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管道中的原住民族外加制度》
本文編輯|馬羽臣
本文校正|沈博硯
❙ 歷程
1951年,當時剛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觀點,為了要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地區的發展,採用了「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古、西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
《升學管道中的原住民族外加制度》
本文編輯|馬羽臣
本文校正|沈博硯
❙ 歷程
1951年,當時剛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觀點,為了要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地區的發展,採用了「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古、西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學優惠,錄取標準降低25%。此外,還大力推廣漢人文化和國語運動,並規定原住民學校,以國語為主、族語為輔,導致原住民族本身的語言文化大量流失,原住民學童無法流暢的使用母語,形成所謂文化斷層。
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日漸開放,開始重視本土多元文化,同時的原住民權利運動萌芽,促使第三次修憲時(2001),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修法範圍,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2001年的《九年一貫課綱》,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母語教學。
2004年,因為該辦法導致名額濫用,致使一般生的錄取名額遭到排擠,也引發大量輿論。外界的質疑因而促成教育部修法,原住民的保障名額改為外加,以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二為限,並由原住民內部競爭,免去佔額的疑慮。
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今。
-
❙ 現行外加制度(個申)
對於學測生個人申請的管道而言,未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原住民考生,若該校系訂有原住民外加名額,依照學科能力測驗總級分,以外加名額五倍之人數進行外加名額的篩選,通過者即取得參加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資格。
-
❙ 制度初衷
在最初國民政府來台後,是抱持著「同化與教育」的想法來實行邊疆學生教育辦法,從1987年後,則是以「維護多元文化」、「歷史補償」等理念修定法案。
-
❙ 何謂歷史補償?
原住民不論是在漢人或日本殖民政權之下,權益都飽受壓榨,造成族群發展在社會整體而言相對弱勢,政府因而給予原住民族優待作為過去歷史的補救與幫助。
-
❙ 常見提問(回覆為筆者本身見解)
Q.原住民的名額是否會影響到一般生的權益?
A.並不會,所謂「外加」名額就是從現行名額外另外給予給原住民,外加名額並不會佔去原本的非原住民生權益。
Q.如果外加學生程度不符合學校實力怎麼辦?
A.外加是提供一個機會給予想要念好的大學,但學測成績可能失常或是未達到大學端要求標準的學生,外加當然也有可能造成同屆實力參差的疑慮,但通常會報名這個科系的學生也表示對於本科目保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個人覺得實力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畢竟,良好的學習熱誠可以補足程度上的差異。
Q.為甚麼「全體」原住民都可以受益?都市原住民的正當性怎麼算?
A.對於都市原住民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定義的詞,都市原住民可能因為非自願因素而不得不搬到城市居住,例如:工作、天災等....,而在我身邊,更多的是不同求學階段而在不同地區就學,更難為他們定義為山地原住民或者是都市原住民的身分。個人認為可以提高通過族語認證的有無來決定加分占比,但也不是兩全其美的辦法,難免使族語認證這個以維護文化為初衷的考核失去原本的意義。
Q.為何受益者只限定原住民?客家人或其他較少數民族不需要嗎?
A.關於這一點,因為平地族群的語言及生活習慣較為相像(雖然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對彼此的文化能更快速的適應、學習,但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學測所考的科目在我們過去是沒有明確的分劃為教科書並要求統一測驗的,所以我覺得目前外加只限定身分這種做法是按照族群適性來作為考量,並以可能在學科表現較為弱勢的原住民優先。
-
❙ 總結
筆者對於外加名額的看法體現在看到的文章其中一句話裡:
「外加制度本就不是一項非常良好的升學政策,雖然這是目前解決原住民族教育水準最簡便方法。」
是的,沒有一件事可以做到讓各方面的聲音滿意,尤其在政策的實施上更容易被反覆檢視、討論。
就我個人看來,外加制度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問題,畢竟只從升學管道中給予有利條件,而不是從學生的基本能力下手,存在著治標不治本的疑慮,況且,都市原住民和非都市原住民也是外加名額中的一個常見爭議,都市原住民生會讓非原住民生懷疑,為何和我們享受相同資源,經歷相同教育的人也可以適用於外加,這樣不是對非原住民生來說也不公平嗎?
外加制度從而衍生出來的種種爭議點,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立即做出改變,改變別人太難,不如就從自己做起,因此,不論你是哪種身分,從哪裡來,應該放下對彼此的偏見,上了大學,出了社會,在認識新的朋友之時,把戴著「哦~原來他是個外加名額進來的學生」的有色眼鏡丟到一旁,不應該以對方的膚色來定義一個人,而是以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所展露的能力來熟悉彼此,多一點體諒,這個社會就會少了許多對立。
包容,這才是台灣社會最根本的精神,不是嗎?
原住民加分35怎麼算 在 陳怡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年的2/21是世界母語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倡議,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並促進母語傳播活動,以避免地球上語言大量消失。
剛好最近原住民加分的議題很紅,怡潔在這邊也想跟大家討論究竟為什麼原住民可以加分、原住民加分是怎麼計算的? 又有什麼樣的限制呢?
Q:為何原住民會加分呢?
A:當初起始的目的是讓原住民快速融入漢文化
(其實以報考專科學校來說,原住民早從民國40年就可以加分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為了讓山地原住民快速融入漢文化以及社會,所以參照「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加分,並且學習國語,而從民國90年之後則開始使用專法「原住民升學優待辦法」為依歸。)
Q:只要有原住民資格就可以加35%的分數?
A:現在是還要加考母語唷!才可以加到35%,族語認證未通過的是加10%。
(近年來原住民族語及文化大量流失,也越來越多人認為許多新一代的原住民生活習慣其實已和一般人沒有不同,並不像以前有適應困難的情況;甚至新一代的原住民不會說母語,也不了解自己的文化,開始有人質疑加分的正當性。
因此到了民國100年後,政府推出原住民族文化及語言能力測驗,通過測驗的原住民最高可以在升學考試中加分至35%,藉此提升文化傳承與復興。反之沒有通過測驗的原住民目前則只能獲得10%的加權成績。)
Q:原住民加分會不會排擠到一般生?
A:不會
(大家最擔心的問題:原住民加分是否會排擠到一般學生的權益呢?其實並不會喔。舉例來說,某大學醫學系招生100個名額,另外加收2%為原住民名額,因此這個醫學系總共招生100+2人。小石為原住民,去報考這個醫學系,小石會先用一般學生的計分方式競爭,如果不幸沒有錄取,才再用加分的方式跟其他原住民去競爭那個2%名額。)
Q:是不是只要符合原住民身份跟通過族語考試就能加分35%?
A:是的
這也是怡潔最擔心的地方,同樣是原住民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舉例來說,小石與小魏皆為原住民,小石家境優渥住在台北市區,從小不愁吃穿,身處豐富資源的環境;小魏居住在花蓮偏鄉,僅能靠著祖父母打零工的微薄薪資過生活,經濟弱勢又居住在偏鄉,而兩人卻獲得相同的加分模式,會讓現今的一般大眾對現有的制度產生質疑,已經失去了當初為原住民加分的意義。
怡潔未來將會持續關心此議題,邀請相關主管機關、專家學者舉辦公聽會、推動修法,讓原住民和僑外生等相關法案更加完備,使真正弱勢的原住民獲得幫助,也減少社會大眾因為這類加分制度是否公平產生的疑慮。
原住民加分35怎麼算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讓我們把女生趕出白色巨塔吧!方法其實比你想得更簡單。
上周一(12/10),東京著名的順天堂醫學大學爆出醜聞。其實日本的有名大學,走後門入學等醜聞其實已經是屢見不鮮的問題,但這個醜聞更加令人匪夷所思: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女考生與重考生遭受了差別待遇,她們的分數被自動扣分了。
為什麼?一間有著180年悠久歷史、醫界備受尊重讚譽的著名醫大,為何要對女性與重考生進行無差別攻擊?校方在醜聞被公開後的辯解是:「因為女學生的溝通能力普遍較好,所以就公平的立場上,需要調整她們的分數。」這是什麼意思?比較會溝通所以要被扣分?
想像一位高中女生要怎麼進入順天堂大學呢?妳需要考兩次試,第一次大規模筆試合格通過之後,妳還需要參加第二次測驗,學生需要接受校方考試委員會的口試。筆試加口試兩次測驗都通過者,才算是正式考上了順天堂大學。
而如果我們相信校方的說法,那代表,順天堂大學認為在第二試驗的口試部分,女學生們很有可能在這一關,用她們的伶牙俐齒補足她們其實在學科上的程度落差,而這對於剛正木訥不善言詞的男同學們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因此順天堂大學站在弱勢男性的這一方,在絲毫沒有任何解釋與聲明的狀況下--過去台灣的僑生或原住民生的考試成績會加重計分,還會事先聲明--自動自發地、貼心地將女生的面試分數砍掉了幾分,要怪就怪妳為什麼要生為女性,太不公平了,誰叫妳天生就太會溝通了!
第三方調查委員會在調查過程中,訪問了順天堂大學教職員是否了解關於這項秘密處置的成因,除了上述高中女生發展比男生成熟的原因之外,還包括了宿舍的問題:順天堂大學一年級生全部都需要強制住宿,但是位於千葉縣的大學女子宿舍的床位太少,所以少收點女生也是對學校資源的必要開銷有利--經營一間女生宿舍有多花錢你懂嗎?!
而不只是女生,重考生也被扣分了,這是因為重考生的資質很明顯攀不上順天堂大學嚴格的入學標準--他們需要多花幾年才能跟學弟們一起入學--如果讓這些需要更多學習時間的學生入學,在日後的學習上將會有拖累學級的問題,導致其他資質較優秀學生的受教權益受到損害,所以,還是讓重考生悄悄地知難而退比較體貼一點--誰喜歡拖油瓶呢?
這次的事件爆發,被揭露不公平給分真相的不只是順天堂大學,還包括北里大學等5所大學的醫學部。這5間著名大學醫學院,看來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施行多年的入學潛規則有什麼問題。
可是讓我們把時間拉長,這次醜聞的引爆點事實上在數個月前:東京醫科大學,在今年8月就被爆出對應考女學生的差別給分待遇。其他被揭露的真相還包括了,前述提到的送禮入學等陋習。當然,不意外的是,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多年,許多走後門加分而入學的學生,在這次調查中發現,他們老早就已經畢業。
對於這起事件,「我早就司空見慣了。」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女醫師或女性護理人員,都有類似這樣的回答。
「為了多得一分,我可以拚死拚活。」應考醫學院的女學生這樣說,但連她也不確定,自己最終拿到的醫學院考試成績,是不是她真正應該拿到的分數。
性別歧視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上比你被女性拒絕後,憤恨不平地跑到網路上,發表厭女言論影響別人一起厭女還要簡單。性別歧視的開關掌握在幾間醫學大學的校務部手裡。最終這樣由校方主導的歧視,造成了什麼後果呢:很明顯地,順天堂大學醜聞引發的效應,可比網路上瀰漫各種「母豬哭哭」的不堪言論,還要嚴重許多。
調查參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35個國家,全國女性醫生比率最高的是拉脫維亞,超過70%,英國、法國與德國約為45%,美國約35%,而日本僅有20%左右。這麼低的比率,代表著日本女性在醫療職場的缺席。現在再想想,在婦產科這樣女性病患會特別敏感的科別,卻沒有足夠多的女性醫生,讓女性在接受診療時格外感到安心。
比例不多的女性醫師在職場還會受到其他的歧視--「需要長工時動手術的工作需要體力,女性是無法負荷的」;
「當上住院醫師沒多久多半就要結婚或育兒離職,不適合擔任專業職務」;
「女醫師可能在滿膛鮮血的手術台上比病患先昏倒」,這些先入為主的差別概念,阻礙了女醫師在職場上的發展,甚至可能間接地影響了她們職涯的方向--外科醫師的男女比例更加懸殊。
但是現在的問題還跟醫院無關,在於這些還沒資格進入醫院工作、才準備進入醫學大學的應考生身上。以8月爆發的東京醫科大學的應考資料來看,最近一次考試共有1,596位男生、1,018位女生參加,在經過第一次筆試測驗後,剩下303位男生、148位女生,而在最後的第二次口試之後,最終有141位男生順利考上,而女生的數字只剩下30人。我們來算算簡單的數學,計算應考生的女性比率、筆試通過女性比率與最終錄取的女性比率,答案是:38.9%、32.8%、17.5%。相信不用我提醒你,這三個數字的變化證明女性的口試表現有多差勁--但這卻不是事實。
而當女學生決定以白袍作為她們一生的志業時,她們卻不知道,在眼前有一道無形的圍牆,早已打算把她們阻擋在外。而當錄取醫學院的女性在比例上屬於鳳毛麟角的那一群,又怎麼能抱怨日本的女醫師太少呢--別忘了,職場上還有許多地雷等著她們踩上。
而當女性醫師的比例過低,自然讓人聯想起是不是女性根本就不適合從醫--這是一個需要男子氣魄與體力才能應付的偉大職域。日本對醫學現場的想像,便逐漸凝固成型為今日的刻版印象:男人才能當醫生、女人只能當護師或助手,白色巨塔裡的性別歧視變成了沒人會起疑的日常風景。
而諷刺的是,當那些曾經應考醫科卻在最終口試被刷下的女學生們,看到米倉涼子在電視上屢獲高收視率的無敵女俠醫形象時--她飾演的還是一位外科醫生--她們心裡正想著什麼呢?
原住民加分35怎麼算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讓我們把女生趕出白色巨塔吧!方法其實比你想得更簡單。
上周一(12/10),東京著名的順天堂醫學大學爆出醜聞。其實日本的有名大學,走後門入學等醜聞其實已經是屢見不鮮的問題,但這個醜聞更加令人匪夷所思: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女考生與重考生遭受了差別待遇,她們的分數被自動扣分了。
為什麼?一間有著180年悠久歷史、醫界備受尊重讚譽的著名醫大,為何要對女性與重考生進行無差別攻擊?校方在醜聞被公開後的辯解是:「因為女學生的溝通能力普遍較好,所以就公平的立場上,需要調整她們的分數。」這是什麼意思?比較會溝通所以要被扣分?
想像一位高中女生要怎麼進入順天堂大學呢?妳需要考兩次試,第一次大規模筆試合格通過之後,妳還需要參加第二次測驗,學生需要接受校方考試委員會的口試。筆試加口試兩次測驗都通過者,才算是正式考上了順天堂大學。
而如果我們相信校方的說法,那代表,順天堂大學認為在第二試驗的口試部分,女學生們很有可能在這一關,用她們的伶牙俐齒補足她們其實在學科上的程度落差,而這對於剛正木訥不善言詞的男同學們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因此順天堂大學站在弱勢男性的這一方,在絲毫沒有任何解釋與聲明的狀況下--過去台灣的僑生或原住民生的考試成績會加重計分,還會事先聲明--自動自發地、貼心地將女生的面試分數砍掉了幾分,要怪就怪妳為什麼要生為女性,太不公平了,誰叫妳天生就太會溝通了!
第三方調查委員會在調查過程中,訪問了順天堂大學教職員是否了解關於這項秘密處置的成因,除了上述高中女生發展比男生成熟的原因之外,還包括了宿舍的問題:順天堂大學一年級生全部都需要強制住宿,但是位於千葉縣的大學女子宿舍的床位太少,所以少收點女生也是對學校資源的必要開銷有利--經營一間女生宿舍有多花錢你懂嗎?!
而不只是女生,重考生也被扣分了,這是因為重考生的資質很明顯攀不上順天堂大學嚴格的入學標準--他們需要多花幾年才能跟學弟們一起入學--如果讓這些需要更多學習時間的學生入學,在日後的學習上將會有拖累學級的問題,導致其他資質較優秀學生的受教權益受到損害,所以,還是讓重考生悄悄地知難而退比較體貼一點--誰喜歡拖油瓶呢?
這次的事件爆發,被揭露不公平給分真相的不只是順天堂大學,還包括北里大學等5所大學的醫學部。這5間著名大學醫學院,看來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施行多年的入學潛規則有什麼問題。
可是讓我們把時間拉長,這次醜聞的引爆點事實上在數個月前:東京醫科大學,在今年8月就被爆出對應考女學生的差別給分待遇。其他被揭露的真相還包括了,前述提到的送禮入學等陋習。當然,不意外的是,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多年,許多走後門加分而入學的學生,在這次調查中發現,他們老早就已經畢業。
對於這起事件,「我早就司空見慣了。」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女醫師或女性護理人員,都有類似這樣的回答。
「為了多得一分,我可以拚死拚活。」應考醫學院的女學生這樣說,但連她也不確定,自己最終拿到的醫學院考試成績,是不是她真正應該拿到的分數。
性別歧視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上比你被女性拒絕後,憤恨不平地跑到網路上,發表厭女言論影響別人一起厭女還要簡單。性別歧視的開關掌握在幾間醫學大學的校務部手裡。最終這樣由校方主導的歧視,造成了什麼後果呢:很明顯地,順天堂大學醜聞引發的效應,可比網路上瀰漫各種「母豬哭哭」的不堪言論,還要嚴重許多。
調查參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35個國家,全國女性醫生比率最高的是拉脫維亞,超過70%,英國、法國與德國約為45%,美國約35%,而日本僅有20%左右。這麼低的比率,代表著日本女性在醫療職場的缺席。現在再想想,在婦產科這樣女性病患會特別敏感的科別,卻沒有足夠多的女性醫生,讓女性在接受診療時格外感到安心。
比例不多的女性醫師在職場還會受到其他的歧視--「需要長工時動手術的工作需要體力,女性是無法負荷的」;
「當上住院醫師沒多久多半就要結婚或育兒離職,不適合擔任專業職務」;
「女醫師可能在滿膛鮮血的手術台上比病患先昏倒」,這些先入為主的差別概念,阻礙了女醫師在職場上的發展,甚至可能間接地影響了她們職涯的方向--外科醫師的男女比例更加懸殊。
但是現在的問題還跟醫院無關,在於這些還沒資格進入醫院工作、才準備進入醫學大學的應考生身上。以8月爆發的東京醫科大學的應考資料來看,最近一次考試共有1,596位男生、1,018位女生參加,在經過第一次筆試測驗後,剩下303位男生、148位女生,而在最後的第二次口試之後,最終有141位男生順利考上,而女生的數字只剩下30人。我們來算算簡單的數學,計算應考生的女性比率、筆試通過女性比率與最終錄取的女性比率,答案是:38.9%、32.8%、17.5%。相信不用我提醒你,這三個數字的變化證明女性的口試表現有多差勁--但這卻不是事實。
而當女學生決定以白袍作為她們一生的志業時,她們卻不知道,在眼前有一道無形的圍牆,早已打算把她們阻擋在外。而當錄取醫學院的女性在比例上屬於鳳毛麟角的那一群,又怎麼能抱怨日本的女醫師太少呢--別忘了,職場上還有許多地雷等著她們踩上。
而當女性醫師的比例過低,自然讓人聯想起是不是女性根本就不適合從醫--這是一個需要男子氣魄與體力才能應付的偉大職域。日本對醫學現場的想像,便逐漸凝固成型為今日的刻版印象:男人才能當醫生、女人只能當護師或助手,白色巨塔裡的性別歧視變成了沒人會起疑的日常風景。
而諷刺的是,當那些曾經應考醫科卻在最終口試被刷下的女學生們,看到米倉涼子在電視上屢獲高收視率的無敵女俠醫形象時--她飾演的還是一位外科醫生--她們心裡正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