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做遊戲 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做遊戲 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做遊戲 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做遊戲產品中有95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YanComic媽媽手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改我對網課嘅印象👍 #完全唔悶唔單向 #免費3堂英文或普通話課 3堂呀🤩 #National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教材 🌏🦁🦒 #登記免費課程 👉 https://forms.gle/pfenWYRWB34D7Fpi6 仲以為大福升小學上堂時間長咗,細佬又返埋幼稚園就舒服晒,我...

 同時也有16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30的網紅阿煙,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真的是整首裡我最會的部分了。 本來想剪一些其他片但我最近耳朵受傷沒辦法戴眼鏡 一直都在用模糊的視線QQ 哭啊。 原曲:https://youtu.be/B1tArM5XYuc - 我做的遊戲,歡迎大家挑看選看~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704060...

做遊戲 在 Zero +o One Planet 加個零的社群觀察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9:16:59

《岩田先生:任天堂傳奇社長如是說》 ⁡ 這是整理取材之前任天堂前社長 #岩田聰 訪談以及任天堂官網上登出的《向社長詢問》欄目的書,從來自札幌的高中生「天才程序員」,到扭轉巨額負債狀況的小型企業社長,再到世界頂尖遊戲公司任天堂主理人。本書還有宮本茂(馬力歐之父)跟系井重里(地球冒險 MOTHER 的製...

  • 做遊戲 在 YanComic媽媽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5 10:00:50
    有 148 人按讚

    #一改我對網課嘅印象👍 #完全唔悶唔單向
    #免費3堂英文或普通話課 3堂呀🤩
    #National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教材 🌏🦁🦒
    #登記免費課程 👉 https://forms.gle/pfenWYRWB34D7Fpi6

    仲以為大福升小學上堂時間長咗,細佬又返埋幼稚園就舒服晒,我真係太傻太天真🙈!無論教學內容以及需要家長嘅參與度,小學同幼稚園真係兩個世界~!😵‍💫
    想大福英文個底打得好啲,升上高年級同考試就唔洗咁辛苦。可惜屋企附近未搵到合適又夾到時間嘅英文班,而且放學要應付功課又要花時間再出去上堂,大人小朋友都辛苦!🏃‍♂️💦

    最近上咗Kelly's Education「Reach教材」嘅英文課程。Reach教材採用🌏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國家地理)的原版照片和真實故事,旨在讓小朋友用英文去學習人文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生物等知識。全美過千間學校都用緊,好多國際學校亦選為教學用教材,而Kelly’s Education是目前 #全香港唯一網上課程合作夥伴!(根據美國官方權威調研的MAP®️測試結果,全美使用Reach教材的學生在閱讀理解、批判性思維、語法和詞彙方面取得的成效,比使用其他教材的學習成效高45%😲)

    其實我一直對網課印象「麻麻」,但今次可以一對一課堂,同之前停課要成班同學仔上zoom好唔同!首先互動性極高,而且圖文並茂,更採用《國家地理》實拍照片,容易激發小朋友的興趣同好奇心,小朋友亦可以喺教學平台的螢幕上寫字做遊戲互動!例如呢堂就學自然界的動物點樣透過保護色、形狀等去偽裝自己而“stay alive”,老師仲解釋咗兩個自然界的概念「Predator」狩獵者與「Prey」獵物的概念👍(唔單止一改我對網課嘅印象!我係隔離聽,自己都覺得有趣想學😂)外籍老師好盞鬼又生動(見大福咁開心就知),令大福唔怕羞肯講英文,同時老師又會用輕鬆嘅方法糾正大福嘅港式英語🙈,鼓勵佢正確咁講返整句句子。

    一節25分鐘,大福有得著,我又可以䟴䟴腳做下自己嘢或者食住花生睇佢上堂😆👍🏻(出去上堂都未必可以咁清楚睇到小朋友上課嘅情況,同了解到佢嘅程度呀🙊)多謝Kelly's Education,仲送出30個免費名額!包括1堂「1對1網課」(可選英文或普通話)+2堂小組課程,一共3堂呀!仲可以自選英文或普通話!🙊

    大家有興趣可以登記免費試堂~
    #登記免費課程 👇
    https://forms.gle/pfenWYRWB34D7Fpi6
    名額30位❗先到先得 🤗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3日
    🌟僅限從未參加過Kelly's Education試堂或課程的學生
    🌟4歲至11歲適讀
    🌟免費試堂包括: 1堂1對1網課(可選英文或普通話)+2堂小組課程

  • 做遊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3 13:27:06
    有 16 人按讚

    【人們與遊戲的 love hate relationship | 盧斯達 on Patreon】

    兒童青少年陸續收到通知,電子遊戲只在假日開放,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

    全人類和電子遊戲都發展出一段 love hate relationship。「家長」一向討厭小朋友打機,但近年手提裝置可以玩的遊戲越來越多,很多中老年人在街上捉小精靈或者爆 candy crush。但問到很多平常家長,子女打機對他們就好像吸毒,一吸人就廢了,會馬上上癮繼而喪失所有生產力。你打機,肯定上不了大學,一生都毀了。

    一些經典遊戲重製再推出,要賣情懷,總會提醒你在中學時和朋友去網吧打機的日子。回憶有美好的,也有黑暗的。我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在網吧過活,對入迷的人們來說,不在乎每一餐吃杯麵,不在乎網吧充滿煙味。甚至當 03 年沙士來襲時,我會照去玩,只有那時才不怕死。當時香港有人在香港打到暴斃,無聊的傳媒還會找風水師評論為何隻遊戲咁邪?

    後來買斷制遊戲慢慢被月費制、時費制甚至免費課金制基本取代,但為了一把武器而自殺的事情還是很多遊戲都有。人長大之中要考慮的事越來越多,自然不覺得那件虛擬武器是甚麼,但對一些十幾歲的人來說,那是第一次「耕耘」的成果,可能是他在朋友圈裡地位突然躍升的憑據。最地獄的是,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人生第一次努力地「工作」通常是為了打機。自己看攻略、跟朋友交換情報和物資、形成一個互助的圈子、分黨分派以及互相鬥爭,可以說很多少年的智能、博弈和社會能力,最初是弔詭地通過遊戲來培養發展。

    電子遊戲是有癮頭的,但特別上癮嗎?其實所謂成年人世界都有很多東西沉迷,在別人眼中都是看不明白的狂熱。賭搏就很上癮,所以很多遊戲都設計得很像賭搏,抽卡轉蛋會配合特殊震動、聲效、光效,去構成大腦的快感回饋機制,而且那種遊戲一律以「頻繁通知,確保玩家經常登入」的思路去設計,外層套甚麼 IP 根本無關痛癮,機制就是這一種,廠商可以用心做遊戲,但也可以疊埋心水做賭場莊家,更加和味。

    就像人類對「毒品」有剿撫兩派。剿滅派基本認定電子遊戲是一種禍害,能不碰就不碰,好像血管裡的脂肪。遊戲帶來快樂,帶來體驗,有學者認為是第九種藝術,優秀的遊戲也具備文學性。審美需求在生存需求和自我實現之間,但仍然是很難消滅的人性。據說美國政權在越戰前後發動的禁毒運動,最後演變成特別針對低下層和黑人用藥,而社會賢達有可卡因。這個背後的思想是把用藥者視為一種社會問題。因此政策而引發很多災難發生之後,他們自我反省去想補救方法時,通常會向北歐取經,主張鬆綁、治療、協助,而不是一味懲治,認為這可以為社會帶來很多好處,也可以節省很多資源。正如你或許可以用電擊和監禁來治療一個少年的嚴重網癮,但你的成本可能是毀了一個人的人生。

    然而這只會是一個紛爭不斷的議程,因為這涉及「甚麼是毒品、甚麼是異常」的形而上問題。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就是認為玩遊戲是可以的,在三小時之內屬於「正常」。然而這極少量的供應,面對龐大需求,之後人們會如何扭盡六壬,又會發生甚麼劇烈的戒斷症狀,簡直不可想像。

    雖然遊戲有這樣黑暗的一面,但所有戰略家都不敢輕看電子遊戲業。今日富可敵國的 Apple 曾經與遊戲業保持距離,到現在還要苦苦追趕——沒人會買蘋果電腦玩遊戲。

    遊戲只是一連串技術之下的終端產品,在上游是一堆因為遊戲需求和資源湧入而受惠因而進步的技術產業,這些技術產業最終就成為某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大部份。遊戲機越做越小,終於到了今日的微型,當中有一部份是家用機市場都飽和之後,日本人去了開闢手提機市場。據說地球上有一億台 Gameboy,當你做完一億台之後,你的製造工藝又可以去做一些更難的事情,做更小的電子組件,繼續升級下去。然後在那裡亮相的寵物小精靈,現在成為全球最值錢 IP,晉身代表全日本的文化軟實力。然後台灣也有了她的科技神山,是一個政治上很重要的東西。

    例如 NVIDIA 或者 AMD 的顯示卡究竟是誰人買的?應該主要是有強烈遊戲繪圖需求的人,而近年入場的還有很多礦老闆。還有一堆人是用來剪片,為甚麼有那麼多人要剪片?因為大家都要做 youtube。你用來剪甚麼,都是付了錢,理論上都有份推動技術進步。

    一些看來很純娛樂的東西,上面都是一套最終會促進生產力和累積知識的東西。現在你可以說智能手機統治了世界,iPhone 的原型機其實有一些 walkman 的靈感,是日本將東西越做越小;為了生產某一款家用遊戲機,他們和東芝、IBM 合作設計和製造晶片,即當時很多國家傾舉國之力都無法通過的技術門檻,他們能通過,都是因為要生產一台「不事生產」的遊戲機。這應該是電子製造業的進步。

    家長會投訴,那他們的孩子怎麼辦呢?所以他們不會在遊戲這一塊上癮,但明天也會在別的事情上癮。你的孩子,問我們怎麼辦?

  • 做遊戲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3 13:21:39
    有 47 人按讚

    【人們與遊戲的 love hate relationship | 盧斯達 on Patreon】

    兒童青少年陸續收到通知,電子遊戲只在假日開放,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

    全人類和電子遊戲都發展出一段 love hate relationship。「家長」一向討厭小朋友打機,但近年手提裝置可以玩的遊戲越來越多,很多中老年人在街上捉小精靈或者爆 candy crush。但問到很多平常家長,子女打機對他們就好像吸毒,一吸人就廢了,會馬上上癮繼而喪失所有生產力。你打機,肯定上不了大學,一生都毀了。

    一些經典遊戲重製再推出,要賣情懷,總會提醒你在中學時和朋友去網吧打機的日子。回憶有美好的,也有黑暗的。我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在網吧過活,對入迷的人們來說,不在乎每一餐吃杯麵,不在乎網吧充滿煙味。甚至當 03 年沙士來襲時,我會照去玩,只有那時才不怕死。當時香港有人在香港打到暴斃,無聊的傳媒還會找風水師評論為何隻遊戲咁邪?

    後來買斷制遊戲慢慢被月費制、時費制甚至免費課金制基本取代,但為了一把武器而自殺的事情還是很多遊戲都有。人長大之中要考慮的事越來越多,自然不覺得那件虛擬武器是甚麼,但對一些十幾歲的人來說,那是第一次「耕耘」的成果,可能是他在朋友圈裡地位突然躍升的憑據。最地獄的是,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人生第一次努力地「工作」通常是為了打機。自己看攻略、跟朋友交換情報和物資、形成一個互助的圈子、分黨分派以及互相鬥爭,可以說很多少年的智能、博弈和社會能力,最初是弔詭地通過遊戲來培養發展。

    電子遊戲是有癮頭的,但特別上癮嗎?其實所謂成年人世界都有很多東西沉迷,在別人眼中都是看不明白的狂熱。賭搏就很上癮,所以很多遊戲都設計得很像賭搏,抽卡轉蛋會配合特殊震動、聲效、光效,去構成大腦的快感回饋機制,而且那種遊戲一律以「頻繁通知,確保玩家經常登入」的思路去設計,外層套甚麼 IP 根本無關痛癮,機制就是這一種,廠商可以用心做遊戲,但也可以疊埋心水做賭場莊家,更加和味。

    就像人類對「毒品」有剿撫兩派。剿滅派基本認定電子遊戲是一種禍害,能不碰就不碰,好像血管裡的脂肪。遊戲帶來快樂,帶來體驗,有學者認為是第九種藝術,優秀的遊戲也具備文學性。審美需求在生存需求和自我實現之間,但仍然是很難消滅的人性。據說美國政權在越戰前後發動的禁毒運動,最後演變成特別針對低下層和黑人用藥,而社會賢達有可卡因。這個背後的思想是把用藥者視為一種社會問題。因此政策而引發很多災難發生之後,他們自我反省去想補救方法時,通常會向北歐取經,主張鬆綁、治療、協助,而不是一味懲治,認為這可以為社會帶來很多好處,也可以節省很多資源。正如你或許可以用電擊和監禁來治療一個少年的嚴重網癮,但你的成本可能是毀了一個人的人生。

    然而這只會是一個紛爭不斷的議程,因為這涉及「甚麼是毒品、甚麼是異常」的形而上問題。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就是認為玩遊戲是可以的,在三小時之內屬於「正常」。然而這極少量的供應,面對龐大需求,之後人們會如何扭盡六壬,又會發生甚麼劇烈的戒斷症狀,簡直不可想像。

    雖然遊戲有這樣黑暗的一面,但所有戰略家都不敢輕看電子遊戲業。今日富可敵國的 Apple 曾經與遊戲業保持距離,到現在還要苦苦追趕——沒人會買蘋果電腦玩遊戲。

    遊戲只是一連串技術之下的終端產品,在上游是一堆因為遊戲需求和資源湧入而受惠因而進步的技術產業,這些技術產業最終就成為某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大部份。遊戲機越做越小,終於到了今日的微型,當中有一部份是家用機市場都飽和之後,日本人去了開闢手提機市場。據說地球上有一億台 Gameboy,當你做完一億台之後,你的製造工藝又可以去做一些更難的事情,做更小的電子組件,繼續升級下去。然後在那裡亮相的寵物小精靈,現在成為全球最值錢 IP,晉身代表全日本的文化軟實力。然後台灣也有了她的科技神山,是一個政治上很重要的東西。

    例如 NVIDIA 或者 AMD 的顯示卡究竟是誰人買的?應該主要是有強烈遊戲繪圖需求的人,而近年入場的還有很多礦老闆。還有一堆人是用來剪片,為甚麼有那麼多人要剪片?因為大家都要做 youtube。你用來剪甚麼,都是付了錢,理論上都有份推動技術進步。

    一些看來很純娛樂的東西,上面都是一套最終會促進生產力和累積知識的東西。現在你可以說智能手機統治了世界,iPhone 的原型機其實有一些 walkman 的靈感,是日本將東西越做越小;為了生產某一款家用遊戲機,他們和東芝、IBM 合作設計和製造晶片,即當時很多國家傾舉國之力都無法通過的技術門檻,他們能通過,都是因為要生產一台「不事生產」的遊戲機。這應該是電子製造業的進步。

    家長會投訴,那他們的孩子怎麼辦呢?所以他們不會在遊戲這一塊上癮,但明天也會在別的事情上癮。你的孩子,問我們怎麼辦?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