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一起避開雷公司
前陣子各公司陸續採行WFH (Work From Home)後,逐漸地有些員工對於自己公司的政策從期望到失望,到最後不抱任何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人看清公司。
「公司根本枉顧員工性命,完全不在意員工」這是我朋友私底下向我抱怨的。後來我又在網路上看到了此篇文章:一場疫...
#留言一起避開雷公司
前陣子各公司陸續採行WFH (Work From Home)後,逐漸地有些員工對於自己公司的政策從期望到失望,到最後不抱任何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人看清公司。
「公司根本枉顧員工性命,完全不在意員工」這是我朋友私底下向我抱怨的。後來我又在網路上看到了此篇文章:一場疫情,看破公司嘴臉?美國出現「憤怒離職潮」。再後來,我身邊還真的有朋友因為受不了每天出門冒染疫風險,決定轉職到採行WFH的公司。
我始終相信「見微知著」的道理,就像去面試你會觀察公司氣氛:大家是有說有笑地在討論、還是空氣中瀰漫著肅殺之氣?
而這次疫情不正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觀察各個公司嗎?觀察一間公司是否有人性、制定政策有彈性,或是完全以公司為優先、毫不在意員工呢?
再進一步想,你會想待在哪種公司呢?
這篇文章將會分享:
1. 疫情之下,各公司的居家辦公政策。
2. 5成3的人不滿意公司WFH政策,到底是哪些公司?
3. 從疫情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疫情之下,各公司的居家辦公政策】
在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後,可以看到許多公司即時地公佈防疫政策。
政策範圍大致上包含人流管制、提供預算、其他福利:
∙ 人流管制:公司全體在家上班、員工分流上班、有業務必要的人才須進公司
∙ 提供預算:提供WFH軟硬體設備(如:線上會議環境, vpn)、提供預算讓員工採買WFH所需設備
∙ 其他福利:若需到公司可搭計程車並且報帳、提供防疫給薪價...等。
基本上以上情形是比較「好」的狀況,目前為止,仍然有許多人每天都得進公司。那再來看看大家對於公司政策的反應如何?
【5成3的人不滿意公司WFH政策,到底是哪些公司?】
截至7/2為止,根據一份匿名的「企業防疫政策普查」資料(共7521則回應),滿意度1-5分中,竟有53%的公司分數是低於3分的。在此以3分之上與之下定義為「及格」、「不及格」界線,令人訝異的是及格公司竟僅佔34%,由此可見多數人仍對居家辦公政策不甚滿意。
而多數不滿意的理由,以下擷取幾則:「公司不開放居家辦公,只是移動同仁到不同的辦公區域」「公司無危機意識」。
不滿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政策標準是否適當、制定政策是否有效率 、缺乏防疫觀念
∙ 政策標準是否適當:「有筆電才能WFH,而公司部門只有高層跟少數人才有」「沒必要進公司上班的人員卻實行分流制度」「防疫做表面,分流只差半小時」
∙ 制定政策是否有效率 :「訊息慢半拍」
∙ 不見棺材不掉淚、缺乏防疫觀念:「有員工確診公司才採居家辦公」「不顧公司死活、一切以公司利益為優先」
可以看出,多數人最在意的是公司是否讓員工感到安全感、以及是否能夠即時做出相應的政策。
小結:
至於被評為「不滿意」的公司中傳產比例較高,而員工「滿意」的公司多為外商、科技業,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許多人擠破頭想擠進後者。
【從疫情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除了憤怒,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放下這些情緒,趁這個機會好好思考:「這個憤怒我真的那麼在意嗎?」「我究竟想要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公司需要照顧員工」,而現在待的公司並不是,那就離開,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或如果你最在意的是薪資勝過「公司有沒有對我好」,那儘管現職公司並沒那麼照顧員工,我還是會認為不該意氣用事冒然離職。
【我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則當然在意公司有沒有人性、制定政策彈不彈性,我並不想待在一個「完全以公司利益為前提」又笨重的企業環境。這個世代不都很強調員工要有彈性、要有創意,但真的遇到問題時,又有哪些公司可以游刃有餘的接起並化解難題,建議大家好好觀察。
另外,連遇到難題都沒辦法好好解決的公司,你究竟期望它做什麼大事?有多好的展望?在匿名問卷中,看到許多公司不為所動,或是走一步算一步,他們不一定是沒看到問題,而是不知道怎麼應對、就先將就吧。那試想若今天遭遇到的是公司治理上的危機,你期望它能做出多好的決策嗎?
【結語】
人生本來就充滿選擇,世界上沒有所謂的dream company,一切都是選擇而已。我認為趁這個機會除了能夠好好發現一間公司的真面目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藉機反思「工作對我來說,想要得到的是什麼」?
共勉之。
【留言一起避開雷公司】
最後,如果大家有興趣拿到這份神秘的匿名「企業防疫政策普查」資料,歡迎在下面留言tag 2位也需要避開雷公司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避開雷公司」
我就會私訊給你這份資料呦^__^
(資料僅供參考,不代表本人言論)
✨覺得實用的話趕快收藏起來,或是分享給你覺得也會需要的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的話不要忘記按個❤️,並追蹤: @oli_chases
#疫情 #居家防疫 #防疫 #居家辦公 #離職 #辭職 #工作 #新鮮人 #covid_19 #workfromhome #quit #wfh #pandemic #job #career #industry #cpg #fmcg #oli_chases #oli_works
員工滿意度定義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擴增智慧」全新概念誕生!人機交互協作,能超越當前的 AI 嗎?
2021/04/22
by
陳泓儒
人工智慧(AI)應用愈來愈普及,預計到了 2025 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 1,900 億美元。目前,AI 已被逐步擴展,應用於各種商業場景,而在AI發展的同時,一個稱作「新 AI」的概念也在近期被提出。
「新 AI」又被稱作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據 Gartner 的定義,擴增智慧是指在以人為中心的前提下,人類與 AI 攜手合作以提高認知表現的協作模式。透過這種人機協作,達到比任何一方「單打獨鬥」得到更好的結果,預計 2021 年,擴增智慧將在全球創造 2.9 兆美元的商業價值及62億小時的勞動生產力,未來也將成為各領域企業極力發展的目標。
新 AI 將會用於什麼場域?想善用新 AI 的企業,又該找尋什麼樣的人才?
AI 學習能力有限,訓練消耗甚鉅
隨著自動化改變了全球勞動力的形態,許多行業不得不對員工重新進行大規模的技能培訓,然而,基於對 AI 取代人類的恐懼,目前仍有一部分人對 AI 充滿著不信任感,因此,擴增智慧的概念才會如此迷人,它希望能融合人類與 AI 的精髓,相互配合達以達成雙贏的局面。
AI 發展至今已經可以做到一般人無法完成的事情,如 AI 可以輕鬆吸收大量的知識,此外,其執行任務的專注度和洞察力都遠勝過於人類,加上不會感到疲倦。鑑於此,AI 已在許多產業中發揮作用,然而目前為止,它仍得依循人類制定的規則運作,沒辦法自己「幹大事」。
也許會有 AI 技術的研究人員反駁,只要寫入夠多的模型,給它夠多的資源,AI 就能有不輸人類的理解和學習能力,但這背後的資源消耗甚鉅,據統計,一個最先進的AI模型每次訓練所消耗的能量比「5 台車跑到報廢」還多,相較之下,人類的大腦只需要「一頓早餐」就能開始思考、學習新知。
而在擴增智慧的概念中,人類和AI做事是對等的,兩者無法互相取代,但有交集就能相互合作,如何結合這兩種強大力量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方向。
工作生活套 AI,做事更有效率
在擴增智慧的理念中,AI 將和人類一同工作,不僅能提高人類的生產力,還有可能因與人類的創造力相結合,而產生過去從沒想過的解決方案。例如,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將擴增智慧用於加強患者護理體驗、改善人口健康、降低總體醫療成本,增加對醫生的專業滿意度。當醫生遇到棘手病症時,可以運用 AI 找到許多解決方法,不過各方法可能會因患者的體質或當地的法規、醫療環境等而無法運用,這就要靠醫師判斷去調整,因此最後決策權還是在醫師手上。
新創公司 Personal AI 則將擴增智慧作為人腦的延伸,其運用 AI 技術將客戶的記憶透過區塊鏈技術加以「保存」,讓客戶不需要再用力地回想破碎的記憶,協助人們更有效地保留這些生活細節。透過人與 AI 的交互,不僅能節省人們的腦容量和思索時間,還能使人們更專注於體驗生活並創造值得回憶的記憶。
AI 人才,將成未來趨勢
既然擴增智慧的理念主打人和 AI 相互合作,相關人才的思維要跟上就顯得重要。未來要跟 AI 溝通的將不再限於工程師,而是各領域的人們,如上述範例中,醫生要有 AI 的基本概念,兩者才有機會共同合作。
有一定的 AI 素養,才能了解人 AI 工作原理的核心概念,以及 AI 應用於自家產業別的優缺點,並靠 AI 獲取自己在工作上遇到問題的能力和得到創造力。當然,擴增智慧是將人類和機器的智慧結合,兩者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因此也不僅要理解 AI 的概念,還需要使用者「天馬行空」, 思索人機組合的新用途,將合作效益最大化。
企業老闆可以透過擴增智慧理念,將新技術和員工的創造力結合,將業務加以精簡,但反過來聘僱員工時,也得確保有 AI 素養才能發揮效果。
擴增智慧將人和 AI 都發揮了比以往更多的效果,這個概念將可能成為未來主流。在 AI 不斷進化的同時,人若在 AI 素養上也能同速率提升,確保自己能與 AI 溝通,就能使自己在工作領域上,藉由「1+1 大於 2」的觀念,成為領先者。
資料來源:https://fc.bnext.com.tw/articles/view/1325
員工滿意度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DrP看時事:骨灰差點寄丟的美國郵政USPS
阿輝的阿母過世,疫情期間花了$60美金用隔日快遞寄骨灰到弟弟家處理後事,外面貼心寫上cremated remains,以防想偷包裹的人不小心偷錯。只不過這「隔日快遞」的定義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花了三個星期,打電話沒人接聽,包裹在哪不知道,等全家族都放棄希望,以為阿母「屍骨無存」之後才忽然出現在門前,令全家人傻眼。
數據指出,美國郵政普通郵件的準時度由之前的79%降低至38%。光是去年虧損金額就高達92億美金,滿意度每況愈下,也讓美國郵政USPS的問題成為燙手山芋。
川普在去年委任光頭川粉Louis DeJoy郵政署署長,DeJoy在這之前沒有任何郵政經驗,去年夏天一上任就迫不及待想挑戰郵政赤字,大砍員工加班時間、禁止多餘包裹運送、移除郵局內的信件分類器、減少各地郵箱等。只不過DeJoy大動作的時間點太敏感,讓郵件寄達的時間逐漸延誤,給川普藉口抨擊美國郵政,呼籲人民不要使用郵寄選票,畢竟信件投票往往讓民主黨得利。反彈之下,去年十月這些政策暫緩,但傷害已經造成,郵政的績效越發向飛鴿傳書看齊,選舉過後的聖誕禮物和卡片延誤好幾個禮拜就算了,嚴重的是許多老人家疫情底下用郵寄的藥拿不到,更有民眾繳交帳單因此延誤而引發罰款,令民眾怨聲載道,抱怨連連。
也不能說都是DeJoy惹的禍,美國郵政署本身就像一台生鏽的機器,面對科技的洪流和email的夾殺苟延殘喘,更多潛在的問題不是一年半載能解決。比如說,郵政員工沒有退休期限,約47萬的員工當中,就有將近一半的人擁有二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除此之外,富比世的資料顯示,2020是郵遞包裹暴衝的一年,郵政署新聘超過16萬的員工(過去幾年只有加入3到4萬名員工),但依舊無法翻轉頻頻虧損的命運。富比世進一步指出,郵政署尷尬的地方在於他不像私人企業一樣金錢導向,又不像政府機關一樣公開透明,讓郵政不只一次在歷史上營運不善,美國國會在去年又丟了100億美金給郵政,但根據郵政委員Ron Bloom估計,未來十年內將繼續損失超過$1600億美金。
DeJoy近期內打算完全砍掉兩天直達的First Class Mail,大幅度增加郵資、大砍預算、甚至考慮在郵局內加入理財規劃的業務來提升業績。除此之外也想盡辦法減低大家對郵政準時寄達的期望,換言之,讓大家對於寄信的動作期望跟飛鴿傳書一樣快,就不會抱怨骨灰寄太久的問題了(攤手)。但這也要DeJoy能做的夠久才行,民主黨對於這位光頭郵政署長已經感冒到爆炸,正努力想把他換掉。這場比賽看似是比民主黨和DeJoy比氣長,但我總覺得脈搏微弱且隨時都可能被拔管的,是美國郵政USPS本身。
你有跟美國郵政USPS交涉的經驗嗎?留言來告訴我吧!
PS…用快遞寄骨灰這點讓我文化衝擊到,骨灰不都是要長子長孫小心翼翼的全程捧在手心不假於他人之手嗎?感覺這新聞如果在台灣被爆出來,在立法委員或是議員抨擊台灣郵政之前,那個長子長孫應該會先被網路酸民圍剿罵不孝吧?
PPS…DeJoy想加入理財規劃我覺得實在太有趣了,要不要順便學學台灣便利商店,可以繳交信用卡費用買茶葉蛋順便下標一下Beyonce演唱會的門票?
PPSS…圖為美國郵政最新設計的電動車,引發美國網友一陣譁然,說看起來像台心情不好的Pixar卡通車XD。
#USPS #美國郵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骨灰罈還是不要隨便寄比較好 #DrP看時事 #週五早晨準時上線 #其實我覺得這卡通車還滿可愛的說
同篇文章分享於部落格:bit.ly/3rQcNqE
員工滿意度定義 在 每日e錠|行銷 設計 UX 小技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訪談不簡單🔵
「好難跟陌生人訪談怎麼辦?」
「如何從訪談進入到人物誌?」
「怎樣才不會引導別人答案?」
有以上問題請 #點開圖片 ➦➦
🎯訪談三部曲帶你走到人物誌整理!
►訪剛與訪談技巧
►先定義好目的再來設計問題
►獲取製作人物誌的重要資訊
訪談是質性調研中重要的一環,無論是使用者體驗、消費者洞察、產品策略或是員工滿意度等等的都非常需要使用!訪談可以補足量化(問卷或數據)上無法解讀的問題點,並找到洞見!可以做的很簡單也可以到非常難!問得好才能獲得真正需要的關鍵資訊唷!
目前是訪談的入門,後面會講到更進階的列訪剛方式唷,要如何才能夠真正挖掘出受訪者的有用的經歷與感受,以及獲得對於專案很有幫助的答案,之後請期待!
在訪談中還遇過什麼樣的問題嗎?
留言和我們分享💬
By 想喝布蕾香紅的Yoko
———————————————
「每日e錠 | 提升你的工作力💪🏻」
鼓勵我們🤍按讚分享tag好友!
Instagram👉http://bit.ly/daydayding
———————————————
#persona #userexperience #人物誌 #訪談 #UX #interview
#設計思考 #designthinking #servicedesign #每日e錠
#UX補充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