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安會秘書長歷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安會秘書長歷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安會秘書長歷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安會秘書長歷任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邱志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7.11 【剖析美國對台獨的真實語境】 邱志偉,立法委員 日前,美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被稱為「亞洲沙皇」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7月6日說,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結果此一聲明再度引起國內輿論相當大回響。其實美國對台政策過去三十多年來,其始終堅持的就是戰略模...

  • 國安會秘書長歷任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13:03:53
    有 99 人按讚

    2021.07.11
    【剖析美國對台獨的真實語境】
    邱志偉,立法委員
    日前,美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被稱為「亞洲沙皇」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7月6日說,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結果此一聲明再度引起國內輿論相當大回響。其實美國對台政策過去三十多年來,其始終堅持的就是戰略模糊。但美國這樣對不支持台獨的語境,真是為傷害台灣嗎?以下敘述帶各位分析理解。

    一、坎貝爾與羅素都是美國亞太事務的資深專家,知台也知中

    坎貝爾(Kurt Campbell)所參與的這場線上論壇,主要的提問人為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而坎貝爾本人也曾為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兩人剛好是歐巴馬時代(2009-2017),美國對亞太地區政策的前後任負責人。

    坎貝爾在其任內處理過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應當屬協助中國維權律師陳光誠離開中國赴美進修,當時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Kin Moy)亦以國務院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身分參與其中。而不論是坎貝爾或羅素都是對美中台灣事務相當熟悉的資深官員,亦和蔡英文總統有過接觸。在蔡總統2015年訪美,並於CSIS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演講時,坎貝爾就和蔡總統面對面對談。而羅素則曾在2017年訪台,並面見過蔡總統,且在政大演講時強調「美國絕不會以犧牲台灣來換取美中關係。」

    二、坎貝爾的發言除了聲明政策外,更提及對台灣的支持

    總之,以這二人的身分來說,皆屬知中且知台派。而若細究坎貝爾與羅素的對話語境,而坎貝爾發言相當謹慎,前後文脈絡重點亦非強調對台不友善,相對的他所強調之重點為:美國對台海兩岸的理解並沒有改變,也就是美國兩黨長期以來恪守的「雙重嚇阻」政策,「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同時也反對中國武力犯台。」同時,坎貝爾還有補充,美國相當樂意見到台灣在國際社會扮演更多角色,尤其在疫情當中,疫苗問題台灣更不可被排除在外。就以發言脈絡語境而言,美國本無意對台海立場有新立場,更何況這屬兩黨目前皆有的共識。若刻意放大此為美國的政策表態,實在大可不必,且居心可議更對台灣發展毫無助益。

    三、美國兩黨對台政策無重大差異,但台灣的前途仍應由台灣人自決

    以美國政府來說,反對兩岸片面改變現狀,是兩黨都遵循的基本政策,只是這條紅線有時會劃的非常積極,有時會比較輕描淡寫。美國歷任總統從柯林頓、布希、歐巴馬、川普,前三人都曾明白表示對台灣現狀的支持,布希更曾說過要窮盡一切可能」(whatever it took)保護台灣,川普任內亦多次簽署有台法案,但所有人均未曾提及支持台灣獨立。然而,美國雖說不支持台灣獨立,但事實上也沒有說過美國「反對」台灣獨立,最終符合美國利益的還是兩岸均能以和平方式解決雙方對於主權認知的分歧。

    剛好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最近接受前總統陳水扁專訪時,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是事實,但台獨是黨的目標這也不用特別更動」。我想這個詮釋應當屬民進黨的立場。我們執政有自己長期的目標,但我們也尊重美中台關係裡,另外兩國的立場,絕不刻意挑釁挑起事端。

    但作為民進黨員,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所說: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自己決定。我們若要實現黨綱的目標,以現實國內及國際狀況確實有難處。但我相信,台海兩岸之間,台灣選擇正確的制度與價值前行,再過30年、50年,我相信只要黨能獲取人民信任,國際情勢終能有變。我們所追求的台灣夢,終能獲最多民意支持,我們的目標自然也能開花結果!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99551

  • 國安會秘書長歷任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4 11:56:20
    有 5 人按讚

    上報社評- 你以為人人都想當部長嗎?
    從政治上來看,林佳龍下台是應該的。畢竟,這是台鐵70年來最嚴重的事故,傷亡如此慘重,在政治上必須要有人負責;交通部長下台,可以抵擋在野黨的攻擊,可以讓民怨有個出口,也代表這個政府負責任的態度,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
    林佳龍下台,然後呢?
    然後這個政府必須再重新找一位交通部長。值此之際,要找一位交通部長並不容易,交通部是內閣首屈一指的大部會,業務內容涵蓋運輸、觀光、氣象、通信等等,即使在運輸面,都可細分成空(航空)、海(商港、航運)、陸(鐵道、公路)。台鐵發生這麼大的事故,理論上,要入閣接任交通部長的人應該要有軌道專業,或至少能瞭解台鐵的陳年箇疾,才有能力推動改革;但實務上,別說政治人物極少人具備這方面的專業,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學者專家,也多數沒有政治實務經驗與能力。要找到一個要壓得住陣腳,可以深入台鐵盤根錯節的權力結構,並且能驅動改革的人,實在談何容易。
    台灣的政治文化是「官大學問大」,身為部長,「學問」一定很大,所以容許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人事,插手政務,指揮基層;但既然部長的權力這麼大,出了事,他當然要負全責。這套官場文化的好處是看似權責相符,但其實毫無分層負責的概念,非常不尊重專業。林佳龍身為交通部長,不管他以前為了推動台鐵改革付出多少心力,卻要為了一個台鐵外部承包商的疏失所釀成的大禍負責下台,就是其中的一項惡例。
    台灣政治文化的另一項偏見是以為「人人都想當部長」。誠然,內閣部長是部會之首,不僅可以全權決定政務,以交通部長而言,還可以伸手管到旗下的國營事業包括中華電信、中華航空、陽明海運,好不威風。但其實,部長月薪僅僅19萬,約莫與金控公司的普通經理相當;他三不五時要前往立法院備詢,應對立委的各式請託,甚而被罵到狗血淋頭,毫無尊嚴。更重要的,交通部長會因為一件重大交通意外下台,內政部長會因為一件重大治安事件走人,外交部長要因為一個非他能力所及的斷交事件而負責。這根本就是一個超高風險、毫無保障的工作。
    根據統計,從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以來,台灣共換了11位交通部長,每任交通部長平均任期1年11個月。不到兩年任期的交通部長能做什麼?改革台鐵嗎?真的別說笑了。台鐵文化傳承70年,那些久居其位、尸位素餐的員工可能冷冷地瞧著交通部長:「看你做得久,還是我做得久?」
    過去20年,台灣歷任的總統與閣揆都知道,組閣真的很難,找到好的政務官更難;因為「官不聊生」,所以很少有適當的人選願意來當部長。部長很難外求,所以只能從既有的文官體系內升(如前後任經濟部長沈榮津、王美花);或者找到像林佳龍這樣,有豐富的政治歷練,對自己的未來有企圖心,能壓得住陣腳的政治人物來接任部長。至於以往學而優則仕的途徑,由於學術的實務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已經越來越不被信任與採用。
    到最後,好的人選不願來當部長,人才甄拔越來越困難,台灣的內閣慢慢變成一個反淘汰的場域。
    一場台鐵大意外,交通部長立刻提出辭呈,要展現風骨、要求仁得仁,似乎民意也認為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很少人能夠從改革台鐵的角度質問這其中更核心的問題:「換了部長,以後就能不發生意外嗎?」(這句話在兩年前台鐵普悠瑪事故的罹難者家屬問過),「換了林佳龍,台鐵會更好嗎?」又或者再反問一個問題:「留任林佳龍,是不是更能改革台鐵?」此時此刻,還有哪個政治人物比林佳龍更瞭解台鐵的問題?能夠比他更有能量且會更迫切去改革台鐵?
    其實,林佳龍留下漂亮的下台身影,往後還是有相當不錯政治仕途。他身為民進黨派系領導人,還擔任過總統府副秘書長,具備國安專業,蔡英文可能考慮讓他進入總統府國安會。事過境遷之後,他也還可能蓄積不低的的政治能量,可以投入選舉。但台鐵呢?交通部長下台是為了短期的危機管理還是為了台鐵?如果是後者,讓林佳龍下台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嗎?

  • 國安會秘書長歷任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4 11:55:25
    有 34 人按讚

    上報社評- 你以為人人都想當部長嗎?

    從政治上來看,林佳龍下台是應該的。畢竟,這是台鐵70年來最嚴重的事故,傷亡如此慘重,在政治上必須要有人負責;交通部長下台,可以抵擋在野黨的攻擊,可以讓民怨有個出口,也代表這個政府負責任的態度,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



    林佳龍下台,然後呢?



    然後這個政府必須再重新找一位交通部長。值此之際,要找一位交通部長並不容易,交通部是內閣首屈一指的大部會,業務內容涵蓋運輸、觀光、氣象、通信等等,即使在運輸面,都可細分成空(航空)、海(商港、航運)、陸(鐵道、公路)。台鐵發生這麼大的事故,理論上,要入閣接任交通部長的人應該要有軌道專業,或至少能瞭解台鐵的陳年箇疾,才有能力推動改革;但實務上,別說政治人物極少人具備這方面的專業,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學者專家,也多數沒有政治實務經驗與能力。要找到一個要壓得住陣腳,可以深入台鐵盤根錯節的權力結構,並且能驅動改革的人,實在談何容易。



    台灣的政治文化是「官大學問大」,身為部長,「學問」一定很大,所以容許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人事,插手政務,指揮基層;但既然部長的權力這麼大,出了事,他當然要負全責。這套官場文化的好處是看似權責相符,但其實毫無分層負責的概念,非常不尊重專業。林佳龍身為交通部長,不管他以前為了推動台鐵改革付出多少心力,卻要為了一個台鐵外部承包商的疏失所釀成的大禍負責下台,就是其中的一項惡例。



    台灣政治文化的另一項偏見是以為「人人都想當部長」。誠然,內閣部長是部會之首,不僅可以全權決定政務,以交通部長而言,還可以伸手管到旗下的國營事業包括中華電信、中華航空、陽明海運,好不威風。但其實,部長月薪僅僅19萬,約莫與金控公司的普通經理相當;他三不五時要前往立法院備詢,應對立委的各式請託,甚而被罵到狗血淋頭,毫無尊嚴。更重要的,交通部長會因為一件重大交通意外下台,內政部長會因為一件重大治安事件走人,外交部長要因為一個非他能力所及的斷交事件而負責。這根本就是一個超高風險、毫無保障的工作。



    根據統計,從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以來,台灣共換了11位交通部長,每任交通部長平均任期1年11個月。不到兩年任期的交通部長能做什麼?改革台鐵嗎?真的別說笑了。台鐵文化傳承70年,那些久居其位、尸位素餐的員工可能冷冷地瞧著交通部長:「看你做得久,還是我做得久?」



    過去20年,台灣歷任的總統與閣揆都知道,組閣真的很難,找到好的政務官更難;因為「官不聊生」,所以很少有適當的人選願意來當部長。部長很難外求,所以只能從既有的文官體系內升(如前後任經濟部長沈榮津、王美花);或者找到像林佳龍這樣,有豐富的政治歷練,對自己的未來有企圖心,能壓得住陣腳的政治人物來接任部長。至於以往學而優則仕的途徑,由於學術的實務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已經越來越不被信任與採用。



    到最後,好的人選不願來當部長,人才甄拔越來越困難,台灣的內閣慢慢變成一個反淘汰的場域。



    一場台鐵大意外,交通部長立刻提出辭呈,要展現風骨、要求仁得仁,似乎民意也認為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很少人能夠從改革台鐵的角度質問這其中更核心的問題:「換了部長,以後就能不發生意外嗎?」(這句話在兩年前台鐵普悠瑪事故的罹難者家屬問過),「換了林佳龍,台鐵會更好嗎?」又或者再反問一個問題:「留任林佳龍,是不是更能改革台鐵?」此時此刻,還有哪個政治人物比林佳龍更瞭解台鐵的問題?能夠比他更有能量且會更迫切去改革台鐵?



    其實,林佳龍留下漂亮的下台身影,往後還是有相當不錯政治仕途。他身為民進黨派系領導人,還擔任過總統府副秘書長,具備國安專業,蔡英文可能考慮讓他進入總統府國安會。事過境遷之後,他也還可能蓄積不低的的政治能量,可以投入選舉。但台鐵呢?交通部長下台是為了短期的危機管理還是為了台鐵?如果是後者,讓林佳龍下台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