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佛陀的故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佛陀的故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佛陀的故事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97的網紅Jeff Machine 黃育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生的缺憾來自於沒有痛苦 這星期終於排到疫苗注射,知道可以上網預約的當下,我很熱心的跟老婆說:「我們一起去登記好不好?」,結果她點連結進去看完後帶著意味深長的笑跟我說:「這個要38歲以上才能優先登記哦,我還太年輕。」,於是我默默接受自已在她心中已經是個大叔這件事,快快完成手續準備去接受「真.年輕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AhJie文王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欢迎观众点击订阅铃铛然后到下面留言给我们宝贵的意见... 加入频道会员: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hgH-nQ8zDnScoUkf6xosg/join 字幕投稿: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
佛陀的故事 在 Eileen Carls 艾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2 09:04:48
#mybuddha #englisbelow👇🏽 #我快樂小佛陀的故事🙏🏽 ⠀ 「你為什麼要戴佛陀?你是佛教徒的嗎?」🤓 ⠀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項鍊上的這位,那是我爸好幾年前來台灣時 送給我的 happy buddha = 快樂小佛陀 😉 」⠀ 掛在我脖子上的Buddha,過去幾年跟著我到處跑。...
-
佛陀的故事 在 AhJie文王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06 18:00:12欢迎观众点击订阅铃铛然后到下面留言给我们宝贵的意见...
加入频道会员: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hgH-nQ8zDnScoUkf6xosg/join
字幕投稿: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0hgH-nQ8zDnScoUkf6xosg
Instagram: ahjie1996
TikTok ID: WenWang0428
抖音号: WenWang960428
For Business, please email to wenwang0428@gmail.com
Edit Software: Sony Vegas Pro 13
Shooting Equipment: RedMi S2 & Canon 1300D
Favorite BGM: Lofi HipHop
佛陀的故事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生的缺憾來自於沒有痛苦
這星期終於排到疫苗注射,知道可以上網預約的當下,我很熱心的跟老婆說:「我們一起去登記好不好?」,結果她點連結進去看完後帶著意味深長的笑跟我說:「這個要38歲以上才能優先登記哦,我還太年輕。」,於是我默默接受自已在她心中已經是個大叔這件事,快快完成手續準備去接受「真.年輕人」測試。
其實是否要打疫苗我原本很猶豫,因為正反兩面不同的意見紛雜,但考慮到未來「疫苗卡」很可能會是許多場所或是活動參與的必要通行證,也考慮到給自已跟家人們多一層的保護,最後還是決定儘早面對。
早上十點半打完,大概到傍晚開始覺得左上半身開始輕微的痠痛,頭也開始有那種發燒前的膨脹感,就知道再過幾個小時應該不妙。果然到了凌晨開始高燒,39度以上,一向秒睡的我一整夜翻來覆去,其他像頭痛、全身無力、骨頭與關節痠痛…等等,症狀一個沒少,折騰到看見窗外有微微的陽光,乾脆起床,迷迷糊糊走到客廳,小小一段路卻花了比平常多五倍的時間,感覺很像前一天進行了12個小時全力對打(而且一直被打到頭跟左肩)的那種精疲力竭。一整天體溫大概都在38-39度之間,一直昏昏沉沉到晚上九點吃完老婆貼心熬的香菇肉粥後,才瞬間有了復活的感覺。
在發高燒的當下其實心裡一直在滴咕,沒事自已幹嘛找罪受?不打疫苗其實小心一點就好,但是精神恢復後想想,其實打疫苗這件事跟我們所有人一直以來都必須思考跟面對的問題是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人生透過受苦而成長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打不打疫苗是一個選擇:有人基於防疫效果有待觀察、擔心副作用、覺得自已是低風險族群等等因素而選擇不打疫苗;有人覺得COVID-19的威脅與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遠大於可以承受的水準,所以接受打疫苗的副作用與不確定性。不管是出於感性或理性,每個人對這個行為的期望值不同,驅使每個人的動力也因而不同,而這不就是人生的一個小小縮影?
人生這張考卷,幾乎永遠都是選擇題+申論題:先做出決定(選擇),再用想法跟行動填滿答案卷,然後一題一題再一題,永遠是滿滿的選擇申論組合題。在未來不可知的前提下,選擇題裡的答案通常都包含至少「當下輕鬆」「猶豫不決」「接受困難」三個選項,而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也都有自已的邏輯,每個人在自已的世界裡都是正確的,畢竟「未來不可知」這個最重要的設定是對一切反對意見的最大駁斥,所有人在做了選擇的當下都沒有足夠的佐證去否定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透過「做選擇」這件事,也可以回頭思考「打疫苗」這個行為。打了疫苗,正常狀況下,身體會回應,免疫系統會啟動,過程中會產生副作用(各種痛苦),但是痛苦過後「理論上」免疫力會針對特定的病毒產生抗體,等於是經歷過痛苦,抵抗力會變得更強。雖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不受感染,但如果不幸被特定的病毒攻擊,至少不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在人生當中所做的選擇也會讓你的心靈免疫力有不同的回應。如果選擇接受痛苦(磨鍊與挑戰都不會讓當下的你感覺舒服,可以視成追求成長的副作用),你會比之前的自已更強壯一些,你的適應力比之前更好,而毅力跟骨氣,就是在選擇面對與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苦難之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自尋煩惱或自我傷害,不在我們討論的「選擇接受痛苦」這個定義內,為人生帶來成長的痛苦,我覺得應該定義為「為了未來做準備而犧牲當下的副作用」。)
當然,因為未來不可知,即使你做了一個其它人覺得辛苦或不必要的選擇,這個選擇卻不必然會帶給你勝利或成功。很多勵志作品與商業管理書裡面常常提到,某個成功人士或是企業家,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決定縱身一躍,傾全力投入,費盡千辛萬苦之後成就傳世功業,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很動人,但如果你選擇面對困難、接受痛苦時有這樣的期待,請不要忘了「生存者的謬誤」,聽到一個成功故事的同時,可能有100個做出相同選擇的失敗者,那些縱身一躍卻粉身碎骨的勇者們,請問有人替他們立傳出書嗎(如果有的話其實我也很想看)?做了選擇不代表一定會出現我們心裡預期的結果,這是事實。但與其被動接受,我寧願主動面對,況且在我們的人生裡面,其實不常出現這麼極端、重大又不可逆轉跟修補的決定,上天雖然不會仁慈到能包容所有人都功成名就,但也不至於殘忍到永遠不給你失敗之後重新振作的機會。如果你對人生抱持著成長型心態,你知道這一路走下來,不論成敗,你會變得不一樣,每次都會接近你心目中想成為的樣貌一點點,而這種小小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不是透過「當下輕鬆」跟「猶豫不決」兩個選擇可以得到的。你無法預測未來也不知道結果,但你的心靈之眼所注視的,是那個你可以控制的,承受各種跌倒、挫折、淚水、無助、刺傷、疼痛、暗夜啜泣、身心俱疲…後,仍然慢慢前進的決心,你知道這個申論題必定會寫得很辛苦,但是你在面對未來不可知的龐大無力感之下,至少你有了一些可以掌握的東西:韌性、小小的勇氣,還有你對自已的肯定。
傳奇教練/奧運舉重選手Dan John說:「我們在無心的情況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如果面對困難時你養成了接受痛苦然後繼續前進這樣的習慣,相信對於人生當中很多不可控的風險與傷害,你不見得能免疫或是毫髮無傷,但的確會演化出相對堅強的免疫力與復原能力,而這是比祈求一個永遠沒有挫折與失敗的人生更務實的期許。
換個立場,選擇逃避痛苦,當一個風險規避者,或者不做選擇,把結果交給命運決定,這些行為是錯誤嗎?回到人生無常這個出發點,既然未來不可知,選擇「當下輕鬆」或是「猶豫不決」,也都是理性的行為,畢竟冒險犯難或是勇於面對,不代表風險會因此降低,也不代表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但如果面對人生,永遠做出消極或是被動的回應,那可以肯定的是,也不會有回報,因為零風險,所以零報酬(甚至可能會有負報酬,也就是失去一個機會),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遺憾,因為後悔比失敗更可怕。失敗了還可以重振旗鼓捲士重來,但除非你可以控制時間,否則後悔是無法逆轉的。
如果可以確定有不用吃苦的享樂人生(過去十輩子都燒了好香,然後照三餐行善積德,修來這輩子享不盡的福氣),的確是無法抗拒的選項,但歷史上仍然有眾多不吃這一套的漢子。天賦異稟的悉達多王子有一個好爸爸淨飯王,裁培他文武雙全,讓他可以娶到美麗賢慧的王妃耶輸陀羅,為了讓他不要胡思亂想還為他打造四季宮殿,讓他每天吃著山珍海味還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宮女侍候他,但二十九歲那年他還是選擇走上求道之路,經歷六年苦修不成,最後在菩提樹下立誓不悟道不起座,最後才突破困難成佛。有了王子選擇困難與痛苦,我們才有釋迦牟尼,沒有痛苦,沒有收獲。自已在做出困難決定時,想到佛陀的故事,心裡就會大大放鬆,因為相較之下我的機會成本非常非常非常低,所以與其活在想像裡、活在逃避或消極的心態裡,我選擇在每次面對困難的時候放手一搏(想到我不用放棄一座宮殿、一個王國跟一個美滿的家庭就可以接受挑戰,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就算常常要面對精神上情緒上的發燒與痠痛,至少每天晚上我可以不帶愧疚的對鏡中的自已說:「辛苦了,謝謝你的勇敢。」
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也沒有回憶,
人生的缺憾,往往來自於沒有痛苦。
佛陀的故事 在 曈逸館 吳炘曈師傅 風水 改名 擇日 算命 占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農曆四月初八就是佛陀誕生的紀念日,提起佛誕,除了你知道的公眾假期,你知道佛陀的故事嗎?
佛陀誕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四月初八日,父親是迦毘羅衛城的城主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迦毘羅衛城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小城邦,父母均為釋迦族人,他們屬高貴的剎帝利階級之一。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臨分娩時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經過藍毘尼園,她看見一棵無憂樹,花朵盛放,正想伸手採摘,太子便誕生了,他的父親為他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夫人那時已經年過四十,身體衰弱,生了太子後七天後便去世。從此,太子便由他的阿姨波闍波提夫人撫育成人。
當時,有一位隱居的修道者阿私陀,到來為太子占相,預言太子將來,若是在家,便成為轉輪聖王;若是出家,必為覺者。淨飯王聞說,不禁愁惱,深恐兒子他日會出家。
太子從7歲起就開始學習各種經典,而且文武皆精,但他還是很喜歡思考關於人生的問題。
有一天,淨飯王攜太子到郊外遊覽。太子看到農人們在田中耕種,烈日曬背,滿身泥漿,十分辛苦;耕牛拖著笨重的犂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動稍慢即遭鞭打;在翻開的泥土中,有些小蟲受了傷,小鳥看到,便飛下來爭啄。
在大自然裏,萬物弱肉強食。小蟲死,小鳥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個生命都是極短暫的,最後更不免要死亡,厭惡世間的意念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19歲那一年,太子在父王的安排下娶了耶輸陀羅為妃,父王為太子築了寒、暑、溫、三時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園,又挑選了不少宮娥綵女來侍候他,希望透過奢華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出家的念頭,但這卻並不是太子想要的生活。
有次太子外出,遇見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門;這時太子看見他高雅的儀容,又聽到他說出自己的出家,是為求脫離老、病、死的痛苦,不禁連聲讚許。自此之後,太子渴望出家修道。
其後在一個午夜,他帶著侍從,跨上白馬,悄悄出了王宮,向城外馳去,然後進入一座森林,割斷長髮,脫去服飾,換上袈裟,又遣走侍從。悉達多太子從此成為一個修道者了。
而後經歷了一連串經歷與考驗,在太子獨自來到迦耶山,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敷草而坐,發誓說:
「我若證不到無上正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思解脫生死之道,於成道前的一個深夜,在禪定中顯現魔境擾亂,魔王派遣魔女來誘惑他,又令魔兵魔將來威脅他。幸而太子的道念堅定,始終不為魔境所動搖,結果魔王不敵,便隱沒了。
太子降伏惡魔之後,摒除一切雜念,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和探索,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當明星照耀大地的時候,終於豁然大悟,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無上正覺。
此後世人尊稱他為「佛陀」。
為了紀念佛陀誕生,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就會舉行隆重的大型法會,讓眾人參與其中,呈現當日的場景。
藉香花淨水灌沐佛像的儀式恭敬供養,祈增福慧,同時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時時刻刻保持身心清淨,藉此啟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這即是浴佛的真義。
據《浴佛功德經》提到,以清淨心灌沐佛像,有以下殊勝功德,現受富樂無病延年。於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隱。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明日是佛誕假期,不妨趁著假期去浴佛吧。
更多關於佛陀和浴佛的介紹,不妨看看以下鏈接吧,部份內容選自以下內文。
https://www.hkbuddhist.org/zh/top_page.php?p=knowledge_detail&kid=92&cid=12&id=43%C2%A0
https://www.ctworld.org.tw/dialogue/2007/2007-05/26-01.htm
Photo by Mattia Faloretti
佛陀的故事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在佛教界內讓我最皺眉頭的一句話是『所有的方法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給予不同根器的眾生』,其實任何把籠統的話套進一切的,我都會很小心。
佛教算是一個普遍讓人覺得是重視靜坐的宗教,撇開南傳、漢傳和藏傳這三支的不同禪修。就算佛教界裡面的靜坐其理念、見地和技術都有很大的分別,甚至是有矛盾的。
南傳佛教所謂的Jhana或禪定的定義,就有兩派的爭論,一派是認為入了禪定的當兒是沒辦法思考的,另一派則認為入了禪定是有辦法思考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其實南傳佛教的經和祖師的論,對這定義是南轅北轍。
很多人以為靜坐就是要坐到進入忘我狀態才謂之入定,但你若看回佛陀的故事,就會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佛教徒常掛在口上,說四禪八定與外道禪修一樣,但你看回經典(Sutta),佛陀是說明Jhana(初禪到四禪)是他所開創發明的,所以單是這一點,我們就不能隨便籠統的說『四禪八定為外道禪修所共』。
第二佛教徒會認為四禪八定的修持,是先達到初禪,然後二禪,之後第三第四禪,之後再修煉四空定。而四空定之中,也是要先達到前面的,才能夠進修後面的。
這論點看起來也很有道理,就好像打電玩般,你是逐層上升,最後把終極大Boss打下,八層禪定你有次第的走完了,突破最後關卡,你就成佛了。
但,你看回佛陀的故事,他出離皇宮後,有跟兩個師父學禪修(所謂的外道禪法)。從第一個師父處,他很快的就修成了四禪八定中的第7層。他覺得這個不是他要的,結果再度尋師,找到第二位師父,修成第八層的。
咦?等一下,等一下。不是要先修成了初禪才能進入二禪修煉,修成了二,才能進入第三的修煉嗎?
怎麼佛陀是越級的?
其實他不但越級,還倒修。
在佛陀離開這兩位師父後,又進行苦修幾年,最後也放棄了苦修。在他要成佛之前,他回想到小時候曾經在樹下休息的時候,專注自己的呼吸而進入一個狀態,他就用回這個童年時體驗過的狀態(之後他稱這個為初禪)。接下來從這狀態,他進入第二,第三,然後第四禪。
大意就是進入越來越細緻的心智狀態,然後基本上他成佛是在第四禪中,沒有進入所謂的四空定。所以,他不但沒有從一走到八,然後突破,同時他可以直接進修第七和第八,然後又跳回一二三四。
一般佛教徒刻板認為入定的時候,會進入了忘我狀態,所以從《清淨道論》衍生的禪法,都認為進入初禪的時候,頭腦就不再能思考了。(江魔註:目前的帕奧禪師,Ajhan Brahm 等,是持這個立場)
但你看回佛陀的故事,他就是進入四禪之後,開始思維眾生輪迴的緣起,進而見到眾生輪迴的不斷而有頓悟。
咦?不是說進入了禪定的當下就不能思考嗎?為何佛陀卻進入四禪的當中思維呢?
特別有趣的是佛陀涅槃的時候,有經文記載他臨死前是先進入初禪,然後二禪,逐步進入了第八層的禪定,然後從第八又逐個倒退回到初禪。然後從初禪又上到第四禪,然後在第四禪處進入涅槃而逝世。
從這記錄來看,這又上又下的,好像多此一舉。不過不管是成佛還是涅磐,關鍵應該還是第四禪。
更何況佛家的八正道中的『正定』有明文說明就是四禪。
那麼佛家的正定跟其他宗派的定一樣嗎?
其實最早期的經典中,佛陀是反對那種進入忘我境界的禪修,這種靜坐的方法確實在印度教或瑜伽的修行中,是被認可的。包括華人丹道的一些修行也有認可這種進入忘我狀態的靜坐。
我會說這種忘我境界的禪修,有它的強處和弱點。這種深層意識的靜坐,或者能夠開啟一些意識中的潛能,但與我們人世間的生活相去太遠,不容易銜接。
我也不認為一些現代佛教徒說佛陀的禪定其實是正念禪,因為在八正道裡面,正念是正定的前提,但我們不能說正念就是正定。
就好像努力能夠賺到錢,但我們不能說努力就是賺錢啊!
換到現實世界的跑道上,我也不會抗拒那種能夠進入忘我境界的靜坐,它對身心的充電或調養會有很大的幫助。在很久以前有一個英國的醫生在印度當醫生,不少的時候是沒有麻醉等藥,他就用催眠技術把傷者導入深層催眠狀態,把心跳也影響得跳非常很慢。施手術後繼續的每天催眠他們保持那個狀態,結果傷者的復原率就大大提高了。
估計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身體的修復能力可能也會變好。而且我也覺得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或者也能說成為一種更高素質的逃避,因為這一種的靜坐方法也能夠更貼切的讓人得到更好的休息。
至於佛陀原版的禪定法呢?
推測應該是佛陀死後不久,應該也開始模糊,所以後人才會把那些佛陀反對的忘我境界禪法,納入成為禪定的定義。
(江魔註:佛陀有抨擊過那些靜坐入定而附近有多部牛車經過也全然無覺的人)
換句話說,貢噶老人當年雪山上閉關一坐而忘了時間,出定的時候已經是幾十天過後。或者是虛雲老和尚的定功,也是一入定可能是十多小時,或很多天。用這定義來審視,就有爭議了。(江魔註:當然他們能夠入這種忘我定,不代表他們不符合佛教的見地。)
我個人的推測佛陀當年對禪定的定義,可能是高度平靜同時也能夠在那平靜狀態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我們日常中的思考,而是非常細微的,這才容易產生頓悟。
但我也認為頓悟是很主觀的體驗,頓悟有一點像心理創傷。
不要誤會頓悟是痛苦的,心理創傷是一種單次體驗,因為情緒是強到會可能扭曲一個人的性格。
頓悟像創傷的地方是,是某種思維和想法,強化到性格有了突變。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