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十三行文化交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十三行文化交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十三行文化交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十三行文化交易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從奸民到煙匪,竟是這樣瞞天過海禍國殃民!】 時間:1839年4月24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 林則徐奉清廷諭令親往虎門、澳門等處察看,「務使外海夷船不得駛近口門,妄生覬覦。內地匪船不敢潛赴外洋,私行勾結。(註 )」 註1:清•文慶、賈楨、寶鋆等纂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30 06:03:17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從奸民到煙匪,竟是這樣瞞天過海禍國殃民!】 時間:1839年4月24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 林則徐奉清廷諭令親往虎門、澳門等處察看,「務使外海夷船不得駛近口門,妄生覬覦。內地匪船不敢潛赴外洋,私行勾結。(註 )」 註1:清•文慶、賈楨、寶鋆等纂輯...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20:13:37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20日 地點:廣東省城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真相:中国百姓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 作者:雷邺羡 清政府武器落後、腐敗無能,是教科書總結輸掉鴉片戰爭的原因,但是戰爭不僅是政府之間的事,更是國家之間的較量,那麼非政府的民間力...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20:13:37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18日 地點:廣東省城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怡良、伍紹榮、十三行行商 事件: 【林則徐傳訊十三行洋商】 午後,林則徐會同鄧廷楨、怡良召集十三行的行商開會,頒佈嚴諭,責成總商伍紹榮(1810-1863,29歲)傳諭所有外國商人(鴉片販子)將貯藏在...

  •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4 14:00:19
    有 44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從奸民到煙匪,竟是這樣瞞天過海禍國殃民!】

    時間:1839年4月24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

    林則徐奉清廷諭令親往虎門、澳門等處察看,「務使外海夷船不得駛近口門,妄生覬覦。內地匪船不敢潛赴外洋,私行勾結。(註 )」

    註1:清•文慶、賈楨、寶鋆等纂輯:《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六卷。

    #知史討論
    「港腳商和早期的閩粵煙販只是將鴉片運到港口附近的海域,要想將鴉片輸人內地,還得仰賴華人組成的二級鴉片販子。
    19世紀20年代以前,這些二級鴉片販子多各行其是,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體系,販運方式也多採取溫和的行賄手段,偷偷摸摸地進行鴉片交易,在官府的往來公文中被稱為『奸民』或者『煙犯』。如在早期的廣東沿海:『內地奸民每于夷船初泊外洋,即乘深宵雨私赴洋面,潛向夷船接買,由偏僻港漢,偷運各處售賣。又或商漁船只近銷。』如遇盤查,則多以行賄為手段,使『吏役兵丁等得規庇縱』。
    19世紀30年代,在官府文書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煙匪』。雖一字之但說明鴉片走私已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有策劃有組織的武裝販運。1831年湖廣道監察禦史馮贊勳有如此一段描述,『近緣奉禁綦嚴,易於盤詰,該夷改于虎門之大魚山洋面,另設夷船,囤積煙土,稱為鴉片躉。並有夷目兵船,名曰護貨,同泊一處,為之捍衛。然其貨遠在洋面,奸商不敢出洋販買,夷人亦不敢私帶人關,於是勾通土棍,以開設錢店為名,其實暗中包售煙土,呼為大窯口,如省城之十三行聯興街,多有此店,奸商到店于夷人議價立券,以憑到躉交貨,謂之寫書。然其貨仍在洋面,難以私帶也,則有包攬走漏之船,名曰快鞋。船之大可容數百石,帆張三桅,兩旁盡設鐵網,以禦炮火。左右快槳凡五六十,來往如飛,呼為插翼。星夜遄行,所過關津,明知其私帶,巡丁呼之則抗不泊岸,追之則去已無及,競敢施放槍炮,勢同對敵,瞬息脫逃,官吏無如之何,懼幹重咎,匿不報官。是以白晝公行,肆無忌憚。聞此種快鞋,現有一二百隻之多,凡由躉船至窯口者,皆系此船包攬……其由大窯口分銷內地,則有奸民串同各衙頭役,開設私局,是為小窯口。散佈各城鄉市鎮,指不勝屈,所在皆有』。可見,在當時的情形下,中外鴉片煙販先在大窯口會面,談妥價錢,由專職武裝走私的『土棍』負責將鴉片運抵指定地點。『土棍』們乘坐的武裝走私船隻被稱為『快鞋』,或『快蟹,亦名扒龍,炮械畢具』。這種船隻通常很長,可以裝一百箱鴉片,大帆和前帆多用席竹和藤條做成,船上的武器裝備有大炮、鐵鍊、花槍以及鳥槍。通常情況下,『所過關卡,均有重賄』,但如果『遇兵役巡船向捕,輒敢抗拒,互致殺傷』。鴉片運抵後,通常並不在窯口儲存,而是『另藏於他屋地窖,房屋最深婦女亦多』的地方,等小煙販在窯口『先兌現銀』後,於『夜間將煙送交於客(小煙販)所居之處』。這些小煙返再將鴉片帶到『散佈各城鄉市鎮』的小窯口。
    這些沿海的武裝販運組織並非只廣東才有,如1841年清政府對浙江定海洋面的匪船進行打擊時,就曾一舉拿獲匪徒78名,槍斃匪犯2名,搜獲鴉片煙土20430餘兩。」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連東、董向前:《關於1840年前鴉片走私組織與網路的考察》,《明清海防研究》第四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0 14:00:01
    有 79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20日
    地點:廣東省城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真相:中国百姓在鸦片战争中的角色

    作者:雷邺羡
     
    清政府武器落後、腐敗無能,是教科書總結輸掉鴉片戰爭的原因,但是戰爭不僅是政府之間的事,更是國家之間的較量,那麼非政府的民間力量,即老百姓在這場戰爭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事出有因
      
    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當東方還在帝國時代緩慢爬行的時候,西方先後開始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意識形態大幅改變的西方人開始追求享受商品和商品帶來的巨額利潤。
      
    第一批開拓者是葡萄牙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們來到中國,並在四年後佔據澳門為殖民地開始貿易。看到葡萄牙人掙錢後眼紅的西歐各國,也紛紛開始與中國貿易,這裡有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
      
    1606年荷蘭人將茶葉帶入歐洲,不過歐洲人並未對它有興趣,直到英國人再將茶葉帶回歐洲並大力推薦後,茶葉才成為歐洲人日常消費品。從1685年到1759年,英國人從中國採購的茶葉由8萬多磅增長到269磅,增長了30 多倍。(全球的人性是必然想通的,在一個地方被人認可,在其他地方也應是這樣的,當年英國人推薦茶葉和1996年互聯網人推薦互聯網,還有2005年銀行推薦理財,做生意的哲學看來是古今一致的)。
      
    在英國人的努力下,茶葉成為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最大宗貨物,占歐洲從中國進口商品的50%以上。英國也成為歐洲對華貿易的主力。到十八世紀末,英國對中國的貿易輸入值已占西歐諸國總值的90%左右,輸出值為70%左右,英國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進出口國。
      
    雖然海外貿易給中國帶來大量的經濟實惠,不過明清兩代的統治者並不知曉這些,他們更在乎自己統治的安全性。明清兩代大部分時間都實行海禁,主要是怕海內外勾結顛覆政權。
      
    這種情況下,作為對華第一大貿易國的英國就想與中國政府正式開展貿易合作。不過,當時西歐諸國戰爭不斷,英國人無力東顧。
      
    政府靠不上,商人們就自己動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一個叫洪仁輝的英國商人,假冒英國的四品官,通過賄賂知府靈毓2500西班牙銀元,在不到幾周的時間內,就讓乾隆看到了這個英國商人的信件。(都說外國人不懂中國文化,大概不懂的人多是外國百姓和部分假學者,在歷史上以商人為職業的洋人對各國的文化貌似都懂得很)。
      
    信上,洪仁輝希望中國多開通商口岸,且提高洋人在華的生活待遇。在清前期,洋人來貿易就如同囚徒一般。他們只能和特定的十三行交易,而且被重重機構管制。在中國人眼中,他們是待宰的肥羊,是被敲詐勒索送銀子的人,可以生存就夠了,還妄談待遇!
      
    對涉外事件敏感的乾隆,為了王朝的安全和體面,下令徹查此事。最後的結果是,凡是涉嫌此事的人員,多被處死,洪仁輝本人在澳門被囚禁三年。
      
    這件事讓英國人認為必須正式互訪,才能開展貿易合作。1764年經過工業革命成為海上霸主的英國人有力量正式訪問中國。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一封英國人來拜乾隆八十大壽的帖子放到了乾隆的面前。(在中國不知道英吉利這個國家在哪的時候,英國人卻知道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要過80大壽,這不僅僅是科技的勝利,更是控制環境的文化的勝利)
      
    二、對立已久的朝廷和百姓
      
    1793年7月,英國使團抵達中國第一片土地舟山,眼前看到的情景並不是傳言中富庶繁榮、禮貌謙和的大國,到處都是觸目驚心的貧窮,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毫無道德可言,官員與百姓的關係即緊張又匪夷所思,而且差距極大。
      
    使團成員到舟山之後,便換乘由清政府提供的船隻逆白河而上。他們的記載中這樣描述道,房屋基本都是泥牆平房並用茅草蓋頂,老百姓都消瘦的可憐。為我們服務的中國人,總是爭搶我們的殘羹冷炙,還有用過的茶葉,之後對我們千恩萬謝。
      
    在每天的航行中,都有看熱鬧的中國人,有一次特別多,使得河道擁擠不堪。有好些人多的小船不慎翻船,但是卻沒人想去救他們,我們想去救人,但中國的水手說船快停不下來,我們就眼睜睜的看著好多人淹死,而其他人無動於衷。
      
    皇帝給了我們很多豬羊,由於太多,有些死掉的豬羊就扔掉了,但是中國人卻哄搶這些屍體。事實上,凡是能吃的中國人都吃,包括腐爛發臭的食物。到處都是死嬰,好多死嬰在街道和河道中,但是中國人都熟視無睹,就如同看到死狗的屍體一樣,不,也許死狗的屍體會讓他們更值得注意一下。
    在開往天津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些導航員和縴夫,中國的官員很爽快的答應了。本以為他們會高價懸賞,沒想到他們非但不出錢,還強迫一些人背井離鄉服苦役。這些中國人嚇壞了,跪在地上哀求,官員們則用刑法,這些人最後不得不順從。
      
    不過這些表面順從的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在沒有官員的時候非常活潑歡樂,一旦官員出現則呆若木雞。雖然表面上他們答應服苦役,但是私下裡卻不斷的逃跑。他們表面的恭順是為了不受刑法,不過私下裡卻充滿了對官員的仇恨。
      
    在從天津到北京的行程中,每一站都改由官員接待使團。官員們每天吃幾頓飯,而且極其奢侈,大多數都會被扔掉。他們大多是胖子,而且主要的工作就是吃。這些人的房屋極其豪華,和普通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國的貧富差距之大,是我們見過的最厲害的國家。這裡所有的富人幾乎同時都是權力所有者。中國人的財富積累主要是靠權力來豪奪。中國的專制是超經濟的,經濟永遠屈從於政治。窮人處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們沒有任何訴苦伸冤的機會。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做官便是他的宗教。
      
    使團在獲得第一手資料後,又綜合法律、政體等多方因素得出中國人的困苦,除了人口壓力這一自然因素以外,其主要原因是落後的文化控制方法帶來的專制主義。
      
    專制主義摧毀了中國人的財產安全,從而摧毀了中國進步的因素。進步只有在一個人可以不受干擾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時候才能發生。但中國首先考慮的是皇帝的利益,中國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三、為自己腸胃奮鬥的中國百姓
      
    專制主義不斷的摧殘著中國的老百姓,終於為了吃飯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起義。不過起義失敗,專制主義繼續橫行。它不僅繼續摧殘著老百姓,還限制著中英貿易。
      
    1840年為貿易開打了鴉片戰爭,中國人戰敗,準確的說是滿族人領導的軍隊戰敗。雖然割地賠款,但是對於老百姓而言卻有了新的改善生活的方法。
      
    清咸豐八年(1858年)為修改不平的條約而來中國的英國艦隊,在去往天津的路上遇到很多中國農民,每當船隻停靠後,很多農民都會匍匐在河邊,大聲喊叫“大王好,請下船統治我們”。
      
    英國艦隊的成員指出,某些農民會追蹤者艦船,而他們的身上看不到一點敵意。偶爾船迷失了方向,或者陷入河道的爛泥裡。我們會請這些農民幫忙,之後用銅錢和餅乾等酬謝他們,他們都非常的高興。有時法國人會扔些小錢到農民堆裡,看他們爭搶。
      
    英軍的翻譯會和當地的中國人聊聊,之後他們發現,多數的中國人對清政府並不是很忠心,對敵對的太平天國也沒有什麼興趣。對於中國的內戰,他們其實漠不關心,最關心的是怎麼能吃飽肚子。
      
    兩年之後的清咸豐十年(1860年),為了繼續擴大成果,洋人又來了,但是這次為了一次性取得重大成果,軍隊人數龐大的多。為了維護後勤,同時節約成本,洋人雇傭了三千廣州人來做後勤工作。
      
    軍需官這樣描述這些人,他們月薪9元,每日的口糧有米和肉,他們受金錢的誘惑而和他們的政府作對。他們勤奮、脾氣好而且對中國北方人沒有同情心。
      
    同上次一樣,路上還是有得到報酬的農民提供説明,甚至在戰鬥區域,為了討好洋人得到錢財,被清軍強制服役的一些苦力提供了清軍的陷阱、防禦工事和兵力佈置。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8 14:00:00
    有 36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3月18日
    地點:廣東省城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怡良、伍紹榮、十三行行商
    事件:
    【林則徐傳訊十三行洋商】

    午後,林則徐會同鄧廷楨、怡良召集十三行的行商開會,頒佈嚴諭,責成總商伍紹榮(1810-1863,29歲)傳諭所有外國商人(鴉片販子)將貯藏在船上的數萬箱鴉片於三日內全部上繳,並簽具結書,聲明永遠不再輸入鴉片。

    林則徐發出《諭洋商責令外商呈繳煙土稿》的指令,其中明確提出:「至現在先以斷絕鴉片為首務,已另諭夷人將躉船所貯數萬箱鴉片悉數繳官,並責令簽名出具漢字夷字會同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註1)」。

    林則徐表明禁絕鴉片的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註2)」并以民情公憤來警告英方:「況察看內地民情,皆動公憤,倘該夷不知改悔,惟利是圖,非但水陸官兵,軍威壯盛,即號召民間丁壯,已足制其命而有餘。(註3)」

    同一天,林則徐在《諭各國商人呈繳鴉片稿》中寫道:

    「合行諭飭。諭到,該夷商等速即遵照將夷船鴉片盡數繳官。由洋商查明何人名下繳出若干箱,統共若干斤兩,造具清冊,呈官點驗,收明毀化,以絕其害,不得絲毫藏匿(註4)」。

    #知史討論:

    「十三行」(Thirteen Hongs)指廣州對外貿易特區內的商行,其數目時有增減,十三行只是形容最興盛的十三家,道光年間的十三行包括:怡和、廣利、同孚、東興、天寶、興泰、中和、順泰、仁和、同順、孚泰、東昌、安昌。十三行壟斷了對外貿易,富甲一方,最著名的是伍秉鑑(別名伍敦元、商名伍浩官)的怡和行,伍秉鑒家族坐擁二千六百萬銀元(估計五十億元),是當時的世界首富之一。其次便是盧文錦(別名盧茂官)的廣利行,怡和、廣利兩行為當時英國商人最大的交易對手。

    伍崇曜,商名伍紹榮,伍秉鑒的第五個兒子。廣州十三行怡和行第五任(1833-1856)行商,十三行總商。

    「洋商」是指與外國人做生意的中國商人,如「十三行」那些人,而不是指外國商人。

    當時清政府不屑於與外國人直接打交道,一切指令皆是透過作為中間人的十三行行商傳達。

    以上兩份指令,全文很長,但中心意思是徹底收繳鴉片,洋人必須具結保證今後不再販賣這種毒品。一旦這些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行商將被處以監禁、流放和斬首。洋人也不能逃避懲處,倘若他們拒絕做出承諾或背棄誓言,「應即遵照新例,一體從重懲創」。林則徐勒令洋人在三天之內答覆,在此期間不得離開商館。

    林則徐將外國人以「慣販鴉片之奸夷」和「不賣鴉片之良夷」進行區分對待。對良夷「照常貿易」,對奸夷「暫則封艙,久則封港」。對呈繳鴉片的夷人,

    「繳出鴉片一箱者,酌賞茶葉五斤」,對拒絕遵守具結的商船,則不許其進入港口貿易。在策略上,林則徐採取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法,用最小的代價開展禁煙鬥爭。

    行商以為這又是一次清朝官員索要賄銀的例行公事,他們沒把林則徐的命令真當回事,往後連續幾天,外國商人毫無動靜。

    道光帝嘉獎林則徐這份諭帖說:「頃閱《諭各國呈繳示稿》『本大臣既帶關防,得便宜行事。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終始!』批覽至此,朕心深為感動。卿之忠君愛國皎然於域中化外矣。」(註5)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15 / 2401。
    註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17 / 2403。
    註3:同上。
    註4: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17 / 2403。
    註5:王先謙篡輯:《東華續錄》道光三九。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 十三行文化交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13 11:06:48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