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日文化差異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日文化差異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臺南 TODA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日,搭配台南早晨的暖暖冬陽,🇯🇵日本留學生在充滿日式氛圍的府東創意森林園區裡有一場溫馨的見面會🥰🥰🥰 大家知道每年一月上旬的 #成人之日 是日本年輕人相當重要的日子嗎?就跟台南 #做16歲 習俗一樣,日本也有類似的成年儀式,滿20歲的年輕人會在「成人之日」穿正裝或和服出席👘,接受家人朋友的祝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Amber.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日本工作一天是怎麼過的?我在日本的工作是「房地產開發」商,負責規劃土地利用,我的一天上班行程是怎麼樣呢? 本集由丹麥手錶品牌「Nordgreen」贊助。 【Nordgreen七夕活動】 期間:2021/7/20-8/15 活動內容:https://bit.ly/3klKI9Q 從以上網址 購買對...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Jying Ch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37:05
#purrreads 笹沼俊暁《流轉的亞洲細語》 「從人類史規模來看,人類長久不具有以民族國家為前提的語言文化,但人類一直以來都享受由語言構成的種種文化。」 身為在台日本教授的作者,以繁體中文寫作,用文化脈絡戳破台日友好的鄉愿假象,是極具勇氣的。 為了對抗被過度約化的文化表...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Ikulaoshi佐藤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21 04:55:39
住在台灣有沒有壓力? 文化差異如何接受下去!? 我在台灣11年的心得 - 你覺得自己適合住在國外生活嗎? 如過你已經住在國外的話 妨礙到你的事情是什麼呢? - 那是你自己? 還是原因在外面? - 我住在台灣很久 有常常被台灣人問的事情 就是有沒有台灣不習慣的事情? 台日之間的文化差異會不會造成不習慣...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Elly日本Now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02:18:30
今天太充實,早上起床一個人拍拍秋季彩妝影片,下午出門跟新朋友見面,晚上則是跟過去職場的前輩,(不是我離職是他辭職了)一起聚餐,一天當成3天用😂😂😂 新朋友是,一樣有日本男友的綠肌肉寶拉(@muscle_paula ),我們聊了好多台日情侶的差異跟趣事,還有她來日本這幾天發現的日本跟台灣生活的不同。 ...
-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Amber.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07 20:45:00在日本工作一天是怎麼過的?我在日本的工作是「房地產開發」商,負責規劃土地利用,我的一天上班行程是怎麼樣呢?
本集由丹麥手錶品牌「Nordgreen」贊助。
【Nordgreen七夕活動】
期間:2021/7/20-8/15
活動內容:https://bit.ly/3klKI9Q
從以上網址 購買對錶贈送情侶錶帶與免費禮盒包裝。
即日起至8月15日,自由搭配喜愛的情侶對錶使用折扣「COUPLESTRAP」,即可獲得免費情侶錶帶+免費禮盒包裝,快去官網看看把
或者大家也可以使用我的折扣碼:NGAmber,獲得所有訂單85折優惠哦
-----------------------------------------------------------------------------------------
【關於Nordgreen】
Nordgreen是典型丹麥名稱,由'Nord'和'Green'組成。”Nord”是我們北歐身份的特質。我們不只努力捕捉北歐設計裡固有的極簡主義,同時也致力整合丹麥價值。“Green”體現了我們對環境的承若。Nordgreen的「回饋項目」帶著顧客一起為永續議題努力。
在北歐地區,大自然與其承受時間挑戰的能力有著緊密聯繫,對社會和環境擔負的責任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可持續發展是北歐的一種生活方式,創造出有效益且持久的解決措施,因為這些是值得去做的正確事情。
Nordgreen通過其“回饋項目”與北歐的價值觀相結合,以此來支持全球面臨的健康、教育和環境的挑戰。Nordgreen是一個結合,目的純粹、設計唯美、以及根深蒂固的回饋社會責任,于一體的北歐腕錶品牌。
-----------------------------------------------------------------------------------------
👇如何使用助詞增強日語寫作口說能力?|
連結:http://bit.ly/37vkDOE
👇2美金贊助我做出更好的內容|
https://www.buymeacoffee.com/amberl
▶️訂閱Amber取得日本&日文資訊:https://reurl.cc/GrrYOp
▶️語言學習系列
1.4個堅持學好語言的方法
https://youtu.be/f_zNVXtyEdU
2.日文都是漢字啊為何還要學?那些被我誤解過的日文漢字
https://youtu.be/zJszMy7GvN8
3.推薦的日文字典
https://youtu.be/srY2J9ioLzQ
4.日文發音技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4s7mcGEdY
5.日文口說練習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hhXEIbM_M&t=1s
▶️日本生活系列
1.這些日本職場禁忌要注意
https://youtu.be/CxfMERVKLck
2.社會新鮮人的薪水在東京夠活嗎?
https://youtu.be/rLJ-vRv-cKM
3.不去日本可以學好日文嗎?
https://youtu.be/pyRk9bgyfAQ
4.【2019年日本留學心得】日本獎學金申請、日本留學花費多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PqIcvAEn8&t=259s
5.日本留學後的出路?在日本唸書遇到什麼挫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3qfQ7XX7E
6.日本毛骨悚然經驗
https://youtu.be/UOeM9YVqn7I
--------------------------------------------------------------------------------------------
[關於Amber]
IG:https://www.instagram.com/amberlspace/
FB : Amber.L
設備:Lumix GX8, 25mm 1.7F, 14-140mm 3.5F, iPhone7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日,搭配台南早晨的暖暖冬陽,🇯🇵日本留學生在充滿日式氛圍的府東創意森林園區裡有一場溫馨的見面會🥰🥰🥰
大家知道每年一月上旬的 #成人之日 是日本年輕人相當重要的日子嗎?就跟台南 #做16歲 習俗一樣,日本也有類似的成年儀式,滿20歲的年輕人會在「成人之日」穿正裝或和服出席👘,接受家人朋友的祝福,慶祝自己正式成為大人🎊
但是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很多日本學生無法回去日本參加這場重要的儀式,或者回家與家人團圓了😢😢😢
身為台灣中與日本淵源最深、又是最受日本觀光客喜愛的城市💪,#台南市長黃偉哲 特地邀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的 #加藤英次所長 一起為無法返鄉過節的日本學生獻上溫暖關懷💕💕💕──除了要學生們相信台南的防疫、安心待在台南外,還驚喜送上台南市花 #蘭花 祝福他們成年,讓學生即使在異鄉仍被滿滿的祝福包圍。
當然,難得讓學生聚在一起,市府還特地安排 #台南通們 為他們解答關於在台南生活、就業的大小事。
包括 「前東京都練馬區議員、現任Mr.拉麵老闆」#野崎孝男、「日本第一位長期派駐在臺灣地方政府的公務員」#阿部真行、「在台南歷史最悠久的日系企業之一 」#台灣可果美董事長長田哲,以及「在台灣留學最後成為台南女婿」的 #實踐大學教授關口要,都到現場跟學生交流。
這些台南通對於在台南生活都有滿滿的心得與經驗,學生們紛紛提問,從 #留學生的未來出路、#台日的職場文化差異、#跨國婚姻 談到 #台南的獨特魅力,講者知無不言,學生也聽得意猶未盡。
希望這樣的上午,可以成為學生們在台南留學生涯中最溫暖且珍貴的回憶。也祝福他們經過今天的交流後找到未來的人生方向,或許有朝一日「#台南」二字不再是地名,而是擁有特殊意義的第二家鄉呢 ❤️❤️❤️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Iku老師/Ikulaosh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住在台灣有沒有壓力?
台日文化差異如何接受!?
我在台灣11年的心得
-
請問大家
你覺得自己適合住在國外生活嗎?
如過你已經住在國外的話
妨礙到你的事情是什麼呢?
-
那是你自己?
還是原因在外面?
-
我住在台灣很久
有常常被台灣人問的事情
就是有沒有台灣不習慣的事情?
台日之間的文化差異會不會造成不習慣?
被媒體採訪、大學演講
還有台灣朋友們也很喜歡問這個
我不知道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多少次了
大家很期待我要講不能適應的部分
-
其實我也想要回答大家的期待
但很可惜 想了很久也沒有想到
台灣造成我的壓力
讓我覺得天天不舒服的事情
-
再勉強想看看
台灣的交通意外?
隨便被丟的煙蒂?
不對,這個是要克服的現況
也不至於讓我造成壓力到不行
-
但我看過
住在台灣的日本朋友
住在日本的台灣朋友
有人是一直不停的抱怨!
自己創造無數的壓力
最後身體變不好
壓力多到純天然的抱怨製造器
-
不過也有人像我一樣
不管住在哪裡
沒有感到特別大的壓力
很自然的住下去
-
我認為這個是
不是那個國家的問題
是個人的思考模式有關係
壓力來自於每個人自己身上
每個人的處理系統中發生的
-
例如
在公園小朋友跑來跑去
有人覺得很可愛!
有人覺得吵死!
這個“感覺發生的地方”在哪裡?
對,“事情發生”的是在外面
但是“感覺發生”的地方在個人的頭腦
-
那麼怎麼樣的處理比較沒有壓力呢?
我這次介紹給大家
我覺得重要的3件事情
-
第一個:要知道原因來自於自己
我覺得討厭!日本人(台灣人)很奇怪!!!
你們都奇怪!你們的問題!
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會感到壓力!!
啊...難道是...
對,要知道
是自己處理系統發生的問題
這件事情知道的話就知道
一直抱怨外面的事情沒有用
-
第二個:離開
如果外面天天發生的事情
自己覺得不舒服!痛苦!無法忍受!
已經這麼嚴重的話
我覺得首先趕快離開掉比較好
不要一直在那裡痛苦下去
佛陀也早就說過了苦行沒有用不是嗎?
忍下去也沒有好事情發生
先離開,再想吧
這樣的時候一定會聽到
“你不懂啦!沒辦法啊!”的聲音
請問你有在想辦法嗎?
-
第三個:不一樣就是正常的
親愛的灰姑娘不要說
“為什麼你跟我不一樣!”
”為什麼你們不馬上了解我!“
”為什麼大家都不懂!“
“啊啊!只有我可憐!”
這些廢話
-
在國外你面對的是
在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歷史過來的人們
本來就是不一樣才對
你也根本不用這種時候感到壓力
你自己連在自己國家的鄰居都沒有了解
幹嘛希望其他國家的人
馬上都要了解你
-
最後
其實在國外,國內都一樣
遇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是應該的
這些事情看到的時候
我會覺得“喔,好有趣”
這樣享受掉不是比較好嗎?
-
我在台灣旅行的時候
很喜歡找我們好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這些文化差異
讓我更認識不同的台灣
#不一樣
#當然
#Iku老師的腦袋
#還有49篇
#就可以出書
#繼續加油
#有趣
#很喜歡寫文章
#頭腦
#歡迎分享
#你覺得呢
#加油加油
照片
昨天的影片看了嗎?
我坐台灣好行巴士去嘉義
遇到了很多跟我不同的台灣人
超級喜歡上了嘉義縣了
台日文化差異心得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