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品種繁多的糕點,有些吃過,有些不曾聽過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歷史上最早的點心應該是茶食。
先秦時期,民間用茶葉原汁煮羹為食。漢晉的茶食略有變化,文人喜歡在茶湯放點佐料調味。唐宋時期,百姓以茶為媒介,開始製作各色食品。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食成為點心的一部分。
此外,東晉干寶...
古代品種繁多的糕點,有些吃過,有些不曾聽過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歷史上最早的點心應該是茶食。
先秦時期,民間用茶葉原汁煮羹為食。漢晉的茶食略有變化,文人喜歡在茶湯放點佐料調味。唐宋時期,百姓以茶為媒介,開始製作各色食品。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食成為點心的一部分。
此外,東晉干寶在《搜神記》中,出現了小食一詞,這詞原意是指早餐,後來有了點心的意思。南宋文人吳曾撰寫的《能改齋漫錄》中,認為「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說明從唐朝開始有「點心」這個詞了。
伴隨著茶食和小食的融入,中式點心品種多樣,口味豐富。按種類分,點心分為包、餃、糕、團、卷、餅、酥等,在古代,特色的飯、粥、面等主食,也是屬於點心的範疇。從外形上看,點心有幾何、象形和自然三種形態。在口味上,點心偏重於咸、鮮、甜等味道,有些點心復合了幾種味道。
豚皮餅
北魏賈思勰編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一種的麵食。「湯溲粉,令如薄粥。大鐺中煮湯,以小勺子挹粉,著銅缽內,頓缽著沸湯中,以指急旋缽,令粉悉著缽中四畔。餅既成,仍挹缽傾餅著湯中,煮熟。令漉出,著冷水中。酷似豚皮。澆麻酪,任意,滑而且美。」餅的口感韌性十足,與豬皮類似,因此得名「豚皮餅」。
巨勝奴
燒尾宴是盛唐上流社會流行的宴會,共有五十八道,包括冷菜、熱炒、燒烤、湯羹、甜品、面點等品種。巨勝奴是其中的一道點心。北宋學者陶谷認為巨勝奴是「酥蜜寒具」,意思是用酥蜜製成的寒食節特色食品。
巨勝奴的名字,很霸氣,也很神秘。《神農本草經》記載:「胡麻一名巨勝。」原來巨勝是芝麻的代稱。奴,和小麥有關。唐朝人把小麥的黑色衍生物叫做麥奴。《本草拾遺》記載:「(麥奴)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對寒具有了明確定義:「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油煎食之。」由此可以推斷,寒具是油炸食品。巨勝奴是用黑芝麻混合奶酪做成環釧狀的小面點,油炸之後,淋上蜂蜜即成。簡單來說,它就是如今常見的蜂蜜小麻花。
酥黃獨
南宋詞人林洪同樣也是個吃貨,他的《山家清供》記錄了一種點心:「雪夜芋正熟,有仇子曰從簡載酒來,扣門,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數法,獨酥黃獨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醬拖面,煎之且白侈為甚妙。詩云:雪翻夜缽裁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把香榧和杏仁碎用鹽醬調味,拌入粉漿,用熟芋頭片拖面油炸,炸熟食用。油炸的焦香,配合濃郁的醬香,口味豐富,欲罷不能。焦脆的外殼,包裹著軟糯的熟芋,層次分明,美味可口。南宋人給這道點心形象地取名為「酥黃獨」。
古剌赤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是元朝無名氏編撰的家庭日用百科全書。這本書記載:「雞清、豆粉、酪攪勻,攤煎餅。一層白糖末、松仁、胡桃仁,一層餅。如此三四層。上用回回豆油調蜜澆食之。」 這是古代面點古剌赤的做法。
古剌赤的做法是用雞清、豆粉和奶酪調成糊狀,攤成餅狀,再以白糖、松仁和胡桃仁作為第二層,如此層疊三四層,最後用回回豆油或酥油澆汁。回回豆原產裡海,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南方地區多有種植,民間將回回豆列入了食譜,用來製作粉絲、涼粉、面條、豆餡等。其實,回回豆有個很洋氣的名字,它叫鷹嘴豆。
翠縷面
還有一種麵食,也記錄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這種面「采槐葉嫩者,研自然汁,依常法搜和,扞切極細,滾湯下。候熟過水供,汁葷素任意,加蘑尤妙,味甘色翠。」面的特殊之處在於,麵糰加入了槐葉汁,和勻之後,搟平切條,面條極細,色澤翠綠,賞心悅目,這道面因此叫做翠縷面。
唐朝時,就出現了翠縷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槐葉「味甘性平」,對於邪氣、難產、尿血、便血、痔瘡等病症,有不錯的療效。
帶骨鮑螺
明朝有一種點心,被當時的文人譽為「天下至味」。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蘇州當地有人把乳酪與蔗糖霜一起和面,「熬之濾之漉之掇之印之,為帶骨鮑螺,天下稱為至味。」這種點心的關鍵原料是乳酪,將其與蜂蜜、蔗糖拌勻,凝結之後,擠在盤子上,邊擠邊轉,形成底圓上尖、紋理清晰的小點心。由於當時製作乳酪的人很少,加上帶骨鮑螺入口即化,味道鮮美,深得吃貨歡心。說實在的,帶骨鮑螺和現在的酥皮奶酪十分類似。
水粉湯圓
若論文人吃貨,清朝文學家袁枚堪稱資深美食家。他的《隨園食單》收錄了326道不同菜餚飯點。有一道「水粉湯圓」的做法十分特別。水粉湯圓的重點在於水粉。把糯米浸水24小時,帶水磨粉,經過去渣和曬乾處理,得到細膩的糯米粉。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糯米粉,就是常見的水磨粉。用它包裹松仁、核桃、白糖、豬油、豬肉等不同餡料,包成湯圓,滑爽彈牙,咸甜適中,著實好吃。不得不說,袁枚就是吃貨中的戰鬥機。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糕點 #點心 #茶點 #豚皮餅 #酥黃獨 #古剌赤 #翠縷面 #帶骨鮑螺 #水粉湯圓
古代糕點食譜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代品種繁多的糕點,有些吃過,有些不曾聽過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今天吃什麼?是中國人每天必須經歷的靈魂拷問,這是對美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只要在吃貨面前,擺上一盤可口的點心,這個問題很快就能迎刃而解了。要想撥撩吃貨的心,就得抓住他們的胃,點心恰好做到了這一點。
歷史上最早的點心應該是茶食。
先秦時期,民間用茶葉原汁煮羹為食。漢晉的茶食略有變化,文人喜歡在茶湯放點佐料調味。唐宋時期,百姓以茶為媒介,開始製作各色食品。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食成為點心的一部分。
此外,東晉干寶在《搜神記》中,出現了小食一詞,這詞原意是指早餐,後來有了點心的意思。南宋文人吳曾撰寫的《能改齋漫錄》中,認為「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說明從唐朝開始有「點心」這個詞了。
伴隨著茶食和小食的融入,中式點心品種多樣,口味豐富。按種類分,點心分為包、餃、糕、團、卷、餅、酥等,在古代,特色的飯、粥、面等主食,也是屬於點心的範疇。從外形上看,點心有幾何、象形和自然三種形態。在口味上,點心偏重於咸、鮮、甜等味道,有些點心復合了幾種味道。
豚皮餅
北魏賈思勰編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一種的麵食。「湯溲粉,令如薄粥。大鐺中煮湯,以小勺子挹粉,著銅缽內,頓缽著沸湯中,以指急旋缽,令粉悉著缽中四畔。餅既成,仍挹缽傾餅著湯中,煮熟。令漉出,著冷水中。酷似豚皮。澆麻酪,任意,滑而且美。」
具體做法是開水和米粉,調成粥狀米漿。燒開一鍋水,把米漿舀入漂在開水上的銅盤內,銅盤快速旋轉,米漿貼滿銅盤後,餅燙熟後,倒入開水,煮熟撈出,放進冷水。餅的口感韌性十足,與豬皮類似,因此得名「豚皮餅」。
巨勝奴
燒尾宴是盛唐上流社會流行的宴會,共有五十八道,包括冷菜、熱炒、燒烤、湯羹、甜品、面點等品種。巨勝奴是其中的一道點心。北宋學者陶谷認為巨勝奴是「酥蜜寒具」,意思是用酥蜜製成的寒食節特色食品。
巨勝奴的名字,很霸氣,也很神秘。《神農本草經》記載:「胡麻一名巨勝。」原來巨勝是芝麻的代稱。奴,和小麥有關。唐朝人把小麥的黑色衍生物叫做麥奴。《本草拾遺》記載:「(麥奴)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對寒具有了明確定義:「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油煎食之。」由此可以推斷,寒具是油炸食品。巨勝奴是用黑芝麻混合奶酪做成環釧狀的小面點,油炸之後,淋上蜂蜜即成。簡單來說,它就是如今常見的蜂蜜小麻花。
酥黃獨
南宋詞人林洪同樣也是個吃貨,他的《山家清供》記錄了一種點心:「雪夜芋正熟,有仇子曰從簡載酒來,扣門,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數法,獨酥黃獨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醬拖面,煎之且白侈為甚妙。詩云:雪翻夜缽裁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把香榧和杏仁碎用鹽醬調味,拌入粉漿,用熟芋頭片拖面油炸,炸熟食用。油炸的焦香,配合濃郁的醬香,口味豐富,欲罷不能。焦脆的外殼,包裹著軟糯的熟芋,層次分明,美味可口。南宋人給這道點心形象地取名為「酥黃獨」。
古剌赤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是元朝無名氏編撰的家庭日用百科全書。這本書記載:「雞清、豆粉、酪攪勻,攤煎餅。一層白糖末、松仁、胡桃仁,一層餅。如此三四層。上用回回豆油調蜜澆食之。」 這是古代面點古剌赤的做法。
古剌赤的做法是用雞清、豆粉和奶酪調成糊狀,攤成餅狀,再以白糖、松仁和胡桃仁作為第二層,如此層疊三四層,最後用回回豆油或酥油澆汁。回回豆原產裡海,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南方地區多有種植,民間將回回豆列入了食譜,用來製作粉絲、涼粉、面條、豆餡等。其實,回回豆有個很洋氣的名字,它叫鷹嘴豆。
翠縷面
還有一種麵食,也記錄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這種面「采槐葉嫩者,研自然汁,依常法搜和,扞切極細,滾湯下。候熟過水供,汁葷素任意,加蘑尤妙,味甘色翠。」面的特殊之處在於,麵糰加入了槐葉汁,和勻之後,搟平切條,面條極細,色澤翠綠,賞心悅目,這道面因此叫做翠縷面。
唐朝時,就出現了翠縷面。詩人杜甫有詩專門讚歎翠縷面,詩曰:「輕輕高槐葉,採集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碧鮮俱照著,經齒冷於雪,君王納晚涼,此味亦時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槐葉「味甘性平」,對於邪氣、難產、尿血、便血、痔瘡等病症,有不錯的療效。
帶骨鮑螺
明朝有一種點心,被當時的文人譽為「天下至味」。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蘇州當地有人把乳酪與蔗糖霜一起和面,「熬之濾之漉之掇之印之,為帶骨鮑螺,天下稱為至味。」這種點心的關鍵原料是乳酪,將其與蜂蜜、蔗糖拌勻,凝結之後,擠在盤子上,邊擠邊轉,形成底圓上尖、紋理清晰的小點心。由於當時製作乳酪的人很少,加上帶骨鮑螺入口即化,味道鮮美,深得吃貨歡心。說實在的,帶骨鮑螺和現在的酥皮奶酪十分類似。
小說《金瓶梅》中,李瓶兒會做帶骨鮑螺,溫秀才品評道:「出於西域,非人間可有。沃肺融心,實上方之佳味。」應伯爵形象地描述:「上頭紋溜就像螺螄兒一般,粉紅、純白兩樣兒。」李瓶兒死後,西門慶也沒了這口福。當他再次看到帶骨鮑螺,睹物思人,徒增傷感。
水粉湯圓
若論文人吃貨,清朝文學家袁枚堪稱資深美食家。他的《隨園食單》收錄了326道不同菜餚飯點。有一道「水粉湯圓」的做法十分特別。「用水粉和作湯圓,滑膩異常,中用松仁、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作餡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帶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細粉曬乾用。」
水粉湯圓的重點在於水粉。把糯米浸水24小時,帶水磨粉,經過去渣和曬乾處理,得到細膩的糯米粉。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糯米粉,就是常見的水磨粉。用它包裹松仁、核桃、白糖、豬油、豬肉等不同餡料,包成湯圓,滑爽彈牙,咸甜適中,著實好吃。不得不說,袁枚就是吃貨中的戰鬥機。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糕點 #點心 #茶點 #豚皮餅 #酥黃獨 #古剌赤 #翠縷面 #帶骨鮑螺 #水粉湯圓
古代糕點食譜 在 吱滋老師的臭臉烘焙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書推薦+直播分享活動❤
這幾年往來新加坡 馬來西亞,嚐了不少南洋的傳統點心,無論是馬蹄酥還是香餅,又或是娘惹糕,其實都跟台灣的傳統糕點,有點那麼相似,deja vu,用法文來形容更為貼切。
從十九歲老闆教我怎麼包蛋黃酥以來,中式糕餅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穀研所進修之後,也把學校所學的餡料,簡易成家庭容易的製法,讓大家明白所食用的傳統點心,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得之不易,要做得好,其實要懂得東西不輸給法式點心。
曾經在社團中閱讀過風雨老師的文章,對於風雨老師累積多年的實作經驗分享,印象深刻。這次接到出版社邀請寫讀書心得,萬分驚訝,畢竟風雨老師是糕點界的老前輩,而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很多。
翻開「懷舊糕餅4」這本書,一開始是熟悉的油酥皮類點心。記得從前總有人告訴我在台中賣餅是一件很大膽的事,畢竟台中有那麼多的百年老店,說台中跟豐原(特別是豐原)是台式糕餅的源頭都不誇張。
三代富才懂吃食,所以越是精緻的糕餅,就越會在百年前的經濟中心出現,例如鹿港玉珍齋的鳳眼糕(港口),台中豐原的綠豆椪(木材集散中心)。但更多的是,出現在大廟附近的各種不複雜的小點心,從前的廟除了是信仰的中心,也是人民的娛樂中心,布袋戲歌仔戲、說書的、榕樹下面下棋的、各類市集,吃的用的,都會集中在川流不息的大廟附近。享受娛樂總也會手上拿點吃的,鹿港的牛舌餅、北港的花生糖、新港的新港飴,還有各種芝麻糕花生糕等茶餅茶糕,都連結著幾百年來台灣庶民生活的記憶,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吃得越來越精緻,有些古早的點心逐漸為人淡忘。
感謝風雨老師將其過去50年所記錄的配方集結成書,有些糕點甚至是我沒有見過的,隨著閱讀食譜得已見到很多不曾見的古早味點心的風味,也構築起過去在物資不豐富的年代,廚師們所能運用的食材及製作流程的想像。
書中的第一篇章是油酥皮類的餅,老婆餅、牛舌餅盡入其中;而第二章是酥點,用煎跟烙的方法製成;而第三章是蒸糕及炸糕,例如大家愛吃的黑芝麻糕,蘿蔔糕等。第四章是茶點,因為是配茶的茶點,可以看出特別講究造型,以顯風雅,格外有趣。第五章老師收錄了一些其他造型的點心,也教大家如何製作蜜紅豆,以及煉乳,相信對一般讀者相當實用。而最後一章收錄的,是各種口味的雙糕潤,老師在書中註解,吃雙糕潤,是「雙雙對對、糕糕在上、潤潤口口、萬年富貴」,這傳統的四句聯讓我會心一笑,足見吃糕點,在古代是如何珍貴的事。
原本要請出版社邀請老師與我一同直播製作傳統糕點,跟大家分享一些製作上的小訣竅。只是風雨老師近期無法北上,因此在風雨老師的授權下,我會在十月十二日早上十點半,直播製作書中的其中一款雙糕潤,並有贈書抽獎活動。
所謂的傳承是傳承給真正想要延續這個技藝的人,感謝風雨老師大方分享不藏私,以及延續傳統糕點的心意。
👍直播公告👍
❤直播時間:10/12早上十點半
❤❤直播內容:懷舊糕餅4 芋頭雙糕潤
❤❤❤贈書活動:轉貼本文請於下方留言「一起來做懷舊糕餅」並tag兩個也喜歡古早味糕餅的好朋友,就有機會抽中 風雨的古早味 最新新書《懷舊糕餅4》。
#風雨的古早味
#懷舊糕餅4:牛舌餅、老婆餅、脆皮流沙球、古早味蛋糕的回憶點心
#橘子文化
古代糕點食譜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認真吃 中山區] Georgia Tsao Cafe:談楓糖肉桂捲的楓糖
中山站大概是我算是全制霸的行政區,就來慢慢地從咖啡店開始系列化。這家Georgia Tsao如果是常逛大夜市的女孩們應該會知道,他是一間極為有特色的服飾店,帶有點仿舊復古的流行感。後來,他們搬家了,到台北中山站赤峰街附近的小巷子裡,看起來一樣是服飾店,那天好奇地往店內深處步去,發現他居然隱藏了一間咖啡店Georgia Tsao Cafe在裏頭空間的死角。
咖啡空間延續服飾設計甜美古典的old fashion,大理石桌面的花紋暈染著人文氣息,連透明的水杯都像是蕭邦的《小狗圓舞曲》那樣單純可愛,漂亮的、有氣質的服務生女孩遞上一本書,藍色硬殼書皮燙著金色英文書名,等等!給我書幹嘛?原來這是菜單阿,翻過好幾頁的關於愛情城市的小說敘事,才看見咖啡與點心的文字寫在某頁,這設計簡單卻用心有趣。
銀色的餐盤上頭擺著我點的黑咖啡與楓糖肉桂捲,這餐飾設計還真是十九世紀末簡約的古典風格,肉桂捲的糖霜做得非常好,雪白細緻,厚厚地抹上一層,煞是好看。至於楓糖(話題轉很硬XD),我很愛楓糖,它的香氣很特別,香甜中帶有一種神祕的草本芳香。考察了楓糖,特別極了,與一般砂糖文化意涵絕對不同。
你知道為甚麼楓葉是加拿大的象徵嗎?答案是楓糖,楓樹的汁液自遠古以來都是加拿大人的糖。古代的加拿大人已經可以用楓糖漿做出各種蛋糕、甜食、果凍、果醬、可利酒等等,美洲英語系的民族稱之為「黃金糖漿」。楓糖漿是從原住民的飲食中學來的,以提供早期侵略美洲的歐洲人唯一的甜味來源,今日則是讓魁北克菜有獨到特色的秘密武器
糖楓生長於北美東部,尤其是魁北克地區,每逢春季將樹幹切口以收集樹汁,然後反覆熬煮而得濃稠的糖漿。魁北克的每一個嬤嬤都會用楓糖來做餐點,尤其是一些蛋糕點心,就是麵包捲之類。楓糖本身帶有美洲的殖民歷史,歐洲白人佔領北美的掠奪象徵,但是,楓糖同時也是多元民族的符號。在Food in Colonial and Federal America(Oliver, 2005)就講到,楓糖與玉米粉進入倒食譜的文字裡,是美洲地區黑色的殖民史,但最後卻也是多元文化的象徵。
結論是,這間店知道的人很少,如果你在中山站找不到可以坐下來休息發呆的地方,這是一個沒有人知道得隱藏版咖啡館,是「完美的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