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四大奇書口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四大奇書口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四大奇書口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四大奇書口訣產品中有5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確診隔離期間的心理強化技術 #如何成為最有力的陪伴 #一位心理師與一位親友被確診隔離的夥伴對談 ​. 前陣子,看著 陳茻 陸續寫下關於他父母雙雙確診隔離,母親從防疫旅館住進醫院、從病情變化到復原,最終平安出院的種種經歷。一方面,祝福且欣慰他長輩平安;另一方面,也想從家屬的第一手經驗,了解隔離中還有...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iuyuench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hatsApp即時查詢: https://wa.me/85265886588 ✅直接網上報名: https://www.siuyuenchinese.com/hkjy01/bk_18327876.html ✅參觀上課網站: www.siuyuenchinese.com 課程推介: (1)...

四大奇書口訣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48:48

🍀不能沒有你⁣ ⁣ 欲知中外事,須讀古今書。⁣ ⁣ 一座城市沒有圖書館(或書店),就像街道没有行道樹一樣,總讓人覺得缺氧、氣悶,無趣。⁣ ⁣ 如果要用一個字代表一座圖書館,你會怎麼寫?據說是這樣:「圕」。⁣ ⁣ 那這個字怎麼讀呢?可以讀成「書」。或者視為多音節字,讀成「圖書館」,就好像我們過年時看到...

四大奇書口訣 在 Sharis.C Beauty shop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2 10:14:34

💗大愛慈善行💗 💗大悲咒、心經、药師咒經文玻璃瓶300ml及心經不鏽鋼瓶450ml (全部連保溫套)💗 ❤️愛心價每個@HK$88-❤️ (包平郵或銅鑼灣門市領取) 💕順豐需要自費到付💗 😇每個經文玻璃瓶或保溫瓶扣除成本之款項將全數作慈善用途,如購買物資給有需要人士😇 🥰喜歡和購買經文玻璃瓶或保溫瓶...

四大奇書口訣 在 Sharis.C 崔楚琳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2 10:14:29

💗大愛慈善行💗 💗大悲咒、心經、药師咒經文玻璃瓶300ml及心經不鏽鋼瓶450ml (全部連保溫套)💗 ❤️愛心價每個@HK$88-❤️ (包平郵或銅鑼灣門市領取) 💕順豐需要自費到付💗 😇每個經文玻璃瓶或保溫瓶扣除成本之款項將全數作慈善用途,如購買物資給有需要人士😇 🥰喜歡和購買經文玻璃瓶或保溫瓶...

  • 四大奇書口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7 11:29:13
    有 339 人按讚

    #確診隔離期間的心理強化技術 #如何成為最有力的陪伴
    #一位心理師與一位親友被確診隔離的夥伴對談
    ​.
    前陣子,看著 陳茻 陸續寫下關於他父母雙雙確診隔離,母親從防疫旅館住進醫院、從病情變化到復原,最終平安出院的種種經歷。一方面,祝福且欣慰他長輩平安;另一方面,也想從家屬的第一手經驗,了解隔離中還有什麼心理需求,可以如何強化心理照顧。於是,我們在線上聊了起來⋯⋯​
    ​.
    心理師:​
     「從你的經驗中,你覺得還有什麼會有機會帶來一些幫助呢?家人的聯繫鐵定是,如果一些錄音,有辦法協助像你父母這樣的人嗎?​」
    ​.
    茻:
     「​我其實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耶!這段日子,我就是傳我兒子的照片、影片。其實我覺得視訊最有用,我媽每天看到嬰兒就很有動力。​
     如果從這個方向去想,應該要有一些能帶來希望的、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來支撐病患的精神健康。我們可以具體描繪那個圖像,讓他們『相信』自己會好起來,已經可以規劃之後的日子,而不是活在悔恨中⋯⋯​」
    ​.
    心理師:​
    ​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安靜能繫望』」。
    ​.
    茻:​
     「這個是什麼?​」
    ​.
    心理師:​
    ​ 「(咦?)​」
    .
    ————​————​————​————​————​
    ​.
    這個是什麼?​

    ​ 這個是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防疫大作戰」裡,司長宣導的壓力因應內容。​
     ​這個是衛福部「總柴提醒」的緩解心理壓力五大招。​
    ​ 這個是2007 年,歐美各國災難創傷專家,針對大型災害與創傷,歸納出的五項介入原則,並且發表於學術期刊中。​
    ​ 這個是蘇逸人博士翻譯,後來在「災後創痛的復原長路:大型災難初中期介入的基本原則與作法」(蘇逸人、游勝翔、周嘉瑛,2009)文章中,整理出的應用表格。​
    ​ 這個是龔怡文博士在某次團隊會議腦力激盪時,提出成為「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
    ​ 這個是許多臨床/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宣導內容。​
    ​ 這個可能是國內心理健康目前流傳最成功的口訣。​
    ​.
     然而,比起燒燙傷急救的「#沖脫泡蓋送」,這個「心理急救」五字訣可能仍是大眾較為陌生的字眼。​
    ​.
     因為比起生理的健康,我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始終遠遠不足。​且讓我們透過「確診隔離」的處境,談談這些原則如何得以成為一種「心理強化」技術。​
    ​.
    ————​————​————​————​————​
    ​.
    茻:
     「所以這五點,有一個固定的順序嗎?​」
    ​.
    ————​————​————​————​————​
    .
     特別說明一下,「#安靜能繫望」其實是五項原則,不是五種做法,也不是五個步驟。不用照順序,也有很多彈性的做法。事實上,在確診隔離的處境,五個原則實際上可能會像是這個樣子:​
    .​​
    🟧 #安 安全​
    ​.
     安全是相對性的概念。即使身在隔離病房戴著氧氣罩,看似不安全,但我們仍可想辦法「提升」安全程度。例如:​

    ◼️接收正確的疾病訊息;​
    ◼️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接受什麼樣的治療協助;​
    ◼️減少接觸引發焦慮不適的影像或訊息;​
    ◼️當過於恐慌擔心時,張開眼睛、凝神聆聽、專注身體感覺,重新與當下的環境連結。​
    ​.
    茻:
    ​ 「看來心理層面的建設,也是安全建設的一環。我比較好奇的是,對於專業的醫療人員來說,這些資訊都是「早已知道的事」,或是他們必須直接面對讓人焦慮的種種衝擊,那他們又能做什麼呢?​」
    .​
    🔺給醫療團隊:​
    .
     其實醫療團隊也很需要這些安全感喔!尤其對很多支援的人力來說,例如防護依就不一定是很熟悉的事。所以醫療人員也想要確定自己的需求有被聽見、確定自己有被保護與準備好、確定自己的生活有被良好支持,這都是重要的安全需求。​
    ​.
     不過如果先把重點放在病人身上,我們可以想像:當醫療團隊過於忙碌,又加上全身防護,難以重複說明相關訊息時,使用懶人包單張或海報,也許是個不錯的方式。當病人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怎麼了、接下來會如何,即使真的要面臨死亡,也能帶來莫大的安心。​
    ​.
     但請千萬千萬,不要給出虛假的保證。​
    ​.
    ————​————​————​————​————​
    .
    ​🟧 #靜 鎮定平靜​
    ​.
     平靜是為了減緩過度強烈的情緒波動,能夠避免後續更多的困擾。平靜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讓我們獲得自我掌控。例如:​
    ​.
    ◼️知道這些壓力引起的焦慮反應是自然的;​
    ◼️把每天遇到的問題劃為可控制的小單位;​
    ◼️練習意象放鬆技巧;​
    ◼️促進正向情緒,例如喜樂、幽默、興趣、滿足、與愛。​
    ​.
    🔺給醫療團隊:​
    .
     當處在呼吸困難中,呼吸的放鬆練習恐怕難以帶來成效;當行走都成為負擔,肌肉放鬆可能也過於沈重。這時候,意象類的放鬆技巧,例如「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可能較有幫助。同時,人們可以在想像與實際的經驗中,感受到正向的情緒,並且擴展個人的資源庫。例如陳茻的母親走到窗邊曬太陽,說那是日光浴,其實就是很好的例子。​
    ​.
     特別提醒,不建議在這樣的狀況下,一直讓病人談論焦慮與憂鬱的困擾情緒。​
    ​.
    茻:​
     「什麼樣的情況算是與病人談論焦慮與憂慮的情緒呢?​」
    ​.
     過去有的做法認為,最好引導人們把不舒服的情緒盡量「說出來」,像是一種「宣洩」,並且相信這樣會有幫助。但是研究發現,在重大壓力下,刻意引導人們一直訴說負面情緒,反而增加後續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所以現在不建議一直刻意引導病人談。不過如果病人本身很想談,還是可以談喔!甚至最好是安排專業的心理諮商!​」
    .​​
    ————​————​————​————​————​
    .
    🟧 #能 自我與集體效能​
    ​.
     效能是當個人與團體知道自己「做得到」的時候,感受到的權能與尊嚴感。這可以讓我們重新得到控制感,甚至開始累積成就感。例如:​
    ​.
    ◼️知道自己擁有許多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新校準現況,設定當下可以達成的目標;​
    ◼️主動判斷並解決問題;​
    ◼️行有餘力,幫助他人。​
    ​.
    🔺給醫療團隊:​
    .
     也許很難想像,都已經確診隔離了,還能如何幫助他人?然而陳茻的母親就是最好的示範:為了保護醫療同仁,她每天主動消毒、整理自己的房間,就為了讓他們少穿脫消毒一次。這樣的利他與感恩心情,有太多研究提出,對於身心的恢復,能帶來確確實實的助益。​
    ​.
     因此,千萬記得,不要把病人變「小」了。讓人們擁有一些自我的掌控,其實比無微不致的照顧來得更好。​
    ​.
    茻:​
     「所以,其實重點不只是這些舉動實際上產生的幫助有多大,而是這些行為本身,在事情發生時就具備深刻的意義嗎?人透過實踐,實際去做點事情,是真的會讓身心感覺變好嗎?​」
    ​.
     沒有錯,事情不在大小,「實踐」這件事情本身確實有極大心理健康意義。我們在具體的目標與完成的行動中,可以一次又一次確認自己是擁有能力與資源的。這就像是一種「參照經驗」,我們可以藉此更知道自己是誰!​
    ​.​
    ————​————​————​————​————​
    .
    🟧 #繫 聯繫​
    ​.
     社會支持一直是心理健康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哈佛大學超過80年的幸福(Happiness)研究,告訴我們「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只要能維持通訊,便有許多可以連結的方式,例如:​
    .​
    ◼️找出所愛的人,並與他們聯繫;​
    ◼️分享親密的情感;​
    ◼️感覺被需要;​
    ◼️確認自我的價值;​
    ◼️獲得實際上的協助(像是餐點、治療)。​
    ​.
    🔺給醫療團隊:​
    .
     注意到了嗎?在情感方面,也許我們都還有更多可以學習的面向。除了教導病人與家屬表達彼此的關懷與愛意外,也可以讓病人知道他是被需要的、有價值的,這同樣是社會支持的重要面向。而除了情感外,社會聯繫還可能帶來具體、實際的協助,甚至獲得因應方式的教導等。畢竟身而為人,我們都是社會性的動物。​
    .​
     但特別注意,社會聯繫也可能有負面的。例如若有人輕視病人的需求、對復原不切實際的期待、表示不認同⋯⋯等。因此,需要謹慎選擇聯繫圈。​
    ​.
    ————​————​————​————​————​
    .
    🟧 #望 希望​
    ​.
     希望是「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希望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包含主動性,更要付出努力。例如:​
    .​
    ◼️標認、擴展、建立自己的能力;​
    ◼️設定嚮往的未來目標;​
    ◼️規劃前往目標的途徑;​
    ◼️看見自己已經展現出的力量。​
    ​.
    🔺給醫療團隊:​
    .
     希望不是許願,而是了解目前的困境,但接納各種可能性,努力克服困難。同時,希望也經常來自前面的安全、平靜、效能、聯繫四個原則。當陳茻的母親透過視訊看著可愛的小嬰兒,想著以後要怎麼跟他玩、帶他去哪裡,落實到生活的細節,知道自己做得到,也就更能相信自己會好起來。​
    ​.
     特別注意,可以讓人們看見自己「已經展現」的力量或從事件中的獲得,但不建議讓人們發現「尚未理解」的意義。​
    ​.
    茻:​
     「『安靜能繫望』,聽起來很簡單,但簡單的東西最好用。​」
    .​
     是的,它不僅是重大災難與創傷後的心理急救原則,也可以是促進病人恢復的「心理強化」技術。看似簡單,但都是經過實徵研究的有效作法!​
    ​.
    ————​
    .​
     撰寫「安靜能繫望」時,我想到前陣子看到一段話,來自電影《#愛上觸不到的你》結尾:​
    .
     「肢體接觸,出生後的第一種溝通方式,安全感,安心感,舒適感,都在指尖溫柔的愛撫下,或嘴唇輕輕觸碰柔軟的臉頰下,在快樂時聯繫著我們,面對恐懼當下使我們強壯,強烈情感帶來的興奮感,還有愛,被愛的人觸碰,就跟需要呼吸一樣重要。我從來不知道被觸碰有多麼重要,他的觸碰,直到我無法擁有它。所以,如果此時你正看著這段,可以的話,觸碰他,觸碰她。生命短暫,經不起任何一秒浪費。」​
    ​.
     在Covid-19時代的隔離病房中,碰觸已成奢望。不只得維持社交距離,有時甚至還生死兩忘。然而現代的科技,讓我們即使實際上隔著病房、隔著面罩,仍能透過網路與通訊,敲開一點點縫隙。​
    ​.
     台大醫院家醫部蔡兆勳主任,前陣子分享了一對老夫婦同時住院,當阿公進入呼吸窘迫後,團隊透過iPad,讓兩人透過視訊道別,見了最後一面。​
    ​.
     我真心相信,網路與通訊,真的是不亞於維生系統的重要生存依據。若各種維生系統包括藥物、氧氣維護我們的「身」,那麼網路與通訊,便在此刻維持我們的「心」。​
    ​.
     是否,我們能讓所有住進醫院的重症病人,都能擁有一台可供視訊的設備,無論是手機或是平板呢?​
    ​.
     若今生無法再碰觸彼此,請至少讓我們得以好好道愛與道別。​
    ​.
     有你(妳)的陪伴,即使死亡將至,也可不再恐懼孤單。
    .
    ​#安靜能繫望 #心理急救 #心理強化
    .
    👉本文由黃天豪臨床心理師撰寫,原發表於個人臉書,經同意授權引用;圖片由心理師想跟你說丁郁芙臨床心理師設計。相關連結分享於留言區,也歡迎大家參考!

  • 四大奇書口訣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5 22:51:22
    有 108 人按讚

    林一民是一位在台灣已故的丹道精英,他有跟過古月禪師學過南宗丹法。

    古月禪師是虛雲老和尚的同修,他的人有禪宗的法脈,但也學過南宗丹法的清淨派。所謂的清淨派,是指不走雙修路線。

    林在《訪道語錄》裡面有透露了一點口訣,基本上的入手功夫就是心齋坐忘,靜坐中不調息,不守竅,不專注,不散亂。

    而已故的南懷瑾也說過不少民初時期的漢傳和尚,有兼修丹道,特別是北宗的丹法。

    很多漢傳佛教徒只以為禪宗甚麼都要放下,要好像六祖般,連坐禪也放下。但六祖慧能的師父其實就是專傳靜坐禪修的,四祖也是。而一些人會把這些之前的稱為北宗的禪法(簡略說法而已)。

    清朝時期的《太乙金華宗旨》一書裡面的其中一個迴光口訣,就是要觀想梵文「伊」字。

    這個字若是用悉曇Siddham寫法,就是三點(如圖)。想像這三點一點在左眼,一點在右眼,一點在眉心,用意要很輕,若有若無似的。我當時只是覺得這方法算是有一點創意。

    任何看過《太乙金華宗旨》的人,都應該會留意到這個很特別的做法。

    不過,直到我看北宗禪法的一些文獻中,大約的說法是靜坐中專注一個佛字,而佛字是用∴這三點,西天梵文伊字來代表,我才驚覺《太乙金華宗旨》這本丹道北宗的入手處,可能也是吸納了北宗禪法的功夫。

    這個 伊的聲音,其實也是靜下來聽耳朵內音時,會聽到腦內發出的空白聲音(White noise),就是印度瑜伽裡面的LayaYoga溶解瑜伽的其中一種修法,就是聽內音。你若用心聽的話,會發現這音好像是腦中心發出似的。(這內音,我是任何時候,稍微注意,就會聽到,不難)

    而且古代的時候,這兩派的地點從地理上來講也很接近,不排除可能當年這些極好修行的人,不管是佛教或道家或儒家的,有可能互相交流過。(漢傳和尚現在平日穿的那種灰藍色衣褲,是儒服)。

    林一民先生也有出過一本小冊子《科學靜坐法》,當中有一部份講靜坐的方法,很有意思,我節錄如下:

    『格物法:亦儒家常修之方法,以程灝兄弟以及王守仁等為代表人物,此法,先選一事或一物為目標,執此事以窮其理,以悟出天人之學。

    話頭法:此法為現在佛家禪宗所盛行,此法與儒家之格物法,互相演變,並非印度原有佛法,故列在此條,供作參考。』

    這個是我一直有懷疑的,但實際的文獻線索我還沒有找到,我希望有一些學者能夠下功夫把這些證據找出。

    禪宗話頭法簡單來說就是問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直心中綿綿默默追問下去,終究有一天會有大悟。

    而且格物的一個做法,有被一位不被儒家接受的人寫過出來,他不是讀書人,而是一個民間宗教的奇人王鳳儀。

    他本身受儒家經典中「格物」概念影響,他把這個操作叫做「問天」,儒家的天跟我們現在信仰的「天」或神的概念不同。他一樣的也是在他幹活的時候,不斷心中問天,他也問得很專注,大概專注的日常中心裡問問題,其中一次就有突然大悟的神秘體驗了。

    王鳳儀雖然不被正規儒家門派所接受,但他的方法卻是取自儒家的格物致知。

    而我本身在1991年的時候,有一次的靜坐中,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體驗,其實是心靜下來後,一樣的有在心中問問題。那靜下來的方法,我是取自瑜伽,被我改版了。問問題的方法也不是甚麼參話頭,只是思考我心中很關注的一個修行問題。

    說穿了,其實就是靜下來,透過心中問問題的專注思考。

    不過,不同的宗派開山宣教,可能就會把這些簡單概念重新包裝,然後進行改版。佛家稱它為止觀(止定觀慧),而儒家叫格物致知。記得,我沒有宣稱這兩樣東西是完全同様的,我只是說結構上有共通之處,因為究竟人家也進行了改版,改過版後就不一樣。

    不用問我真正的禪宗參話頭或儒家的格物致知可以看甚麼書或跟誰學,我本身沒有任何師承,而且我這文章所寫的,肯定會被傳統禪宗或傳統儒家的人罵到我復原成為精蟲。

    我只是建議大家做一些值得你思考的人生問題時,不如嘗試一下閉目靜下來後,才去思考。

    你或會有驚喜。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 四大奇書口訣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1 18:15:11
    有 137 人按讚

    各位魔粉,今天吐槽一個大陸的知識型網紅,流量會怎樣主導這些知識資訊網紅?同時我也會賣弄一下我對丹道修煉的一些資訊。

    撇開那些胡鬧的網紅,就算看起來像是搞資訊型(講故事、講書),我覺得擔憂的地方是這些網紅和網民的互動,會主宰到提供內容的網紅,不斷的要找新的資訊來談。諸如羅胖、樊登、老高、Seeker之類的,會逼於要快,而隨便套些有的沒的來講。

    其實,若只是講講故事,還好。

    一旦涉及技術性、理論性的,往往是一盲引眾盲。

    Seekers我之前批判過他是直接抄襲外國網紅的資訊,甚至連圖也抄。這一次他雖然說自己也只是剛看這本《太乙金華宗旨》,也說明了自己未必對完,只是憑他說了解的文字來講解這本修煉的道典,但擔憂的地方就是留言處一大票的人說被他點通了云云。

    我憑記憶稍微的評論一下他講錯的部份:

    1)他說外國人看了被翻譯的《太乙金華宗旨》,掀起靜坐的熱潮,很多大公司的負責人名人都靜坐。其實完全錯誤,西方的靜坐熱潮不是《太乙金華宗旨》所炒起的,而是佛教的正念禪功勞。

    2)《太乙金華宗旨》其實是一本扶乩扶出來的作品,估計有後期製作和編輯,不是呂洞賓本人或其弟子寫的,這本作品是清朝的時候才出現。這本作品雖說是全真派有納入,但這本也是一本具爭議性的道典,就連全真派內對它也不完全認可。

    3)當中這網紅引述了書中說靜坐是眼睛半開,精神集中體內,然後引述呂洞賓講眼睛往哪看,精神就會往那注,所以眼看外面,心往內收是有矛盾的,所以呂祖說把意念集中兩眼中間的部份。

    其實,若說眼睛半開了,精神往內集中就有矛盾的話,那眼半開,精神往兩眼中間集中,也不是一樣矛盾嗎?

    沒矛盾的做法就唯有精神往前方口中集中,才是沒矛盾啊?

    實際上,眼睛半開,但眼神是沒有往外看,而是內斂。

    就好像你發白日夢的時候,其實你的眼睛雖是開著,但精神上沒有往外,反而是往內在的白日夢專注,是沒有矛盾的。

    丹道的修行眼睛的處理就是這樣,眼半開,眼神內斂。既然是內斂的話,要放丹田或眉間或其他部位都可以,沒有矛盾。

    4)所以你若看原文的話,你就會以為集中精神在雙眼間,就是入手功夫。但你在看下去,文獻又說萬緣放下。好了,這才是矛盾。若集中眉間,就不是萬緣放下,因為你還有一緣啊!

    若萬緣放下,集中眉間的話,就破功啦!

    5)他引述靜坐會有妄念,所以要調整呼吸,呼吸少了,妄念就少。講到這裡,還算中規中矩,接下來他說「妄念少了,我們才能用更多的意念去聚集我們的真炁」。

    先別說丹道修行的理念上他犯的錯,因為他不是專看這些文獻,他不懂這些理念是情有可原的。

    但,說到「妄念少了」怎麼又可能那麼矛盾的又有「更多的意念去聚集真炁」?這是邏輯上也講不通的。

    6)他開始說靜坐開始要眼半開,然後放下萬念,但因為萬念放不下,所以就要聽自己呼吸。大約是慢慢調,最後聽不到自己呼吸聲,他也強調不是不呼吸,因為呼吸停了,就會死。而是調到忘記了自己呼吸,真息就會出現。Seekers認為,這時候就會出現金華曼陀羅。

    這裡他斷章取義,是逼不得已的。丹道典籍裡面,真息其實就是沒有了呼吸。

    7)他引述呂祖說靜坐的人不是死氣沉沉,而要有一點大地陽春的氣象,Seekers 說打坐的時候,就要想像一片大地陽春的氣象,那麼這又和前面說要萬緣放下,又矛盾了。

    而且你看到這裡,你會很煩躁,到底我們是要萬念放下?還是把意念集中眉間?還是把意念集中在呼吸聽息?還是要想像大地回春?

    (呵呵,想像大地回春,原版文獻沒有寫到要想像,這是Seekers自己的創意。)

    8)Seekers再引述文獻所靜坐出現雜念要怎麼辦?

    根據呂洞賓的說法,雜念出現的時候,就要去追究念頭如何起?念頭如何滅?

    這個是很典型佛家禪法。

    現在問題又來了,靜坐的入手功夫到底我們是要萬念放下?

    還是把意念集中眉間?

    還是把意念集中在呼吸聽息?

    還是追究念頭生起之處?

    9)哈哈,其實大家不用怪Seekers為甚麼講得那麼亂,而是本來文獻就是那麼亂的。而且不只是《太乙金華宗旨》亂,很多丹道的文獻都是這樣,用很多奇奇怪怪的術語,五花八門的隱喻,多處講初修入手的功夫,但每一處說講的入手功夫都是不一樣的(《樂育堂語錄》也是一樣)。

    其實我就假設Seekers初次閱讀這本書,為甚麼沒有留意到有這麼大的矛盾?

    除非你是信徒粉絲,你心中迫切需要相信這本書是神級秘籍,不可能有錯。

    不然的話,一個正常人看下去,他還是有辦法分別「甚麼是看不懂」和「甚麼是有矛盾的」。

    而一個正常人看到文獻好像有很多矛盾之處,你認為這個人敢開堂說法,幫你解碼這本《太乙金華宗旨》嗎?

    10)這些丹道文獻會寫得如此矛盾,我覺得有三個理由。

    第一個就是其實當初編輯文獻的時候,大家就把不同的方法,有效的方法,炒在一起,然後託名是呂洞賓祖師傳授的。

    第二個就是編寫文獻的人,故意把方法寫得矛盾,沒有師父給你解碼的鎖匙,你根本就會解不了,換句話說,這是古代的知識產權保護法。

    第三個理由是編寫文獻的人,故意寫得很亂,用不同系統的術語隱喻寫出矛盾雜亂修行方法,但是你不一定要找師父,只要你讀過很多相關聯的文獻,你就逐步的有辦法破解。

    特別是丹道文獻,你是要對道家儒家和禪宗的文獻很熟悉,你就有辦法破解的。

    當中寫道隱藏這麼多線索的一個理由,就是阻止類似 Seekers這種人,只看一本還沒看懂的書,就拿出來講解。

    不過,祖師們不了解現代的網絡風氣,不懂現代人的江湖習氣,比古代江湖中人更江湖!

    換句話說,祖師可能也准許你自己詮釋,不過當你注意到有這麼多矛盾時,你會動用很多你看過的相關資訊,你這個江湖佬,還算是一個有讀書,有素質的江湖佬。

    11)好了,那麼到底入手功夫是要萬念放下?

    還是把意念集中眉間?

    還是把意念集中在呼吸聽息?

    還是追究念頭生起之處?

    其實這四招都是有獨立系統的修煉方法,也都能夠次第的互相配搭。你只要這些系統的方法你都有深入研究過的話,又看過多個丹道文獻,要破解這種配搭的脈絡,是不難的。

    12)聽說一些學丹道的,很重視學生要看很多典籍,老師也會傳授一些技術,不過很重要的是老師可能會傳一個口訣,那口訣可能只有八個字。然後你開始要用那一句口訣來套進你看過的經典來再看一次,那又是另一番風景了。

    13)資訊型網紅雖說是資訊傳播者,這當中有泛和淵的分別,我覺得泛或淵,只是個人取向,沒甚麼問題。

    問題是回歸到你剛剛看了一本著作寫得這麼亂和矛盾,為甚麼不直接分享你覺得矛盾和不明白之處?偏偏急著向眾人宣說你覺得你已經明白的地方?

    跟人討論你不明白的地方,是有機會讓你更能反思你不明白的地方,而且我是看過這些丹道經典,你別告訴我你是初看,就能看明白!

    而且肯定是整本書中,不明白的地方,遠遠多於明白。

    你想向粉絲們證明些甚麼呢?

    14)若你的目的只是看掛娛樂羊頭賣知識狗肉,那開心就好。若你的目的是追求真知灼見,很泛的網紅不應該是你的選擇。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