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十三行文化煉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十三行文化煉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十三行文化煉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十三行文化煉鐵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兒童節輕旅行_淡水] 兒童節輕旅行,帶三兄弟到淡水玩耍。 📍紅毛城、小白宮 這是我們全家第一次到紅毛城呢。 現在的國小課本跟我們小時候讀的真的差很大。現在的內容著重在本土_台灣。跟著小孩一起好好認識我們的家鄉。 由於淡水港在戰略形勢上的重要性,隨著國際戰爭不斷,淡水港主權一再易手,西班牙、荷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十三行文化煉鐵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00:52:06

#科科小知識 #鐵 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元素之一,而「鐵的發現」,更是讓使用石器的古代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分界點。 - 最早開始製鐵的民族,是西元前 15 世紀左右在土耳其建立王國的西臺人。 他們在國家滅亡後分散到各地,也將製鐵技術傳遍世界;據說這便是鐵的發展轉捩點。 從此,鐵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

  • 十三行文化煉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5 23:54:08
    有 50 人按讚

    [兒童節輕旅行_淡水]

    兒童節輕旅行,帶三兄弟到淡水玩耍。

    📍紅毛城、小白宮
    這是我們全家第一次到紅毛城呢。
    現在的國小課本跟我們小時候讀的真的差很大。現在的內容著重在本土_台灣。跟著小孩一起好好認識我們的家鄉。
    由於淡水港在戰略形勢上的重要性,隨著國際戰爭不斷,淡水港主權一再易手,西班牙、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成功、清人、日本、英國人、澳洲、美國人都曾入主紅毛城。在台灣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三行博物館
    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臺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之一。十三行的遺址有早期住民遺留下來的各種遺跡。

    📍文化阿給
    終於吃到我朝思暮想的阿給

    📍黑殿排骨
    觀光客的淡水必吃

    📍新建成餅店
    招牌芝麻大餅也太好吃,已準備上網補貨惹😋

    📍共和國書展
    在將捷鬱金香巧遇共和國書展,搬了近30本書回家。明天再來介紹。

    #跟著課本去旅行

  • 十三行文化煉鐵 在 Miss Mama。媽媽小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3 22:40:33
    有 83 人按讚

    #母女穿搭 #秋季卡其綠
    今天帶蕎妹去看展覽🖼
    是說現在的博物館做的太棒了吧~
    超多互動設施,有教育意義好玩還很好拍!!!

    由二級古蹟 #十三行文化遺址 改建的十三行博物館
    主要展示臺灣史前鐵器時代的代表文化
    裡面包含各種出土重要文物如:陶器、鐵器、煉鐵爐、墓葬品及與外族之交易品...等,是很具代表性的台灣歷史之一喔!

    票價不僅很佛心,還可以1+1免費去逛其他博物館,太划算了~~~🤩
    非常推薦爸爸媽媽把握暑假的最後時間去逛一逛,
    看完展覽還可以到旁邊的新北考古公園曬太陽騎腳踏車放風箏,夏末的陽光最舒服囉~~☀️
    (但記得要擦防曬蛤)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02)2619-1313
    🎫:全票80元,新北市民、12歲以下65歲以上、持有學生證、身心障礙及其陪伴者...通通免費。
    -----------------------

    #媽媽小姐親子好去處 #室內景點 #雨天備案

  • 十三行文化煉鐵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12-31 11:26:32
    有 230 人按讚


    不知道今年的最後一天我會發幾篇文章
    (呵,每年的這個時刻,總是有許多話想說)
    我想
    第一篇文章,就聚焦在我摯愛的土地─臺灣

    說實在話
    我也是前幾天才知道這件事
    花蓮在進行蘇花公路改造工程時
    無意間竟挖出了史前文化遺址!

    這個遺址名為「漢本遺址」
    當我稍微閱讀一下挖掘的內容
    馬上讓我驚奇不已!

    漢本遺址位於東部
    相信對歷史課本還稍有印象的朋友
    應該會想起東部蘊藏著重要的史前文明
    比如:
    段考幾乎會考,最具代表性的舊石器文明─長濱文化
    時不時在大考出現,以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文明─卑南文化
    這些文明會在東部出現
    很有可能
    (只是很有可能,畢竟那麼久以前的事了,很多都只能推測)
    是當年南島語族在海洋遷徙過程時
    正好順著洋流,路經此地,甚至在此定居

    漢本遺址很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
    因為此地挖掘出的考古器物中
    有著台灣不產的青銅器
    (台灣史前文化其中一個謎團
    就是我們在發展金屬器文明時
    竟然一口氣從石器跳到了鐵器!
    這不科學!
    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民族發展金屬器時
    都會先從熔點較低,較好鍛造的銅器開始
    之後隨著鍛造技術的提升,才會慢慢過渡到鐵器
    但目前台灣史前遺址中
    我們會發現台灣史前人類有著獨立鍛鐵的技術
    卻沒有鍛銅的遺跡
    只能說......此事甚奇啊!)
    另外還撿出一枚開元通寶!
    wow!
    這不是唐玄宗時期的玩意兒嗎?
    到底這群東部人是怎麼跟海峽對岸的唐朝人搭上線的啊?
    (還是那一句......此事甚奇啊!)

    更更重要的是:漢本遺址挖出了鍛鐵的器具及遺跡!

    現在國中課本
    唯一一個列舉出的史前金屬器文明
    就是「十三行文化」!
    (這文化會被發現
    還是當初要造八里汙水處理廠時,無意間被發現
    就跟漢本遺址的發現
    是一場因為吃麵而發生的驚喜意外,是同一種概念
    至於跟吃麵有啥關係?
    看轉貼文章就知道啦!)
    目前漢本遺址仍持續有著發現
    並挖掘出許多鐵器及鍛造用的煉鐵爐
    老ㄕ可以這麼說:
    「漢本文化就是東部的十三行!」
    (漢本人:
    「抗議!怎麼不說十三行是北部的漢本?」
    老ㄕ:
    「息怒息怒,比喻而已。」)

    蘊藏這麼多學術價值
    並且足以跟十三行文化媲美的史前遺跡
    目前可能的下場是......破壞殆盡!

    因為考古的挖掘
    拖延了蘇花公路改建的速度
    所以現在花蓮縣政府主張:
    以建設公路為先,防止考古拖延發展進度!

    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如果覺得
    接下來的節奏是老ㄕ要開始「黑」政府官員
    甚至準備去潑漆什麼的
    那恐怕要令大家失望了

    我就以「自己」的角度,稍微論述一下此事

    首先
    建設公路重不重要?
    太重要了!
    本人環島環過蘇花公路,深知這是東部生活經濟的大動脈
    所以搞建設?再合理不過!

    再來
    保護遺跡重不重要?
    也、很、重、要!

    若論「情懷」
    南島語族、史前文明居民
    可謂「真正的台灣人」
    近幾年來,注重島內的聲音不斷
    若是如此
    保護原住民文化尚且來不及,怎麼還趕忙忽略呢?
    (還是說......不講閩南語的就不是台灣人?)

    若論「學術」
    前面已經提過,台灣史前文化許多部分相當空白
    若能多一些考古樣本
    有助於我們釐清文明發展
    事實上
    當年十三行文化也爆發過開發及保護文明的紛爭
    好不容易紛爭結束
    已經有許多疑似十三行人的活動空間被工程破壞
    所以研究到一個進度
    就因沒有更多樣本,而陷入膠著難有突破
    (當然我也要說
    保留空間也未必會有成果
    但學術本來不就是
    可能會有徒勞無功的結果,卻帶有探索意義的重要過程?)
    漢本遺址現在仍有考古成果出爐
    就這麼因工程而忽略
    在學術上那是沉痛的損失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的
    講完上面兩個理由
    應該會有人認為:
    「唉呀!你講的理由好空泛、好蒼白來著。
    什麼情懷、學術,有點不切實際啊!」
    有這樣認為的人

    我說說一個實際要優先保存的原因

    一直以來
    台灣都在做一件事:尋找自己的定位!

    我們離大陸是如此的近,但我們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島
    我們似乎離其他海島國家一段距離
    可事實上,海島與海島間有著極深刻的接觸
    (想想與日本的釣魚台吧
    想想與菲律賓發生過的喋血事件吧
    啊!我不是想挑起民族議題
    只是這些事件較為顯眼
    事實上
    島與島之間,就在海洋上有著密切交集
    漁業資源的分配共享
    島與島之間的聯繫交通
    是定居於小島上的我們,很需要去刻意想像的場景)
    請問:
    我們位於什麼樣的位置?
    別人如何定位我們?我們如何定位自己?
    而綜觀島上居民
    有人遠道而來,來此定居
    有人土生土長,安居樂業
    有人離鄉背井,出外求生
    請問:
    是什麼樣的原因會有如此差異?

    說穿了
    人的行為都有背後的動力
    動力因時代、環境、個人、思想......而產生相異
    如果能明白動力的來龍去脈
    穩妥的,可以順其自然而行
    積極的,可以推波助瀾、借力使力

    漢本遺址
    正是先人們曾經留下的動力證明
    它似乎因外力而生?
    它竟然代代相傳?
    它可能發展甚久卻最終衰微?
    不覺得在這麼多謎團當中
    是一個很好尋找過往台灣定位,以及定位改變的歷程嗎?
    那對於現在正求發展的我們,是否能有些啟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說句滑頭的話
    可以的話
    我希望既保存遺址又繼續發展公路,皆大歡喜!
    (誰不希望皆大歡喜?
    問題是......世事通常是:有一好,無兩好)

    但若是兩者衝突時
    何妨多給考古一些時間
    今日
    我們有幸看到塵封已久的歷史出現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凡存過必留下意義

    能否再多些時間?聽聽它會對我們說些什麼?

    (老ㄕ不常說請大家轉發文章
    但這次希望大家若對此事有感
    歡迎、希望,大家能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現在有座遺址,它的名字叫漢本)

    http://gushi.tw/archives/18732

  • 十三行文化煉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13 11:06:48

    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