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國中生談戀愛的看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中生談戀愛的看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中生談戀愛的看法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郭葉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麼小談戀愛好嗎?」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二十歲之前抽煙、交男朋友,二十歲之後如大夢初醒,步上世人認同的正途,一路從大學、碩士、博士一直到大學教授。好幾位母親看了以後紛紛私訊告訴我,我的不良紀錄讓他們重燃對自己孩子的信心,希望我能夠分享我「改邪歸正」的契機與歷程。 事實上,沒有那段荒唐歲...
國中生談戀愛的看法 在 郭葉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麼小談戀愛好嗎?」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二十歲之前抽煙、交男朋友,二十歲之後如大夢初醒,步上世人認同的正途,一路從大學、碩士、博士一直到大學教授。好幾位母親看了以後紛紛私訊告訴我,我的不良紀錄讓他們重燃對自己孩子的信心,希望我能夠分享我「改邪歸正」的契機與歷程。
事實上,沒有那段荒唐歲月就沒有現在的我,因此我承諾網友們將會依據他們對孩子的擔心分享我自己過往的經驗與看法。首先來談談家長擔心的第一名:「那麼小談戀愛好嗎?」
我大概國中就開始談戀愛了。當時我的功課不好,聽不懂,跟不上,但是我的人際敏感度很高,和我在一起的人會覺得我很有趣,那是少數可以讓我覺得自己還有點價值的事情了,而且談戀愛就像吸毒一樣,基本上你愛的不是那個人,而是動情激素飆遍全身的High感。
年紀還小的時候看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戀愛不斷,也因為搞不清楚是喜歡、愛、還是想證明自己很厲害,常常幹那種跟人家交往沒多久就覺得「不合適」而分手,造成別人的傷害,或是莫名其妙無過失的被分手。從屢戰屢敗中,我學會了:
1. 如果沒有愛或喜歡人家,千萬不要因為對方「金石為開」的毅力或有良好的條件而跟對方在一起。你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2. 愛是動情激素很快就會褪去。沒有感覺了,就算當初愛得死去活來,褪了就是褪了,怎麼勉強也沒有用。如果你說不出你為什麼要跟對方在一起,只覺得「想在一起」,等動情激素褪了,你也可能也會說不出為什麼不要跟對方在一起,只因為覺得「不想再在一起了」而分手。
3. 愛和犧牲千萬不要綁在一起。因為愛所做的犧牲最後都會用一種奇妙的方式討回來。
4. 因為喜歡而在一起是因為欣賞認同對方美好的特質而在一起,這種關係比較能夠雋永長久的維持。
在透過愛情成長的路上,我媽媽和東吳社工系幫了很大的忙。我媽媽對我交男朋友沒有什麼禁止的大動作,反正談戀愛這種事是一但發生,動情激素啟動,八匹馬都拉不回來的事,因此就我媽媽看到我交男朋友,不會對我禁足或是碎念,反而是像打太極一樣,借力使力,看到我「過分」的時候會提醒我。譬如我真正第一位長時間交往的男朋友比我大很多歲,對我相對忍讓,我媽媽看到我對人家講話那麼兇就跟我說:「我覺得你罵他好像在罵小孩。」這讓我覺察到兩個人的相處不能用動物本能用吵的,也不要去講理用道理壓死人家,檯面上贏了,感情卻輸了。沒有媽媽提點,我可能看不到自己這一面。
去唸東吳大學社工系算是正式終結我繽紛戀愛史的主要因素。唸社工得不斷的自我探索,我覺察到我交男朋友的動機多是因為不想面對自己不夠優秀的念頭,或是期待對方的厲害能夠填補自己做不到的缺憾。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就不再像吸毒似的企圖用戀愛來麻醉自己。我想要什麼,我就自己來,不會期待別人來滿足我,否則你愛人家的錢,有一天他生病了不能賺,你還會愛他嗎?你愛他對你百般呵護接接送送,有一天他自己照顧不來自己,沒辦法對你百般呵護,接接送送,你還會愛他嗎?
我母親的引導和東吳社工就學期間的自我探索讓我變得更成熟,但透過愛情來學習人生的課題卻沒有停止。雖然我和我前夫從大學二年級交往開始就是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畢竟我身經百戰,已經懂得許多伴侶之間的相處之道,但我還是有太多的事情要學。
讓我和我前夫走向離婚的最大原因是錢。我篤信伴侶之間一定要全力彼此支持與信任,這樣的盲信讓我忘記要抬頭觀察細節與大局,也讓我沒有看到大難將至。我前夫在幾次投資期貨獲利後,對自己相當有信心,開始向銀行借錢投資。因為我在大學工作,信用指數高,貸款需要人簽字時,那個人一定是我。當時我心中雖有不安,但認為不簽字借錢出來支持丈夫讓他衝衝看,我會是個有福同享有難不同當的伴侶。因爲這樣的盲信,我前夫輸掉了幾千萬,最後為了保住我和孩子的安全,我堅持離婚。
不過都這麼慘了,我還是沒學乖。我和我前夫還是好朋友,前一陣子看他被追債追很慘,不忍心幫他還了,後來的結果不怎麼好,我兒子嘆口氣對我說:「這樣也好啦,你得這樣很多次才學得會。」
可見人得要被電很多次才學得會啊!但如果怕受到傷害而不去經歷,那就像坐在台下吃爆玉米花看台上的人打得頭破血流指指點點,你又學到了什麼?
從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愛情來了,八匹馬都拉不住。與其禁止,還不如借力使力,讓愛情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當你發現孩子開始談戀愛,首先要恭喜你,你的孩子會那麼有魅力可能是他深黯社會心理學人際吸引之道。學習社會心理學之後我才知道,容易吸引他人追求或成功邀請對方投入關係中的人,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相當容易轉化其優勢運用在職場上。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學生上課比較不會打瞌睡的確和我知道要如何吸引人的優勢有關。
再者,當你看到孩子談戀愛,先問問自己擔心什麼,針對這些擔心來回應。你擔心自己太早變阿公阿嬤嗎?你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性關係惹上麻煩嗎?既然擔心就跟孩子談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也讓孩子知道18歲以前的性行為是要負刑責的。做為監護人,孩子犯法,爸爸媽媽也要負責,因此一定要講清楚,不可閃躲遮遮掩掩說不出口。
除了年齡以外,還有什麼是要提醒孩子不要踩到法律紅線的?在刑法中,妨礙性自主是犯法的,人家說不要就是不要; 對方沒有很清楚的說要,一樣是不要,這種「我以為你要」、「我以為你欲擒故縱」、「你又沒說你不要」等模模糊糊的意思表達在後續兩人有矛盾的時候都會浮上檯面。除此之外還要讓孩子知道心裡還很矛盾之下所發生的性行為,對身心會有很大的傷害。
你擔心孩子談戀愛功課會不好嗎?事情還沒有發生就先指控,孩子會不服氣的。先看看交往前後孩子的學業成績有沒有變化再來決定要怎麼做。我個人唸大學時因為和我前夫一起讀書,功課超好; 我兒子不愛整理房間,我出國前和她的女朋友小兔兔說:「乖乖顧家,不要把房子給毀了。」回國後家裡一閃一閃亮晶晶。孩子談戀愛在我家是助力不是阻力。
當然國中生或高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沒那麼好,父母會有更多的擔心。我仍然主張,愛情來了,與其禁止,還不如接受與包容:啊,我的孩子長大了,和孩子談一談他們的關係,把孩子混亂的思緒與情感帶到檯面上來談,歡迎對方來家裡讀書,不要關門這樣你就不會很快當阿公阿嬤,也可以掌握狀況。
禁止已經在發生中的愛情只會讓孩子腦部的工作區分一大部分出去和你對抗、說謊、躲藏、應付自己的罪惡感、應付自己愛與慾的糾纏。因此,與其禁止,還不如接受愛情就是來了,是一個帶領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下一篇文章我將會和大家談父母如何回應孩子「抽煙」、「熬夜打電動」這類「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我自己最嚴重的時候是一天一包菸,我兒子則是上課睡覺下課尿尿半夜打電動的高手,他將會提供到底他為什麼那麼愛打電動的原因。
國中生談戀愛的看法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午吃飯時間,就來聊聊,「年齡差距」的問題吧。你們身邊是否有姐弟戀、老少配或是你自己正在這條路上呢?你們會遇到什麼問題嗎,以下是我的見解。
兩個人是否能在一起長久合適,和生活方式、習性養成有關,而年齡、生活圈,雖然人們說不是問題,其實差距很大(超過10歲以上),就是一種影響,因為世代的不同,教育、生活、價值觀,社會的變遷都是一種懸殊,你不可能要一個七年級八年級的人,有六年級的思想,五年級跳去六年級的思維,這不是單單指才智,而是每一個世代的交替。
我們不能用演藝圈名人夫妻代表例子來當成範例,那些是少數,不是常理。
一個大人和一個大學生在一起,40歲與20歲的體力,光生活習慣不一樣,恐怕就很讓人卻步了,一個已經有點年紀的人,肯定已經有固定的生活模式型態,下了班可能只想在家裡看書、轉新聞,
週末可能只想逛大賣場,但20歲的人可能想去參加演唱會或是去海邊玩,搞不好還要去夜店跳舞,錢櫃唱歌,
一開始要勉強過一下跟自己平常習慣不同的生活或許很有趣,能讓自己陪著去夜店狂歡一夜,然後第二天蓬頭垢面的去上班,但這又能持續多久? 當社會地位有一定的年歷、有正常工作的人,難道還真能那樣夜夜笙歌的去酒吧、唱歌、或看月亮的?
人不輕狂少年,但是過了輕狂歲月,成熟的智者,他們有人生的規劃,有按部就班的事情方向,他們並不能像年輕時那樣輕浮過日子,
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或許沒有對錯,有些人覺得他們混到60歲也可以,人生就是隨性,可是有人覺得人生不能苟且。
年紀大的人,已經有一定生活狀態,他們並不是沒安全感擔心另一半玩樂是去出軌,因為另一半很專情,而且年紀輕的愛上成熟的那方,他們通常很投入,但光靠愛並不能過生活。
年紀稍長的人,眼光放的較高較遠,尤其女人他們希望另一半是可以帶領自己,在他們身上有更好的學習,是她們崇拜的榜樣。
也許剛談戀愛熱戀期,可以配合、包容一些不同世界的樣貌,甚至覺得有趣、新鮮,但是久了,面臨現實的考驗,是你能不能接受一個你愛的人,他現在玩的是你國中生看到的東西,他們要經過10年才能像你一樣的思維,但等他長大有這樣觀念以後,你已經50歲了,而他\她,還是很年輕,等你教會他的時候,妳也年華老去,他要找的人,也是和他差不多同等年齡的少女。
一個成功的人,在年輕時就預備自己,他們不預支未來的快樂,他們知道現在孤獨、辛苦,之後會更有價值,所以當同伴紙醉金迷,行屍走肉過日子,他們卻埋頭苦幹,不怕寂寞,他們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他們進修自己,所以在社會上得到尊重,那種尊崇不是來自功名利祿,而是生命的涵養,智慧的深度,人生的高度。
兩人要能結合,不單單只有愛情,連生活習慣都得磨合的相近,作息變的類似、吃的東西相像、喜歡的東西差不多,價值觀也要很雷同,對事情的看法相似、人生觀相似、用錢方式一樣、存錢概念類似,
他們找的另一半必須和他們有同等的人生觀,否則兩人頻率不對,雙方都不能同理讓步,就會變成一種消耗與折磨。
年齡差距,只能用時間等待,等待另一方的成熟,但是要釐清你/妳再怎麼等,都是追不上的平等;
人到某個年紀後,生活習慣全都定型了,他們要的另一半是一種可以同理的智慧,一種安定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需要時間的成長,一顆種子要成長大樹不可能一夜之間,它有自然生長的律,要怎麼滋養灌溉,全憑自我的造化。
當然年齡差距也有很多特別幸福的地方~我會再另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