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優化同義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優化同義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優化同義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優化同義詞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I 如何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專家:2 個缺陷,要先由人類來修補 2021/05/13 採訪‧撰文 盧廷羲 張凱崴 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今年 4 月建議,國防部每年應至少分配 3.4% 的預算投入科技領域,並提撥 80 億美元研發 AI。企業方面,微軟(Microsoft)4...

  • 優化同義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7 15:14:49
    有 0 人按讚

    AI 如何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專家:2 個缺陷,要先由人類來修補

    2021/05/13
    採訪‧撰文
    盧廷羲
    張凱崴

    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今年 4 月建議,國防部每年應至少分配 3.4% 的預算投入科技領域,並提撥 80 億美元研發 AI。企業方面,微軟(Microsoft)4 月宣布,將以 197 億美元收購語音辨識開發商紐安斯通訊(Nuance Communications);後者是雲端與 AI 軟體的先驅。

    從企業到國家,都愈來愈重視人工智慧,知道要想辦法運用 AI 創造更好的生活。不過,目前 AI 發展到底處於什麼階段?我們又該如何應用?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張凱崴形容,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可以幫助人類完成很多事,像是疫情來襲,電腦可以從大數據中篩選條件,自動搜尋、判讀潛在病例,幫助醫生大幅減少檢查時間,但 AI 也並非萬能,要先認知它的局限。他研究如何讓 AI 更符合人性,獲得 2021 年的史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AI 局限1. 資料寬廣度不足時,就會複製人類偏見

    張凱崴認為,電腦在學習的時候,是依賴「彙整數據資料」來判斷,並沒有真正思考,如果資料來源太狹隘、不夠多元,資料寬廣度不足,電腦判斷就會出現偏差,「你跟電腦講清楚 input(輸入)、output(輸出),提供足夠的數據資料,它可以對應、學得很好,但還有很多面向 AI 做不到。」

    舉例來說,亞馬遜(Amazon)2014 年推出智慧音箱(Amazon Echo),使用者口頭下指令給語音助理 Alexa 就能放音樂、查資訊。然而,有些人口音較罕見,或是用字較特殊,智慧音箱的資料庫沒有「不同口音」「不同用詞」的檔案,就可能失靈,這是當前 AI 的其中一大問題。

    張凱崴進一步解釋,AI 另一項挑戰是,它無法清楚分辨「不曾出現」與「不能出現」(無法出現)之間的區別,只是從資料統計出要學的東西,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邏輯思辨。

    AI 的運作方式,第一步是輸入資料,第二步是分析,但這過程容易出現偏見。例如電腦在理解「總統」這個字,會去看四周有什麼字詞,來學習總統這個詞,由於許多總統都是男性,電腦就會「覺得」總統是男性。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讓 AI 學習,在它的認知裡,女性「不可能」當美國總統(因為沒有資料紀錄)。「你可以跟人類說,任何職業、性別都是平等的,但對電腦來講,這很困難,」張凱崴說明,一旦資料的寬廣度受限,電腦就容易產生偏見。

    就像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讓電腦把輸入的語言變成有意義的符號)領域,張凱崴說明,AI需要知道代名詞指的是「哪個名詞」,才能運算下去。但如果資料受限,使用男性的「他」,電腦可能判斷這個代名詞是指總統、總理、執行長;但換成女性的「她」,由於數據不足,電腦就會混亂,出現系統性誤差。

    他再舉一例,美國人工智慧研究組織 OpenAI 提出「生成式預先訓練」系統(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推出到 GPT3 版本,屬於書寫類 AI,電腦能夠揣測人們說完上一句話,下一句可能會講的句子,自動完成後半段。

    好比有人上一句寫下「我正在和教授聊天」,系統可能推導出「我們在研究室討論學術問題」,因為電腦藉由蒐集來的語料資料中判讀出「教授」和「學術」具高度相關。但研究也顯示,GPT2(前一代版本)系統也從資料中學習到許多偏見,像是如果句子前半談論白人男性,系統傾向產生正面評價;如果句子前半是黑人女性,系統竟會產生負面句子。對企業來說,許多組織接觸 AI,想讓它們取代部分工作,首先需要留意資料的廣度、多元性,才能減少電腦犯錯的機會。

    AI 局限2. 即便條件相同,也無法每次都做出正確判斷

    「其實,現在的 AI 就像一台原型飛機,還缺乏穩定性。」張凱崴說,現行的 AI 就好比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剛發明飛機,看似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但「可以飛」跟「飛得很好」,有一大段落差。

    紐西蘭的簽證系統曾鬧出笑話。人們上傳簽證照片,AI 掃描後,確認是不是本人,但當時系統沒有估算到某些亞洲人眼睛比較小,一名亞裔男子被判定「沒有張開眼睛」,因此照片無效。

    張凱崴說,在這個例子中,凸顯出 AI 的穩定性不足,「系統沒有考慮到不同人種的差異,很死板地認為你眼睛沒張開。」所謂的缺乏穩定性,指的是 AI 沒辦法在相同條件下,每次都做出正確決策,這也是使用 AI 時,須留意的第二個挑戰。

    他再舉例,許多模型可以準確分析,一則影評對電影的評價是正面或負面。然而研究顯示,有時只要將影評中一些字換成同義詞,例如把電影(movie)換成影片(film),或改寫句子,即使意思並未改變,系統卻把原本判斷為正面的影評標註成負面。這顯示AI系統還未真正了解語言的含義。

    在設計這些程式時,人們必須注意到 AI 可能有局限,設定的資料範圍要更完整,考慮這些因素,就能減少偏見、落差,進而加強穩定性。

    餵指令給 AI 要多元化,嘗試「換句話說」、刻意混淆

    經理人雖然不一定具備 AI 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只要掌握觀念,再透過 AI 領域專才協助,也能優化系統。張凱崴指出,最直接的方法是,設計 AI 模型時,要把來源群組不同的資料分門別類測試,在測試階段讓群體多元化,並確保不同特色的使用者,用起來都沒有問題。

    舉例來說,一套 A 系統擁有來自各地的使用者,如果設計者是台北人,設計系統的思維容易以台北生活為主,很可能因為當地習慣不同,導致花蓮使用者操作不順。

    另一個方法,則是用不同的「語意」,去測試 AI 有沒有徹底學會一個概念。例如,有一套餐廳評鑑的 AI 系統,只要蒐集、整理使用者意見,就能判斷每個顧客對於餐廳的評比是高分或低分。那麼要如何確認這套系統的穩定性?張凱崴建議,可以利用「抽換詞面」的方法。

    比如,把詞彙換成同義字,再看 AI 是否能運算出相同結果,「你可能會發現,原本評比結果是食物很美味,但如果美味換成比較困難的詞,AI 就會分不出這則評比是好是壞。」因此在訓練模型時,可以將詞彙隨機抽換成同義詞,增加 AI 的詞彙量。

    第三種方式更進階:改變句型、重寫句子。張凱崴指出,同樣一句話,如果換成不同說法,電腦可能判讀錯誤,將「因為發生 A 事件,所以導致 B 事件」,改寫成「B 事件發生了,是因為 A 事件的緣故」,明明兩句話意思一樣,但 AI 很可能因為穩定性不足,搞混兩者的差別。如果要鞏固 AI 的穩定性,可以使用自動改寫的方式,增加資料的多樣性。

    張凱崴表示,經過這些測試,讓 AI 接受更多元化的訓練,得到更廣的學習範圍,往後碰到同義詞、相似資訊,才能有效判讀。

    張凱崴總結,AI 還在快速發展,或許可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新的職位,但現行階段,它只是輔助角色。AI 並非魔術盒子,使用它就一定有更好結果,人們還是要保持高度耐心,先認識它的缺陷,才能在技術更迭下,發揮出最好的結果。

    張凱崴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UIUC)電腦科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2021 年獲得史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研究團隊開發的運算方法,使人類語言處理的程序更有效率、更多元,同時兼具公平性。

    附圖:優化AI系統的3方法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2902?fbclid=IwAR2jI1bhg1anqct0AZZR_3LKKJqIsvG0wz2whSN8iniROZApHt-_qpD7dis

  • 優化同義詞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2-15 13:27:23
    有 80 人按讚


    📣投資思維-面對波動,你應該知道的風險觀念📣

    道瓊指數昨天收盤下跌近500點(2%)、S&P500也跌了近2%。大盤最近常常上沖下洗,12月S&P下跌超過4%,Cboe SPX Volatility Index漲幅超過18%。雖然大盤看似波動不大,實則暗潮洶湧,舉例來說,上禮拜四日內指數波動就超過2%了。每個投資人除了資金控管方法外,更應該學一下情緒控管方法,在驚濤駭浪的股海中方能求得平靜。

    HSBC最近就發布一篇報告,討論投資人應如何在高波動的市場中保護自己。股票市場就是不斷的恐懼與貪婪這樣的情緒中循環,套句葛拉漢的說法:市場先生的心情總是陰晴不定。當恐懼攀升戰勝貪婪時,市場就會下跌;反之,貪婪戰勝恐懼時,市場就會持續上漲!

    在華爾街,波動跟風險總是畫上等號。高波動性通常代表著你面臨更高的可能性,需要再低檔時賣出股票變現。不過,我們並不應該僅用數學計算出來的波動性指數,來衡量市場上的實際風險。

    👉 那投資人在市場上面對的風險還有哪些呢?可以歸類為三種風險:

    1️⃣ 事件風險(Event risk)
    貿易戰與歐元區政經緊張情勢所帶來的風險,可以歸類為事件風險。貿易戰從年初開打至今,至最近幾個月川普的大動作使得市場反應愈來愈劇烈。分析師認為貿易戰的問題仍會持續至2019年,也是投資人應該持續關注的重點之一。歐元區經濟成長趨緩、英國脫歐,甚至法國近日的黃背心事件,在未來也有可能對歐元造成壓力。

    2️⃣ 市場風險(Market risk)
    市場風險則是指企業獲利對於股票估值所造成的影響。觀察去年,許多企業的獲利水準創高,但稅改效應下降以及工資增長可能會使得這樣的情況無法持續。最近也可以看到許多公司對於未來的獲利展望都持保守態度,未來獲利率的趨緩,對於股價的上漲動能也會造成壓力。S&P500的PE約為15倍,但回顧金融危機時期,S&P500的PE約為10倍左右。

    3️⃣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最後,HSBC也檢視了流動性風險。S&P500指數成分股中的公司在過去五年,增加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債務。隨著企業試圖為債務進行再融資,未來利率若再上升,對於債券市場也會造成壓力。一旦公司出現流動性問題,也會影響到股票市場。所以我們可以持續去關注債務違約率的變化,這會是指引流動性問題的關鍵指標。


    👉 當然,除了上面的三種風險,我們也整理出在面臨投資決策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 風險(Risk)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風險與不確定性看似是同義詞,實際上兩者之間還是存有差異。通常我們認為所謂的風險,是指可以量化的不確定性,譬如我們可以知道擲一顆骰子每一面的機率都是均等的1/6;而不確定性則是無法預測,甚至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結果的事件,更不用談如何避免。

    有趣的是,投資人到底應該從風險、還是從不確定性中獲利呢?弗蘭克奈特(Frank H. Knight)在1921年寫了一本名為《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的書,書中描述:「真正的利潤機會只存在於真正的不確定性中。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創新,我們不僅要處理不確定性,我們必須尋求它。」

    以我的看法是,在商業領域中,追求不確定性是進步的關鍵,就如同演化是源自於隨機性,汰弱留強而創造出更優質的物種。但是,在投資領域,如何管理風險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反而是更重要的課題。

    2️⃣ 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sk)與非系統風險(non-Systematic risk)
    所謂的系統風險,是指市場風險或不可分散風險。這樣的風險無法透過分散投資來消除,譬如經濟週期、社會動亂、戰爭或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市場下跌。而非系統風險則是特定風險,或是個別公司面臨的風險。譬如公司管理者或財務風險等因素,這時我們可以用分散投資來消除投入單一企業的非系統風險。

    3️⃣ 估值風險(Estimation risk)
    之前我們曾經提到,在進行個別公司的評價時並不能只考慮單一因素,而是應該將每一種可能性納入估值流程當中。這時候,我們必須先有一個認知,由於我們納入的每一項因素都是基於我們對於這項因素的預測值,有可能與實際狀況之間有所差異。進一步定義估值風險:「指投資者對回報或現金流過程參數的不確定性。」

    所以我們在估值過程中,會面對到兩種不確定性:估值的不確定性(Estimation uncertainty)與經濟的不確定性(Economic uncertainty)。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估值不確定性源自我們對公司的理解不夠完整,甚至取得了誤導性的消息;而經濟不確定性公司經營的業務即將發生變化,以及產業或宏觀的經濟因素。面對公司基本面消息,我們可以不斷的搜尋與更新來優化我們的計算結果,但是產業與經濟因素則是相對具有隨機且不可預測性,導致我們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結果存有巨大的差異。

    4️⃣ 上行風險(upside risk)與下行風險(downside risk)
    上行風險指得是價格上漲可能面臨的阻力,而下行風險則是價格持續下探的風險。這兩種風險除了可以運用在基本面評估中,若我們將技術分析也納入我們的投資決策當中,也可以藉此評估股價的壓力與支撐。在這裡的上行風險,指得是我們在買入該公司股票後,股票上漲過程可能面臨到的壓力區間。壓力有可能是前段股價整理區間中可相連波峰,或是行情的轉折點等。而下行風險則是買入公司股票後,股價跌破支撐、持續下探的風險。

    👉 當面臨到這麼多不同型式的風險時,投資人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分散投資對於一般投資人是最好的選擇。不管是藉由指數化投資的方式,或是將資金分配在負(或低)相關性的資產上,藉以尋求穩定且合理的長期報酬。

    除此之外,若是從事短線交易的投資人,擬定投資策略,包括買進與賣出的原則,並且嚴格執行才是不敗法則。短線交易通常是在沒有基本面支撐下,依據投資市場情緒變化來獲利,往往比長期投資更需要克服心理障礙。當行情大好,市場情緒樂觀時捨不得停利,又在行情反轉時不甘心停損,最後只是白忙一場。

    如果市場具有效率,我們必須在市場尚未回復平衡的狀態中尋找獲利的機會,或是長期伴隨公司的成長,取得其獲利的一部分作為回報。許多人在投資市場中尋找交易聖盃,在我看來,沒有唯一的聖盃,只有最好的性格,最嚴格的紀律,以及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圖文連結⬇️⬇️⬇️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know-about-the-ris…/

    #美股投資 #Risk #Volatilit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