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偏心率地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偏心率地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偏心率地球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
偏心率地球 在 OneDayMore & Vigi 神淇?美國希塔認證師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8:38
「所有的問題產生於我們將世界物化了,以為自己與一切是分離的。」生命的學習,憶起自己是誰,是愛。 讓愛擴散的觀想: 試著閉上眼,去感受自己是股能量狀態,意念放在「我就是愛、我就是一切萬有源頭的一部份。」 去感受一切萬物的能量接連結著,然後去感覺自己愛的振動,持續拓展,包圍整個環境,持續拓展,包圍整...
偏心率地球 在 我的書櫃爆炸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07:34:45
- #我的書櫃爆炸了 #主題2 #動物文學 #動物與人的關係 - #圖文 Runa Li #書名 #以動物為鏡 ———————————————————————— #心得文 一直以來,我對動物的愛,遠遠大過人類。其中又對哺乳類動物大過其他物種,然後海洋哺乳類則是站在最高地位。這樣的偏心不公,恰當嗎...
偏心率地球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科學最有趣的是各種自然現象環環相扣,我們不可能只改變大自然的某一個現象而不影響其他。就好像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廣義相對論間接推論暗物質存在的必要
廣義相對論是目前最先進的重力理論,它能夠解釋迄今為止所有實驗和觀測數據。然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的轉速和可觀測宇宙的物質分佈,都顯示需要比觀測到的物質更加多的質量。這是物理學的其中一個未解之謎,有時會被稱為「消失的質量」問題。那些「應該在而卻看不到」的物質,就叫做暗物質 (dark matter) 。
有些物理學家猜測,會否根本沒有暗物質,而是廣義相對論需要被修改呢?他們研究「修正重力 (modified gravity) 」理論,希望藉由修正廣義相對論去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無需引入暗物質這個額外假設。可是從來沒有修正重力理論能媲美廣義相對論,完美地描述宇宙一切大尺度現象。
天文學研究向來難以得到諾貝爾獎,因為天文發現往往缺乏短期實際應用。然而過去十年之間,有關天文發現的研究卻得到了五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換言之,過去幾十年間改變人類對宇宙的基本認知的,有一半是來自於天文現象。其中有關廣義相對論的包括 2017 年的重力波觀測、 2019 年的宇宙學研究,以及 2020 年的黑洞研究。
不過很少人提及這三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發現其實同時令暗物質的存在更加可信。因為這些發現測量得越精確,就代表廣義相對論的錯誤空間更小。換句話說,物理學家越來越難以靠修正重力去解釋「消失的質量」問題,所以暗物質的存在就越來越有其必要了。
換句話說,如果證明黑洞存在,其對科學的影響並不單止是為愛因斯坦的功績錦上添花,而是能夠加深人類對構成宇宙的物質的理解。
描述四維時空的圖
談黑洞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物理學家是如何研究時空的。研究時空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所謂的時空圖 (spacetime diagram) 。一般描述幾何空間的圖,在直軸和橫軸分別表示長和闊,形成一個二維平面。有時更可按需要加多一條垂直於平面的軸,代表高度。長、闊、高,構成三維空間。但如果要再加上時間呢?那麼就再在垂直於長、闊、高的第四個方向畫一條軸吧。咦?
怎麼了,找不到第四個方向嗎?這是當然的,因為我們都是被囚禁在三維空間之中的生物。如果有生活在四維空間裡的生物,牠們會覺得我們很愚蠢,問我們:「為什麼不『抬頭』?第四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就像我們看著平面國的居民一樣,在二維生物眼中,牠們的世界只有前後左右,沒有上下。到訪平面國的我們也會問:「為什麼不『抬頭』?第三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但牠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宇宙是三維空間,另外加上時間。如果要加上時間軸這個「第四維」的話,我們就必須犧牲空間維度。物理學家使用的時空圖就是個三維空間,直軸代表時間(時間軸)、兩條水平的橫軸代表空間(空間軸)。當然,把本來的三維空間放在二維的平面上,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在時空圖上,每個點都代表在某時某地發生的一件事件 (event)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空圖看出事件之間因果關係。一個人在時空中活動的軌跡,在時空圖上稱為世界線 (world line) 。
由於時間軸是垂直的,並且從時空圖的「下」向「上」流動。一個站在原地位置不變的人的世界線會是平行時間軸的直線。由於光線永遠以光速前進,光線的世界線會是一條斜線。而只要適當地選擇時間軸和空間軸的單位,光線的世界線就會是 45 度的斜線。因為沒有東西能跑得比光快,一個人未來可以發生的事件永遠被限制在「上」的那個由無數條 45 度的斜線構成的圓錐體之間,而從前發生可以影響現在的所有事件則永遠在「下」的圓錐體之間。這兩個「上」和「下」的圓錐體內的區域稱為那個人當刻的光錐 (light cone) ,而物理學家則習慣以「未來光錐 (future light cone) 」和「過去光錐 (past light cone) 」分別表示之。
所有東西的世界線都必定被位於未來和過去光錐之內。在沒有加速度的情況下,所有世界線都會是直線。如果涉及加速,世界線就會是曲線。而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概念,就是重力與加速度相等,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因此我們就知道如果在時空圖上放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例如黑洞,那麼附近的世界線就會被扭曲。不單是物質所經歷的事件,連時空也會被重力場扭曲,因此時空圖上的格網線和光錐都會被扭曲往黑洞的方向。換句話說,越接近黑洞,你的越大部分光錐就會指向黑洞內部。因為你的世界線必須在光錐之內,你會剩下越來越小的可能逃離黑洞的吸引。
2020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了彭羅斯 (Roger Penrose) ,以表揚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嚴謹預測」。在彭羅斯之前的研究,大都對黑洞的特性作出了一些假設,例如球狀對稱。這是因為以往未有電腦能讓物理學家模擬黑洞,只能用人手推導方程。但廣義相對論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就算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也是極端難解開的,所以物理學家只能靠引入對稱和其他假設去簡化方程。因此許多廣義相對論的解都是帶有對稱假設的。這就使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就疑惑,會不會是因為額外加入的對稱假設才使黑洞出現?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對稱,會不會就防止了黑洞的出現?
黑洞只是數學上的副產品嗎?
彭羅斯發現普通的高等數學並不足以解開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因此他就轉向拓撲學 (topology) ,而且必須自己發明新的數學方法。拓撲學是數學其中一個比較抽象的分支,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各種形狀的特性的學問。 1963 年,他利用一種叫做共形變換或保角變換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的技巧,把原本無限大的時空圖(因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延伸的)化約成一幅有限大小的時空圖,稱為彭羅斯圖 (Penrose diagram) 。
彭羅斯圖的好處除了是把無限縮為有限,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故名思義,經過保角變換後的角度都不會改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把圖變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例如世界地圖。由於地球表面是彎曲的,如果要把地圖畫在平面的紙上,就必須利用類似的數學變換。例如我們常見的長方形或橢圓形世界地圖,就是利用不同的變換從球面變換成平面。有些變換並不會保持角度不變,例如在飛機裡看到的那種世界地圖,在球面上的「直線」會變成了平面上的「曲線」。
扯遠了。回來談彭羅斯圖,為什麼他想要保持角度不變?因為這樣的話,光錐的方向就會永遠不變,我們可以直接看出被重力影響的事件的過去與未來。彭羅斯也用數學證明,即使缺乏對稱性,黑洞也的確會形成。他更發現在黑洞裡,一個有著無限密度的點——奇點 (singularity) ——必然會形成。這其實就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 ,如果霍金仍然在世,他亦應該會共同獲得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奇點處,所有已知物理學定律都會崩潰。因此,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奇點是不可能存在宇宙中的,但彭羅斯的計算卻表明奇點不但可以存在,而且還必定存在,只是在黑洞的內部罷了。如果黑洞會旋轉的話(絕大部分都會),裡面存在的更不會是奇點,而是一個圈——奇異圈 (singularity ring) 。
黑洞的表面拯救了懼怕奇點的物理學家。黑洞的表面稱為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 ,在事件視界之內,你必須跑得比光線更快才能回到事件視界之外。因此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回到黑洞外面,所以黑洞裡面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從得知。就是這個原因給予了科幻電影如《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創作的空間——在黑洞裡面,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可以天馬行空。只要奇點永遠被事件視界包圍,大部分科學家就無需費心去擔心物理學可能會分崩離析了。甚至有些科學家主張,研究黑洞的內部並不是科學。
雖然如此,卻沒有阻礙彭羅斯、霍金等當代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利用與當年愛因斯坦所用一樣的工具——紙和筆——去研究黑裡面發生的事情。雖然或許我們永遠無法證實,但他們的研究結果絕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當代已知物理定律的猜測,即英文中所謂 educated guess 。利用彭羅斯圖,我們發現不單奇點必定存在,而且在黑洞裡面,時間和空間會互相角色。
但這是什麼意思?數學上,時間和空間好像沒有分別,但在物理上兩者分別明顯:在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穿梭,但在時間裡我們卻只能順流前進。彭羅斯發現,帶領掉入黑洞的可憐蟲撞上奇點的並非空間,而是時間,因此我們也說奇點是時間的終點。亦因為在黑洞裡面掉落的方向是時間,向後回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落入黑洞,就只能走向時空的終結。
看見黑洞旁的恆星亂舞
另一半諾貝爾獎由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s Ghez 平分,以表揚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銀河系中心的確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物體,而且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這些質量極大的物體,就是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 (supermassive blackholes) 。
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會釋放出無線電輻射的天體,稱為類星體 (quasars) 。之後其中一個類星體 3C273 被觀測確認是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心。根據計算, 3C273 釋放出的無線電能量是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的 100 倍。起初,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類星體,必然是些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恆星。但是理論計算結果卻表明,這麼重的恆星會是極不穩定的,而且壽命會非常短,因此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
為什麼這些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因為恆星的發光度是有極限的,而且正比於恆星的質量。這個極限稱為愛丁頓極限 (Eddington limit) 。如果恆星的發光度超出愛丁頓極限,光壓(radiation pressure ,即光子對物質所施的壓力)就會超過恆星自身的重力,恆星就會變得不穩定。因此,天文學家逐漸改而相信類星體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也令類星體多了一個名字: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每個黑洞旁邊都有一個最內穩定圓形軌道 (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 ,依據黑洞會否旋轉而定,大概是黑洞半徑的 3–4.5 倍。比最內穩定圓形軌道更接近黑洞的範圍,環繞黑洞運行的物質都會因不穩定的軌道而墜落黑洞之中,並在墜落的過程中釋放出 6–42% 的能量,因此可以解釋活躍星系核的強大發光度。
另一方面,彭羅斯在 1969 年亦發現一個旋轉的黑洞能夠把能量轉給物質,並且把物質拋出去,這個過程稱為彭羅斯過程 (Penrose process) 。換言之,從黑洞「偷取」能量是有可能的。科學家估計,科技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居住於黑洞附近,並利用彭羅斯過程從黑洞提取免費的能源。這個過程亦進一步支持超大質量黑洞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理論。
由於 E=mc2 ,能量即是質量,因此被偷取能量的黑洞的質量就會減少。霍金在 1972 年發現一個不會旋轉的黑洞的表面積不可能減少。黑洞質量越大,其表面積就越大,因此不會旋轉的黑洞不會有彭羅斯過程。他亦發現,如果是個會旋轉的黑洞,其表面積是有可能減少的。因此霍金的結論支持了彭羅斯的理論。
Genzel 和 Ghez 兩人的研究團隊已經分別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的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 (Keck Telescope) 監察了距離地球約 25,000 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區域將近 30 年之久。他們發現有很多移動速度非常快的恆星,正在環繞一個不發光的物體轉動。這個不發光的物體被稱為人馬座 A* (Sagittarius A*, 縮寫為 Sgr A*) 。 Sgr A* 會放出強大的無線電波,這點與活躍星系核的情況相似。
他們不單確認了這些恆星的公轉速率與 Sgr A* 的距離的開方成反比, Genzel 的團隊更成功追蹤了一顆記號為 S2 的恆星的完整軌跡。這兩個結果都表明, Sgr A* 必然是一個非常細小但質量達 400 萬倍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這樣極端的天體只有一種可能性:超大質量黑洞。
霍金輻射 黑洞的未解之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在解釋科學背景的文件中亦特別提及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以及霍金輻射 (Hawking radiation) 。現時仍然未能探測到霍金輻射的存在,未來若成功的話除了將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以外,更會對建立量子重力理論 (quantum gravity theory) 大有幫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重力波研究、宇宙學研究、黑洞研究,都是直接檢驗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方法。加上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的黑洞照片,大自然每一次都偏心愛因斯坦。相信愛因斯坦在天上又會伸出舌頭,調皮地說:「我早就知道了!」//
偏心率地球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做個可以跟孩子道謝和道歉的真誠父母
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接受著很多人的幫助,才能享有舒適而便利的生活。這種該感謝卻不一定真的有感謝的機會時,我們透過對社會的貢獻與付出,讓自己的獲得,可以跟給予達到和諧的平衡,才不會得之有愧。
在我們接觸的到,甚至接觸不到的人群中,也許因著我們的有意或是無心,而對別人造成過傷害,這些或輕或重的傷害,我們也不一定有機會道歉。為了讓自己盡量減少對別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謹言慎行,是我們可以做到的自律。
道謝與道歉,是很容易就發生的狀況,但是,你是一個會跟孩子道歉和道謝的真誠父母嗎?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跟父母會發生嚴重的衝突,有一個很大原因,不單是孩子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而是他們突然發現父母「原來很假」。
說是一套做是一套的父母很假;只會要求孩子,自己卻做不到的父母很假;明明自己做錯了,卻死不認錯的父母很假;說不在乎孩子考試成績,但孩子考得不好時卻被父母修理或羞辱的父母很假,諸如此類的驚訝發現,會讓孩子混亂與挫折。比較聰穎的孩子就會開始找父母的漏洞鑽;比較駑鈍的孩子只好先放棄自己,因為青春期的身心靈已經夠混亂了,孩子實在無法再面對很假的父母。
父母不是神,是人,是人都有假面,那是因為要適應不停變化的外在的武裝。但是父母不應該拿假面來對待天性善良的孩子,你在工作上的交際應酬、爾虞我詐的那些社會互動,也許你可以跟孩子分享這些經驗與過程,但不是用那一套來教養孩子。
真誠的父母,才會養出真誠的孩子;會道謝與道歉的父母,孩子才知道在受人幫助時要道謝,造成傷害時要道歉,還要善後。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那年跟長子聊到讀者跟我詢問的問題,我說:「有些父母都說自己很公平,但孩子卻一再反應他覺得父母偏心,等到孩子青春期不聽話,父母就完全放棄。再把愛與寄託放在比較小的孩子身上,等到小的孩子也到了青春期不聽話時,父母就慌了!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放棄他,到底是孩子傷害了父母?還是父母傷害了孩子?」當時讀國二的長子說;「他們明明就是在互相傷害啊!」
我說:「哥哥,你說對了!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很愛孩子,但是當孩子在青春期時,父母沒有適當的溝通方式與管道時,面對孩子的怒吼或不聽話,父母就以孩子很叛逆來放棄孩子,其實孩子的心,會很受傷,他們甚至會懷疑父母的愛,根本就是假的。」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關係,每對父母跟親子之間,多少都會產生摩擦與誤會,所以需要真誠的溝通與交流,才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
昨夜,我請讀高一的長子幫忙燙蝦子,他拿起漏勺說;「做事要用腦筋想方法﹗」接著就把洗好的蝦子經過漏勺後整碗放進熱水中。看見他的舉動,我突然煩躁的生起氣來,接著我們有一連串的爭執與討論,最後我說:「哥哥,對不起﹗媽媽不知道為什麼當我看到你把碗裡的整碗蝦子和水一起倒進熱鍋裡時,會覺得很髒﹗明明那蝦子是洗乾淨的,就算有些水也是乾淨的水,但我卻覺得那個水很髒而不高興的跟你發脾氣﹗」長子說:「媽媽﹗我也會覺得蝦子水很髒,但是水在鍋裡煮也一起消毒了﹗下一次我們就先把水瀝掉就好了﹗我剛才只是覺得這樣下鍋比較不會被濺起的水燙到。」
常常請孩子幫忙做家事,原來可以找到優化工作的方法,真誠的跟孩子說出心中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孩子才知道為什麼父母的情緒會突然有起伏。在教養與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更了解自己﹖也更成熟與睿智了呢﹖
我常常謝謝孩子來當我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存在,激發我蘊藏的潛能與鬥志,讓我可以展現出愈來愈多元與睿智的自己,我也常常跟孩子道歉,在做錯事或是自己不小心敷衍他們的時候,因為我只是一個犯錯也需要被原諒的平凡人。
因為道謝,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對父母有價值、有幫助,而會喜歡自己;因為道歉,孩子知道父母也會犯錯、也會疲倦、也會需要家人的包容與諒解,同時給予必要的關懷和協助。
地球有七十幾億人口,跟你住在一起的有幾位呢?如果面對家人,都不能敞開心胸呈現最真實與真誠的一面,那不是枉費了相處一室的緣分嗎?
所有教養問題的解答,其實就存在自己和孩子的相處與互動上面。父母要勇敢而誠實地做自己,想要要求孩子,就要自己先做到,做孩子的榜樣是父母的功課。
如果覺得自己以前的教養很失敗,就跟孩子道歉,承認錯誤,親子再擬定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
孩子從來就沒有真心想要傷害父母,但父母卻先自己放棄了孩子,到底,誰受的傷害比較嚴重?父母跟孩子,一定要弄得兩敗俱傷嗎?
相愛容易相處難嗎?但是,難相處的人,真的不是相愛!
#教好孩子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開始
#尚瑞君著有《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陪你養成親子之間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教養變得優雅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