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Reporter【真的假的?發現洗手防病菌的醫師,當年竟因此冒犯同業?】 3月20日,Google首頁以一名醫師示範洗手標準步驟的動畫,除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響應「勤洗手」的公衛宣導外,同時也是向173年前發現洗手防病菌的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致敬。...
#MiniReporter【真的假的?發現洗手防病菌的醫師,當年竟因此冒犯同業?】 3月20日,Google首頁以一名醫師示範洗手標準步驟的動畫,除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響應「勤洗手」的公衛宣導外,同時也是向173年前發現洗手防病菌的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致敬。 「勤洗手」在現今社會看來是理所當然的衛生習慣,但其實,直到19世紀,「醫師手術前要洗手」都還不是業界的基本常識!
當年,塞麥爾維斯還因倡導洗手觀念得罪有關當局,最終在精神病院裡度過餘生,直到20世紀後期才獲得平反,而這個重要的發現,在COVID-19肆虐的今日,再度獲得驗證。
#洗手清潔 觀念最早怎麼來的?
洗手與清潔這個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 #猶太人。那時的猶太人有許多不成文的規定,包含睡醒要洗手、飯前要洗手、宗教儀式前要洗手等。但一直到12世紀,身兼猶太拉比與醫師的邁蒙尼德(Moses ben-Maimon)在撰寫猶太法典《密西那評述》(Mishneh Torah)時,才特別立出一個章節談清潔的重要性,並強調「洗手」是在診治病人時不可或缺的工作。
在書中,邁蒙尼德寫道:
「從騎乘的動物身上下來後,我會洗手,再去看病人。」
「永遠不要忘了,在接觸病人後,一定要洗手。」 儘管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讓不少猶太人得以逃脫14世紀黑死病的魔爪,可是在複雜的民族情緒牽動下,猶太人反而被視為疾病的來源。「猶太人向井裡投毒」等的說法不斷在坊間流竄,導致重視清潔的猶太人遭到迫害與屠殺。當年邁蒙尼德提倡洗手與清潔的論述,也沒有獲得太多重視。
#醫師洗手緣起:助產士與醫師接生死亡率差異之謎
直到19世紀,醫師還是鮮少洗手或是清潔醫療用具,導致去醫院就診的病人致死率居高不下,醫院甚至被稱為「死亡之屋」。 其中,#婦產科 醫師替婦女接生的死亡率更是極高,主要導因於18世紀時產鉗的發明與使用。這項醫療器械可有效協助胎兒在產婦的產道內旋轉,讓分娩過程較順利。但侵入性的產鉗使用,間接促成當時多半在家中由助產士、接生婆接生,逐漸改變為在醫院由醫師接生,並因此造成院內群聚交互感染,增加了「產褥熱」的發生,一度讓產褥熱成為和產後大出血、流產併發症、妊娠高血壓疾病並列的產婦四大死因。
這樣的狀況,直到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提出消毒做法後才有了改變。他發現,他待的維也納醫院裡,不同產房接生的死亡率有十分顯著的不同,由男性醫師接生的產房死亡率特別高,數值高達10%;另一產房由女性助產士接生的死亡率則僅有3%。 幾經觀察,塞麥爾維斯發現原因就和男性醫師上午接觸屍體有關。在19世紀的維也納,許多婦產科醫師早上要負責替屍體解剖,下午則上產台接生,過程中並沒有洗手或是替工具進行完整的清潔,這使得許多產婦因此感染產褥熱去世。
因此在1847年,成為維也納總醫院婦產科住院總醫師的塞麥爾維斯,在院內提倡醫護同仁在探視病人之前都必須仔細把手洗乾淨,同時進行消毒。這大幅減低產婦的死亡率,來到3%以下的水準,許多產婦因此走出死亡的威脅。
#重要發現不被認可,在精神病院渡餘生
針對這個發現,塞麥爾維斯首先通報給維也納的醫學會,但卻未獲得認可,甚至導致他與同事和上級之間的衝突。隨後,塞麥爾維斯只得回到老家布達佩斯執業,並繼續將他的發現以匈牙利文寫作,更發表了著作《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Etiology, Conce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只是這些努力在當時並沒有獲得認可。1861年,他因「行為古怪」而被送至精神病院,院內慘遭衛兵毒打,不幸於4年後去世。
有關於塞麥爾維斯提倡洗手的觀念,直至19世紀後期才被醫學界重視,他也被尊稱為「母親救星」。隨後,美國的哈斯特(W.S.Halsted)於1890年發明了橡皮外科手套,才消除了外科手術中最重要的感染源頭。
但到兩次世界大戰後,醫院架構與醫療技術逐步演進,加上麻醉技術的發明下,侵入人體的手術增加,洗手、消毒到滅菌等院內感控流程才成為常規。
#洗手 #內外夾弓大立腕 #防疫 #外科手套 #感染 #病毒 #細菌 #醫療 #GoogleDoodle #接觸傳染 #WashHands ##covid_19 #報導者
器械消毒流程 在 蘇瀅 Sur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視雷射手術
#術後分享 來啦!
上次有許多朋友說想試試但還在觀望,這次就讓我來好好分享整個體驗過程吧!
⭐手術前⭐
術前一樣會再做一次完整的度數檢查,由執刀的張院長再次確認眼睛的狀況。諾貝爾的夥伴也會詳細的介紹術後照顧,我拿到一個可愛的小包包裡面有:一副透明防塵眼鏡、一副防塵墨鏡、眼藥水、術後照顧說明。
接下來就進到準備手術的等候室:換上手術服、眼周消毒、滴麻藥眼藥水(沒有特別的感覺)整個過程中諾貝爾夥伴們都很仔細地解說流程,貼心的聊聊天,完全覺得自己被很細心的照顧著,慢慢的就不緊張了。
⭐手術中⭐
躺上手術台時,才開始有點緊張,我超級害怕會眼睜睜看著器械在眼睛上東刮西刮,手術開始時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 其實手術時,眼睛會完全被覆蓋在機器之下,眼睛只看得到一個綠色的點,會感覺的到角膜有輕微被拉住的感覺,但是完全不會痛。
⚠在這裡真的要提醒度數不深的朋友,一定要找好醫師動刀,因為度數不深手術反而更難
手術過程比我想像中要快!
前前後後五分鐘不到就結束了(甚至更快),而且結束之後馬上就張眼坐起來跟張院長來個合照😆離開手術房又是一連串被無微不至的照顧流程:馬上去診間給眼科醫生確認傷口狀況、滴眼藥水+眼藥膏。
就可以直接回家囉~
⚠手術後眼睛因為滴了散瞳劑,會畏光、看出去有水霧感,所以再次提醒大家:
回家最好有人陪同或是坐車回家,千千萬萬不要自己騎車或開車哦。
⭐手術後⭐
術後隔天、隔一周、隔一個月都要回診(這三次都完全免費!),其實只要乖乖照著診所夥伴叮嚀的保養方式,眼睛恢復得比我想像中還快。術後一周的視力恢復超好,每天睡覺醒來,水霧感都有更消退一點。
現在每天張開眼睛,都帶著微笑在心裡歡呼:我真的終於擺脫不用戴眼鏡的日子啦!
希望這次的分享可以讓想做近視雷射手術的你更加了解,
大家還想知道哪些細節,都歡迎在底下提出來,我們底下繼續聊聊😉
#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院長
#全方位術式近視雷射矯正
#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
#1做2好3OK
#星和醫美
器械消毒流程 在 好好睡覺,好好吃飯 - 李承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的時候能看牙醫嗎?】
⠀⠀
這是我最近最常收到的私訊問題
⠀⠀
所以在這裡我參考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牙科治療指引】,整理出如何安全看牙的簡單說明,希望對你有幫助
⠀⠀
(原文連結: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dental-settings.html)
⠀⠀
通常會這樣問是害怕看牙時的感染風險,但同時也擔心延後牙齒治療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例如蛀牙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牙齒外傷、牙齒缺損導致口內力量失衡...等,越拖越嚴重,結果導致狀況惡化到需要到醫院急診,反而增加醫療負擔與感染風險。
⠀⠀
【牙科治療指引】內容蠻多且複雜的,我整理成以下兩大重點:
⠀⠀
⠀⠀
▐ #如果不得已非得要看牙,自己要注意什麼
⠀⠀
1. 最基本的:
⠀⠀- 全程佩戴口罩
⠀⠀- 接受體溫量測
⠀⠀- 接觸史評估
⠀⠀- 候診時維持適當社交距離
這些我就不多講了
⠀⠀
我最常被問的問題是:但看牙的時候無法戴口罩阿?
關於這點,美國那邊的作法是跟醫師問問題討論的時候口罩要戴回,只有在治療中才拿下能口罩
⠀⠀
⠀⠀
2. 陪病的人越少越好
最好是自己來,最多只能一位,減少群聚風險。
⠀⠀
⠀⠀
3. 術前使用抗微生物漱口水
如:chlorhexidine gluconate、povidone-iodine 漱口,降低診療過程中飛沫微粒帶有微生物的量,這通常院所會提供。
⠀⠀
⠀⠀
▐ #如何選擇感染風險較低的牙醫院所
就診時,你可以觀察以下幾點:
⠀⠀
1. 首先,最基本的是醫療人員全員必須有全套的防護設備、防疫 SOP 與自主健康管理,以免跟患者交叉感染
⠀⠀
⠀⠀
2. 以全預約制為優先,且建議準時前往院所,不要提早到達也不要遲到,以減少在院內等候群聚的情況
⠀⠀
⠀⠀
3. 獨立式診間, 1 次僅診療 1 名病人,且診療後會進行【靜置後的全面消毒】與【通風】
⠀⠀
關於這點,【通風】的重要性在最近被大幅討論:
美國疾病管制局修正了對於新冠疫情的指導方針,其警告,氣溶膠傳播是可能的,極微小的漂浮飛沫可能會傳播的更遠更久,如果在密閉空間內濃度會更高。這也被懷疑是之前有牙醫師全副防護看診仍染疫的可能原因。
⠀⠀
關於這點的新聞可以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Bia4GgoqI 《美更新防疫指南室內保持1.8公尺無法防病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ZRU0Y9ivs 《不只飛沫 美CDC:新冠病毒經空氣傳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WNtD5uTso 《揭「無症狀感染」怎傳播 微飛沫20分鐘才散 驚!》
⠀⠀
⠀⠀
4. 使用到噴霧器械(洗牙機、磨牙手機)時,會增加空氣中的飛沫,一般會建議減少使用。但如果沒辦法,真的需要使用噴霧式器械時,院所必須搭配高真空吸引(high evacuation suction)的設備或橡皮障防濕裝置(dental dams)等方式來減少飛沫
⠀⠀
⠀⠀
⠀⠀
▐ #至於我們為防疫做了什麼努力?
⠀⠀
1. 我們進行了院內醫療人員的全面快篩,只有陰性的員工得以進入醫療院所
⠀⠀
2. 醫師與助理的防護裝備、流程、消毒皆根據美國 CDC 標準進行
⠀⠀
3.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全預約制的獨立診間
⠀⠀
4. 在進行有飛沫疑慮的治療時,我們一律使用 Easyprep 真空隔離吸引防護或橡皮障防濕裝置
⠀⠀
5. 在一個患者治療完成後,我們會進行診間的消毒,與開窗戶的全面通風。應該很難比整面落地窗全部打開還通風了。
⠀⠀
⠀⠀
做的這些努力,都是希望在你如果真的需要牙科治療時,能有最低的染疫風險。
⠀⠀
如果你是長期追蹤我們的人,相信你也已經學會了很多如何減少牙齒破壞的秘訣,祝福你在這困難的時刻,能夠好好地在家裡,少看牙醫
⠀⠀
⠀⠀
——
願你能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口腔健康,少看牙醫。
器械消毒流程 在 蔡佳芬醫師 生活·美學手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療就是那麼嚴謹而枯躁,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優化,只能謹慎再謹慎、仔細再仔細,人的個性就是見微知著。
從消毒、鋪單,小至一支肉毒針劑,一下針針感鈍的,我就知道這人個性不重視醫療流程;拆裝器械無菌流程沒有100分,我就知道這人個性不嚴謹不挑剔,進來三個月,對醫師的治療習慣順序都還很茫然,就代表這人不專注。
我知道我用人很挑剔,但真正的醫療就是要如此,台灣醫療水準很好,看病、治病都有有條有理的嚴謹團隊,但來到醫美,專業跟嚴謹在99%的醫美診所卻成為最不重要的,行銷、話術、折價變成運行重點,璞之妍走過這幾年,最堅持的就是我們從客服、櫃臺、護理、美療師到醫師的專業跟嚴謹。
今天莫名的有感觸,容我發一下勞騷。
#璞之妍 Essenangelo
#璞之妍診所|湶 美型植髮.生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