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卡芬頓自我價值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卡芬頓自我價值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卡芬頓自我價值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卡芬頓自我價值論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06年,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Rowling,也是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當年的一員,曾經這樣說,羅德達爾的《巧克力冒險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是她的十大愛書之一,而且,也是每個小孩都該閱讀...

  • 卡芬頓自我價值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00:29:58
    有 2,451 人按讚

    2006年,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Rowling,也是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當年的一員,曾經這樣說,羅德達爾的《巧克力冒險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是她的十大愛書之一,而且,也是每個小孩都該閱讀的小說。

    七月七日是國際巧克力日,昨晚睡覺前,想說該看那部電影,想到巧克力,於是打開提姆.波頓(Tim Burton)導演的《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再看一次,瞬間明白為何Rowling會說,每個孩子都應該認識這個故事。

    不過,不只適合小孩,《巧克力冒險工廠》也是每個大人都可以拿來審視自己的小說與電影,畢竟我們也都是從小孩變大人,也會去生出小孩的人類。

    #已經無法信任人類的旺卡先生
    威力旺卡(Willy Wonka)的巧克力工廠,原本雇用的是人類員工,但是因為有些員工趁機偷竊旺卡巧克力的秘密配方,使得旺卡先生生意受傷、無法信任人類,並且決定關起大門、與人保持距離。旺卡工廠巧克力工廠自此成為神秘的傳奇——製造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卻不知道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幾年之後,神秘的威力旺卡忽然間決定邀請世界上最幸運的五個小朋友,與他的一位家長,一同進入旺卡先生的神奇工廠,參觀這個全世界最神秘的巧克力製造廠。
    .
    #有些小孩真的很討人厭
    旺卡先生不喜歡人類,因為有些人的品性不好,有些人習性不好;內在性格有問題,造成外在行為也不端正,讓旺卡先生寧可選擇與叢林來的矮人族(Oompa-Loompa)合作,提供可可亞當薪水,或是信賴松鼠挑選堅果的智慧,也不願意與人類共事。

    不過,當旺卡先生發現自己已經長出白髮,傳承變得有點棘手。於是,他必須找個可以信賴的小朋友,從小訓練起。

    只是,許多小朋友都讓人很討厭,要如何挑選呢?不如就先把他們集合到巧克力工廠,來趟參觀之旅,再從中挑選出一位比較不討人厭的小孩。
    .
    #慣小孩都是大人寵出來的
    旺卡先生會挑選一位家長一起進入工廠,因為可以透過小孩與大人的互動,認識小孩在家長面前卸下心房的真實面貌,當然也可以看見大人是如何是非不分、慣壞小孩。

    小孩不是天生壞胚子,小朋友會討人厭,多半是因為大人本身的價值觀有問題,而不自覺地慣壞小孩(就故事的論點)。
    .
    #貪吃不節制與母親的盲點
    來自德國的小胖奧古斯都,是個不知節制的貪吃鬼,不只貪吃,也沒有習慣把臉頰嘴巴擦拭乾淨。奧古斯都的母親沒有意識到,自己兒子因為貪吃而變得巨大且討人厭,甚至以此為傲。這就是母親的盲點。
    .
    
#排擠他人爭第一
    全身穿著運動服的紫羅蘭,跟媽媽都是心中只有第一名的勢利眼。她們以自己為中心,算計每件事情的得失,確認自己是否能夠由其中獲得利益。

    紫羅蘭的每件事情都想要得第一,她不間斷嚼口香糖獲得世界紀錄之外,也要成為第一位嚼到第一片三餐口香糖的人類。自我中心、排擠他人,硬搶第一,讓紫羅蘭真是討人厭。
    .
    #氣勢凌人不聽勸
    薇露卡的父親是堅果工廠的大老闆。大老闆養出的孩子,比起大老闆還氣勢大也口氣大,完全凌駕父親。薇露卡以命令與不妥協的方式,堅決要求他人必定要達成她的要求。

    這種霸氣不講理的小孩,時常可見,父母已經無法教育他們,他們自以為是、不聽勸告、還會仗勢欺人,十足討人厭。還好,薇露卡已經被松鼠丟進垃圾場了。
    .
    #自以為聰明的電視兒童
    麥克則是個自以為聰明的電視兒童,每天泡在螢幕前,整天都在打電動,講出來的語言,都是暴力與殘殺。

    麥克仗著自己腦袋裝著許多奇怪的冷門科學,於是喜歡口氣大又頂嘴,不僅看不起大人,也認為其他人都比他笨。麥克也是一個大人無法管教的慣小孩。自大、傲慢、目中無人,讓麥克把自己困在電視機裡,最後成為紙片人。
    .
    #寵壞小孩的通病
    除了查理,其他四個被寵壞的小孩,都有一樣的通病:傲慢、自大、貪婪、自私、目中無人、不聽人勸、愛頂嘴、又沒有同理心。

    查理與他們不同,雖然貧窮,但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與父母,教導他要懂得謙虛、溫暖、真誠、與同理他人。因為這些人格特質,讓查理雖然什麼都沒做,卻意外獲得旺卡贈與的巧克力工廠擁有權與經營權。
    .
    #乖孩子小查理就是後來的墨菲醫生
    在《巧克力冒險工廠》的可愛男主角佛瑞迪·海默(Alfred Highmore)長大之後,繼續在英國演藝圈發展,在戲劇界闖出一片天。

    海默先是與 Vera Farmingo 在《貝茲旅館》(Bates Motel, 2013)飾演母子。《貝茲旅館》可謂電影《驚魂記》(Psycho, 1960)的當代前傳。當時海默與 Farmingo 都獲得不少獎項的提名。

    之後,海默最受人稱讚的表演,是在電視劇《良醫墨非》飾演患有自閉症的墨菲醫生,還以此角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
    #提姆波頓與海倫娜波漢卡特
    在《巧克力冒險工廠》裡,查理的母親是由奧斯卡女主角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飾演。卡特會演出這樣一個豪不出奇的角色,那是因為當時卡特是波頓的女友。

    導演波頓與卡特,兩人沒有結婚,是以伴侶的型式一起生活,由2001開始,至2014分手,有兩個共同子女。欣賞這種伴侶制,合則一起,不合則分,可以共享美好人生,也可以不打擾他人地安靜說再見(倘若是結婚與離婚,就得驚動家人)。
    .
    #英國TheatreRoyalDruryLane的巧克力夢想工廠
    除了羅德達爾的小說,我的第一次《巧克力冒險工廠》,是在倫敦柯芬園附近的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那是場非常華麗美好的戲劇,尤其是在故事後半的透明電梯,藍色星點綴滿整個黑色的舞台,只有一個透明的電梯間遊走在天空,好美好魔幻。

    這是我第一次在劇場中,深深感受到奇幻竟然可以這麼近又這麼寫實,舞台設計精緻有創意,歌舞也是歡樂又驚喜。於是,除了大家都愛看又常常買不到票的《獅子王》之外,也非常推薦《巧克力夢想工廠》。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55
    #第40部電影
    #2021年7月8日
    #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
    #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
    #TimBurton
    #慣小孩是大人寵出來的
    #善有善報
    #TheatreRoyalDruryLane

  • 卡芬頓自我價值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02:39:32
    有 11,895 人按讚

    明明這齣戲是《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卻在一個晚上將我帶回了曾經的那些夜晚,看見許久不見的對手演員,邱澤,阿山哥和黃聖球,在螢幕內與螢幕外,當然還有華納大家庭與幕後團隊和兩位導演一起。
    但這齣戲又與《誰先愛上他的》不同,既年輕又成熟的直面愛情的母題,卡頓在年輕時無法放手的疼痛,直到多年後的一個時刻才能將之清理,《誰先》討論的是愛情之於社會價值觀的議題,而《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則是探討愛情在你我心底的定義。
    兩位導演最終仍是以療癒作為電影的訴求,加上每位演員都被放在適切又能揉捏出專屬特質的位置,我對這個作品當然擁有屬於我私人情感無條件的相挺~但那個某場與某場忍不住掉下的眼淚,也絕對騙不了人。
    她與她的對話,他與她的和解,他與她的放手,她必須自我解脫之後才能邁開步伐的前進,不也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人生~曾經的不勇敢,或曾深深懊悔的錯過,或自我戕害的錐心之苦,沒有談的那場放在心底的愛戀。
    恭喜首映場的成功,很開心再次看到好多許久未見的朋友,謝謝我們彼此敞開雙臂的擁抱,謝謝我們能夠再次相聚。
    小年夜,一起到電影院談戀愛!
    每位演員都好喜歡👇🏻
    #吳慷仁 #艾怡良 #傅孟柏 #林美秀 #9m88 #劉容嘉 #張耀仁 #劉黛瑩 #江宜蓉 #蔡宗諭 #林暐恆 #鍾欣凌 #謝盈萱 #嚴正嵐 #王明台 #黃宣 #賀瓏 #風田 #海裕芬 #馬力歐 #陳如山 #黃聖球
    #愛最大
    #音樂設計李英宏
    #徐譽庭 #許智彥
    #華納兄弟台灣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這是一張硬要排擠阿傑的全家福😆)
    (九月上大學的黃聖球真的變好帥❤️)

  • 卡芬頓自我價值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1 07:15:07
    有 2,293 人按讚

    「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取自《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

    ……………………………………………………………..

    各位朋友,早安:

    書中引用的愛默生金句,每一句都很有意義。我的解讀是: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摘文中的媽媽走到這種處境,實在是很大的失落。不過,這種失落,很可能只是早一點經歷到,趁她還年輕的時候,更容易深刻體驗身而為人的意義。

    「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

    連「自我」都不固定,附著其上的「意義」,又怎麼可能不會變動?

    小學時候的意義,就跟高中時候的意義不同,走到我們現在的年紀,每件事代表的意義又已經走向轉折。因為自我也不同了,我們的世界也更加寬廣遼闊。

    摘文裡談到的抽象概念,落在生活中,變得很清晰具體。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就容易感覺人生空虛。

    祝願您,就算意義失落,也記得回頭照顧好自己,從生理、心理的基礎開始,對自己用心!

    .

    ps. 這本書在今天7/21(二)晚上8點會跟作者一起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劉惠敏, 周子勛, 葉北辰】

    從小就憧憬婚姻的芬芬,很早就結婚、生小孩,並住進先生家。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更乾脆地把工作辭掉,決定專心當家庭主婦。

    不過,先生不太負擔家務,連孩子的教養、公婆的身體照料都當成是老婆一個人的事情,家中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芬芬一人獨力完成,讓她感到心力交瘁。

    近幾年,夫妻倆變得愈來愈容易吵架。芬芬哀怨自己的生活只為家庭團團轉、毫無品質,老公卻批評芬芬無理取鬧,覺得這本來就該是妻子的義務。

    這樣的吵吵鬧鬧經過多年,兩人最後還是走向了離異。更糟的是,因為在法院情緒失控,芬芬還失去了孩子的撫養權。

    沒有經濟基礎的芬芬,孤身離開住了多年的家,生活頓時失去了意義。她開始尋找租屋,並試著找工作。婚前明明相當能幹的她,如今卻找不到適合、滿意的工作,未來的路好像一天比一天黑暗。

    最後,芬芬不僅開始覺得過去的付出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知道現在該如何走下去。她常常想:

    「真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婚姻和我想像的差這麼多?不是應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結婚以後都在為別人付出,也沒人感謝過我,我的人生真是一敗塗地。現在也不知道可以期待什麼了……」

    小學作文課,總會寫到這個題目:「我的夢想」。那時,還是孩子的我們,都能夠寫出很多很厲害的夢想,想當舞蹈家、太空人、總統、大老闆、做一個賢妻良母,或是當一個好爸爸。

    長大後,我們卻離夢想愈來愈遠。甚至還有人把夢想當成笑話來看。想當大老闆的人在商場上冒險犯難,但是做生意有賺有賠,還沒賺到大錢,就先虧損到籌不出下個月的房租費。

    想當好太太、好先生的人,對婚姻抱有著美好的願景,卻發現對方終究不是完美的情人,太多複雜的事情,讓人在婚姻中迷失了自己。

    想當作家的人,總是幻想自己的書登上排行版,被人稱讚和肯定。但是最後卻淪落在公家單位,用優美的文筆撰寫千篇一律的公文。

    人生故事的劇本,經常與原本預期相差甚遠。當不滿意的成分愈來愈多,我們便會感到空虛、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開始不喜歡現在的自己,覺得一切都是一場錯誤。

    也有些時候,這種空洞來自於生活的重大轉變。將孩子從小拉拔到大,一升上大學,孩子就翅膀硬了、離家翱翔,父母親就可能會一下子難以適應過來。或是人生遭逢重大變故,失去親人、與朋友絕交、正處人生及事業巔峰,卻拿到一張重大傷病診斷書,這些事情也都會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

    一切是不是沒有意義了?我還要怎麼活下去?

    ▍親愛的,你也曾經有這樣的時刻嗎?

    埋首工作許久,突然在一瞬間清醒過來,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這一切努力的價值是什麼?或是週末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不曉得為何而做,連起床的動力都沒有。

    有時候,你甚至說不上來為什麼覺得空虛?只是對一切都非常討厭,非常「厭世」。

    「我到底是為誰而活?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然而這個問題,卻想破頭也想不出解答。

    意義感,可以說是人最特別的一種渴望。就算生活過得衣食無缺,心靈上若找不到意義,一切就是不對勁。就像是心裡面內建了一個意義感的指標,達到了就會活得心安理得,達不到,就會連睡都睡不好。

    不夠喜歡、不夠滿意的生活,真令人討厭!

    為什麼人生不像童話故事一樣簡單?打敗了魔王,從此就有幸福?現實的故事,意義卻得來不易。

    年輕的蘇蕾卡(Suleika Jaouad),和大多人一樣,也有過屬於自己最美麗的夢想:成為一位戰地記者,然而22歲的她卻發現自己罹患了白血病,至此,她的生活便只剩下一個目標:活下去!

    治療數年,雖然幸運治癒,她卻發現人生也沒有突然變得有意義。疾病留在身心上的印記、對復發的恐懼,讓她從來沒有感覺痊癒。原本的夢想、男友、工作、生活環境早已天差地遠,一切都變了。人生的意義還能如往嗎?

    後來,她將自己面對治療、倖存的生活寫在報社專欄,得到許多的迴響,但依舊沒找到人生意義的她,決定來一趟實際的旅程,拜訪那些令她很有興趣的讀者朋友。

    沒想到,這趟旅程改變了她的生命。其中一個讀者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向蘇蕾卡建議:「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

    起初,她並未放在心上。但是隨著她的旅程,拜訪一個又一個生命經歷皆不同的讀者,與這些人建立關係,並想要記錄他們的故事時,她開始重新發掘到新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古今中外,有多少哲學家、心理學家、藝術家在探索這個問題。

    人的一生,身上都有很多角色,可能是父母、也同時是小孩,也是學生,也是員工,也是某人的朋友。這些角色,都會伴隨著某些期待,某些應該要達到的目標。然而在某個時間點,我們也會經歷失落、空缺或改變,而失去了這些角色和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我們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建立起自己想要的意義,卻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感到空虛,再重建。

    存在心理治療師法蘭克(Viktor Frankl)曾經歷二次大戰的集中營,並反覆思索:為什麼人生充滿這麼可怕的苦難?從集中營倖存的他,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但是人會從當下的環境中,靠自己創造出意義。」

    現實與理想的不符,會讓我們不敢再相信,生命可以很美麗。然而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

    這次不妨走下去,探索更多人生的體驗,與其遺憾目前的人生不夠有意義,不如在現有的環境中,嘗試有哪些事情可以有意義。

    「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未來總會繼續面對新的得與失。當我們能夠細細去體驗,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也許各有意義。

    「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簽書會FB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49530538967306/
    圓神FB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ehopetw/posts/3130126710402637
    《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bit.ly/S0100184-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