本年度基隆鎖管季基隆海洋大使,讓我有這個機會親身體驗「基隆外木山海上王爺文化祭」海上繞境行程,想到之前我都是跟媽祖走在路上,現在則是要跟王爺一起走海上巡禮,我想我不會暈船而且那將會是非常特別的經驗!今日(6/17)下午我還要爬上基隆嶼燈塔,俯瞰基隆周圍一帶海上風光,感受基隆山海交織的美景,而且我一定要用友善漁法一支釣竿(一支釣),釣起基隆在地特有美味又新鮮的魚!
    鎖定「Hi 海基隆鎖管季」粉絲團 鎖管季活動訊息不漏接
    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表示,本年度基隆鎖管季規劃5大主題活動:7月20日(六)「外木山海上王爺文化祭」海上繞境,6月1日一開放報名立即湧入破百位民眾報名,有興趣報名的朋友可要加緊腳步;鎖管季主場活動親子嘉年華將於7/27(六)下午5時至9時在八斗子觀光漁港碧砂泊區,將邀請YoYo家族的香蕉哥哥與BoBo、小丑涼涼及最後壓軸臺灣爽樂團等知名藝人表演,並且準備有80攤好吃又好玩的商家及海洋教育風格闖關活動,適合闔家一起同樂!另外,有關鎖管季系列活動的「美食特搜」、「漁村漫遊」及「夜釣體驗」等各項資訊,我們將整理出基隆最新最好玩的旅遊資訊,並且會在「Hi 海基隆鎖管季」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klsogood/)進行露出,有興趣的民眾請持續關注粉絲團訊息公告。
    ~~~~~~~~~~~~~~~~~~~~~~~~~~~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c/Skyinfo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ang0415/
    Line@:https://line.me/R/ti/p/%40ooj4743j

  • 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11-11 16:59:21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流轉的騎跡 #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陳信鈞解說員介紹 
        
      為展現臺灣人記憶中的老鐵馬故事及產業發展的脈絡,本展規劃「一項19世紀重要的發明」、「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戰後臺灣人的腳踏車故事」、「當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轉型與突破」、「從現在騎向未來」等五大單元,展示各式腳踏車及相關配件,輔以文獻、報章雜誌、藝術作品與紀實攝影等多元形式,呈現腳踏車的發明軌跡及在各時代的故事。
      從概念的構思、發明、改良到創新車款,可騎乘上路的腳踏車於19世紀問世至今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腳踏車作為交通代步、工作之用、運動競技、休閒活動等,都以創新的技術豐富人類的生活。腳踏車在日治時期引進來臺,隨著社會變遷,腳踏車的工藝與科技技術的演變,影響人們的生活與文化發展,是連結與再現土地、人民生活記憶的重要物件之一,此展述說了腳踏車產業脈絡、歷史意義及美學內涵,期望能連結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喚醒民眾對臺灣常民生活的記憶。

      從日治時期迄今,腳踏車承載了人們無數的生活記憶與故事,臺灣自行車產業的轉型與突破,紀錄了70年來代工、外銷、研發、設計的發展過程;如今,全球環保意識高漲,腳踏車又重新穿梭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將載著歷史記憶從現在騎向未來。
        
        
    策展單位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覽名稱: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展出日期:105/10/04~106/02/12
    開放時間:每日09:30-17:00(周一休館)
    展出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本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