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我還沒有討論。
成為首富之後,馬斯克贏了嗎?貝佐斯輸了嗎?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都是老窮光蛋嗎?
(Peter Thiel又是誰⋯繼續看下去)
遊戲規則 — 就是你定義成功的標準。
如何定義輸贏?如何定義成功?
這種討論下,用任何標準來定義我輸你贏,都是完全不合理的。每個人過的生活...
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我還沒有討論。
成為首富之後,馬斯克贏了嗎?貝佐斯輸了嗎?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都是老窮光蛋嗎?
(Peter Thiel又是誰⋯繼續看下去)
遊戲規則 — 就是你定義成功的標準。
如何定義輸贏?如何定義成功?
這種討論下,用任何標準來定義我輸你贏,都是完全不合理的。每個人過的生活、玩的遊戲規則、使之快樂的事物,都是不同的。
我玩投籃機的分數,能跟你打地鼠的分數比較嗎?
根本不同遊戲。任何旁人客觀角度的比較,都像是拿一堆毫無意義的數據刻意的整理分析、做出更無意義的結論。
人類拿物種的數量,來衡量演化的成功與否 — Really?
現在,世界上有210億隻雞、15億隻牛⋯
哇!和8000年前相比,真是大幅度的成長呀!
雞和牛贏了嗎?小雞真是大獲全勝?
或者說,雞又比牛更行嗎?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 — 雞和牛為此感到快樂嗎 ‽
你呢,你在無謂的競爭中得到快樂了嗎 ‽
- - - - -
想想《羅密歐和茱麗葉》一開始就說:「這是兩個同樣尊貴的家族。」兩家人很像,但他們彼此憎恨。隨著仇恨升高,他們甚至變得更像,到最後,已經沒有人記得最早他們為什麼鬥爭。
為什麼大家還相信競爭是健康的呢?
答案是,競爭不只是一個經濟概念,或簡單到只是公司和個人在市場上必須面對的困難。更重要的是,競爭是一種「意識型態」,一種充斥在我們的社會,扭曲我們想法的意識型態。我們鼓吹競爭、內化競爭的必要,結果我們把自己困住,即使我們的競爭越來越多,我們得到的卻愈來愈少。
這就是實情,但我們被訓練到忽略這個事實。我們的教育體系反映並促成我們對競爭的癡迷,分數讓我們可以精準測量每個學生的競爭力,成績最高的學生得到地位和證書。我們以類似的方法教導每個年輕人追求相同的目標,不問個別的天份和喜好。
等到這些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競賽,情況變得更糟。菁英學生充滿自信地往上爬,直到競爭激烈到粉碎他們的夢想為止。
教授輕描淡寫地描述學術圈的割喉文化,經理人卻老將商場比作戰場。MBA學生隨時帶著《戰爭論》與《孫子兵法》。戰爭的隱喻滲入日常商業用語:我們利用「獵人頭」來建立銷售「大軍」,讓我們「擄獲市場」、「狂撈一票」。
但經營生意並不像戰爭,競爭才像是戰爭,而且競爭被宣稱有必要、讓人感覺很英勇,可是卻有破壞性 — 競爭是破壞的力量。
然而,「破壞」在最近已經完全成為時髦新潮的祝賀語。矽谷對破壞非常著迷。但如果你真的想做出點新東西,創新的行為遠比那些舊產業不喜歡你的創新來得重要。
完全競爭的相反就是獨佔。一家和別人競爭的公司必須以市場價格出售產品,但獨佔企業擁有市場,可以自行訂價。因為沒有競爭,這家公司可以在利潤最大化下決定產量和產品價格。
根據經驗法則,重點的專利技術要比最接近的替代品好10倍以上才能取得真正的獨佔優勢。如果不到10倍,可能會被視為微幅改善,這樣的產品很難賣得出去,特別是在已經很擁擠的市場。
要比別人進步10倍以上,最簡單的方法是發明全新的產品。如果能端出過去沒有的有價值產品,理論上增加的價值是無窮大。
- - - - -
以上節錄自《從0到1》— Peter Thiel 的書(天才)— 競爭對所有參與者都是破壞性的,擺脫競爭才可以取得獨佔。
所有人都應該知道:想創造並永久留住價值,應該建立一個具差異化的產品模式。
好消息是:每一個人在市場上本來就是各自獨立、有差異化的產品,請容許我這樣比喻,在獨特性和各自「價值」上,人是無可取代的。
我們可以做出兩點結論,如下。
【 結論一 】
藉由選擇自己的目標,而非跟隨他人的目標 — 光是做自己想做/只有你有能力做的事 — 你就已經擺脫競爭、創造獨特的價值,享有獨佔的市場了。
例如:回家陪你的爸媽吃個晚餐,就是只有你能做到的獨特價值。當然,還有很多這世界上只有你能做到的事。
拜託,我們別再討論這樣有什麼好處,也不需要討論創造這種價值有何益處了吧 — 任何創造出的價值都會反彈到你身上:你不見得會得到更多零用錢⋯或紅包,但擁有更多錢就是你的目標嗎?爸媽和你之間的愛難道不比錢更有價值嗎?我不知道,這根據每個人的遊戲規則而定。
【 結論二 】
回到遊戲這個主題 — 用遊戲來比喻人生倒滿沒有詩意的,
但至少我喜歡這個比喻,對我還算貼切。
人生究竟是不是遊戲 — 我不知道。
但如果人生是遊戲?
玩遊戲從頭到尾就不是為了競爭,也不存在競爭 —
玩遊戲追求的是快樂,得到的也是快樂呀。
馬斯克贏了嗎?貝佐斯輸了嗎?
哪有誰輸誰贏 —
玩遊戲的時候,你不正快樂嗎?
玩遊戲的時候,每個人不都快樂嗎?
別想著競爭了,玩遊戲的每一分每一秒,每個人都是贏家。
照自己的遊戲規則,過自己的人生,你就是贏家。
新年快樂,祝好:)
優勢物種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優勢物種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工場和BCG諮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創新工場投資的Insilico Medicine,看AI新藥研發平臺如何賦能傳統藥企,一起進行“AI+生命科學”的顛覆式創新!
改造者系列:AI醫藥的下一站是長壽 -- 本文来自BCG微信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
英矽智能的AI藥物研發平臺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今年2月和8月,半年的時間內,先後公佈了兩種臨床前候選藥物,分別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和腎臟纖維化。
在采訪中,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AI醫藥企業的下一個重要問題將是如何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和跨物種生物學,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AI製藥領域於2014年左右興起,在2018—2020年間全面爆發。AI能夠快速識別大量樣本中的客觀規律,加速尋找和測試潛在靶點的過程。「有了AI,我們50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得上一個典型的製藥公司5000人所做的事情」,英矽智能創始人Alex Zhavoronkov在「未來呼嘯而來」一書中如是分享。2
1 「改造者」 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2「未來呼嘯而來」,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著。
■本期受訪嘉賓:Alex Zhavoronkov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全球領先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發明和迭代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臺,變革創新藥物和療法的發現方式,加速研發進程,為癌症、纖維化、抗感染、免疫和抗衰老等未被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提供創新的藥物和療法方案。
Alex Zhavoronkov是英矽智能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擁有皇后大學學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技術碩士學位,以及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和數學博士學位。
■對談實錄
Q1 英矽智能原來在美國創立,後來為什麼選擇遷至中國?
Alex:中國構建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和土壤,吸引創業企業、大型企業紛紛入駐。中國大陸多樣化的投資者,包括傳統藥企、科技巨頭、PE/VC等各類投資者,能將最優質的AI人才、CRO、藥企融合在一起。投資者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資質牌照、幫助招聘、企業管理和宣傳等等。英矽還與許多學校開展了合作研究,擁有豐富的內部研發管線。中國完整的生態夥伴體系使得像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研發規模,甚至與大藥廠競爭。
Q2 英矽智能和輝瑞、安斯泰來、楊森製藥等諸多藥企都有合作,在和大型藥企合作的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或者經驗?
Alex:創新型的AI生物技術公司按照創立時間可以分為三大類:2014年之前成立、2014年—2015年左右成立、最近5年成立。2014年之前成立的企業通常不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或者不具備向藥企提供解決方案所需的行業知識。2014—2015年間成立的企業則創立的正是時候,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出現,AI製藥開始興起。同時,許多藥企缺乏AI的專業知識和AI團隊,如果想要獲取AI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就必須與初創企業合作。作為交換,那時候的藥企也通常願意向初創企業提供資料和各類資源。英矽智能很幸運,創立時間(2014)正處於大藥企對外部合作最為開放和寬鬆的時期。而最近幾年成立的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藥企已經開始自建AI團隊、自研AI應用,只有具備非常特定細分領域AI技術的初創企業才有可能成功撬動藥企,與之建立合作。
然而據我的觀察,儘管許多大藥企都建有自己的AI部門和數據科學家團隊,但他們並沒有足夠強的AI能力——他們往往缺乏具備足夠AI知識的團隊。以生物醫藥方面的論文發表為例,在2014—2019年間,英矽智能發佈了上百篇AI相關的論文,然而發表AI論文數量最多的藥企阿斯利康則只有65篇,位列其次的諾華有54篇。
藥企往往也不知道從何處開始應用AI,而這正是AI初創公司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但是,在AI初創公司開始接觸藥企和銷售方案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大型藥企錯綜複雜的組織架構和部門分工,針對不同部門銷售定制化的模塊,而非從一開始就銷售整體性、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藥企內部通常很難有一個部門能夠處理所有的模塊,部門之間的協同往往沒有那麼強。因此,AI初創公司在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也要靈活地劃分模塊,對症下藥,英矽智能通常一次只銷售一個模塊。
儘管銷售是模塊化的,AI初創公司需要具備端到端、全鏈路的解決方案。英矽根據不同的研發週期,設計了三大AI平臺——新藥靶點發現平臺、分子生成和設計平臺、臨床試驗預測平臺。據我們瞭解,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同行,同時擁有生成生物學和生成化學兩大AI平臺,能把靶點發現和小分子化合物生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公司很少。此外,英矽智能的AI系統可以用軟件形式呈現,藥企可以自行操作,用自己的數據運算測試。這些都為我們創造了差異化的優勢。
最後,對於藥企而言,如果想要應用綜合的AI解決方案,需要有整體性的戰略為引領。咨詢公司可以充當整合各部門組織、統籌整體戰略的角色,AI企業可以選擇與之合作。
Q3 在您看來,未來AI醫藥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lex:在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和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現在市場上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企業,他們在不斷精進演算法模型和數據。未來的競技不會是關乎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新方式。
AI初創公司需要積累足夠的行業專識,理解藥企的需求,學習藥企的經驗,並向藥企證明自己提供的模塊能夠在真實的商業環境下應用,並且模塊之間能夠很好地兼容,能融入業務流程,且符合監管要求。比如機器學習加速了藥物識別,但還有很多步驟和流程並不能被加速或跨越:實驗論文不能被跨越,你依然需要向藥物監管部門提供大量實驗數據和模型來證明研究的有效性;實驗中的生物過程不能被加速,你依然需要等待生物體自然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活動,你也不可能直接從大鼠實驗跨越到人類實驗。而這些都涉及到更細分的新技術問題。
所以,對於AI醫藥企業而言,下一個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如何理解跨物種生物學?正因如此,我判斷長壽業或者抗衰老技術將會是未來的方向,即如何運用AI來監督和追蹤生命體在漫長時間裡無數細微的實時變化,來創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進行跨物種比較、跨疾病模型比較。我相信AI是説明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體的最佳工具。
■要點回顧
1、中國的資本環境天然地聚集了垂直產業領域的優質企業,幫助AI初創公司,即「改造者」,迅速汲取經驗、擴大規模,加速行業創新與賦能。
2、在與垂直行業企業合作時,「改造者」既要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也要有靈活、敏捷的銷售和服務模式。端到端、全鏈路的方案有助於「改造者」更靈活地根據傳統企業的需求組合方案,能夠擴大服務範圍和客群,提升「改造者」的競爭優勢。
3、未來最重要的不是AI技術,而是如何將AI與行業特定的實驗數據或模型結合。限制因素並不是演算法或者算力,而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應用AI的方式來實現行業定制化。
優勢物種定義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自由主義 在當代如何多樣地變異、如何於政策制定、社會生活的各層面運作?又如何與 #極右民粹 勢力結合?
Quote:
⋯⋯
新政治力量崛起,既反對新自由主義的部分元素,卻與另一些元素混雜揉和,組成全新的突變種。最近出版由William Callison與Zachary Manfredi 編著的一本重要論文集Mutant Neoliberalism: Market Rule and Political Rupture(2020),喚起的正是「變種變毒」的隱喻。過去人們通常認為,一套關於自由化、私有化的經濟政策典範,構成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定義,以資判斷某社會「是或不是」新自由主義,這是大幅簡化的圖像。例如若從「政治理性」(political rationality)或「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的角度來看新自由主義內涵,就完全不同,也未必跟經濟政策相關;它可能指涉用市場理性/金融投資的角度計算一切事物的價值,包括人的生命與勞動,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評量大學教育的成敗等等。除此之外,上述不同的「原則」運用在各個不同地區,也會在新環境和新歷史脈絡中,與各種在地的社會文化與政治力量組裝融合,創造出各種各樣變種形貌。於是,世界各地「實存的新自由主義」(actually existing neoliberalism)呈現出極為複雜而岐出的多線發展與樣貌。
從這個角度看二十一世紀的新政治力量,可以說:新自由主義不是死亡了,而是突變了。生物學的病毒隱喻或許更好掌握當前的現象:基因突變不是異常,而是演化過程的常態;突變的子代雖與母代不同,但仍能辨認該物種的基本特徵。當突變種在環境中取得優勢時,它就傳遞下去成為該物種的優勢族群。以下我將說明從「新自由主義變種」的角度,或能更貼切地解釋美國「川普現象」所凸顯的民粹不滿與民主危機。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著名的政治理論家Wendy Brown在其新著In the Ruins of Neoliberalism: The Rise of Antidemocratic Politics in the West(2019)挑戰上述「雙重運動」的提法,企圖更深度剖析極右派民粹運動與新自由主義的隱密鏈結,尤其是新自由主義計畫中的政治─道德面向。簡言之,極右派民粹運動中展現暴烈的政治動能與激情──反政治卻又盲目支持民粹政治人物,既強調權威與道德又不遵守公共規範並輕易展示暴力,以自由之名卻攻擊憲政民主與公共領域——不只是因為其生存條件被新自由主義破壞而引發的(下意識)反動,而且首先是被新自由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所正當化與合理化。
夏傳位/新世紀冷酷異境:新自由主義是行走殭屍,還是變種病毒?
文章連結:https://wp.me/p3bKKK-2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