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內臟脂肪等級3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內臟脂肪等級3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DLCSEA (類鑽之海)看板FITNESS標題[討論] 內臟脂肪時間Tue Jul 21 12...
最近板上有人在講內臟脂肪的事,
以前也有人來信詢問過我內臟脂肪的標準,
我想在此做一個整理,
方便大家查詢...
有不專業與錯誤之處,麻煩不吝提出指教,
小弟會非常感激...
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theresa-babyblog/article?mid=854&sc=1
脂肪:脂肪組織是由脂肪球構成的,脂肪球的特性是,會漲大、會縮小,
漲到某個程度,會分裂成兩個(所以胖到一個程度後,再怎樣減都
很難再瘦下來),但脂肪球卻只能縮小到某個程度『脂肪球絕對不
會憑空消失,除非抽脂』。
以下參考:
http://tinyurl.com/lvzzfz
http://hist.class.kmu.edu.tw/Basic/Connective/Special/adipose/intro.htm
這裡的脂肪球應該是指,白色脂肪組織( white adipose tissue ) 或
單房脂肪組織 ( unilocular adipose tissue ),這是成年人比較具有的脂肪細胞,
也就是因脂肪細胞內儲存單一的大型油滴而得名。
脂肪組織亦是身體的重要內分泌系統器官,
為身體製造荷爾蒙,例如:肥胖荷爾蒙(leptin)、
抵抗素(resistin)及細胞激素(cytokine)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
而脂肪組織有另一種是褐色脂肪組織: ( brown adipose tissue ) 或
多房脂肪組織 ( multilocular adipose tissue )
人類之褐色脂肪組織從出生後十年內會逐漸減少,
而白色脂肪組織則相反,所以成為成人之主要脂肪組織。
這就是脂肪球增長,不會減少的說法。
抱歉,我並不是生理醫學專長,也是搜尋知識得來的,
(其實我在板上所有的知識都是看書或網上搜尋或自己實踐所得)
難免會有出錯,有錯請指正(真的是誠心請大家分享)。
身上的體脂肪:包括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血脂。
體脂率(Fat)可以量測的主要是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而已,
而血脂需要血液抽取量測才可得知血脂(脂肪與蛋白組成脂蛋白)等高低數值分佈狀況。
95% 的脂肪是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 存在於脂肪細胞與組織中
(皮下脂肪、內臟脂肪),
少部分存於循環系統與肌肉中(血脂、膽固醇等),以上稱之為體脂肪。
(血脂組成與體內脂肪種類詳細可參考:
#1AL4QX-C norvamine R: [問題] 降低血膽固醇 = 降體脂? )
1.皮下脂肪
簡短敘述一下,皮下脂肪就是皮下捏起來軟軟的脂肪,有皮肉分離之感,
一般量測方法是量測皮下厚度的1/2,如體脂夾的量測方式,大多只能
量測到皮下脂肪,無法測量到全身體脂率(包括內臟脂肪)。
皮下脂肪主要分佈於全身之皮下,臉、胸、腰、手臂、大腿、小腿,
一般嫌臉胖、大腿胖、蝴蝶袖都是指這類型脂肪。
2.內臟脂肪(VAF)
內臟脂肪,顧名思義,就是囤積在內臟周圍的脂肪量,
內臟脂肪的功能在於保護內臟,人體是由骨頭形成的一個腔室,
裡面充滿著各式的內臟、血管、肌肉、結締組織、脂肪、體液…等,
脂肪的功能在於保護內臟,不至於因碰撞而損傷,並協助固定內臟位置等。
所以內臟脂肪不可過低。
但內臟脂肪過高,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罹患風險會提高,
有相當高的正相關。(皮下脂肪影響外觀)
由於內臟主要分佈在腹腔,
因此所謂的內臟脂肪率,是以囤積在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橫截面積來訂定
(一般用CT斷層掃瞄),
以CT掃瞄的脂肪面積10平方公分,等於內臟脂肪率1。
脂肪面積100平方公分,等於內臟脂肪率10。
一旦超過這個數值,因為內臟脂肪產生的慢性病症候群的併發率就會提高1.5倍。
現行內臟脂肪率標準為:
正常:1 - 9 、偏高:10 - 14 、高:15 以上
(有人說,建議男生為4,女生為3,但其實1-9都在標準之內)
在這裡,大家也發現,既然內臟脂肪是以腹部脂肪截面積作為標準,
(量測電阻的方式,量測的是內臟脂肪率,比較不精確,CT截面積較為準確
但兩者換算似乎是可互通的?坊間討論似是這樣)
也因此內臟脂肪的量測方式也可以量測腹部腰圍作為一個方便的判斷標準,
所以大家常看到這個標準:
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便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分享一下腰圍的簡單量測方式:
請筆直站立,輕輕吸氣之後吐氣,放鬆心情,再開始測量。
測量腰圍(肚臍略微上方)。
問題:那可是你可能會說,腹部也會囤積皮下脂肪阿,怎麼分辨皮下與內臟呢?
簡單判定是,
捏起腹部贅肉,略微挺出腹部,試著捏起肚臍旁邊的肉,
捏起部分的厚度若超出2cm,表示腹內囤積的是皮下脂肪,
相反的,覺得捏不太起來的人就是隱性肥胖,亦即很可能
是內臟脂肪型肥胖。
所以,若是四肢瘦瘦,但腹部大大或超過標準的腰圍時,
這也算是肥胖,更要注意減肥。
主要是內臟型肥胖外形會比較像是一根竹竿,插著槓丸的樣子。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只是腹部大了點,這比一般全身性肥胖的人更要注意。
而消去內臟脂肪,最好的方式,
就是飲食控制(少油、少鹹)與規律有氧運動。
不要再相信吃哪些藥是最有效的了。
一般來說,皮下脂肪的比例大於內臟脂肪。(不然人的比例會很奇怪)
體脂肪量測基本常識:
也可參考:
#180AOnVR FlyinDeath □ 給新手的體適能入門(4) - 身體組成的量測與評估
http://www.whsh.tc.edu.tw/f2blog/domestic/index.php?load=read&id=24
體脂肪並無法由體重推算出來。一般來說,測量體脂肪的方法包括以下一些:
1. 水中測量法:藉由脂肪比重比水輕的原理,在實驗室中測量人體的比重來推算
體脂肪百分率。
2. 皮下測量法:使用體脂肪測量夾來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算是較簡易的測量法,
但誤差值高且只能推測出皮下脂肪,對於內臟脂肪無法測量,所以
無法得知整體體脂肪率。
3. 近紅外線測量法。
4. 雙能量X光測量法。
5. 生物電阻測量法:利用脂肪與水份導電率不同的原理,藉由人體電阻的測量來推
測脂肪在身體中所佔的百分率。這也是目前市售體脂機最常見
的測量原理。
因為體脂機的普及率提高,所以在學校保健室、健身房、減重門診甚至一般人的
家中都會備有體脂機可供測量。不過,一般的體脂肪儀是籍由電流導傳間接來估計體
脂肪多少,因脂肪不能導電,所以當膀胱沒排空、胃有進食、大號沒排乾淨…等情況
時,均會造成估計錯誤。為了避免誤差,最好固定時間將身體”廢物”排空後再測量
,會比較準確。
由於體脂肪儀的測量不是沒誤差的,所以檢查結果必須由專科醫師判讀才可以減
少錯誤發生。其實我們在家評估體脂肪減少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看看衣服鬆了
沒,只要衣服鬆了,體脂肪鐵定有減少,可能比體脂肪儀還實用。
(這是板上的板友最常告訴板友的的方法:
1.照鏡子
2.用皮尺
3.相片記錄每一段時期的照片)
體脂肪率是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看起來胖的人,不一定脂肪率高
;相反的,一個外型瘦小的人若不運動,體內還是可能囤積很多脂肪。體脂肪計係透過
人體電阻原理,利用低電壓電流,測出電阻的單位,因為人體組織中的體脂肪是不導電
的,而其他非體脂肪部分有70﹪為水分是可以通電的,如果電阻越大,體脂肪就越高。
測體脂肪組成,用醫院的大儀器最準,愈是簡化的,愈不準確。可以將自家的儀器
帶到醫院用較精密的儀器做一次對照。
由於人體的體重、體脂肪率會隨著時間、飲食及身體機能和所含水份不同等因素而
略有改變,因此,儘量選在固定時段測量才能作為比較的依據。一般來說,早上一起床
上完廁所時,體內水分較少,所以,測量出的體重會較輕,但是脂肪的重量沒有變,當
然體脂肪率就會升高,反之,下午測量出的體脂肪率較低,但也較為精準。若是加上水
分攝取異常的多,一天之內體內水分含量變動更大,則造成誤差的程度則更顯著。
專家建議,最好的測量時間是晚上洗過澡、就寢前,空腹狀態時,測量時,最好只
著內衣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75.171
※ 編輯: DLCSEA 來自: 140.116.175.171 (07/21 12:38)
※ 編輯: DLCSEA 來自: 140.116.175.171 (07/21 12:42)
當然有可能,因為板上有一些板友,常常抱怨,運動了兩三個月,體重卻沒有減輕,
或是變重了。我們就就會告知他,請照鏡子或是別有人無跟你說體態是否有變瘦之類的,
因為體重、體脂影響因素很多,有時並不客觀,因此都會建議直接看最準。
至於是不是瘦到肌肉,當然有可能,
但是這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的,
脂肪的體積比肌肉大,脂肪瘦的多,體型很明顯變瘦,體重卻比較不明顯改變。
而皮下脂肪減少,很明顯的,捏起來鬆鬆的脂肪減少,
外形明顯變結實、緊繃,
(指外觀,請板友不要跟我戰結實是練肌肉、有氧只是減脂不會結實)
(講到清楚天都黑了...)
板上有經驗的人,就知道我在講什麼,
相信置底文也有說過照鏡子...
這只是一個簡便,較直觀的判斷方法,
真的要知道是否完全減了脂,肌肉完全沒有消掉0.1g,
請找較經準的體脂計實際量出數據,
這樣就會比較好比較,
不然你也只能自己感覺..(我就是自己感覺、傾聽身體的改變)
我不是相關科系的學生,
不能提供很精確的reference
ex:
1."書名",作者,年份,第幾版,pp.xxxx-xxxx
已補上在網路上搜尋的資料,
如果有錯,請跟我說,小弟對正確知識的渴望很深,
希望您也一起幫忙分享..謝謝 ^^
謝謝Tiew大的分享,
小弟因你過往分享的文章得益許多,
在此一併感謝...
※ 編輯: DLCSEA 來自: 140.116.175.171 (07/21 15:34)
從這兩種脂肪組織的作用與存在目的來看的話,
我覺得相當的有趣:
white adipose tissue:
『白色脂肪組織之運作可受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之調控,
以調節其釋出或儲存脂肪酸 , 甘油之速率與方向。』
這是我們一般減體脂時,板友主要與之奮鬥的脂肪細胞,
也是復胖的時候,儲存的脂肪細胞的主要去處。
由於是能量儲存效率最高,因此為成年人體主要的脂肪細胞。
(如果你一直狂吃的話)
而其消耗是依靠人體肌肉內的粒腺體,將其轉化成運動所需的ATP等能量來源,
這是我們熟知的脂肪消除方式。
一般來說,講女性生理期或是賀爾蒙分泌受到體脂的影響,
就是指這類脂肪細胞。
brown adipose tissue :
『細胞質內富含粒腺體。褐色脂肪細胞在脂紡氧化之過程,
不形成 ATP 而將所含之能量以熱能形式釋放,提供動物
體溫與熱能之需求,在小型哺乳動物之體溫維持上 與動物
冬眠之甦醒時,扮演極重要之角色。』
這個應該比較存在於有冬眠的哺乳類動物身上,
這類脂肪細胞本身即有粒腺體可以消耗細胞內部的油滴,
但是卻轉化成熱能,而不是轉化成人體動作所需的ATP等能量來源,
而人類冬天已不需冬眠,
所以此類細胞漸漸退化,到成年時,會逐漸減少。
(可以解釋有些人比較不怕冷?)
以上是我的推論,沒有文獻支持,
歡迎討論
※ 編輯: DLCSEA 來自: 140.116.175.171 (07/21 17:42)
感謝du大的分享,有文獻支持,有利於論點,而且還是"奶球"期刊!
脂肪組織算是結締組織是可以持續再生的,
另一個論點的討論是在於,
比如肌肉,人體的肌纖維總數是固定的,
而後天重訓長肌肉,是因為肌纖維破壞的修補(非再生)後的肌肥大(總數不變),
因此有些人容易肌肉長大(天生肌纖維數目多),
有些人不易(天生肌纖維數目少)(當然也牽涉到吸收,假設練的份量一樣)。
但是如果因為刀傷,將一整塊肌肉割掉(肌纖維束),就不會再生了。
或是因刀傷將肌肉由中間橫剖開,修補的是結締組織,而非肌肉細胞。
是不是也因為脂肪細胞是結締組織,
所以具有持續再生的效果...
小時候胖,容易復胖,
那小時候瘦...是否長大也不易胖?
(我知道這不能若p則q...影響肥胖因素太多)
ko大,您的爬文與搜尋知識的方法是正確的(笑),
小弟自己也是如此,
以往曾跟板友分享這樣的爬文想法,
還有板友覺得他都是問人就好,從不爬文確認的(他還在念研究所呢..)
只是我想寫過paper或是論文的板友都知道,
文獻的歸納與整理是相當繁複與困難的,
如果不是對其非常有興趣或是本科系的人,
是很難跨入的,畢竟隔行如隔山,
所以我在運動生理學或醫學這方面的知識與參考,
主要是來自網路的中文資料,
至於英文paper或是學術參考書籍這方面會比較薄弱,
請見諒..
但話說起來,由於PTT算是快速、方便分享資訊的地方,
因此若要常常引用文獻算是麻煩與費時的,
可能會影響發文者的意願,
但也因此有時會有錯誤資訊,
只能說願意花時間整理的人,要多給一些鼓勵與支持,
並多多互相討論,
這樣發文起來才有樂趣..(知識分享是互相的)
真的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找資料與文獻整理很花費時間,(光這篇我就打很久)
您慢慢來,有空再做就行,
期待您的好文。
其實這點我在寫的時候也感到相當好奇,
以腹部肥胖的腰圍量測,對女生來說脂肪應該比男生重要,
(以內分泌影響程度與保護子宮的目的來說)
但是為何女生的腰圍標準竟然比男生低?
這點相當值得思考與討論...
或者是男性需要的活動量比較大,
因此儲存較多的脂肪來供應大的活動量是比較正常的?
或是男性在工作、運動或是日常衝突上,
比較容易碰撞,因此較多的脂肪來保護內臟也是正常的?
但若是以體脂率來說,
女性建議值不得低於12-13%,男性最低可達3%,
這點又比較合理...
的確是矛盾之處....
※ 編輯: DLCSEA 來自: 140.116.175.171 (07/22 16:08)
另一點可能是,
以腰圍來說,
男性天生就比女生粗,(如同手臂、大腿一般)
非關體內臟器與脂肪,
而是男性天生肌肉較多,
因此腰圍較粗(上腹肌、下腹肌、側腹肌、下背肌肌肉量較多)。
再加上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覆蓋之後,
就會顯得比女生更粗大。
好玩的是,有些人的肚子肥胖,
你完全捏不起贅肉(脂肪),但是他肚子就真的是啤酒肚,
這就是皮下脂肪不多,胖在內臟脂肪。(我爸就是這樣..)
※ 編輯: DLCSEA 來自: 140.116.175.171 (07/22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