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鳥醫學其參
【接吻病】
很久沒有打生活中的小知識,今天來打一篇和『接吻』有關的事。
___
不知道大家可曾聽過『接吻病』這個名詞嗎?
2014年,在情人節剛結束時,台中有位20餘歲的女子,因腹部劇痛送入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經檢查肝脾臟腫大、肝指數超標逾廿倍,且全身無力又痠痛,無法吞嚥,光是翻身...
#凡鳥醫學其參
【接吻病】
很久沒有打生活中的小知識,今天來打一篇和『接吻』有關的事。
___
不知道大家可曾聽過『接吻病』這個名詞嗎?
2014年,在情人節剛結束時,台中有位20餘歲的女子,因腹部劇痛送入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經檢查肝脾臟腫大、肝指數超標逾廿倍,且全身無力又痠痛,無法吞嚥,光是翻身就不舒服,而後緊急入院治療……
.
2015年,高雄有位4歲男童,在疑似感冒後的幾天,突然覺得呼吸困難,扁桃腺腫得像雞蛋一般大,而生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男童的母親太常和孩子親親的關係……
.
2018年,台中一名3歲男童出現流感症狀,家長帶他去診所看病,原以是流感,但男童的病況沒改善且高燒不退,緊急轉診至醫院檢查發現,男童的扁桃腺化膿,肝指數飆升正常值的3倍高,肝臟和脾臟也都脹大……
.
上述三個看似截然不同的案例,事實上都存在一個共通點
.
『他們在發病前,都曾有和他人親吻的經驗』
.
而實際上,他們三者診斷的疾病也都是相同的,三個人都是得到『接吻病』。
.
今天就讓我用3分鐘的時間,帶大家快速來了解一下『接吻病』這件事。
___
在開始講接吻病(kissing disease)之前,想先跟大家介紹一隻病毒:EB病毒。
1958年,有位叫Dennis Burkitt的醫師,他在非洲行醫的過程中,他發現有很多的小朋友,臉上、腹部上都長有腫瘤。
而這群小孩子的症狀和過去其他疾病都不太一樣,因此,他就把這類的腫瘤命名為:勃氏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
然而,這位Dr.Burkitt雖然給了這些腫瘤一個名字,但他並不清楚這個疾病具體的致病機轉、誘發因子是什麼。
1964年,有兩位醫師Ebstein和Barr解決了上述的疑問,這兩位醫師把勃氏淋巴瘤的細胞進行培養,他們發現在這些細胞中,大多數存在一種共同的DNA病毒。
而這種DNA病毒過去從來沒有人發現過,因此,這隻病毒的名稱就以他們兩人的姓名為名,命名為Ebstein-Barr virus,現今大家多稱之為EB病毒。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點小迷糊了,想說明明是要講親吻病,怎麼就突然扯到病毒身上了?
別急,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___
在上面的那段文字中,我們提到了EB病毒的發現過程,以及它的一些基本性質。
但是,在基本性質中,卻唯獨漏掉了
.
『傳染方式』
.
EB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水,所以舉凡:接吻、共用餐具……這類行為都是它的傳播方式。
也因為它這樣易於傳播的方式,全世界大概有90%的人都曾經遭受感染,在一些開發中國家甚至可以達到95%,並且在痊癒後終身潛伏在我們體內。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相當可怕的疾病。
但事實上,這個EB病毒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若是在嬰幼兒時期遭到感染,大概只有不到10%的人會產生症狀,其餘的都是無症狀感染。
若是在青少年、成人階段才受到感染,就有30~50%的機會演變成『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而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接吻病(kissing disease)』
.
講到這,相信大家對於親吻病也有一定的概念了,接下來就來講一下這個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式。
___
剛剛有提到,接吻病在學理上叫做『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之所以叫做這個名字,是因為在此疾病的抽血檢查中,可能會發現以下的幾種特點:
.
1.淋巴球增加,可佔週邊血液白血球數的50%以上
2.出現非典型的淋巴球,可佔週邊血液白血球的10%以上
3.出現特別的抗體,包括:嗜異性抗體、病毒衣殼抗體(這幾個詞偏複雜,就先不解釋了XD)
.
而在症狀方面,比較典型的症狀是:發燒、咽喉炎、伴隨疼痛感的對稱性淋巴結腫大、倦怠感……等。
有些時候,更有可能出現:肝脾腫大、黃疸、脾臟破裂、腦膜炎、呼吸道阻塞、肝炎……等。
在治療上,比較遺憾的是
.
『目前並沒有針對EB病毒的特效藥,也沒有相關的疫苗』
.
所以現行的治療上,通常都是用『支持性的療法』,簡單來說,就是看到什麼症狀給什麼藥,EX:出現疼痛就給止痛消炎藥。
雖說如此,但值得慶幸的是, EB病毒感染的預後相當的好,全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痊癒喔!
寫到這,關於『接吻病』的事也談得差不多了。
總之,如果要避免這個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接觸到他人的唾液,包括:共用餐具、親吻…等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看到人家說不要亂親小朋友的原因。
___
PS:再過不久就是聖誕節了,很多地方都開始舉辦一些聖誕相關活動了,在這邊也祝大家聖誕快樂。
是說聖誕節,也是大家比較容易情感爆發的日子,每年在這個節日都催生不少情侶。
在這邊,也開放單身的朋友下方tag那些平時喜歡放閃的朋友,讓他們看看接吻的風險(誤😂
___
這裡是凡鳥手札🐣,一個紀錄心情的地方;一個說故事的搖籃;一個為夢想展翅的園地。你,準備好,振翅高飛了嗎?
如果喜歡的話💖,記得要追蹤👇
👉ig帳號:@ordinarybird123
👉按讚fb粉專:凡鳥手札
#醫學生 #凡鳥 #凡鳥醫學 #情侶 #聖誕節 #學測 #110學測 #高中 #高中生 #大學 #大學生 #讀書 #讀書帳 #study #studygram
單核白血球偏高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傷寒與溫病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醫的內科經典,也是許多中醫師視為治病的基礎原理。但隨著時間,各時代的著名中醫師開始對不同的病灶有了新的見解,因而衍生出了溫病學。傷寒論和溫病條辨分別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與療法,兩者相差了一千五百年,自溫病學出現後,寒溫之爭,由來已久,迄今未息。這兩大體系,對病因及證治截然不同的看法,影響所及,解釋各異,派系橫生,百家之言,增加後世中醫學子諸多困擾。
其實中醫裡的傷寒慢慢衍生為溫病,和我們的中國文字一樣。秦代時字三千,就文字演化發展來看,古簡今繁,因為古時候事物不及現在多,所需用字少,隨著時間越演化越有更多不同的字出現來解釋不同的東西和意思。傷寒和溫病也是一樣的,隨著時間、遷徙、氣候不一、外來人帶入等因素,東漢的傷寒病灶遠遠少於1500年後。因此當不同的名醫發現有不同的新病灶,其辨證和治療方法自然也就必須更新,以符合治療新的病灶。這也是為何有「守古法不合今病」之說,如果死守古法而沒辨別新病,則自然無法以新法治新病。
傷寒病主要是指現代醫學中所說的「較不凶猛的流行性感冒」的範圍,而溫病所指的是現代醫學中所說的「較凶猛的流行性感冒」的範圍。溫病,指感受溫邪,以發熱為主症,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為主要特點的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
2002年底的SARS和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病毒,都屬於中醫裡的溫病。「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有某氣虧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人之病相同」那麼得溫病要如何治療呢?基礎原理是「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告訴我們要增加本氣(抵抗力)。但這看似感冒卻與傷寒感冒大不同,清代名醫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明確指出:「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
SARS和新冠病毒病患用西藥的死亡率偏高是因為西藥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反而容易致死和留下後遺症。「細胞介質風暴」是人體中不恰當的免疫反應,當病毒進入病患體內,體內負責「作戰」的免疫系統遭病毒攻擊後釋放出大量「發炎因子(inflammatory factor)」,活化包括殺手細胞、單核球細胞、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上的先天免疫受體,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除去病原菌,但若釋放過多,反而會傷害體內器官。
當病毒侵入開始對肺部破壞,而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擊,在強烈的攻防下,肺部變成了戰場,而肺部的廢物、毒素無法排掉,到了肝腎,是因為肝腎失去排毒解毒功能,最後肺、肝、腎成了「焦土策略」,而最終造成病患死亡。這到底算是病毒造成病患死亡,還是自身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死亡?
中醫裡的「清熱解毒」就是在講把這些過多的發炎反應和釋放出來的毒素去除掉。中醫的清熱就是降低發炎,解毒就是把身體裡的毒素排掉。解毒分為肺、肝、腎,身體的「平衡」很重要,過多過少都不平衡。免疫系統不夠兵力打仗,或是反應過度造成器官負擔過大,或是毒素無法正常排除,都是不平衡。所以這就是為何用中藥治療的病患,症狀不會加重,而且在短時間內病患就能治癒,中藥治療也不會造成後遺症。
中醫在SARS期間和這次新冠病毒的治療做了很大的貢獻,對症下藥後病患的治癒率非常高,後遺症和併發症也幾乎沒有。此次新冠肺炎為中醫的溫病,除了清熱解毒益氣,治癒後還要注意固表。西醫就是因為沒有清熱解毒,沒有兼顧到益氣固表,所以容易造成其他併發症和二次感染。因此我們平時只要多保健,加強免疫力和做到防疫,理解溫病的病灶外,還要有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此即便染疾,對症下藥即可痊癒。
單核白血球偏高 在 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接吻病到癌症的EB病毒
案例一:8歲的阿華已經喉嚨痛、反覆發燒6天,診所說是扁桃腺炎也吃了3天的抗生素,但是不但沒退燒反而身上出現紅疹。小白醫師驗血後發現肝指數升高、血小板偏低和非典型淋巴球增加,最後診斷是『感染性單核球增生症』。
案例二:12歲的阿輝原本興高采烈的跟著同學去畢業旅行,結果出發第一天就開始頭痛、發燒,硬撐了三天,直到老師發現他開始胡言亂語,說自己是蟻人,每個人都變得好巨大,趕緊送到急診。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診斷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案例三:17歲的阿成已經反覆高燒一個月,看過兩家醫院都只說是病毒感染,因為越燒越高而掛急診。小白醫師發現病情不單純,以不明熱收住院檢查後發現是EB病毒引起罕見的自然殺手細胞血癌。
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診斷,卻都源自同一個EB病毒的感染,到底EB病毒是一個甚麼"咖"呢?
EB病毒跟水痘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都是同一家族的,它的本名是"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在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兩位醫師在非洲淋巴瘤病童的身上發現,所以後來就叫Epstein-Barr病毒(簡稱EB病毒),是第一種被發現與癌症有關的病毒。
EB病毒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體液傳染,所以凡是親吻、共用餐具或盥洗用品、輸血及共用針頭等等都能夠傳染,其中歐美以青少年接吻最常見,這就是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又被稱作「接吻病」的原因。人體一旦受到感染以後,這種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鼻咽的部位,可說是十分普遍的病毒。也已有許多研究證實,EB病毒與鼻咽癌、淋巴癌有關。
研究發現台灣和大陸感染的年齡層比歐美國家與日本早,80%在5歲以前就已經感染過了,這可能跟我們在家中少用公筷的習慣及父母經口餵養幼兒的方式有關。在青春期情竇初開時因為熱吻而感染EB病毒的約只有10%。
親親會生病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後可以潛伏4-6個禮拜,之後會出現發燒,通常持續5-7天,有時候會長達兩個禮拜,扁桃腺出現化膿,有時與細菌感染不易區分,頸部淋巴腺腫大,腹部則有肝脾腫大,其他的症狀還有眼皮浮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食慾不振等。有的小孩在使用某些抗生素治療後皮膚出現紅疹(Ampicillin Rash),抽血檢查顯示白血球中的單核球增多,故名「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會產生錯覺,但不會有幻覺
EB病毒感染後,要注意有無產生腦炎、腦膜炎等併發症,其中有一種少見、但很有名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即是病毒影響腦部,造成了「視錯覺」,看到的物體會扭曲變形,周遭的東西可能都變成巨人國或小人國,發病的小孩會胡言亂語,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裏的小女孩一樣,彷彿闖進了異想世界,家長甚至會懷疑小孩是否是「中邪」。
EB病毒與癌症
感染EB病毒過後,病毒會潛伏在鼻咽部的上皮,或是經由B淋巴球潛伏在淋巴組織中,加上許多的環境因子如飲食或本身基因的缺陷,引起癌症。最為人熟知的包括: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胃癌、淋巴增生相關的腫瘤。當然大家不需要恐慌,因為即使發生率最高的鼻咽癌也只有10萬分之8,但是95%以上的成年人都感染過EB病毒。所以「感染EB病毒≠鼻咽癌」!
EB病毒與脾臟破裂
感染EB病毒後,我們通常會跟病人說接下來的一個月要避免會碰撞腹部的激烈運動,如仰臥起坐、打籃球、踢足球或抬重物與重訓,因為EB病毒感染後會造成脾臟腫大,碰撞後可能會造成破裂而內出血。
目前治療上並無特效藥,以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有出現呼吸窘迫或其他併發症,則會考慮以類固醇治療。
很多家長在知道小朋友感染EB病毒之後,問小白醫師如何預防?小白醫師的回答是「防不勝防」,因為大部分的感染來源是父母的口水,要父母親要不親吻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做的是公筷母匙、避免用嘴餵食小孩。
近幾年B型肝炎疫苗與子宮頸癌疫苗改變了感染引起的癌症生態,目前EB病毒的疫苗仍在研發中,希望未來有安全的EB病毒疫苗!
單核白血球偏高 在 我不醫人- Dr. L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黃疸貓筆記
今天的內容是Lan的筆記
可能對不是獸醫的觀眾會有點難懂
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觀察到貓咪有黃疸的狀況
可以由耳內、眼白、牙齦、肚皮處觀察
如有偏黃的狀況 請盡快就醫喔
露眼可以看出黃疸:TBIL(總膽紅素)> 2.3 mg/dL
引起黃疸原因分為:
肝前:溶血相關問題
肝內:脂肪肝、炎症、癌症、類澱粉沈積症
肝後:膽道阻塞、膽道炎、膽道破裂相關問題
分辨肝前與肝後
1. PCV > 15% - 肝前因素較不可能
2. TBIL數值:
>> 14.6 mg/dL 常常是肝外膽道阻塞 或 脂肪肝
< 5.8 - 8.8 mg/dL 肝前、FIP、敗血症、類澱粉沈積症…
3. 評估其餘血檢,特別是肝指數(ALT、ALKP、GGT)
脂肪肝 - ALKP通常較ALT高,可達四倍;GGT正常或輕微上升
4. 腹腔超音波 - 膽囊、膽道是否明顯擴張
**TBIL >> 5.8 mg/dL時,應該試圖排除肝外膽道阻塞**
**肝外膽道阻塞為外科急診**
肝炎
1. 急性嗜中性白血球肝膽炎:嗜中性白血球為主,一般有明顯臨床症狀
2. 慢性嗜中性白血球肝膽炎:混和型白血球;有症狀,病程較長
3. 淋巴球肝膽炎:淋巴球(單核球)為主;
症狀不明顯、會吃但體重減輕、反覆輕微黃疸
可能會有腹水、淋巴腫大、疑似FIP或淋巴癌的症狀
治療 說複雜不複雜 卻也是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小虎因膽道阻塞來到醫院手術 意外發現腸胃道小細胞淋巴癌
同時有第二期慢性腎臟病與心雜音 最近開始吃心臟病藥了
小虎是隻充滿能量的神奇折耳貓 希望這次也可以順利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