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與美因為友善地球才能永續
以下的文章有點長,但如果你真心愛著我們的土地與環境,希望你願意花一點時間讀完它。
前些日子參加了「GPE好事交易所」實體快閃店華山的開幕活動,受到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很榮幸能與創辦人David,來了場印象深刻的對談。
大家平常應該很少機會,聽到我對環境保育的事侃...
#時尚與美因為友善地球才能永續
以下的文章有點長,但如果你真心愛著我們的土地與環境,希望你願意花一點時間讀完它。
前些日子參加了「GPE好事交易所」實體快閃店華山的開幕活動,受到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很榮幸能與創辦人David,來了場印象深刻的對談。
大家平常應該很少機會,聽到我對環境保育的事侃侃而談,事實上,自己在多年前拍攝《時尚的軌跡》計劃,就曾經想過製作一幅對地球暖化省思的作品,後來擔任《Yahoo! 時尚頻道》總編輯顧問時,專欄的第一篇文章主題也是環保。
我常常在想,如果有那麼一天,自己有機會幫助人了,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意義?後來我懂了,我每天在談論美麗,可是地球如果不美了,遑論其他美呢?
當好事交易所積極減碳的「植樹夥伴 」(PalPlanter)、透過眾籌力量為都市閒置區塊種上綠色植栽的「都會眾籌 」(CityGrower),還有將台灣休耕農地活化,以提升糧食自給率的「土地訂閱 」(FundFarmer)等一連串友善我們這片土地的迷人計劃攤開在我面前時,只有深深感動,更為台灣擁有一群如此充滿大愛與理想的先進感到驕傲。
從自身過去從事紙媒工作,到現在持續身處時尚領域,說起來慚愧,剛好都是經常被詬病不夠環保的兩種產業,於是,見到好事交易所的努力,更是心有戚戚焉。 「紙媒會衰退,但不會消失。」這是我多年前在研究所堅持的論點,諷刺的是現在看來,紙媒持續衰退的印刷量反倒是對樹林的一種救贖。
在社群媒體與環保議題的雙重包圍下,紙媒的未來,尋求自身新的定位與社會責任我想是重要的。拿時尚雜誌來說吧,傳統時尚紙媒結合AR ,或許也是能否永續經營的其中一個竅門。
我認為,雜誌不能只用「雜誌」去理解它,媒體早已不拘泥形式,重要的是「經營品牌」。在社群時代,媒體必須掌握「速度性」與「互動性」,以前曾經在《Yahoo! 時尚頻道》創立了幾期實驗性的電子雜誌,只要點選電腦螢幕中模特兒的身上單品,便可以連結到購物平台,那個時候是非常新潮的創意,可惜因為內部的某些問題嘎然而止,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惜。
原本我心中理想的電子雜誌,可以窺看商品360度的樣貌、可以檢視單品穿搭的變化性,點選進去除了能夠連結購物平台,甚至可以檢索生產履歷、與製程,搞不好還可以知道實際設計者的名字。
以上個月《VOGUE》封面使用電腦動畫製作、最近CHANEL的早春度假線上發表為例,紙媒於不遠的未來,或許可以讓人掃掃頁面上的QR CODE,結合AR在第一時間欣賞遠在巴黎的大秀,同步與設計師或同好者討論,或者,內頁的一張平面時尚大片,以AR的形式就能夠看到大片中衣服的生産履歷與過程;好比這件衣服的製作過程是否環保?有無使用動物皮革或皮草?甚至聽到設計師本人親自說明理念等等。假使能夠一一實現,那豈不酷斃了?
反過來說,回溯過去歷史之外當然應該要可以預測它的未來,比方能陸續看到新品在全球購買者自身上的穿搭照片,或是透過紙媒與AR的結合,了解自己捐出去的二手衣流向與使用狀況,藉以避免浪費或遭有心人士利用。
事實上,比起紙媒,時尚產業更常被詬病是不環保的,也是氣候變遷的兇手之一。紡織業每年的排放量相當於 12 億噸的二氧化碳,比全球航運、海運加起來還高。
談及時尚產業如何致力永續環境,我認為可以分幾個角度思考,首先是時尚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比方紙媒減量的同時結合AR與線上,減少樹木砍伐並不意味著紙媒地位被取代,反而是一種形象的提升。此外,我們都應該用輿論改變消費者的觀念,不要過度鼓勵快時尚、也不鼓勵大家過度消費與過度在乎包裝。
另外便是品牌或設計師的責任:有印象的話還記得2020春夏的Dior發表嗎?Dior與致力以園藝藝術的工作室Coloco 合作,創造了林木造景的時裝秀,展場集結了164棵來自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的生病樹木,倡導為因應氣候變遷,需透過物種多樣性的交替,才能達到生態平衡。每棵樹在時裝秀結束後,都被送到了數個長期培育計畫中,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延續生命,特別的是,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QRcode,透過掃條碼就可以追蹤樹之後的去處。
許多品牌不斷大聲疾呼不使用皮草、真皮,亦努力開發創新包括寶特瓶、咖啡渣、黑膠唱片等,可回收可分解的質材。
我很期待有一天,品牌能夠放棄以快時尚為主的銷售策略、不過度生產、不使用造成廢水污染的洗滌染色方式;願意試著不過度包裝、販售不提供紙袋,並強迫消費者使用固定的環保袋購物等等。如果上述理想都能實現,那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啊!
身為消費者,我們都應該更支持這些願意負起社會責任的時尚品牌。
愛美觀念看似與環保衝突,實際上再一致不過了。試想:「地球都不美了,我們怎麼美?」這次的疫情不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你我都不想要因為生病的地球,而讓衣櫃中的美麗衣裳再也沒有機會被穿在身上。
#我好像沒在臉書一次寫過這麼長的文字
#從觀念開始改變地球就會改變
#好事交易所 #GoodPointExchange #LifeStyle #FashionDirector #Stylist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havana3141 @jackson.lee.161 @igoodpoint
台灣糧食自給率2020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英政府對國土計畫有歷史責任】摘要://
「國土計畫法」催生23年終於通過,而落實工作,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必須負起責任。
2018年行政院進行違法的黑箱審議;2020年面對數個縣市無法如期完成「縣市國土計畫」,行政院卻提出「延長無期限」與「國家重大建設」的後門條款修法,等同要廢掉國土計畫。
至此我們在做的都僅只是「損害控制」,真正重要的事如何在國體計畫審議中維持74-81萬公頃的「農地--永久耕地總量」,達成台灣糧食自給率40%的國家目標。但因中央沒有提供明確「農地總量和分配量」,依各縣市目前的國土計畫草案,仍有10萬公傾農地可能消失。
過去四年,行政院在國土計畫可以說是嚴重瀆職,面對台商回流,規劃上千公頃的新工業區,將造成農地流失與不可逆的環境破壞,提醒執政黨嚴肅面對土地課題,為小英總統宣示的循環經濟樹立規範,別讓國土計畫淪為土地利益競爭的戰場,而是奠定台灣國土秩序的基礎。
全文請見👉 https://bit.ly/2K6ZNZx
---
原文刊載於4月16日《蘋果日報》論壇版:https://bit.ly/2XBtHNm
台灣糧食自給率2020 在 陳曼麗 Chen Manl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到雲林縣元長鄉參加一個盛會,在麥田裡舉行音樂會。陽光、微風、麥田,歌聲串起溫暖的音符🎵
從台灣各地而來的喜願小麥特工隊的支持者,在施明煌總監的號召下,參與《2020麥田狂想曲-最終章之面面聚道音樂會》。
除了荒野歡唱團、小麥雜糧生產合作社員以外,簡上仁老師帶來的台語歌曲,從思想起到望春風,還有他的自創曲,一首首讓我們大飽耳福,欲罷不能。
台灣有本土小麥田約500多公頃,所生產的量雖然不多,但有150個農友仍為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而默默耕耘。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為主要通路,我們也欣見產銷合作的更多案例。
🎈希望台灣能建構本土雜糧產銷平台,為本土雜糧找出路!
#喜願咱糧聚樂部
#喜願小麥農友團
#喜願麵包工作坊
台灣糧食自給率2020 在 一級嘴砲技術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著其他國家穩健向前,就越對台灣官僚的不作為感到心寒。
黃金十年?黃土十年?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調查一些國際上農業的資料,調查的資料越多,就越讓人感覺害怕,亞洲許多國家都已經進入國際農業佈局的成熟期,台灣因為缺少宏觀的國際農業佈局,反而一步一步退出國際市場。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講糧食自給率,糧食自給率是用來作為農產品貿易的依據,不是拿來拯救農地的依據,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2%左右,但究竟什麼原因造成那麼低呢?台灣的米與蛋類糧食自給率都是超過100%,蔬菜、果品、肉類都在80%以上,那麼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到底低在哪裡?低在穀類、薯類、糖、油籽類、乳品業,這些大多偏低價作物,台灣耕地面積偏小,我們很難跟國際上大宗種植的國家競爭,如果硬要推廣這些不是以己之短攻別人之長嗎?經濟本身就是一種分工了,我們更應該推廣我們優勢的農產業,如熱帶果樹、鮮食性好的瓜果類,而不是花錢補貼穀物作物。
而至於萬一戰爭沒糧食怎麼辦?台灣的公糧還有80萬噸夠吃8個月以上了,真的戰爭的話半個月天然氣就沒了,還不用到斷糧就先斷能源了,不用擔心斷糧的問題。
馬英九總統於99年提出了黃金十年的計畫,在農業方面農委會也提出了黃金十年-樂活農業。
裡面的內容就是三個目標跟四個策略:
1. 提升產業競爭力,引領臺灣農業國際化
2. 調整農業結構,整合資源加值發展
3. 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產品安全
4. 活化農業資源利用,確保永續發展
就讓基層寫寫老掉牙的內容,然後大家開始提計畫,對於農產業的國際佈局只有空洞。
領導著媒體話語權的文青勢力依舊沈醉於有機救世界、友善愛地球;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農經學者則畫虎類犬的拿著「地產地銷」四處推廣;脫離現實農產業的農藝學者就拿著「糧食自給率」當神主位,神功無敵。
就這樣虛度年華之後,現在台灣對日的農產品輸出金額,還輸給南美洲的祕魯。
東南亞的國家,才幾年的時間,在日本的毛豆市場的市佔率就只輸台灣14%的差距,還贏過中國。
日本面臨TPP的挑戰,他很清楚必須踏出去,清楚定位日本農產品在國際的特色,如米與米加工產業,2014年的輸出產值約193億日幣,日本就訂立在2020年達到600億日幣輸出產值的目標,而以高價米、日本清酒、米食加工品(如米果等)為主要產品,創造亞洲地區對日本米與米加工產品的需求。
而不是講講強化農產品全球佈局,開創新市場與創造新商機,這些空話,缺少明確的目標跟佈局與設定。
現在東亞流通的白肉火龍果,幾乎都是台灣人育出來的品種,我們有很強的品種選育能力,卻缺乏國際佈局的能力。
火龍果在日本的外銷市場,台灣被越南打得唏哩花啦,檢疫是台灣去開的,然後市佔率在四年內被越南打趴。
越南是一個農業先進的國家嗎?越南政府有能力控管火龍果產業做外銷嗎?台灣被越南打趴不覺得很奇怪嗎?
還是用老掉牙的理論,說那都是台灣人去越南種植,然後回來打台灣,台灣人真的有這麼強的管控能力嗎?
越南政府就是清楚他們沒有宏觀的佈局跟生產控管的能力,他們願意接受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找國際公司進行生產與銷售佈局管理,建構整個系統與佈局(圖一),扶持產業,分享利潤。
2003年的時候,越南的火龍果外銷產值約台幣1.7億,2014年火龍果外銷中國產值159億。
2003年的時候,台灣的火龍果外銷產值約台幣0.035億,2014年火龍果外銷中國產值0.14億(圖二)。
果然是黃金十年與黃土十年,十年後越南的火龍果創造出這麼高的產值,而我們現在產量過剩,農糧署一直呼籲民眾不要再種了。
為什麼人家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火龍果不夠賣,我們也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卻賣不完呢?
才過了五年,黃土十年就不夠夯了,現在改推農業4.0,台灣農村3G覆蓋率高,都可以拿出來當成是邁向4.0的優勢,有時候看看農委會下屬單位提的那些計畫,真讓人感覺悲從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