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產品中有1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Openbook閱讀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人權影展 #活動快訊🎥 「現實生活中許多侵害人權的現象是隱而不見的,如何讓在主流論述支配下被邊緣化、被排斥,以及壓制的聲音真正地被聽到,是關注人權議題的重要途徑。」 國家人權博物館每年度舉辦「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精選國內外與人權議題相關的精彩影片,進行人權教育推廣。國際人權影展今(202...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和重要民俗活動「口湖牽水狀」,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經雲縣府與口湖、四湖在地萬善爺廟討論後,考量國內疫情還未趨緩避免群聚,決定今年祭典取消,這也是繼2003年SARS疫情後,第二次停辦。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Joe English|林軒英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44:29

《寫作的素養-1》 在台灣基礎教育最新108課綱下,人人都強調素養的狀態下,到底要如何才能增進素養?⁣ ⁣ 而身為一個高中英文補教老師,我想先切入「英文寫作」的面向來談我第一層個人的淺見。⁣ ⁣ 高中英文數年來非選題考的形式為:⁣ 1.翻譯兩句⁣ 2.作文一題⁣ ⁣ 過往學測多為看圖作文、經驗敘述...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Clair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2 19:43:17

- #天下40 #進步的軌跡 #打開天下 #文末留言抽天下雜誌三個月試閱🤓📚 一轉眼間,沒想到《天下雜誌》從 1981 年創刊到現在已經邁入第 40 個年頭。1981 年,那個連我都還沒出生、爸媽都才在念大學的年代,國內外世局變幻,而《天下雜誌》也從這一年起創刊,每月定期出刊報導時事議題、收錄名人...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等一等 Just A Moment | 心理諮詢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0:02:55

【#等我建立好關係】 #為什麼有人會恐同?⁣ ------------------------------------⁣ 🌟#JAMPatreon🌟 一杯飲品價享獨家內容,提升內心力量❣️⁣ ➡️Linktree: www.patreon.com/justamomenthk⁣ --------...

  •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09:00:44
    有 11 人按讚

    🎥 #人權影展 #活動快訊🎥

    「現實生活中許多侵害人權的現象是隱而不見的,如何讓在主流論述支配下被邊緣化、被排斥,以及壓制的聲音真正地被聽到,是關注人權議題的重要途徑。」

    國家人權博物館每年度舉辦「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精選國內外與人權議題相關的精彩影片,進行人權教育推廣。國際人權影展今(2021)年邁入第五年。每一年度選片期間,策展團隊深入討論影片之間的相互關聯、如何建立影展欲傳遞的人權觀點,都相當精彩且可貴。更重要的是,人權影展透過多元的選片視角,開發每一部電影討論人權相關議題的潛力。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線上影展|10.22~10.31
    聚落放映|10.15~11.30

    —————

    🎥人權影展活動訊息🎥

    兩場主題式講座、邀請三位領域專家,透過專題性的深入對談,以及親身走訪臺灣人權博物館現場,帶領觀眾進行人權教育的臨場洗禮;透過最根基的啟發與思辨,讓人權教育不再只是被遺忘的一堂課。

    面對環境的永續與發展效益、人類歷史的記憶傳承,我們可以留給下一代什麼?

    🎞教育推廣講座(一)何處是我家:土地正義不妥協🎞
    時間|10月2日(六)14:00~15:30
    講者|馬躍・比吼(Mayaw Biho)
    主持|宋育成(府中15研究助理)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
    報名|https://bit.ly/397rb5X
     
    🎞教育推廣講座(二)人權解封:轉型正義不下課🎞
    流程|10月9日(六)
    13:30 ~ 15:00對談講座
    15:20 ~ 16:20博物館導覽
    與談|陳瑤華(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關子尹(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學習中心
    報名|https://bit.ly/3CdVK6x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線上選片指南🎞
    時間|10月13日(三)20:00~21:30
    講者|王君琦 ‧ 郭敏容(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選片委員)
    主持|蘇蔚婧(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統籌)
    報名|https://bit.ly/3lYzBmc
    直播平台|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臉書專頁
         國家人權博物館 YouTube 頻道

    —————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環境|#民主|#人權|#轉型正義 |
    國家人權博物館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

    ㊯贊助Openbook,參與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QrPU4
    ●訂閱電子報: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9 18:13:21
    有 368 人按讚

    🚶‍♀️島內散步招募|企業開發新同事 🚶

    「 我們的船上沒有水手,只有夥伴。」by 未來同事長方形
    「 希望未來的同事和我們一樣可愛。」by 未來同事草食動物

    若你的心裡一直有個小小的種子,想要找一個既能發揮商業專長,又能為自己關注的、在乎的議題發聲,那這裡會很適合你。

    島內散步一直以來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讓我們更認同自己的文化,更能為自己所處的土地感到驕傲自信。我們期待用多元、任何可能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家。

    我們的目標是從理解進而行動,打造永續旅行的道路。藉由更多人的關注與關心,讓台灣社會有更多對話的可能、多元的交流。每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有值得被看見的故事。而我們的客戶,也是我們的夥伴,跟著我們一起走出日常生活、走在土地永續的路上。

    你準備好了嗎?加入我們,不只是信念的堅持,更是一種平衡,在商業的競爭下、市場的壓力下,依然堅持。

    👉 職位:企業開發 專員
    👉 薪資:35,000起~42,000 依照工作經驗而定
    👉 需求人數:1人

    島內散步是台灣永續旅行領導品牌,我們帶領台灣人和外籍來賓,藉由文化體驗認識文化自信的台灣。透過有意識的消費與行動促進地方永續發展,並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島內散步現有二部門:​ 品牌行銷部門,為不同議題設計導覽、小旅行及露出銷售;客戶關係部門:依據客戶需求安排客製預約服務,其中又區分為 2 小組(員工照顧組、企業開發組)。

    在企業開發小組中,你將與夥伴共同執行CSR、PR、行銷相關客製預約委託,了解客戶需求並與多方利害關係人交涉,以既有遊程產品延伸為客戶達成其任務,甚至創造新的應用情境。

    除執行委託外,亦須規劃及執行開發策略、維繫與客戶及中介組織關係,持續為島內散步找尋潛在高價值客戶、長期合作機會,成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永續旅行品牌」。

    👉 你的工作包括了:
    📌 55% 專案規劃與執行:了解客戶需求,進行提案與後續規劃,並支援員工照顧小組訂單處理。
    📌 35% 商務開發:配合開發策略,針對市場進行開發、維繫與客戶及中介組織關係。
    📌 10% 其他:支援辦公室行政與客服,執行跨部門合作工作。

    👉 徵才條件:
    📌 擅長利害關係人溝通,能與不同背景及觀點的人接觸、合作,並於其中傳遞企業價值。
    📌 擁有基礎資料分析能力、驗證假設的邏輯思維,能擁抱不確定性、動手試錯。
    📌 能於客戶的合作關係中,辨識潛在需求,創造多面向合作機會。
    📌 具商務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或業務相關經驗。
    📌 加分|具有管理顧問公司、公關公司工作經驗。
    📌 加分|瞭解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與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

    👉 徵才方式:
    📌 請於2021年9月29日(三)前將履歷至service@walkin.tw,標題標註【 企業開發專員​-姓名 】。
    📌 請在履歷中 提供一則「您曾為客戶做過的企劃書」,可以書面或簡報形式呈現,藉此說明「 客戶的需求是什麼、你如何在提案中滿足客戶的需求、在本項專案中你所擔任的角色 。」若企劃書中有客戶的私密資料,請覆蓋或刪除。島內散步希望藉此瞭解您的提案能力。
    📌 島內散步於2021年9月30日(四)寄發面試錄取名單,面試將於10月5-8日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作資訊
    📌 上班時間:週間上午10點上班,週末需配合公司活動排班(每月約 1~2 天),於週間進行補休。
    📌 上班地點: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39巷27號,在大稻埕午餐怎麼吃都好吃。
    📌 需自備個人筆記型電腦。
    📌 其他福利:
    勞保、健保、勞退。
    端午、中秋、年終三節獎金。
    每月一次員工旅遊,深入了解台灣地方文化。

    👉 一起航向偉大的航道吧:https://bit.ly/3EauqaW
    👉 想更了解我們團隊嗎:https://walkin.tw/about

    #島內徵才 #島內散步
    #永續旅行 #WalkinTaiwan

  •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2 22:00:30
    有 132 人按讚

    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29 15:18:28

    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和重要民俗活動「口湖牽水狀」,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經雲縣府與口湖、四湖在地萬善爺廟討論後,考量國內疫情還未趨緩避免群聚,決定今年祭典取消,這也是繼2003年SARS疫情後,第二次停辦。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290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18 21:09:13

    香港政府今天突然公告,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即日起暫時停止運作。港府指出,相關安排與台灣的疫情無關。我陸委會表示,港府單方面做出決定,我方甚感遺憾。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675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5-05 21:32:11

    全台檢察長大調動,共有20名新任檢察長,其中6人更是首度獲派檢察長,全律會副理事長許雅芬指出,新任檢察長有年輕化的趨勢,而法務部長蔡清祥則期許,新任的檢察長能實踐檢察組織的新文化,不僅要保有專業,品德也相當重要。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470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