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日文化差異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日文化差異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日文化差異例子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秋日和風讀書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舊文分享 看到有同好在社團詢問,稱呼一個人「大哥」,除了「あにき」之外還有什麼說法。這就讓我想起了,可能是我多年受到日本文化薰陶的關係,我非常討厭別人叫我「帥哥」,我覺得這種稱呼有點輕浮而讓人感覺不舒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不代表社會上的一般看法。 然後,我的職業病又犯了,又雞婆的想多說兩...
台日文化差異例子 在 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秋日和風讀書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文分享<稱謂問題>
看到有同好在社團詢問,稱呼一個人「大哥」,除了「あにき」之外還有什麼說法。這就讓我想起了,可能是我多年受到日本文化薰陶的關係,我非常討厭別人叫我「帥哥」,我覺得這種稱呼有點輕浮而讓人感覺不舒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不代表社會上的一般看法。
然後,我的職業病又犯了,又雞婆的想多說兩句。
有時候,問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當然,也許是出於對日台(日華)之間文化差異的不理解,這點無可厚非也無須苛責。但背景如果不說明一下,終究還是不曉得問題出在哪裡。像是「稱謂」的用法,在社會上是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跟每個社會文化的約定俗成,有很深的連結。學習外語時下意識地用自身的文化經歷去套用在外語學習上,這是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
譬如,對親戚或家人打招呼時,我們通常會把「稱謂」(稱呼)掛在嘴上。到舅舅家去拜訪時,進門看見舅舅要打招呼,一定會開口說「舅舅」,這一聲「舅舅」不但確定了彼此之間的親屬關係,也是華人的一種既有的打招呼方式。但是對比日本社會的這種場合,一般是不會用「おじさん」來打招呼的,除非是舅舅沒看到我,才會用「おじさん」來呼喊舅舅引起他注意,而如果跟舅舅已經面對面,通常就只會說「こんにちは」,而不會再加上「おじさん」。
推衍到外人也是,我們在路上向他人問路,首先都會用稱謂當做發語詞,最常用的就是「先生」、「小姐」,再來有可能是「這位大哥」、「阿伯」、「阿桑」等等。但日文頂多就是用個「すみません」,而不會再特別加上稱謂,更別說如果你口稱「おじさん」、「おばさん」,我想即使是小孩也會招人白眼的吧。並且在學校當中也是如此,我們都是「校長好」、「老師好」、「同學們好」,一定要加上稱謂來確認彼此身分再「問好」,而日本則是看場合,不一定要加上稱謂。
當然,在日本向人打招呼是否加上稱謂這個問題,要做過調查才能清楚明白,但就我的體驗而言,一般是不加稱謂的情況比較多,而且通常也是不加稱謂會比較自然。而反觀中文,正式的打招呼方式是必定要加上稱謂,這也許有例外,但是一般社會上的認知是加上稱謂的打招呼方式是被視為有教養、有禮貌的。
至於「哥哥」的稱謂,在日文當中一般最正式的說法是「お兄さん」(尊稱)跟「兄(あに)」(謙稱),再來有可能是「にいさん」、「おにいちゃん」、「あんちゃん」、「あにき」、「にいに」等等按照年齡、地域或家庭習慣而有不同的暱稱。但這些稱呼都是對內的,對外不會使用。所以我們在外面問路時會說的「大哥,請問一下」,如果翻成日文,大概就只能用「すみません」一詞來表現。如果說使用「あにき、ちょっと聞きます」來問路,恐怕大多數聽到的日本人都會臉上一陣錯愕。而日本除了黑道之外,應該是沒有人會稱呼不認識的人為「あにき」的吧。另外,如果是小混混,也許會用「おい、そこのにいちゃんよ」(喂,那邊的小哥啊)來叫喚他人,但這些都是不良的例子,無法應用在正常的日文對話當中。
當然,以上的看法純粹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很多地方都有漏洞而不甚嚴謹,而各位就只要當做是茶餘飯後的閒談看看就好。
台日文化差異例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社論
萊豬來了,蔡政府的執政神話也破滅了
蔡政府執意開放萊豬,蘇內閣為壓制反對意見無所不用其極,謊騙人民、惡意攻訐在野黨,還把國家機器推向無辜商家,強迫他們為政策背書。「萊豬之亂」已演成「萊豬恐怖」。府院倒行逆施,意圖割讓食安與農業市場以換取貿易談判門票;但民眾看出「吃萊豬走向世界」的雄偉國策禁不起現實檢驗,對蔡蘇體制惡感日深。沒想到,史上最高民意的執政神話,會這樣被萊豬壓垮。
蔡總統初就任時,宣示積極參與多邊和雙邊經貿談判,藉擴大參與區域連結,擺脫對中國依賴。但檢視開放萊豬的黑箱決策與倉促行事,可知她勾勒的國家生存路線徒有紙上目標,卻缺乏實踐策略。在中國主導的RCEP簽署前夕,蔡英文錯押川普連任與美中衝突,因而直接移植日本經驗開放萊豬入台,向美獻地輸誠,以為可推動台美BTA。由於無視社會食安疑慮及產業衝擊,導致民怨沸騰,也暴露蔡政府對外政策充滿投機性格,缺乏自主性與周旋能力。
民意反萊豬,主因在食安風險。蔡總統聲稱開放是讓市場多一種選擇,會參考鄰近發展程度相當、飲食習慣接近國家之作法,所指就是日本。綜觀二○○四年日本開放美豬經驗,包括「容許進口,國產禁止」,並成立獨立的「食安委員會」,就民眾飲食習慣提出實驗數據釋疑。台灣抄襲日本的內外有別,但農委會提出的風險報告總共僅三百多字。
農委會強調,我國配套措施都比照日本,除產地標示查核,也有國產豬識別標章。表面上看,似將市場差異化,讓人民有所選擇;但台日豬肉文化近而不同,日本模式不足以化解國人憂慮。日本食用的豬內臟,以舌、腸、橫隔膜為大宗;台灣則不只全豬食用,還大量混用不同產地豬肉的加工食品。真正與我習慣近似的,是中國大陸及部分歐洲國家,但他們都未開放萊豬。換言之,蔡政府所謂「多一選擇」,缺乏食安論證,等於沒選擇。
除了漠視食安,政府對年產值七百億的養豬產業更是漫不經心。日本開放美豬十五年,其本土豬節節敗退,市占率掉到僅剩四成八,養豬戶則由八千多戶減為四千多戶。這樣的衝擊,豈能說不大?但閣揆蘇貞昌在立院報告,卻拿日本十五年前的數字,推論開放對市場影響甚微,粉飾太平。蔡政府只知介入養豬協會選舉固樁,眼中卻無豬農生路的長遠計議。
從日本在TPP與美日貿易協定的經驗看,日本面對美國壓力一再開放市場,甚至替川普吃下中國拒買的玉米,雖犧牲農業,仍無法換取汽車等產業的利益。即使政府提供補償,也無法扭轉農業衰退以及對社會安定、人民健康的影響。相對的例子是泰國。川普對大陸發動貿易戰,美豬被陸方加徵關稅,華府也開始要求泰國開放美豬。泰國政府憂心低價萊豬衝垮市場,堅拒美豬入市,即使美方取消其八億多美元商品的優惠關稅,也不投降。可議的是,其他國家都為開放與否與美國糾纏談判,而台灣尚未上談判桌就自行退讓;如此,民眾如何相信政府堅守國家利益?
主政者常說,台灣處境特殊,需要爭取國際支持。但台灣並非苦無機會走進國際社會,加入世貿與APEC便是例證,其成敗關鍵在於領導者是否選對道路。事實上,美國政黨輪替,時空環境又不同了,地緣政治正在「重設」,大國將重回多邊合作的舞台。蔡政府要如此無條件地吃萊豬、吞核食、買軍火,不斷鼓吹仇中敵對,真能換得美日奉送貿易談判的門票?
台日文化差異例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命名」是人類用語言認識世界萬物,進而將之分類的重要方式。 人類學家或是語言學家進入田野之後,往往就從理解該社會對於人物與事物的命名開始他的研究工作。
這篇來自【換日線】的文章,帶我們看到日本企業在公司或是產品命名上的偏好,除了好奇背後的原因,也讓我們進一步深思在命名的審美上台日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又是從何而來?
---------------------
記得是在 2007 年時,離開了第一份工作,到東京去散心,順便找找過去曾經打交道過的日本客戶。漫步在東京時 ,特別去了 2005 年時剛開幕的新購物中心──表參道 Hills。還記得當時對於裡面連貫所有樓層的寬廣傾斜式走道頗為驚豔,不但顧慮到了整個空間的開放與連貫感,在功能性上,即使是輪椅使用者,也可以輕鬆地在裡面移動;心中也不禁對於日本人的貼心設計頗為折服。
不過這樣的正面印象,到了購物中心的地下層就大打了折扣。當時地下層正在展示一輛日產新車,是日本市場獨有的「輕型自動車」(K-Car),排氣量為 660 CC 的小車,外型四方,看起來很可愛,配備也走簡便俐落可愛風,看得出來是為了爭取女性客群。這一切都很完美,直到我看到車子的名字,讓我不禁大笑出來為止。這輛可愛小車叫做 Moco。喔,請不要誤會,moco 聽起來真的很可愛,只不過在西班牙文裡,moco 是鼻涕、鼻屎的意思。
我們常認為日本因為對西方文化接受較早,因此也比台灣來得國際化;比起台灣來說,總是跟得上國際流行,甚至能夠創造新風潮。1950 至 80 年代的台灣紡織業者,常會到日本觀察新時尚,也喜歡購買日本的流行布料回台製作服飾。即使那時像筆者父親這樣的業者就已經發現台灣時尚流行速度比日本還快、日本布料通常對氣候多變的台灣來說過於厚重等幾個問題。
但是在另一方面,日本卻又似乎對外國語言文化不甚理解,或是不想了解。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人對於詭異外國名字的熱愛。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2572?utm_campaign=fb_crossing-social-daily_repost&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_crossing&fbclid=IwAR1hFs0oSVlNv3zz7VTTW5TzFYD_NnMy3seA_9WP7xFOG6K5q4ukdraLu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