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不能等】#甚麼是人格解體障礙?
你有沒有試過覺得身邊所發生的事都不是真實的或覺得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都不是自己的呢?
這些情況叫做人格解體和現實解體。大約50%的人一生中至少經歷了一次短暫的人格解體或現實解體的經歷。但是,只有約2%的人符合人格解體障礙 (Depersonalizati...
【#心理健康不能等】#甚麼是人格解體障礙?
你有沒有試過覺得身邊所發生的事都不是真實的或覺得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都不是自己的呢?
這些情況叫做人格解體和現實解體。大約50%的人一生中至少經歷了一次短暫的人格解體或現實解體的經歷。但是,只有約2%的人符合人格解體障礙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的標準。
人格解體和現實解體除了會出現在人格解體障礙患者身上,也可能會出現在癲癇症、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遺症、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以及進食毒品的人的身上。
【怎麼才算是人格解體障礙?】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診斷人格解體障礙的準則包括:
1. 持續或反復出現人格解體,現實解體或兩者兼有
2. 患者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不是真實的
3. 病徵對患者的社交、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4. 症狀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作更佳解釋
【甚麼是人格解體?】
人格解體 (Depersonalization) 會令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思想與自己分離,覺得自己的感受、情緒和行為都不屬於自己的。他們會覺得這些像是他人的經歷,自己像一個旁觀者那樣觀看著自己的人生。人格解體的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病徵:
無法識別或描述自己的情緒
身體感到麻木
感覺自己像機器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語言或動作
感覺與自己的身體、思想與感覺分離
無法將情緒和記憶聯繫在一起,記憶都是沒有情緒和感覺的
【甚麼是現實解體?】
現實解體 (Derealization)會令人覺得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感覺自己脫離了自己身邊的環境。他們會覺得好像有一塊玻璃牆將他們與他們所關心的人分開。現實解體的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病徵:
物體的距離和大小或形狀看起來像是變了形
會更加留意周圍的環境
以為最近發生的事情在很久之前發生
周圍的環境似乎變得模糊、無色、虛幻或卡通化
【人格解體障礙背後的成因?】
成因有很多可能性,一般而言人格解體障礙患者通常經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例如在童年的時候被忽視、受到虐待、目睹家暴、父母或家人有嚴重病患、有家人或好友突然意外死亡等等。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也會增加患上人格解體障礙的機率。另外,服用毒品,尤其是大麻,氯胺酮或致幻劑,也會增加患病的機率。
【解離性障礙】
解離性障礙 (dissociative disorders) 是指身份、記憶或意識的擾亂,而人格解體障礙只是其中一種解離性障礙,另外三種解離性障礙包括:
解離性失憶症 (Dissociative amnesia):患者沒法記住有關自己生活的事情
解離性漫遊症 (Dissociative fugue):患者會突然忘記有關自己過去或是有關自己身分的事情
解離性身份疾患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患者腦中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
【人格解體障礙的治療】
治療人格解體障礙的方法包括:
>> 各種心理治療
人格解體障礙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法」(CBT),即主要透過教導患者一些令他們停止認為身邊事物都是虛構的想法與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如何令自己感覺跟現實更有聯繫、如何面對令自己解體的負面情緒和經歷等等。亦可能會進行精神動力治療 (Psychodynamic therapy),增進自身對內在問題的了解及處理過往負面經歷,從而引起外在行為的改變等。
>> 眼動身心重建法 (EMDR)
治療師會帶領患者回想負面回憶,然後以儀器或人手進行視覺、聽覺或觸覺的雙側刺激,引導個案的大腦自發整合自己的創傷經歷至可適應程度。
>> 可能會使用藥物治療
暫時醫學上並沒有專門治療人格解體障礙的藥物,但是醫生可能會處方抗焦慮藥和抗抑鬱藥去舒緩人格解體障礙的病徵。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患上了人格解體障礙或解離性障礙,請不要諱疾忌醫,應儘快尋找醫生或/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喔!
#人格解體障礙 #解離性障礙 #人格解體 #現實解體
====================================
【 JAM心理諮詢服務】
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各種心理、情緒和人生困擾?
不想再被各種煩惱拉扯?
想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申請JAM的心理諮詢服務,
讓我們幫助你。
🔽改變從這一刻起🔽
🌈到Bio Link了解更多🌈
====================================
▍JUST A MOMENT ▍
❤️喜歡內容請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吧!
✨你的鼓勵是熬夜小編的最大動力💪🏻
分離焦慮症成因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82年生的金智英》觀後感
#有劇透嫌疑喔!介意者請斟酌
#家庭主婦一點都不簡單
#心理諮商系列---同系列文 請點👉https://reurl.cc/ObWK0D
文/馬度芸
快要過年囉!
已婚的妳是否開始擔憂婆家、娘家兩頭跑,
並且不甘不願但又必須要努力扮演「好媳婦」的腳色?
不管妳的職業是老師、是主管、是經營者、專業工作者,
回到婆家就是媳婦;
若是妳對以上描述深有同感,
過年有空檔時間不妨看看以下這部電影。
由小說改變的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是我的案主推薦我看的,
她說這電影對於家庭主婦那種「#幸福卻又被籠牢」的心情,
有很深的刻畫。
劇中為小孩辭去工作的智英(鄭裕美飾演),
因為日復一日的無成就感、社會對辛苦全職母親的貶低、父親傳統觀念對女性的偏心、婆婆對媳婦的要求等等,
讓她出現了精神上的異常症狀。
電影中智英的先生(孔劉飾演)已經是一般男性的超完美典範了,
下班後會幫忙帶小孩、當出現婆媳衝突時會立刻帶太太離開、對於太太生病既擔心又小心的處理,
甚至願意考慮自己申請育嬰假換太太去工作等等;
但是,太太還是病了。
雖然劇中沒有太多病症細節的刻畫,
但智英突然外婆上身,突然母親上身的幾段對話,
像是輕微解離症的一些症狀。
「鬼附身」、「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等等,
都是一般人常見的聯想與懷疑,
也是電影中扮演丈夫的孔劉努力在網路上搜尋的關鍵字。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
📌解離症乃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轉,
是個人的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知覺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壞後,
將引發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
從整個精神活動中分離出來,📌以達到保衛自我之作用。
通常,解離症發生的成因,
多半來自某些創傷的衝擊、無法忍受或突然破裂的人際關係……等,
但當事人並不自覺。
面對這樣的患者,
驗證她的症狀到底是真、是假、是神靈附身?
或是用力說服她自己有病?
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們最需要知道的是,
👉️她為何需要有另一個聲音或是人格的出現,
就像劇中的精神科醫師問了智英一句:「當妳生氣時,妳都怎麼辦?」
接著劇情就發展到智英帶著孩子在咖啡店點餐,
由於孩子哭鬧一個人手忙腳亂,卻被後面排隊的人大聲嫌棄,
意思大約是說妳們這些媽媽,不上班過得太爽,又帶著小孩來干擾環境,
耽誤我們這些上班族的人的時間等等。
若是以前發生這些事,智英只會默默走開,
但這次她勇敢挺身站出來抗議!
由於我的諮商聚焦在婚姻諮商、職場人際及中年生涯,
在我諮商的經驗裡只遇過幾次這樣短暫有解離症狀的案主,
首先我會詢問是否有就診身心科,
🚩因為疾病的診斷 #不是自己對照網路資訊就可以確定,
有可能是器質性疾病所致如長腫瘤、癲癇,
或是憂鬱症、焦慮症所造成的影響等等,
且嚴重程度不一,不能耽誤就診。
若是已排除以上因素,
單從心理學個人中心的角度來看,
我寧願相信案主所告訴我的一切,
🚩因為他的描述或感受儘管是超現實的展現,
#也都需要別人同理和支持,
而非僅僅是被稱為「有病需多休息」或是「想太多了」甚至去跟他爭辯「那是假的!」。
那些症狀的背後很可能有一個 #功能性的存在理由,
比如說電影中的智英很多時候是生氣卻壓抑住了,
所以換成另一個角色,
便可以大聲的抗議或是有權威的跟人說話。
智英的解離症狀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幫了她大忙,
可以讓她在權威人士面前大聲說話,
且說話的內容又可以力抗不平等的大環境,
這是她壓抑在內心不敢表達的聲音啊!
👉️若是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改善這種壓抑,
很可能症狀就會減緩。
所以說,
親愛的即將面對年節大家族聚會壓力的妳,
若是有各種症狀如頭痛、胃痛、煩躁、憂鬱等等,
若看病後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的話,
不妨試試如何整合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有什麼很生氣卻被迫去做的事嗎?
有什麼不認同卻勉強自己接受的事嗎?
是自己力求完美、無法取捨嗎?
還是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與成就感?
與其壓抑症狀,不如正視這些症狀背後珍貴的涵義吧!
💊妥協在人際中是必要的;
💊但過於妥協,妳的身體會告訴妳。
同系列文 請點👉https://reurl.cc/ObWK0D---日劇月薪嬌妻-觀後感之家庭主婦日
(圖片取自google圖片下載,若有影響版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