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值得大家關注!規模5以上地震今年已5次 氣象局:有發生頻繁趨勢.....(02/07/2021 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今天凌晨1時36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這也是今年第5個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去年至今年期間,大規模地震確實有發生頻率較為頻繁的...

  • 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8 18:38:54
    有 23 人按讚

    值得大家關注!規模5以上地震今年已5次 氣象局:有發生頻繁趨勢.....(02/07/2021 聯合報)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今天凌晨1時36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這也是今年第5個規模超過5以上的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去年至今年期間,大規模地震確實有發生頻率較為頻繁的趨勢,將會持續觀察。

    今年1月起大規模地震頻繁,根據氣象局統計,1月9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5.7地震、1月17日台灣東南部海域發生5.4地震、1月25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5.2地震、1月28日台東近海發生規模5地震。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地震沒辦法預測,但可以從趨勢來觀察,去年開始大規模次數地震就比往年要多,但是中小規模地震比往年少,整體來說能量應該可以平衡,去年很多人說地震偏少要注意能量釋放沒有完全,實際上根據統計,規模5至6地震的長期平均值為每年18次,去年有25次,規模超過6的長期平均值為每年2.3次,去年則有4次。

    陳國昌說,大地震跟小地震的能量釋放程度差很多,以去年情形來看,目前看起來還沒有確切說法可以證明能量釋放未完全的說法,可能要有更多資料,但至少較大地震次數遠超過長期平均值,而今年延續去年情況甚至更頻繁,因為以規模5至6地震的長期平均值每年18次來說,一個月平均1.5次,但今年才一個多月就發生4次,加上今天凌晨就有5次,地震活動顯然比以前還要頻繁一些,至於後續會有哪些發展,還要繼續觀察。

    陳國昌指出,此次地震位置發生在隱沒帶型的地震,去年到今年之間,隱沒帶型地震發生次數非常多,今年1月9日發生的規模5.7地震,差不多也是在今天凌晨地震的位置,深度也有70多公里,1月25日也發生規模4.8地震,深度快100公里,都是屬於隱沒帶型地震。

    陳國昌說,今年台灣周邊的隱沒帶型地震比往年都要活躍,關於這一點氣象局會特別注意,但隱沒帶型地震如果規模大但深度很深,對於台灣來說可以不用太過緊張,而隱沒帶愈偏北愈深,震源位置也會愈深,因此怕的是在隱沒帶偏淺的位置發生地震,較靠近台灣的位置是在宜蘭跟花蓮交界處,如果靠近沿海或在陸地偏淺的位置約40多公里處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就可能對陸地或都會區造成影響。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238435

  • 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 在 許淑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1 04:34:45
    有 10,000 人按讚

    我國道路邊坡崩塌主因為可分為地震與降雨兩種,其中降雨引致之邊坡破壞其發生頻率與範圍遠較地震引致崩塌為高,且降雨引致之邊坡破壞具有一定之延時與前期徵兆,使得此類災害之預警較為可行且易發揮成效。

    然現有對於降雨引發崩塌之評估方法可概分為經驗法與解析法兩種 ,經驗法為根據以往崩塌資料及崩塌的內在因素與外在誘因,然隨氣候變遷影響,經驗法則可預期之結果恐有不足 。

    至此我國公路邊坡預警系統中少數案例已引進地表運動及土層滑動監測文指標、另有利用CCD 攝影機、雨量計、GPS、地震儀等監測系統,但主要仍沿用坡地治理常用之降雨特徵做為預警依據,而隨科技進步,部分數據早已可用科學儀器量化,相關單位因視情況而定,導入科技設備,確保相關預警真實性。

    政府各機關都盡力避免災害發生,畢竟預防勝於事後補強,對於民眾亦同,能提早獲得訊息,也能避免意外發生及降低損失。

    目前政府單位的以APP做為主要媒介,然各樣功能多有重複,如高公局高速公路1968(路況整合),公路總局的幸福公路(及時通知路況)、安全台灣(強震強雨、空氣品質通知、省道管制)、公路施工通報系統(提供廠商回報)等等 。

    對於民眾而言,如果要獲得最新路況或落石坍方、道路封閉等資訊,過於混亂重複性太高,交通部應與相關單位做資訊整合,方能提供民眾最便捷的資訊獲取渠道。

    而每年台灣約有2萬多人是到醫院前心跳停止,有鑑於此政府從2010年開始規定在公共場所需放置AED電擊器,數量已近萬台。

    但監察院日前調查發現,自2013年起,雖然政府大量建置AED,每月的使用次數平均僅10件左右,使用率並未隨之上升形同擺設,根本問題在於有需求的病人找不到AED 。

    而AED旁的民眾不會使用或找不到會使用的人,根據「公共場所必要緊急救護設備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設置AED場所應指定管理員,負責AED之管理;管理員應接受並完成心肺復甦術及AED相關訓練,並每二年接受複訓一次。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應置有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之公共場所」之規定,交通部轄下單位為設置的大宗,故交通部應落實訓練,在緊急狀況時提供民眾有效協助。

  • 台灣每年平均地震次數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14 14:58:03
    有 34 人按讚

    獨家》火山最有可能噴發點!台灣首次觀測到2公里火山通道!(07/14/2020 自由時報)

    “..... 至於看到火山通道的意義,林正洪說,雖然無法排除其他噴發點,但是大膽推估如果將來岩漿從地底跑到地表,有很大可能性是沿著這個通道上來,而一連串團隊觀測到的物理現象,都不斷證明火山是活的,的確有岩漿才會讓火山持續釋放熱能、氣體,而且還有週期性的地震出現,火山有聲音、心跳,而且還在呼吸,也已形成可能噴發的通道。

    林正洪指出,這次最新研究進一步掌握火山通道位置,對於預防作為也能更有幫助,通道位於擎天崗和大油坑附近,如果照學理上判斷,岩漿噴發後會往地勢低的地方流的話,那金山方向就要小心,但實際噴發影響範圍還要看岩漿的噴發規模和方向才能判斷;而陽明山附近北投、天母等靠山邊的地區,處於火山活動的山腳下,當地民眾也都要更有警覺性,對於如何撤離要有相關訓練,須持續注意監測上是否有異常、政府有沒有發布相關消息。....."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中研院學者林正洪團隊首次在台灣觀測到火山通道,位於大屯火山群大油坑和擎天崗附近,林正洪說,火山不但有心跳,而且正在呼吸,釋放的氣體已經為岩漿開路,將來火山萬一噴發,最有可能從此通道噴出,除了氣象局預計開發設置的火山預警燈號制度,政府可針對火山通道可能影響的大台北相關地區,更加強監測、防災撤離等相關防範措施。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副所長林正洪研究團隊長期針對大屯火山、龜山島與北台灣附近的海底火山進行火山活動監測,研究陸續證明大屯火山和龜山島是活火山,除了在大屯火山群偵測到火山心跳,平均約18分鐘發生一次地震的重複性地震活動,今年更進一步在台灣首次觀測到大屯火山的火山通道,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林正洪表示,團隊使用雙重差分方式觀測地震,將2014年到2017年於大屯火山觀測到的1000多個地震圖套疊起來,結果發現在大油坑附近底下已經形成高度2公里、直徑500公尺的火山通道,地震發生地點集中於通道上,未來萬一火山要噴發,很可能從通道噴出。

    林正洪指出,火山通道不是真的有個洞存在,而是有些破碎帶讓氣體從這邊釋放,而讓通道成形,氣體成分包含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硫化物等,都跟岩漿、熱液高溫作用有關,而根據目前學術文獻,國外大部分觀測到的火山通道,都是火山已經噴發、出現熔岩流後,岩漿從通道噴出來才看到,但是台灣特別之處在於,雖然還沒看到岩漿流出,卻已經事先看到由氣體為岩漿開路的通道,噴發前就掌握通道所在位置,相信對於提早防範會更有幫助。

    至於看到火山通道的意義,林正洪說,雖然無法排除其他噴發點,但是大膽推估如果將來岩漿從地底跑到地表,有很大可能性是沿著這個通道上來,而一連串團隊觀測到的物理現象,都不斷證明火山是活的,的確有岩漿才會讓火山持續釋放熱能、氣體,而且還有週期性的地震出現,火山有聲音、心跳,而且還在呼吸,也已形成可能噴發的通道。

    林正洪指出,這次最新研究進一步掌握火山通道位置,對於預防作為也能更有幫助,通道位於擎天崗和大油坑附近,如果照學理上判斷,岩漿噴發後會往地勢低的地方流的話,那金山方向就要小心,但實際噴發影響範圍還要看岩漿的噴發規模和方向才能判斷;而陽明山附近北投、天母等靠山邊的地區,處於火山活動的山腳下,當地民眾也都要更有警覺性,對於如何撤離要有相關訓練,須持續注意監測上是否有異常、政府有沒有發布相關消息。

    休眠活火山有「心跳」 噴發預警有必要(07/06/2020 自由時報)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究團隊去年證實大屯火山有岩漿庫存在,中央氣象局年底前將提供「火山噴發訊息」,以綠黃紅3種燈號標示火山噴發的狀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林正洪認為,火山噴發前有些前兆,依照嚴重程度分級可以避免民眾過度恐慌且及早避災,火山噴發預警系統有其必要性。

    林正洪指出,根據團隊研究,大屯火山是座活火山,就不能排除噴發可能性。且火山噴發前有前兆,可透過儀器觀測預估發生時間、大小與地點,例如前幾個禮拜或前1個月。觀察重點包括是否出現大量地震、火山氣體有無大量噴發,或噴發氣體成分是否改變,就能了解噴發可能性。

    林正洪研究團隊2011年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菁山自然中心設置大屯火山觀測站,建立各項即時監測系統,對大屯火山、龜山島與北台灣附近的海底火山進行長期性嚴密的火山活動監測。

    去年團隊證實大屯火山有岩漿庫存在,且平均大約每18分鐘發生1次地震的重複性地震活動,可以持續數十個小時,這項觀測也是全球首次於休眠中的活火山偵測到類似動物「心跳」現象。此外,也發現有一個岩漿庫存在龜山島的中部地殼,證明龜山島是台灣另外一個活火山。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于高表示,國外對於火山預警系統已設置多年,例如日本、美國、菲律賓、印尼和義大利都有,畢竟活火山無法排除有噴發可能,且噴發後對人類、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必須長期持續性的監測、掌握。

    大屯火山恐甦醒 氣象局規劃3燈號示警(07/06/2020 自由時報)

    學界研究 大屯山龜山島為活火山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鄰近大台北的大屯火山,過去被認定為死火山,但中研院團隊去年研究認定,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為活火山,引發各界關注;中央氣象局表示,年底前將提供「火山噴發訊息」,以綠(正常)、黃(一級注意)、紅(二級警戒)三種燈號提供火山噴發訊息,若亮起黃、紅燈,將以細胞簡訊、官網等管道提醒全國民眾注意。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日本、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都有監測及警報機制,因這些國家活火山較多,因此多分五級、級數較多,日本的警戒三級以上就需做撤離準備、五級則強制居民撤離,菲律賓則三級表示岩漿侵入岩層、可能火山爆發,四級意味火山瀕臨爆發、危險區擴及半徑七公里範圍。

    火山噴發三級警戒 擬年底前建置
    台灣因有學界研究,指大屯火山及龜山島為活火山,一萬年內有噴發可能,儘管學界多認為還在休眠狀態,但仍需觀測注意,行政院也已核定火山災防計畫,要求需建置預警機制。

    地震測報中心表示,火山爆發比海嘯、地震更能提前預警,將以地震活動次數、地殼形變程度、地熱溫度變化等監測作為發布依據;因這兩座火山活動量算較低,目前規劃綠黃紅三級警訊,以免分級過多反而擾民,其中綠燈表示狀況正常,黃燈為一級注意、表示觀測數值出現異常,紅燈二級警戒、表示火山數值明顯異常,評估有噴發可能性或已有噴發現象,會透過網路、簡訊及細胞廣播向全國發布警訊。

    若亮黃燈或紅燈 將發布細胞簡訊
    目前科技部和氣象局在大屯山設有觀測站掌握地殼形變、氣體監測,地調所有監測地表及地下水溫度等,未來將彙整由火山專家諮詢小組研判需否發警訊。至於需否封山或撤離民眾等措施,則由消防署規劃。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27313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84350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8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