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厭食症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厭食症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厭食症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厭食症心理學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無法控制的大吃特吃: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

厭食症心理學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39:55

無法控制的大吃特吃: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

厭食症心理學 在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33:49

關於培養自信的那些方式☺️(文長長的) 最近在CH常常圍繞著主題是,我好沒自信,為什麼大家不喜歡我,怎麼樣培養自信等等⋯ 昨天有網友跟我們分享,很多建立起自信的方式,我靜靜的聆聽,沒有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因為我在想,經歷過超沒自信與低潮到我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自信? 人生最低潮的時刻,那時...

厭食症心理學 在 精神科與身心療癒筆記本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37:15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請問平常有什麼慢性疾病?」醫師詢問病人 「心臟病。」 「好的。」 「腸胃疾病。」 「還有嗎?」 經過了幾十秒的沉默後 「精神疾病。」 咦,你有突然覺得拗口嗎? 為什麼我們脫口說出精神疾病這四個字的時候,好像都會有阻礙?而回答出其他慢性疾病的時候,似乎沒有這樣的情形?...

  • 厭食症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3 11:43:31
    有 42 人按讚

    無法控制的大吃特吃: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

    然而嚴重的情緒性進食,或幾近暴食的情形,但又不像暴食症狀中會讓自己催吐,則可以評估是不是「嗜食症」。

    根據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談到的嗜食症有以下幾點:
    A.重複出現暴食發作,在一段時間內(例如兩個小時),吃下遠大於多數人在類似時間和狀況下能吃的食物量,並且在該時段內對吃東西有失控的感覺(例如覺得自己無法停止或控制吃的食 物和量)。 
B.以下五項符合三項以上:吃的比平常快;一直吃到肚子脹的很不舒服;就算不餓也會吃下大 量食物;躲起來吃以免被看見;暴食後伴隨著自我厭惡感、憂鬱、羞愧的情緒。 
C.暴食行為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壓力很大。 
D.暴食頻率每週至少一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 
E.不會出現催吐、吃瀉藥、節食等補償性行為,不適用暴食症或厭食症。

    在我的實務案例中,我發現這現象出現在女性身上的比例遠高於男性,而通常在談及家庭關係某特定狀態時,即時案主沒有主動跟我談「飲食」的困擾,我也會在詢問之下,容易出現飲食問題的描述。

    而他們的生活環境,與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夾縫裡求生存」的感受,也就是生活中出現強烈窒息與壓制的感受,包括有可能是夾在父母兩顆意見不合的大石頭中間,覺得自己難以選邊站;有可能是生活中各種決定都被剝奪與侵佔。簡單來說,是一種空間被入侵的感受,包括物理與心理空間。

    飲食問題往往跳脫不出對「控制感」的渴求,雖然在飲食問題中感覺失控,但卻在飲食過程獲得控制的爽感,以及撐爆肚皮的「擴張感」,相對於生活中很多無法控制與被壓制的情境,基本上大吃大喝就是最快紓解的方法了。

    而常見的成年女性案例,他們在生活中都容易被當「孩子」般養育或照顧,經常感覺父母對自己「虎視眈眈」,是不是哪裡又沒做好,是不是又被過度關懷,讓他們感覺生活缺乏隱私,也缺乏自主感,但是對關係的恐懼又讓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表達真實的心情會引來更多責難與衝突,因此他們選擇壓抑和息事寧人,卻在狹宰的山縫裡匍匐前進,所以,他們也往往有一種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展比其他人都更為緩慢的感受。

    如何幫忙自己走出飲食的問題,需要能建立起心理界限,也要能自信地表達自我,好好體認自己的存在與「我是誰」,理解對關係的恐懼,為自己破除種種害怕,才不會活在被決定的人生中。

    Reference:
    原文網址: 是真的餓or壓力大?一張圖教你分辨 4招減少「情緒性進食」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飲食障礙症簡介與其合併的身體症狀。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5(5),135-143。

  • 厭食症心理學 在 台北 . 故事說占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7 12:10:22
    有 52 人按讚

    學占星的朋友,特別是涉入現代占星,在一段時期常常會卡在行星的優勢與失利這個部分產生了自我判斷上的困擾。

    甚至受到法則的影響,認為自己的行星失利、弱勢將自己的無能為力歸咎於這顆行星造成個人在這個部分的失敗。

    我想這是個嚴重的誤解。

    我們尊重過去的人的智慧,對於行星占星的運用以及解釋,但是時空背景時代的改變之下很多過去不知道的、沒有發現的事情在近代中一一浮現。

    從第一顆天王星在 1781年被發現開始,接著1846年的海王星、到 二十世紀 1930年冥王星的被發現, 人類開始重視心理學領域, 開始發展探討人的心理活動。陸陸續續發現我們發現在性格上各種不同的症狀,不是異類、不是精神病,而是心理「症狀」。
    之後我們開始關心人的內在情緒活動以及環境對人所造成的影響,而後發現了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過食症、厭食症、自閉症、過動症、我們姑且不論這是先天還是後天所形成的,但是這在過去可能都要歸類在12宮,被隱藏起來、不能說的恥辱。在現代是已經有專門的精神專科可以治療。現在跟過去是不是在處理、看法角度不一樣呢?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說的這一些跟行星失利、行星強勢有什麼關係?如果不是20世紀的心理學發展我們是不是必須用刻板的印象去給任何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去貼上一個「不正常」的標籤。
    就是因為時代文明發展透過科學驗證,過去的「懶惰病」原來是憂鬱症。我們是不是也用同樣的慣性誤解去看待自己「不夠亮的行星呢?」
    就是因為時代文明發展透過科學驗證,過去的「懶惰病」原來是憂鬱症。我們是不是也用同樣的慣性誤解去看待自己「不夠亮、不夠積極的行星呢?」積極一定是好,不積極一定是糟 ?難道不是因時地利決定好壞條件?

    https://reurl.cc/VEddb6

  • 厭食症心理學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5 20:38:59
    有 395 人按讚

    [疫情讓人餓?暴食現象增加?]

    自從三級警戒開始覺得比較容易餓?
    覺得飲控變得更困難?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對 3000 多人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自美國疫情爆發的一年以來,有 61% 的美國成年人發生了「預期之外的體重變化」, #居家防疫期間的壓力、 #缺乏活動、 #不良飲食習慣、 #因焦慮而囤了過量的食物都是原因。

    這種因為疫情導致的「 #新冠肥胖」,發生在25-77%的日本民眾,而且自覺「吃零食的機會變多」,某外媒公司統計其下屬公司調查,有58%的民眾認為自己有「新冠肥胖」,並且有隨著年齡增長的趨勢。

    #疫情也讓飲食失調疾患更加劇症狀
    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s),無論是暴食或厭食,成了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檢疫/防疫的後遺症。今年剛發表於《國際飲食失調期刊》的研究,收集207位英國飲食失調患者蒐集了質化及量化資料,研究結果指出,有83.1%的患者自覺飲食失調症狀惡化。

    另一篇研究調查了1021位美國及荷蘭的飲食失調患者們,其疾病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近70%的厭食症患者增加了對食物的恐懼;約30%的暴食症患者增加了暴飲暴食的頻率和渴望。

    遠距教學、居家辦公的時間裡,瘋狂進食或食不下嚥的兩極反應跟紓壓方式造成了新舊患者的人數驟增。

    關於腸道菌跟飲食疾患的研究很多,今年6月有一篇針對腸道菌跟「 #神經性暴食症」和「 #劇食症」的關係探討,其實跟吃得過少的厭食症一樣,過度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常有著「 #異常失衡的腸道菌相」(dysbiosis),腸道的菌群失衡,會讓腸道屏障功能下降,對於 #營養的吸收利用下降,而導致腸-腦軸當中負責「飽食」的中樞無法發揮正常作用。

    附註:
    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持續三個月以上每週至少二次無控制的快速過度進食,個案往往有正常BMI且極度關切體重,但卻又無法有效控制暴食行為。
    劇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持續半年以上每週至少二次的暴食行為,這類患者往往合併肥胖。

    在王醫師這裡治療過很多的「神經性暴食症」,通常都是經歷過 #反覆不正確減肥手段後才出現這樣的症狀,這些人的BMI都很正常,在減肥前真正肥胖的時候, #反而是沒有暴食現象的。

    最常見的,就是用過 #斷食跟高脂肪生酮後的人, #限時或飢餓的壓力、 #高脂肪對腸道菌的破壞,極端飲食跟腸道失養讓身體的發炎呈現過度激活的現象,當某些菌減少/某些菌不正常過多時,無以名狀的食慾伴隨焦躁跟火一樣延燒,永遠吃不飽或是明明很撐還告訴自己必須進食的感覺出現,這種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到腸道的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聯絡網發生異常,導致了暴食的發生。

    很多人問是壓力—>暴食/厭食—>腸道菌破壞還是
    壓力—>腸道菌破壞—>暴食/厭食。
    我認為是後者,而且會變成滾雪球一樣惡性循環♻️因為研究發現,在還未發生肥胖前,吃高脂食物的老鼠在第一週就出現了腸道菌的破壞,也就是說,肥胖是腸道菌異常之後的結果,如果妳在壓力環境,卻懂得怎麼吃來維持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環境,妳到最後不會變胖,也不會暴食/厭食。

    分享一位海外學員的案例,她在之前用過各種減肥法(包括生酮)後出現暴食現象,後來買了我的書用了某牌乳清跟大豆蛋白粉試著照做,但卻仍有飢餓感跟暴食的發生。在一對一諮詢後開始吃4+2R的2週後開心的跟我分享,她不再出現暴食現象,心情也變得平穩,而她不是第一個這樣跟我說的女孩😊

    我自己試過無數減肥法,也曾經出現「神經性暴食症」,我知道理論上的「算蛋白質克數」並不是重點,而是怎麼吃、吃什麼可以去修復當初被不正常飲食、跟不正常減肥破壞的菌相。

    解鈴還須繫鈴人,因飲食異常而起的疾病,也應該用正確飲食將之治癒。

    #神經性暴食症 #劇食症 #腸道菌失衡
    #飲食疾患的源頭在於不正確飲食跟腸腦軸
    #壓力造成腸道菌破壞可能先於暴食之前

    Reference
    Int J Eat Disord. 2020 Nov;53(11):1780-1790.
    Psychiatry Res. 2021 Jun;300:113923.

    4+2R線上課程由此去👉https://reurl.cc/a9GE19

  • 厭食症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0-17 19:00:00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在進行教練跟教學的過程裡,遇到了不止一位、有好幾位,都有一個共同的議題,我在這邊跟你分享,你聽聽看,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狀態。

    這些共同的議題就是,他們經常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都從「比較」作為出發點。比如說,他會覺得自己的年紀,跟他同年紀的人比較起來,大家都已經結婚、有小孩了,所以,他就會覺得自己這樣子很糟。

    或者是別人的社會成就比自己好,別人家的老公比自己的伴侶,還要來的溫柔跟體貼。我想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會「比較」這是一個自然而且正常的情況,倒不是說,一定要把這個「比較」除之而後快,我今天沒有這樣的一個目的哦。
    只是當這個「比較」放大,或者是佔據了這個人,他心裡的全部的時候,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換成是你,當你這樣子在活著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喜怒哀樂,你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幾乎都不是從自己「自覺式」的想要,自己「自覺式」的自我釐清之後,主動的去選擇,什麼是自己要的,什麼是自己不要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姿態,並不是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想要,而是從「忽略自己」作為起始點。好像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大眾的認知,還是特定的個人,他的所有的言行舉止,他的所有對你的要求,不管是顯性還是隱性的,你都必須要呼應。

    當你聽到這邊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或者是你,活的好累、好辛苦啊。就好像是有些年輕的女孩,她們得了一種叫「青春期厭食症」,為什麼會得「青春期厭食症」呢?

    原因是在於喔,她們過分的減重,這樣的結果造成她們身體無法負荷。曾經就有研究者,以這些少女作為對象。他們測量這些少女,在看著自己本人的臉孔,跟他們在看其他人的臉孔的時候,她們的腦部活動的狀況,有什麼樣的差異?

    其實,如果一般人的正常狀態來說,我們在觀看自己臉孔的照片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活動量,其實是比較高的;在看別人的臉孔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活動量,是比較低。

    但是,這些「青春期厭食症」的患者、這些少女,她們剛好相反。她們的大腦活動,在觀看別人的臉孔的時候,反而是比較高的;然而,她們在看待自己的臉孔的時候,反而大腦活動是比較低的。

    簡單來說,就是她們對於外在的關心程度,比一般人來得高;她們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外在的關心程度,比關注自己來的高很多。所以你會發現,就算你不是「青春期厭食症」的患者。

    你可能會開玩笑說,我已經距離青春期已經很遠了,但是你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看待別人不管是「在意度」跟「關注度」,比你真正的看待你自己來的高,你覺得這合理嗎?

    有什麼理由,你一定要把別人的標準套在自己的身上?更沒有理由的是,這個世界、大家都認為對的事,就真的一定是對嗎?它沒有被懷疑的可能嗎?

    尤其現在的時代、現在的社會氛圍是很開放的,有什麼理由你不能選擇自己活著的姿態,只要你不傷害到任何人,這不就是你可以坦然,而且自主決定的生命樣貌嗎?

    所以,最近當我遇到這樣的同學,跟這樣的個案的時候,我一方面為他們感覺到心疼,因為通常這一類型的朋友,你們的心靈都是細膩的,你們其實是在乎別人的。

    但是這心疼的背後,我都會進一步的引導他們,或許你可以先從關注你自己。其實不需要在一剛開始,就直接挑戰那內在最深刻、最深層的議題。我想對於多數人來說,一下要走到「那」你可能會嚇死。

    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先從好好的「關注」自己的呈現,包含你的表情的呈現,包含你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你的語言的呈現。這個是只要你願意照鏡子,只要你願意在平常跟人互動的時候,把耳朵打開來,你就會知道自己「呈現」了什麼。

    讓我很開心的是,因為這樣的引導作為一個起始點。他們開始慢慢的長出,可以好好面對自己的力量,哪怕是最後要去面對那個大魔王,就是內心最深層的恐懼、擔心跟害怕。

    所以囉「凡事有起(啟)點」,這是一語雙關哦,因為我的公司叫「啟點文化」;但是,凡事也有它的起始點。如果你覺得自己活得很辛苦,甚至於活得很扭曲,那麼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學習讓自己可以開始先看見自己,先聽見自己,它會是一個很棒的起點。

    如果你對於我今天分享的心有所感,而且想跨出前進的一步,那麼在今年的最後一期『人際回應力』在12月12號開課,它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

    『人際回應力』這一門課,就是一個起始點,讓你開始關注,並且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表情,包含自己在跟他人互動的時候,你回應了什麼給別人。

    然而,不管你會不會進我的教室,這一段分享,最主要的就是提醒你,我們生命所有的扭曲,其實都是從「忽略自己」開始的。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前面所分享的,今年的最後一期的『人際回應力』,在12月12號開課。如果錯過這一期的話,下一期就要等到明年4、5月之後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12月12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