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鐵碳排放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鐵碳排放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鐵碳排放量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6萬的網紅聯合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台灣的12%到15%碳排放量,來自交通運輸,其中九成是公路運輸,軌道運輸相對環保,未來減碳的壓力很大,台鐵一定也會面對減碳問題。 很多部門都說自己重視環保,但要朝向淨零排放,就要盡力改善汙染源。台鐵檢討當年採購油電車遭遇的限制,現在是否已解決,更應該看長遠的20年...
台鐵碳排放量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台灣的12%到15%碳排放量,來自交通運輸,其中九成是公路運輸,軌道運輸相對環保,未來減碳的壓力很大,台鐵一定也會面對減碳問題。
很多部門都說自己重視環保,但要朝向淨零排放,就要盡力改善汙染源。台鐵檢討當年採購油電車遭遇的限制,現在是否已解決,更應該看長遠的20年到30年,以因應環保趨勢。
台鐵採購案反映台灣的環保目標,只看到眼前需求,不願以較高成本,追求淨零排放,那麼蔡英文總統談到國際2050年碳中和是政府的目標,勢必又淪為口號。
#聯合報會員 歡迎加入閱讀更多
台鐵碳排放量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歐洲推行 #鐵路 復興運動,台灣也有「#鳴日號」重新出發!】
現代人過度使用飛機、汽車,對環境生態造成很大的負面衝擊,
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議題,這也讓碳排放量最低的 #火車,
近幾年在歐洲再度受到重視。
「鳴日號」觀光列車則掀起台灣鐵道旅遊的另一股風潮。
#華人精英 #張政源
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
台鐵碳排放量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頭有臉有讀書的研討會|
這兩天參加了在台大社科院舉辦的《武漢肺炎》相關的研討會,就是我上次要黃暐瀚趕快報名搶位置的活動,但很可惜我兩天都沒看到他,他真的很需要讓專家上課。
因為每個場次至少有四位學者專家報告自己的研究發現,有公衛、經濟、社會學相關,內容豐富精彩但我歸納一些重點給大家,這都是目前台灣正在進行的研究。
做量化研究的學者專家看肺炎造成人類行為改變,如用搭捷運次數(刷悠遊卡)、台鐵、高鐵的運客量、遠通ETC的過路次數,發現大家減少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及減少出門次數,大幅上升的移動工具是騎機車。
有個教授人很好跟大家解釋每一個數學公式的運算邏輯,還好有認真上量化的研究方法,聽得懂計算方式。
還有一份報告全球目前降低5%的碳排放量,預計會超過7%,所以在馬賽的海域出現鯨魚,在印度肉眼可見喜馬拉雅山,冠狀病毒成了暖化救星。
這次東亞國家防疫表現優越歐美(不包括德國,因為防疫本來就在政府的施政計畫中也超前部署。)西方國家化約成這些國家有經歷SARS才表現好,事實不然,學者提出對政府、對媒體及人民之間的信任(資訊透明程度),當然推演到國族主義等。
像台灣和美國同一天發現《武漢肺炎》感染案例,台灣人民及政府當時就迅速反應,而美國要到大規模感染大家才發現事態嚴重。
台灣人第一時間上網搜尋的防疫關鍵字:「口罩」,而美國卻是「酒精」;台灣報導第一個病例時,搜尋「武漢肺炎」關鍵字達到巔峰,而美國人民卻無動於衷。
量的研究看了趨勢,質的研究呈現了在疫情下,人性的故事。
「八大行業」、「小明」、「移工」、「老人安養機構」、「醫護人員」、「醫院發生的事」都持續發生也需要被注意、被討論,最重要的是政府得把這些人、議題包括進來。
關於紓困、振興跟三倍券的討論,由於最後一名的柯市長沒有派人當反方,所以有學者自己提反對方的論述及觀點,但某些結論荒謬到讓全場哄堂大笑。
因為每位學者的研究報告都太豐富精彩,無法呈現在一篇臉書文章中,所以我簡單歸類幾點:
1、發現金也要花成本印鈔票,但現金存起來的比率極高,最多只會拿出一小部分出來消費。
2、馬英九的《消費券》和蔡英文的《振興券》最大不同處在——確認消費意願。
之前我說大家先付一千元挹注在消費市場,經濟學家稱這個動作是確認買券的人會把券花掉,而非存起來。
因為大家先付了一千元,就會思考怎麼花CP值最高、最爽。
3、這波振興方案為了降低替代消費,及幫助真正受到疫情傷害的實體店面,所以排除了電商。
參考新聞:https://inanews.tw/archives/232375
4、印券發券都得花行政成本,但發現金也要行政成本。至於數位綁定為何無法一次到位普及化,除了台灣極少假鈔問題與信用卡普及外,還有人對實體鈔票的信任感——摸得看、看得到而且設計精美。
5、最後一名市長柯文哲說過「有頭有臉有讀書的人」都知道《三倍券》沒用,但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三倍券》的使用邏輯裡有「加碼乘數效應」,就是大家看到的用券買還能打折或是再送你1500元百貨禮券及50000商品coupon 這類。
雖然經濟學者也提出反面論述說會造成商人競租效應(rent seeking),增加社會成本?這一點我持保留態度,因為就算發現金也會有這個現象產生啊⋯⋯所以我才批判那些嫌最兇、搶最快的人,因為「券」比「台幣」更強勢好用——實際操作上你手上的兩百塊不只兩百塊。
6、不論是消費券或振興券對GDP的幫助不大?這個說法只對了一部分,因為《三倍券》舉債510億元,存在我個人帳戶是天文數字,但放在台灣GDP中只佔了「0.27%」。
這麼微小的比例自然無法撐出多巨大的數字,但也代表確實有振興功能。
如果大家不滿意只花510億,那下次政府要挹注更大資金到消費市場時,就不要又有理盲酸民跳出來罵政府亂花錢。
7、台灣政府紓困或振興方案投進去的錢遠少於大多數國家,為什麼?就是因為「防疫」作太好了,台灣GDP還正成長,但傳產製造業是負成長,也將是下波政府紓困對象。
8、台灣這半年來《武漢肺炎》確診人數467人,這是美國每十分鐘增加的數字。
9、我對於振興券的觀點是代表「安全信號」,當人處在恐懼一段時間裡,即便聽到政府宣布解封,還是會遲疑或不相信,但當報復性消費出現時,大家最近看到的現象,人自然而然就會自動出門,那種政府蓋牌防疫才做得好的謠言不攻自破。
10、兩天研討會有不少專家學者討論的重點在,政府還能做更好的部分或方式,也假設如果台灣像其他國家陷入疫情困境中該怎麼因應。這個是學術研究會中積極的作用,不只分析過去也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