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保險業務薪水算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保險業務薪水算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保險業務薪水算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保險業務薪水算法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織田紀香,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幾位朋友發訊息過來,討論了台灣企業的普遍狀況。相關內容就不予置評,但為了避免昨晚發文造成解讀文字上有所偏頗,還是清楚的寫一篇文,分享自己的看法。 台灣企業給不出好的薪水「嗎」?我覺得從市場、經濟、現實面來看,並不能概括是的說「幾乎都不行」,但大部份的公司,事實上連生存都很困難了,更遑論要給出什...

保險業務薪水算法 在 Steven Cho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09:02:02

真心話,我們的勞力不值錢...有很多種工具可以讓你雖然是死薪水,卻可以讓資產倍增。 假使月薪6萬元不用支出貸款與家用的話,一定可以買任何想買的東西,甚至還有機會一年出國玩2、3次。 該網友回文表示,一個月6萬的薪水頂多勉強讓自己吃飽,要結婚生子養家是絕對不夠的「如果月薪6萬,年薪算14個月也只有8...

  • 保險業務薪水算法 在 織田紀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9-19 18:48:00
    有 104 人按讚


    幾位朋友發訊息過來,討論了台灣企業的普遍狀況。相關內容就不予置評,但為了避免昨晚發文造成解讀文字上有所偏頗,還是清楚的寫一篇文,分享自己的看法。

    台灣企業給不出好的薪水「嗎」?我覺得從市場、經濟、現實面來看,並不能概括是的說「幾乎都不行」,但大部份的公司,事實上連生存都很困難了,更遑論要給出什麼像樣的薪水。除了,迫於就業市場的威權,例如公司從事科技產品的研發,要聘請一位資深高階工程師,薪資最少沒個十萬一個月是很難請到人。這是迫於市場機制不得不就範的現況。

    我坦言,近期碰到的新鮮人,清一色都勸他們不要妄想走行銷、企劃或業務這條路。現在這年代,這條路要做出頭,做出好的成績與收穫,會跟付出呈現巨大不對稱的狀態。但,如果是一位能做好前端或後端,甚至是演算法的工程師,年資稍微長一點,又有自己獨立做出的作品(專案),薪資肯定不會差到哪邊去。從獵人頭公司手上滿是工程師的缺,就很清楚市場往哪傾斜。

    回過頭來,除了市場機制限制某些特定職業必須給予高薪才能請到夠資格、夠專業、夠經驗的人才之外,其他職務呢?像是行銷、行政、企劃、倉管、業務、採購等?有機會年收破百嗎?當然有機會,只不過那也只限至於某些特定大型公司,規模必然得大、營收必然得高、利潤當然也得夠驚人,這類公司才有機會給上像樣薪資。不過都到這種程度的公司,要的也不是一般小老百姓,沒個三頭六臂(學歷要高、經歷漂亮、背景強大)也不大容易進去。

    這時,現實地方在於「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除了本身默默的做,屬於隱形冠軍那一種之外,很多企業年營收能破千萬就很不容易。一間年營收破千萬的公司,毛利可能三百萬左右,一間公司的人力薪資每個月不可能超過二十萬,超過了連淨利都沒了。」這是現實,多數中小企業不論是哪一行的,年營收破千萬,或是來個兩三千萬,都不代表他扣掉生產成本後的毛利,能給出一個像樣的薪資水平。

    薪資給多了,公司沒淨利,公司碰上一次淡季,可能半年的獲利全給吐回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前則貼文提到,「要留人,還是不願意留人」的議題。選擇權必然在公司經營者手上,公司沒有足夠獲利的狀況下,留不留人已經不是他能選擇,而是公司能不能生存才是最現實狀況。可是,台灣偏偏就是很多這類型的公司,問題到底出在哪?

    有人說市場太小、有人說消費力不足?有人說毛利過低沒競爭力,不論是什麼,現實就是台灣中小企業要擠出足夠的毛利養人,有其挑戰。 反觀大陸的企業,應該不用多說了,能跨海出來找人,甚至透過國際的獵人頭公司,一般來講也不是泛泛之輩,通常不是巨型互聯網公司,要不就是巨型軟體、產品製造、品牌消費性商品公司等,只有這類公司會跨海到台灣,甚至向全球各地求才。

    既然公司都具一定規模以上,能給的也都是所謂的「Global Pay」,以全球化的高度來作為敘薪標準。這比較起台灣多數企業而言,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台灣有很多企業默默賺著很多錢,很小氣也是事實。像是我老弟所處的XX發營建公司,在最賺時一年營收幾百億,毛利是多少我想應該很多人心裡都有底,但老弟身為一位監工兼業務,一年要破百也不過是妄想。所以後來,他才轉做房屋仲介,賣多少抽多少,至少有個制度在,有個夢可以拼,想說靠著努力與時間的付出就有機會換得年薪百萬。事實上,他在那幾年證明了這件事情,可房市一掉下來,又立刻被打回原點。

    我自己曾經創業過,很清楚知道當市場瀰漫著一堆掙錢、拼命生存要賺錢活下去的公司,能給出的薪資肯定不好看。這所謂的不好看,有時還真會貼近挑戰年輕人底線22K這檔事,可這也是台灣多數企業掙扎中求生存的現實。畢竟,不管是大陸或台灣,企業能不能具備一定程度獲利能力,再來撐大營收,這一直是門大哉問。

    拿我比較熟悉的數位媒體來講,現在檯面上的幾大知名媒體,月營收沒破個一千萬可能接下來就得面臨裁員,這點現實肯定優先反映到員工普遍錄取薪資不會高上面。 一間兩百人規模的公司,每個人薪資加上水費、電費、電話費、房租等,以五萬來計算,一個月就是一千萬的支出,營收一千萬剛好打平。

    但其他開銷不用算嗎?像是行銷、頻寬、硬體維護、保險(勞健保)還有其他像是文具、郵費、應收款、代墊款等,各式各樣開銷算下去,媒體公司單月賺一千萬,肯定賠錢,更不用講先期一堆設備攤提,例如攝影機、攝影棚相關器材、各類作業用電腦等,全部加上去再扣一扣,公司的淨利肯定難看到不行。

    兩百人的公司要做一千萬營收有沒有難度?說實話光靠拉廣告還真是有點辛苦,至少要做到兩千五百萬左右才行。一千萬都是個挑戰了,兩千五百萬會不會很硬?當然對某些媒體來講肯定硬到不行。

    營收受限,毛利有限,淨利還不能為負的前提下,從財務角度分析與評估,再怎麼樣調整制度與結構,不論經營者有多想重金禮聘高階專業人才,這也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有時候想想,或許不是台灣企業不願意留下這些好的人才,而是沒有能力留下來。

    畢竟,這是市場機制運作多年下來,結構僵化後的現實,即使再不願意,也只有少部分的人因為企業迫不得已的需求能吃到職務紅利(例如資深工程師),其他的人能分得自然就少掉很多。

    或許,未來大陸型(並不是指中國)的企業還是會依然強勢,尤其在網際網路被行動裝置猛烈加持的年代,大陸型企業可以橫跨多處(一個國家夠多省份、夠多人口、夠多內需)去搶商機,而像我們這種海島型的特徵,只有不停地往外走、向外探求機會,並且做足區域在地化(接地氣),才能累積出夠多厚實的基礎實力。不然只是在自家海島內做,能做得實在有限,企業發展的限制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自家人先在地理環境有點小,而競爭密度又極高的狀態下互相廝殺著,資源還沒累積夠就先全部耗光光了。

    一如過去台灣優勢在於國際貿易(進口或出口都是到國外搞BD),現在還是如此。以前靠著走出台灣,拼出三十多年前的榮景,我想也許三十年後的現在,更該因應全球化趨勢,台灣企業得走出這塊小島,才能賺全世界的錢,將台灣的人才好好的發揮並且留下來(這邊的留下是指意識形態上的,可能人才到處去各國開發以及扎根,但能回頭強化台灣企業的競爭實力)。

    文章整理於諾利嘉官網:http://user37292.psee.io/ANT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