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住民不平等對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住民不平等對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不平等對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產品中有13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萬的網紅沃草 Watchou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日前開箱立法院通譯服務,希望以臺語質詢,卻因為國防部長邱國正拒絕配戴通譯機引起風波。 臺語本來是臺灣最多人主要使用的語言,但中國國民黨遷佔臺灣後,陸續於 1946 年實施「#國語政策」,後來更於 1956 年禁止各級學校內使用「方言」。根據去(202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年輕世...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吉爾家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31 00:13:58

今天是澳洲的和諧日,慶祝澳洲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但最近美國發生華人遭歧視且遇害的痛心事件,在慶祝和諧日的這一天覺得特別沉重。 記憶裡,種族問題在我的求學時光,並不是一個受重視的課題。當時我的身邊因鮮少遇到原住民朋友,或媽媽為新住民的同學,於是種族議題於我,好像始終只停留在課本上的白底黑字中,和我...

  •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10:00:54
    有 2,649 人按讚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日前開箱立法院通譯服務,希望以臺語質詢,卻因為國防部長邱國正拒絕配戴通譯機引起風波。
     
    臺語本來是臺灣最多人主要使用的語言,但中國國民黨遷佔臺灣後,陸續於 1946 年實施「#國語政策」,後來更於 1956 年禁止各級學校內使用「方言」。根據去(202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年輕世代以 #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 三個本土語言做為 #主要語言 的比率急速下降。
     
    臺語與其它本土語言做為臺灣主要使用語言的年代,恐怕已經回不去了。但語言可以說是一個族群文化思想的根基,臺灣不同族群的語言應該被更加平等地對待,政府也應該繼續透過通譯機等方式,鼓勵與保障大家在各種場合使用各種國家語言的權利。

  •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台灣賦格 Taiwan Fugu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1 17:15:22
    有 1,805 人按讚

    在我回應朱立倫的文章底下,有一群識字率顯然不高的同學,一直跳針「二二八、白色恐怖也死了很多外省人」。

    對呀,沒錯啊,怎麼了嗎?

    所以死了很多外省人,國民黨就不爛了嗎?你的意思是外省人命賤死好?

    要講外省人的故事,沒問題。我就外省後裔,我也很樂意聊聊,戰後初期有些怎樣的外省人被國民黨迫害。

    比如說,台大中文系系主任許壽裳。他是受陳儀邀請,來台灣任職的學者,同時也是魯迅的好友。他跟當時許多歧視本省人的外省人不同,許壽裳一直都公平對待本省人,深知受過日治時期教育的台灣學者實力非凡,不會隨便斥之為「奴化」。他任職台大中文系,甚至以自己系主任的職位為擔保,為本省學者楊雲萍爭取教授職位。

    很棒對不對?這樣的學者,簡直是省籍融合的典範。

    1948年,許壽裳因為與魯迅等左派文人關係密切,被國民黨暗殺。許壽裳臉頰和脖子中了四刀,喉嚨幾乎全被砍斷。

    比如說,版畫家黃榮燦。他來台灣任職,還在台北開了個人畫展。來台期間,黃榮燦與本省的文化人接觸,折服於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學養。其後,他遇到了二二八事件,非常同情台灣人的遭遇,於是創作了描繪二二八的名作〈恐怖的檢查〉(就是本文附圖)。除此之外,黃榮燦教過的學生包含了後來的大師楊英風,也資助過台灣舞蹈家蔡瑞月,並且也被原住民文化吸引,很早就開始研究蘭嶼、綠島。

    很棒對不對?這樣的藝術家,也是省籍友好的典範。

    1952年,他因為白色恐怖案件被逮捕,同年槍決於馬場町。

    或者我們也可以聊聊歌雷。他是外省作家,但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有感於省籍裂痕越來越大,於是創辦了「橋」副刊。取名為「橋」的意思,就是希望可以建立外省人和本省人溝通的橋樑,一起思考如何共同生活。歌雷知道本省籍作家主要以日文寫作,無法在粗暴的語言政策下暢所欲言,更設計了非常貼心的辦法——本省人可以用日文寫好文章,然後編輯會找人翻譯成中文,在「橋」副刊發表。同時,他還辦了多次茶會,讓雙方能有空間交流。在這塊版面上,本省作家楊逵、葉石濤、吳濁流、楊雲萍、王白淵等人;外省作家駱駝英、陳大禹、孫達人、雷石榆等人,都能一起交流討論台灣文學的未來。他們之間常常意見不合,甚至爆發論戰,但他們至少都能在「橋」上溝通意見;本省作家明白外省作家建設中國文學的願望,外省作家也漸漸明白本省作家在日治時期的文學奮鬥。

    很棒對不對?真正是放下成見,為文學的未來打拼。

    1949年,「四六事件」爆發,歌雷被牽連入獄,經過親戚多方營救才勉強救回,從此在文壇消聲匿跡。參與「橋」副刊的多名本外省作家,或者坐牢、或者被驅逐離開台灣,或者根本被殺。

    既然提到了陳大禹,我們也可以聊聊這外省劇作家。陳大禹在戰後來台,與一群朋友組建了「實驗小劇團」。這個劇團從成立之初,就分成「國語組」與「台語組」,希望能夠更貼近台灣民眾,促進本外省交流。而在1947年年底,也就是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同一年,陳大禹希望能夠反省這個事件,於是寫了《香蕉香》這齣戲,在中山堂上演。上演當天中山堂爆滿,但演著演著,台下本省與外省的觀眾情緒逐漸沸騰,雙方最後打了起來,戲也演不下去了⋯⋯但無論如何,在那敏感的一年,陳大禹等戲劇人還是頂著政治壓力,編導演出了這樣的戲劇。

    很棒對不對?用戲劇來思考族群問題,而且連語言問題、文化問題都照顧到了。

    1949年,「四六事件」爆發後,陳大禹感覺到國民黨要大清算了,於是先行潛逃回到中國。此後不但再也沒有回到台灣,也沒有在戲劇界有什麼表現了。

    國民黨是不是迫害了很多外省人?是。

    但你有發現嗎,國民黨迫害的,有非常多是「同情台灣人、願意平等對待台灣人」的外省人。能溝通講理的外省人,常常一不小心就死了,就被關了,就被趕出台灣了。而整天喊「奴化」的,歧視本省人的,則可以繼續做大官發大財,享盡文藝界的資源。

    你要台灣人怎麼想?

    我自己就是外省後裔,我多希望活躍在檯面的我族前輩,是這些死了的被關的被驅逐的,真正有同理心也有判斷力的外省人。

    看到這裡,如果有認真去google這些名字的國民黨人,大概又會跳腳:你說的這些人,又一堆共產黨啊!他們本來就該死!你是不是又同情共產黨啊你說!

    如果你得意洋洋,覺得這樣就抓到小辮子,那我只能很遺憾地告訴你,你又錯了。

    重點不是「我是不是我又同情共產黨」,重點是:

    「為什麼當時會同情台灣人的,以左派人士居多?」

    你們國民黨在幹嘛?

    國民黨在台灣殺人越貨,左派人士在台灣修補族群裂痕,你覺得台灣人要怎麼選擇?

    回到最初的省籍問題,我其實一直不能明白,每次我講國民黨過去殺了多少人,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國民黨也有殺外省人啊」,而且這些人還都是國民黨支持者。

    欸,「國民黨也有殺外省人」,能合理推出的結論應該是「所以外省人也恨國民黨」,而不是「本省人不准恨國民黨,你們要跟我一起愛國民黨」吧?

    所以你覺得國民黨殺外省人是一件好棒棒,值得支持的歷史功績?

    站在外省人立場,仔細想想:國民黨不就是那個把你騙到台灣,騙你會帶你回家,殺你關你,最後為了自己的種族優越感而不願意對台灣人誠心道歉,害你在台灣社會處境尷尬的政黨?

    從歷史的罪業來看,本省人去恨國民黨,是天經地義;外省人去愛國民黨,則根本是認賊作父。醒醒吧,不要再去當國民黨的肉盾了。

    ---

    網頁好讀版:
    https://chuckchu.com.tw/article/199

  •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立法委員孔文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1 17:28:36
    有 416 人按讚

    祝大家8月1日原住民族日快樂!主日平安!

    回溯歷史,「山胞」正名為「原住民」,除了要感謝國民大會1994年修憲成功,當時是李登輝總統、國民黨執政。文吉當然要感謝推動原住民權益有功的原權會,是由現任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所率領的原運人士的奉獻和犧牲。

    文吉當時在行政院新聞局及內政部服務,曾積極聲援原住民正名運動,也曾多次投稿支持正名運動,後來𢑥輯成「讓我的同胞知道」這本書,1993年出版,它也是我的處女作。

    但是請大家也不要忘了當時的國大代表翁文德、李繼生、高正治、林正二、廖國棟、楊仁煌等人和立法委員如蔡中涵及已故的高天來(馬賴·古麥)、林天生等人的努力和奉獻。

    正名運動是原權會走上街頭打前鋒,立法院及國民大會原住民民意代表當後盾全力聲援支持,以及全國關心原住民權益的有志之士、學者、菁英及宗教人士一起努力合作方底於成的。它是跨族群、跨黨派共同團結努力的一個歷史性的最重要成就,開創了台灣族群平等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原住民在台灣歷史的地位。

    歷史不能忘記,但是歷史要公正評價!原住民和漢族人士有誰對正名修憲運動有投入、有貢獻?歷史都應該要公平的對待,不論是哪一黨執政。

  •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28 17:22:41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5-29 19:41:41

    原住民族教育體系是自治的基石
    原住民族學校法是最後一塊拼圖
    ~高金素梅2020.05.29 總質詢

    我們來回顧30多年來,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

    1987年,「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也就是原權會)發表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住民個人教育機會均等,不應因其身分而在升學或就業上遭受不當對待,原住民有權用自己的母語受教育,成立自己的學校。』

    現在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就是1987年的原權會會長劉文雄。

    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國家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

    2003年,第一次執政的民進黨,由行政院提出了《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草䅁中的第六條:『自治區居民享有平等參與自治區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生活之權利,並受同等對待。』

    而提案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我們現在的立法院游錫堃院長。

    從這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來看,尊重和依照原住民族意願來進行自治、給予保障、扶助、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就是確立了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這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依照這樣的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原則,在研擬《原住民族學校法》的時候,就應該將原住民族委員會列為主管機關,並會同教育部,協助原民會發展原住民族教育。這樣才符合原住民族的主體性原則。

    原住民族學校,原住民族的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有責任要盡快讓我們的孩子在歷史文化自主自決之中,鍛鍊民族自信,深化民族情感,維護民族利益,在學有所成之後,貢獻智慧和熱情,豐富全人類多樣化的知識體系。 本席期望政府部門、我的立委同事們及社會大眾能夠尊重、理解,並且支持「原住民族學校法」。

    總質詢稿圖文連結:https://reurl.cc/0oQKkM

  • 原住民不平等對待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3-05 21:32:59

    立法委員林昶佐首度院會質詢,本著將過去關注的議題帶入立法院的精神,今天質詢針對的焦點分別是「轉型正義」與「國家尊嚴」。

    一開始,我藉由大尾鱸鰻2這部電影中的爭議指出,其實政府在保障原住民族權利這塊根本就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原住民族過去在台灣歷史中曾遭受許多不公不義的對待,為了回復他們在這塊土地應有的地位與平等,這是轉型正義的一環。為了要促成台灣族群與社會的真正和解與團結,需要付出行動與努力,要耐心謹慎的用更宏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整個台灣社會,推動轉型正義。

    以及,由於歷史的因素,台灣人追求尊嚴是怎麼的困難,但仍然前仆後繼的努力,政府所說的「九二共識 一中原則」「兩岸同屬一中,是非國與國的關係」這些原則,根本不可能達成政府所謂的「對等尊嚴」,距離人民期待的國家地位的尊嚴更是遙遠,政府應該正視台灣目前的廣大民意,放棄過時且不合用的論述,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

    我希望看守內閣能在最後這段時間從善如流,站在民主的高度,協助台灣人民,讓下一任的民選總統能夠更順利的開展政務,推動社會大眾期盼已久的改革,這應該也是所有台灣人所希望看到的。

    【後記】質詢過程中,原住民族委員會林江義主委回應我,目前完成註冊並且開始收受權利金的案子,已經有一案。八年來竟然只有一案,已經令人瞠目結舌,但經過我們辦公室再去向原民會進行了解,才發現根本連一案都沒有。條例通過八年來,一案都還沒有完成註冊開始收受權利金,不知道是林主委說謊,還是對資料不夠清楚!這已經連瞠目結舌都無法表達我的驚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