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出生人口2019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出生人口2019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出生人口2019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出生人口2019產品中有15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10305TVBS 小宅經濟夯!少子化影響家庭支出 低總價小坪數好入手 TVBS原影→https://youtu.be/tOJdLq3OIOg TVBS原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1473010 高房價讓很多人覺得很憂心,不想買房又背負大筆貸款,加上少子化影...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立法院·修憲白話文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07:13:29

【「被選舉權」要不要跟投票年齡一起下修?】 2005 年,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兒少盟)開始倡議降低投票年齡。 後來,越來越多民間團體的加入,讓「18 歲公民權」的議題,逐漸獲得人們關注。 那為什麼這個議題獲得了跨黨派的支持呢? → 國家夠民主,人卻不夠老? 2021 年,英國經濟學...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1 23:12:17

足本睇片🎥: 最近大熱的食物,除了芫荽燒賣、沙嗲牛肉麵,還有一條外形普通的白麵包,這白麵包名為「生吐司」。去年初,日本大阪過江龍SAKImoto Bakery的嵜本高級 Shokupan登陸台灣,令生吐司爆紅,不少網紅拍片試食,就連本地Youtuber馬田也拍片教整。這股生吐司熱潮上月終於吹到香港...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小世界新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10:32:42

#20200402📰 經濟蓬勃發展、醫療持續進步,再加上結婚年齡向後推延,亞洲各國邁入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時代,少子化在近幾年成為各國政府改善的重點,總統蔡英文更是以「國安問題」來形容少子化浪潮的嚴重與影響性,亞洲各國也逐漸重視到少子化這個問題。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提供資料指出,平均每婦女一生中生育...

  •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5 07:30:07
    有 41 人按讚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0:39:12
    有 738 人按讚

    我們的孩子,在憂鬱嗎?
     
    #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根據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自殺已連續第4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11名,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自殺為年輕世代第二主要死因
     
    自殺已經成為15-24歲、25-44歲兩個 #年輕世代 的 #第二主要死因,在2019年,15-24歲共有257位輕生。2020年15-24歲人口群通報企圖自殺人次超過一萬人次。
     
    #百分之六十七的自殺身亡個案未有校園輔導資源
     
    根據教育部2018年至2019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67%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如何盡量承接住每個孩子
     
    青少年們可能還沒有即時得到相應的資源或陪伴,就選擇以自殺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最近又到了開學的季節,我們必須想到方法,在遺憾發生之前,配置足夠的資源,盡量減少不幸的遺憾發生。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 在今天召開了「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
     
    1⃣ 為了讓第一線的醫療端人員及時了解受通報孩子的情況,要求衛福部及教育部盡速 #落實將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及休退學狀況。
     
    2⃣ 高達67%自殺個案學生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我們要求教育部檢視問題及提出因應措施, #應解決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
     
    3⃣ 為了讓離開學校系統、#失學且失業 的 #雙失年輕世代,不需自己面對心理健康風險,我們要求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 #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服務。
     
    在記者會中,長庚醫院精神科、也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的張家銘醫師表示,自殺防治不可輕忽,且恐有 #年輕化趨勢, #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Z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 #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
     
    今天張家銘醫師也和大家分享了 #校園自殺防治三大面向:
     
    #自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自我察覺、分辨異狀。
    #助人: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
    #求助:學校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
     
    今天是9月10日 #世界自殺防治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結合起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 #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7 07:30:17
    有 47 人按讚

    我接觸到毒不是家庭的關係,當時的動機只有兩個:一個叫做好奇,一個叫做逞強。20幾歲的時候,台灣開始流行去藥頭夜店、pub、舞廳,年輕氣盛想嘗試看看聲色場所到底長什麼樣子?
     
    哇,很多年輕人聚在一起、喝酒啊、跳舞啊、狂歡啊,可是久而久之就發現,怎麼大家都在使用藥物?但那時候不覺得那是毒品,別人會說那是助興,是一種在跳舞時幫你達到快樂的藥物。
     
    那什麼叫做逞強?當一群朋友站在你旁邊都在使用,你不用就會被笑是膽小鬼,認為你不夠勇敢、是卒仔。我就被這樣的語言激,激到後來我就說「好啊,我不是卒仔啊,我敢啊」,就在當下使用愷他命(Ketamine,又稱K他命)。
     
    但是使用完以後,那感覺非常痛苦,就像暈車乘以100倍。頭暈目炫,噁心、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沒有辦法對焦。後來在好奇心的強力驅使下,心裡有很大的聲音說:再試試看、再試試看啦!於是去找藥頭。
     
    那藥頭聽到有人要跟他請教這類事情當然是傾囊相授,就開始教我:「誒,你要使用搖頭丸,再使用愷他命。」所以我就吞下生命第一顆搖頭丸。那是2003年左右,我24歲。
     
    【憂「青少年對毒品去了戒心」,藥物濫用年輕化!】
    ■以為可調可控,兩年後才驚覺自己成癮
    搖頭丸是一種興奮劑,再搭配使用K他命,那一瞬間彷彿就像陷入一種迷幻的空間感裡。那為什麼這個快感讓我著迷?
     
    很多人認為藥物濫用成癮者應該是在一個破碎的、沒有支持系統的家庭,甚至是一個不健全的家庭當中;但我出生在一個(世俗標準中)很正常的家庭,爸爸媽媽的教育非常嚴謹,像是孝順父母啊、對人客氣啊、有禮貌啊,這些都是基本的教導。
     
    坦白說,我從小到大在幸福家庭長大,我的物質沒有任何缺乏,再加上我的人際關係不錯,從小到大就倍受擁戴,比如說,那時死亡車禍很多,我的父母親怕我騎摩托車,就買轎車給我;當時的我認為,成熟的表現就是要去涉及大人在做的事,一種同齡者沒有辦法感受的快感。
     
    嘗到那快感之後,我就陷在裡面。從那天開始我的人生180度轉變,再也不喜歡跟人有人際關係,也不喜歡去追尋什麼穿衣服、名牌包、手機、去好餐廳吃飯,我都不喜歡。我每天開始用錢去追求別人沒有的快感,久而久之就成癮了。
     
    每一個毒品成癮的人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是否施用,但這是一個很失敗也很恐怖的想法。坦白說,我施用了一、兩年之後我才明白我成癮了。
     
    頭一、兩年,我的人際關係沒有變,因為我隱藏得很好,沒人知道我使用毒品,我也不去舞廳夜店了,每天在家房間就隨時在吸。後來有一次,剛好長期販賣毒品給我的人出去短期旅行,我一直狂打電話給他,說我要K他命,那時候我們講術語啦,我說我要褲(Khoo,台語),褲就是K,搖頭丸就叫衣(Sann,台語),所以我們常說的術語就是:「我要一些Sann跟Khoo」。
     
    光是這樣子,我找了他兩天,我發現我整個人是情緒暴躁,無法入睡、無法正常生活欸。我就說慘了,我發現我真的上癮了,我怎麼變成這樣子?[1]
     
    ■藥物濫用年輕化
    2019年我國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3萬6563人次,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其次為國初中。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推估全國約有20.4萬人曾經用過非法藥物,其中首次濫用藥物年齡以20歲到29歲最多。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吳敏華表示,藥物濫用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九成,首次濫用藥物年齡為20歲到29歲連續五年居冠,占45%;其次為30歲到39歲,占24.9%;19歲以下居三,占20.9%。
     
    而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許多新興毒品也包裝成即溶咖啡、糖果等亮麗造型。像是繽紛的彩虹菸,摻有K他命、搖頭丸粉及卡西酮類物質成分;使用K他命後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以及欣快的神離感,但易產生噁心嘔吐、身體感官失衡等症狀,長期濫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造成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2]。
     
    ■新冠肺炎後台灣大麻案件暴增?
    台灣高等檢察署(2021)發布毒情分析報告,近期查獲大麻案件數、株數增多,恐成吸毒主流;另新興毒品持續氾濫,施用者多為青少年,且摻有多種毒品的咖啡包和笑氣一同使用,有致死可能。
     
    高檢署指出,司法機關查獲大麻案件數、大麻株數均增長,未因新冠肺炎減緩,來自美加地區夾藏大麻類毒品案件持續上升,去年創下歷史紀錄,今年到目前為止也查獲四千株大麻,不容輕忽。
     
    高檢署說,大麻毒品來源多元,取得管道便利及風險性低,案件持續暴增,未來是否會改變國內毒品施用習慣,取代安非他命地位,會持續觀察及時發布預警[3]。
     
    ■研究:呼麻(吸食大麻)者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
    雖然有人主張大麻成癮與危害性低,吸食死亡人口比酗酒少,還可治療憂鬱症等藥理作用,但實證研究顯示,短期施用有幻覺、心搏過速、妄想等症狀,長期則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失去方向感、躁動等危害,因此大部分國家都拒絕合法化。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簡稱NIDA)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吸食大麻者產生輕生念頭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五倍。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近日對28萬名18至35歲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吸食大麻者與輕生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未吸食大麻的人約有3%有輕生念頭,非每日吸食大麻的人比例為7%,每日吸食大麻的人中則高達9%。而女性產生輕生念頭、輕生計劃和輕生企圖的風險遠高於男性[4]。
     
    ■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醒家長,隨著暑假到來,青少年因為長時間不在校園,接觸的人與環境就比較複雜,家長更要多費心思留意孩童社交環境,防範於未然,避免家中青少年有接觸到毒品的機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說,如果青少年染上毒癮,初期有哪些症狀,讓我們也來瞭解,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協助他們戒除。初期吸食毒品徵兆如下:
     
    1、易怒或有情緒化的行為,過分的要求隱私權。
    2、容易因為小事而衝突,迴避問題和眼神閃躲。
    3、目光呆滯、精神渙散、食慾差、日見消瘦、身上長出紅疹子,偶有自言自語、幻聽幻覺,或做出無意義的動作。
    4、學校課業突然變差、翹課、早出晚歸,對行蹤交代不清,結交來歷不明的朋友。
    5、金錢花費變大,有偷竊或借錢行為。
    6、發現身邊有吸食毒品的可疑器具。
     
    郭奕宏表示,從家庭教育做起,能有效避免孩童不當接觸藥品或造成濫用,若發現家中青少年吸毒時,應該帶青少年到指定的醫療院所或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積極的尋求協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方[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報導者 The Reporter)【用藥常人的告白1】成癮、脫癮、戒癮,是一條漫長的回家路: https://www.twreporter.org/a/asia-pacific-transnational-drug-trafficking-chain-interview-addict-ordinary-people-1
    [2](元氣網)「四大徵兆 食藥署教你留意親友是否染毒」: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1/5371053
    [3] (UDN)「大麻案增多 高檢發警訊」:https://udn.com/news/story/7315/5355456
    [4](自由時報)「美國新研究:吸食大麻產生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81561
    [5](Yahoo新聞)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https://tw.news.yahoo.com/%E5%AE%B6%E9%95%B7%E5%88%A5%E8%BC%95%E5%BF%BD-%E9%9D%92%E5%B0%91%E5%B9%B4%E5%90%B8%E6%AF%92-6%E5%BE%B5%E5%85%86-025020902.html

    ➤➤照片
    ∎[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指出,初期吸食毒品有六徵兆。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藥物濫用 #藥物濫用年輕化 #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藥署
     
    食用玩家-食藥署 / 食品藥物管理署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元氣網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自由時報 / Yahoo 新聞
     
    戒毒/毒品諮詢知識家 / 校園反毒宣導教育
    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CTBC Anti-Drug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反毒總動員
    健康無毒 反毒幸福 / 我會向毒品說不

  •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3-06 14:56:20

    210305TVBS 小宅經濟夯!少子化影響家庭支出 低總價小坪數好入手
    TVBS原影→https://youtu.be/tOJdLq3OIOg
    TVBS原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1473010

    高房價讓很多人覺得很憂心,不想買房又背負大筆貸款,加上少子化影響,近年來購屋型態大幅轉變,大坪數的房子越來越難賣,甚至出現不少認賠的情況,反觀小坪數,有著低總價的優勢,加上小家庭興起,不需要太大空間,讓這些小坪數的房型,越來越受歡迎,同時在家庭支出的分配上面,住宅需求預算減少,顯示大部分民眾在購屋的支出上面,花費越來越少。

    記者 藍于洺 / 攝影 葉俊宏 報導……↓

    超大空間視野又好,像這樣大坪數的豪宅建案,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夢想,但畢竟是豪宅,單坪價位高加上又大坪數,動輒七八千萬甚至破億的比比皆是,高總價也讓不少想買入售出的民眾,等待的時間更長了。

    房產銷售仲介業者陳泰源:「現在的趨勢本來就是少子化,甚至有很多頂客族(不生育),甚至有很多單身族群,所以其實現在房子在銷售的部份,都是以小宅為主,反而坪數越大的房間,確實在銷售期會比較拉長。」

    大豪宅難度高,價位是關鍵,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台北市中山區豪宅,2016年10樓戶交易,當時屋主賣掉已經持有四年1.24億的房產,但最後賣出的時候跌破億元,只有9800萬,賠售2600萬,而2017年也有6樓戶讓屋主賠售了1320萬,顯示買賣豪宅在現今當口,若急於脫手失去耐心恐怕難以回本。

    記者藍于洺:「這裡是位在台北市鬧區的房屋房型,可以看到整體坪數大概是將近17坪左右,但是這樣的房型其實越來越搶手,因為符合時下年輕人生活需求,也讓這樣的銷售案更好賣了。」

    小格局房型布置的美輪美奐,為了使空間感更大,採用挑高六米設計,以及大片落地窗,能讓小房型變得更寬敞,少子化影響以及為了價錢好入手,大豪宅打怪難度高,像這樣的低總價小坪數的房屋,越來越受歡迎。

    房產銷售仲介業者陳泰源:「家庭結構人口都越來越少,很多人就算他的預算,明明可以買豪宅明明可以買大坪數,但是他可能也會考量到說,居住的時候在這個期間,他要整理打掃房子這也是很辛苦的,漸漸的大坪數40坪以上大坪數,甚至是豪宅就會變成已經是獨立開來,另外一個不同的市場。」

    探究原因除了低總價之外,少子化是最大關鍵,大多數父母幫新婚兒女選購房產,但生育率降低,2020年出生人數16萬5,249人,比2019年減少1萬2,518人,今年一月更慘只有9601人,創下史上新低生得少,自然用不了這麼大空間,也讓小宅經濟越來越受歡迎。

    房產觀察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雖然說現在的資金豐沛,豪宅市場交易頻傳,不過這些中大坪數的住宅,它是屬於比較高端,市場需求性比較低,因此這時候如果有豪宅屋主,急著要出售的話,在這個時候就會面臨到,要認賠賣出的窘境。」

    購屋消費力減少反映在數據上,主計總處資料台灣家庭支出,第一醫療保健16%增加5.1個百分點,餐廳及旅館排第二12.8%,增加3.9個百分點,運輸交通及通訊第三,近20年增加0.6個百分點來到12.2%,減少最多的是食品及飲料,其次為休閒、文化與教育消費,住宅需求也少了1.7個百分點。

    房市分析專家徐佳馨:「現階段的高房價來說的話,確實是有很多的人,他可能會思考把這個購屋預算,相對撥得比較少一點,可能有一些必要的花費,他的比重可能比較高一些,比如說像是外食啦醫療啦,亦或者是說有一些休閒的一個部分,他可能會透過一些分配的方式,去達到一個生活平衡的目的。」

    豪宅固然豪華氣派,但現實面就是得付出大筆金額,也讓家庭支出型態轉變,小宅經濟成了時下新風潮。

    陳泰源youtube→https://youtu.be/iLlZmnd8M0Y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1/03/210305tvbs.html

  •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4 15:28:25

    210124民視+三立 逃離天龍國!台北淨遷出4.4萬人 脫北者一半比例為青壯年

    【民視】

    北市人口數 去年大減四萬多人 高房價成脫北主因 人口外流亮警訊
    民視原影→https://youtu.be/gjvdvVFBnaU
    民視原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123L09M1

    從2015年以來,台北市的戶籍人口數就年年往下掉,尤其去年更是大減4萬多人,蟬聯人口負成長最嚴重的縣市,房仲分析,台北市雖然薪資高,首善之都的房價卻也高居不下,是人口外流的主因。北市議員王鴻薇更提醒,這些「脫北者」中,青壯年人數就佔了一半以上,台北市府應該正視人口外流警訊。

    (民視新聞/林靜、嚴文謙 台北報導)

    從2015年開始,台北市的人口戶籍數年年往下掉,尤其是去年更是大減4萬多人,『脫北者』人數創下歷年最高。蟬聯人口「負成長」最嚴重縣市,不是別的地方,正是「天龍國」台北市!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說,「台北市這幾年出現一個人口淨流出,我們把它形容為是所謂的脫北者,我覺得更值得警惕的是,淨流出的人口裡面,很大一部分是所謂的青壯世代,去年的淨流出人口高達2萬8千人。」

    身為首善之都,卻留不住人。內政部統計,台北市去年的遷入總人數11萬7千多人,6都中排行第3,少於新北市的17萬3千6百人及台中市12萬多人。遷出總人數,卻高達16萬2002人,只微幅少於新北市,全年淨遷出數卻高達4萬4440人。專家分析,台北市湧現人口出走潮,最大因素,就是高房價和消費水平高。

    問問年輕人,最有感!民眾說,「買房想都不敢想,一定買不起啊,現在房價太高了。」還有民眾也表示,「房價超高,現在就租房子。」不管是租房還是住家裡,搬不出去理由都一樣,就是房子買不起。

    房仲陳泰源提到,「因為台北市的房價還是居高不下,再加上可能相對薪資上漲幅度,依舊是跟不上物價的上漲,現在有愈來愈多青壯年會覺得,用通勤的時間來換取居住的品質。」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表示,「這代表台北市留不住年輕人,這對台北市政府來說,過去尤其柯P市長很多年輕人支持他,可是為什麼他當市長這麼多年之後,年輕人反而不願意留在台北,這真的是值得深思跟檢討的議題。」

    「脫北者」一年比一年還要多,最後兩年任期,台北市長柯文哲要怎麼讓逃出天龍國的人數,不再年年飆升,成為最大難題。

    【三立】

    脫北者越來越多 台北淨遷出4.4萬人 新生兒減少人口負成長4.2萬人 全台人口減為2356萬人
    三立原影→https://youtu.be/cnGEoRiGKZA

    台灣生育率始終低迷,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出生人口只有16萬5千多人創下歷年新低,死亡人數則是17萬3千多人,首度超過出生人口。

    記者/許信欽、曾建勳 採訪報導……↓

    不只如此,內政部指出,因為疫情延燒造成外國人遷入人數大幅減少,社會增加減少了3萬3千多人,而台灣總人口在2020年戶籍總人口數為2356萬多人,較2019年減少了4.2萬人,正式進入負成長。

    人口負成長當然也會影響到經濟發展,但物價、房價卻不減反增,也導致台北市人口逐年減少。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台北市之所以人口連年外流,不外乎就是因為高房價的關係,大家會覺得用通勤的時間換取居住品質,這樣的邏輯大家越來越能接受。」

    台北市連續多年成為全國出走人數最高城市,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將戶籍遷出台北市的脫北者,超過了16萬多人,減去遷入的11萬多人,淨遷出人數高達了4萬4千多人,創下歷史新高。從人口遷徙數據也能看出社會發展變化。

    陳泰源youtube→https://youtu.be/QfbfOKaetL4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1/01/210124-44.html

  • 台灣出生人口2019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24 21:30:24

    思浩大談泰國廣東藉食人魔,處刑後醃製變教材,六十年後終火化安息!(大家真瘋Show 2020)


    根據泰國媒體《Bangkok Post》報導,細偉本名黃利輝,1921年在中國廣東汕頭出生,少年時曾參與二次世界大戰,19歲隻身前往泰國謀生,但他長期營養不良導致身材瘦弱,求職處處面壁,最後淪為搬運工,但仍被其他工人欺辱,最終細偉心靈扭曲,相信吃人肉才能強身,在1954年至1958年間,連續殺害6個兒童,且將心臟、大腦及肝臟挖出,燉成湯品喝下。

    細偉被捕後於1959年槍決伏法,年僅38歲,但他死後並未被准許下葬,泰國政府為警惕世人,將細偉的遺體內臟掏空、注射福馬林乾醃製成乾屍,放入玻璃櫃保存在曼谷詩利拉吉(Siriraj)醫院的法醫博物館作為教材,整整「罰站」超過60年,其故事還在2004年被改編為電影《食人狂魔》(The Man Eater)。

    不過,近年有證據指出當初的案件審判有瑕疵,細偉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兇手,雖然時至今日已無法替他除罪,但許多人認為從人權角度考量,應讓細偉入土為安,法醫博物館2019年將「食人魔」標籤從玻璃櫃取下,且有意將遺體發還家屬,但細偉的家人遲遲沒有來認領,最終院方與邦光中央監獄決議在本月23日替細偉舉辦火化儀式,讓他真正下葬得到安息。

    相關影片:
    1. 思浩大談美國博物館研究,極黑深海魚可吸收光線,可近乎完全隱形!(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3-oaxz9cgk)
    2. 思浩大談意大利出生率破十九世紀紀錄,過去一年淨係得42萬人出世!預計廿二世紀中國日本人口銳減一半!(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WP97L4f_0)
    3. 思浩大談台灣首位進軍荷里活名模孟廣美,首部電影就色誘李察基爾!試過被呃過億、直昇機墜機都唔死!(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mT-D-pHjI)



    #大家真瘋Show #2020 #泰國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