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佛教護法伽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佛教護法伽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佛教護法伽藍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艋舺龍山寺 1963 vs 2019 上圖攝於1963年12月26日(來源為聯合報新聞圖庫,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可以看到當時艋舺龍山寺的廟埕東西兩側聚集了滿滿的食肆攤商,而當時龍山寺對面是1927年(日治時期)闢建的龍山公園,面積約4,400平方公尺,二戰後已呈荒廢,後經政府就地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
佛教護法伽藍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2 11:47:38
⭕️第31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普賢王如來」,又稱法身普賢、阿達爾瑪佛,密宗無上瑜伽部的本初佛、最高佛,在藏傳寧瑪派與苯教之中爲本尊極為盛行,其他教派較少修持供奉。寧瑪派與苯教認為他是本初佛,為法身佛,也是宇宙中第一個佛陀(象徵了一切眾生心中所具備的光明本性,即如來藏、清淨佛性;顯教中本初佛稱為威...
佛教護法伽藍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3:35:51
⭕️第27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伽藍」,原始佛教時期,佛寺只有梵語「蘭若」一詞,即漢譯精舍,義爲住處;如竹林精舍。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在城郊幽靜樹林,故又稱「阿蘭若」(意爲靜處)或「伽藍」(意指僧眾所居園林)。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又以伽藍處常有八部護法或菩薩等眾守...
佛教護法伽藍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3:35:51
⭕️第27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韋馱」,韋馱原是印度婆羅門教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常作戰神的形象,5世紀左右被大乘佛教吸收,作為佛教的護法神。其形象原為夜叉樣貌,後來受到唐初《道宣律師感通錄》所載南方增長天王座下韋將軍守護佛法故事的影響,韋馱改著甲胄,合掌,腕捧金剛杵。世傳韋馱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
-
佛教護法伽藍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9-21 08:00:00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佐山和尚。1928年,受法於順德寶林寺禪宗大德翹芬和尚,承傳臨濟宗派系為第四十四世。1929年,法師更為眾所推許住持寶林寺。 曾遊歷各大叢林,如新興報恩寺、廈門南普陀寺、杭州海潮寺等聖地,至1932年南來香港,向政府申請購地,以發展弘法道場。1935年,於荃灣芙蓉山開創佔地七萬餘呎的南天竺寺。茂蕊法師常禮請各大德到寺中講經說法,南天竺寺亦逐漸成為香港名剎之一。茂蕊法師慷慨利人,對香港佛教事業貢獻良多。1946年,法師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1952年更將芙蓉山土地一萬四千餘呎贈予定西法師,建立東林念佛堂。又撥地數千呎建成太虛大師舍利塔於南天竺寺附近。 1952年聯合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地區總會,多屆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後擔任董事長,至圓寂為止。茂蕊法師曾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在曼谷、金邊、鹿野苑、可倫坡等地舉行之世佛友誼大會。在香港各佛教社團中身兼多職,均全力以赴。茂蕊法師於1976年5月26日在香港圓寂,世壽七十四歲。
• 太虛大師舍利塔及菩提樹:太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厘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 東林念佛堂位於荃灣芙蓉山上,叢林茂密,環境清幽,乃專修淨土之十方選賢道場。念佛堂由開山祖師定西法師 (1895~1962) 始建於1952年,當時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捐出,由定西法師初建淨室,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並得各方善信集資,由南華學佛院多位學僧,胼手胝足、除草挖泥、挑土填溝,蓽路藍縷,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沖毀逮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 (1953),修建大雄寶殿 (今極樂寶殿),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准,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麈、淨真、玅境法師、馬工廣居士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是為佛教團體機構之始,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期間,永惺法師於念佛堂,內擔任監院達十八年之久,並於1970年開創「佛教東林安老院」。進入山門後,正面為安老院,右側拾階而上為新大雄寶殿;殿高兩層,乃仿浙江奉化雪竇寺大殿風格興建,殿宇巍峨,飛簷畫楝,氣派不凡,於1998年12月26日落成開光。樓下一層為「大悲殿」,供奉千手觀音。樓上供奉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觀音菩薩,左右十八羅漢。大悲殿後,過小庭園,花香四溢。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左右護法伽藍。寶殿右旁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左旁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印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經頗豐,有『清刻大字龍藏經』共七千二百卷,另有『頻伽大藏』等多部佛經。「延壽堂」後尚有「法輪殿」,同為收藏經寶之所。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彌勒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釋迦牟尼佛聖誕、盂蘭法會、大勢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藥師如來聖誕及阿隬陀佛聖誕等。
佛教護法伽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艋舺龍山寺 1963 vs 2019
上圖攝於1963年12月26日(來源為聯合報新聞圖庫,謝謝 報時光UDNtime 提供),可以看到當時艋舺龍山寺的廟埕東西兩側聚集了滿滿的食肆攤商,而當時龍山寺對面是1927年(日治時期)闢建的龍山公園,面積約4,400平方公尺,二戰後已呈荒廢,後經政府就地重建,但因地勢較馬路為低,導致排水不良,且四周為商業繁榮地帶,市民出入頗多,園內常有民眾聚集圍坐,靜聽說書的講故事而流連忘返。1968年8月,北市府在龍山公園內設立商場,讓圍聚在龍山寺周圍的攤商遷入,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畫面左側的塔樓建於日治時期,是消防隊的望火樓(瞭望台),望火樓前方西園路上懸掛的標語「為防天花發生 請趕快種牛痘」極具時代感。畫面右上角「慈愛女醫婦產科」所在的五層樓房位於廣州街207號,後來在80年代曾是「香雞城」,到了1993年,億萬里特賣廣場在這棟樓開業,一直到今(2019)年3月才因租約到期,搬到斜對面的金和盛大樓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畫面最右邊有塊「風邪斯吧 功效第一」的霓虹燈廣告看板。
下圖由張哲生與2019年9月18日在同地(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與廣州街口)拍攝。
下面是刊登於1963年12月27日《聯合報》第2版的上圖相關新聞:
龍山寺前攤販 擇地另行安置
黃市長指示警察局 研究策劃整理市容
【本報訊】台北市長黃啟瑞,昨天在市務會議上指示財政局,立即會同龍山區公所,擇地另行安置龍山寺前林立的攤販。黃市長說:龍山寺為本市觀光地點之一,寺前的廣場不趕快整頓,很不雅觀。
黃市長同時指示警察局,負責研究策劃市容整理事宜,市區各處籬笆,破損過多者一律拆除,部份破損者即予修理。他又指示工務局,將各處水溝徹底清理,明溝部份由衛生大隊負責,暗溝部份由工務局發包清理。
《認識艋舺龍山寺與寺前公園的歷史》
艋舺龍山寺是泉州安海龍山寺之分靈寺廟,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據傳,雍正年間有渡臺移民將所佩帶的香火袋掛在樹上,多次於黑夜裏發光顯靈,遂有建寺之倡議。
1738年(清乾隆3年),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在艋舺合資興建龍山寺,並於1740年(清乾隆5年)落成。
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龍山寺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移用當作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
1919年(大正8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翌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打造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的二次大戰空襲中全毀,戰後才進行修復。
艋舺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而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艋舺龍山寺奉祀的神祇達百餘尊,包括佛、道、儒三教,主祀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寺內建築主要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並可細分為許多廳;寺中共有七個香爐,分別為觀音爐、天公爐、媽祖爐、水仙尊王爐、註生娘娘爐、文昌爐,與關聖爐。
艋舺龍山寺的前殿分為三部份:三川殿(三門)、龍廳(龍門)與虎廳(虎門),又稱為五門殿。三川殿的「三」取自殿門數量,「川」取自殿門外貌,殿門則稱為三川門。前殿主祀三寶佛,此外有許多神像陪祀於該殿,可能是落難神像,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三川門上有護法菩薩、四大天王,兩位護法菩薩是韋馱菩薩、迦藍菩薩,繪於中門之上。兩旁的門上,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前殿主祀的三寶佛為:釋迦牟尼佛(佛教教主,娑婆世界佛)、藥師佛(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消災延壽),與阿彌陀佛(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往生極樂)。
艋舺龍山寺的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
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一說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世」字,而「佛祖」是信眾對菩薩的敬稱。
據佛教說法,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現為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因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也是未來佛,故信眾常尊稱為佛祖。
除了觀音佛祖,大殿奉祀的神祇還包括:
文殊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智」。
普賢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行」。
韋馱菩薩:佛教護法,四大天王卅二將軍之首,為南方增長天王統率,執金剛杵。
伽藍菩薩:佛教護法。據佛祖統紀,智者大師度化關羽靈魂,關羽從此成為佛教護法。伽藍意指道場、寺院、寺廟。
十八羅漢:佛教十八位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亦稱尊者。
另外,照片中位於艋舺龍山寺對面(南方)的一大片綠地即為艋舺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公園北側隔廣州街與艋舺龍山寺相望,西測為西園路,南側隔和平西路三段與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大樓相望;東側隔和平西路三段100巷,與西三水街市場相望。
艋舺公園的總面積達13,618平方公尺,該地的發展歷史如下:
1740年(清乾隆5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地形為風水上的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
1924年(大正13年),艋舺龍山寺整修,並於此地興建公園,以龍身噴水池作為鏡池。
1927年(昭和2年)12月24日,公園完工並對外開放,名為「艋舺龍山公園」,為台北市在日治時期所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
1968年8月,龍山商場設立於龍山公園內,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
1992年,台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並於地下興建捷運龍山寺站與龍山寺地下街;於是龍山商場內的大部分商家於1993年12月遷移至萬華車站北側廣場(台鐵萬華車站前B區)的新建大樓內,此為第二代的龍山商場;等到2004年萬華區行政中心大樓完工後,龍山商場內的攤商於2004年11月遷入該大樓的地下一樓與一至三樓,成為第三代的龍山商場,平均每層樓有30家攤位店舖,地下一樓設有通道與台北捷運龍山寺站相連。
1995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規劃萬華十二號公園。
1999年2月14日,公園開工動土,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工程費時6年。
2005年1月22日,定名為「艋舺公園」的萬華十二號公園正式啟用,目前公園北側(艋舺龍山寺正對面)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之間每逢整點會有15分鐘的水舞表演,入夜之後,常可看到為數不少的民眾在園內休憩。
佛教護法伽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1964年8月23日播出的台視新聞之新聞特寫單元「龍山寺風光」,片中的龍山寺位於台北市廣州街與西園路口,通稱艋舺龍山寺。影片原有旁白,可惜母帶音軌已毀(變成無聲),目前片中音樂是我自行加上去的。根據台視提供的資料,原本的新聞旁白內容如下:
龍山寺是歷史寶貴古蹟,現在正在整修,寺前有龍山公園,面積四千四百平方公尺,光復時已經荒廢,經政府的就地重建,但因地勢較馬路為低,排水不良,且四周為商業繁榮地帶,市民出入頗多,每天園內經常聚集數以千計的市民,圍坐靜聽說書的講故事,長至鎮日忘返。
此外,當時艋舺龍山寺為配合發展觀光事業,特別撥款大興土木,於保持固有風味的原則下,進行維修與更新,所以片中可以看到施工用的竹製鷹架。
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
背景音樂:Web Weaver's Dance by Asher Fulero
《認識艋舺龍山寺與寺前公園的歷史》
1738年(清乾隆3年),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在艋舺合資興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龍山寺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移用當作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
1919年(大正8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翌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打造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的二次大戰空襲中全毀,戰後才進行修復。
艋舺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而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艋舺龍山寺奉祀的神祇達百餘尊,包括佛、道、儒三教,主祀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寺內建築主要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並可細分為許多廳;寺中共有七個香爐,分別為觀音爐、天公爐、媽祖爐、水仙尊王爐、註生娘娘爐、文昌爐,與關聖爐。
艋舺龍山寺的前殿分為三部份:三川殿(三門)、龍廳(龍門)與虎廳(虎門),又稱為五門殿。三川殿的「三」取自殿門數量,「川」取自殿門外貌,殿門則稱為三川門。前殿主祀三寶佛,此外有許多神像陪祀於該殿,可能是落難神像,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三川門上有護法菩薩、四大天王,兩位護法菩薩是韋馱菩薩、迦藍菩薩,繪於中門之上。兩旁的門上,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前殿主祀的三寶佛為:釋迦牟尼佛(佛教教主,娑婆世界佛)、藥師佛(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消災延壽),與阿彌陀佛(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往生極樂)。
艋舺龍山寺的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
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一說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世」字,而「佛祖」是信眾對菩薩的敬稱。
據佛教說法,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現為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因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也是未來佛,故信眾常尊稱為佛祖。
除了觀音佛祖,大殿奉祀的神祇還包括:
文殊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智」。
普賢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行」。
韋馱菩薩:佛教護法,四大天王卅二將軍之首,為南方增長天王統率,執金剛杵。
伽藍菩薩:佛教護法。據佛祖統紀,智者大師度化關羽靈魂,關羽從此成為佛教護法。伽藍意指道場、寺院、寺廟。
十八羅漢:佛教十八位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亦稱尊者。
另外,照片中位於艋舺龍山寺對面(南方)的一大片綠地即為艋舺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公園北側隔廣州街與艋舺龍山寺相望,西測為西園路,南側隔和平西路三段與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大樓相望;東側隔和平西路三段100巷,與西三水街市場相望。
艋舺公園的總面積達13,618平方公尺,該地的發展歷史如下:
1740年(清乾隆5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地形為風水上的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
1924年(大正13年),艋舺龍山寺整修,並於此地興建公園,以龍身噴水池作為鏡池。
1927年(昭和2年)12月24日,公園完工並對外開放,名為「艋舺龍山公園」,為台北市在日治時期所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
1968年8月,龍山商場設立於龍山公園內,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
1992年,台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並於地下興建捷運龍山寺站與龍山寺地下街;於是龍山商場內的大部分商家於1993年12月遷移至萬華車站北側廣場(台鐵萬華車站前B區)的新建大樓內,此為第二代的龍山商場;等到2004年萬華區行政中心大樓完工後,龍山商場內的攤商於2004年11月遷入該大樓的地下一樓與一至三樓,成為第三代的龍山商場,平均每層樓有30家攤位店舖,地下一樓設有通道與台北捷運龍山寺站相連。
1995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規劃萬華十二號公園。
1999年2月14日,公園開工動土,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工程費時6年。
2005年1月22日,定名為「艋舺公園」的萬華十二號公園正式啟用,目前公園北側(艋舺龍山寺正對面)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之間每逢整點會有15分鐘的水舞表演,入夜之後,常可看到為數不少的民眾在園內休憩。
佛教護法伽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年8月5日,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艋舺龍山寺之圓通寶殿。(張哲生 攝)
1738年(清乾隆3年),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在艋舺合資興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龍山寺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移用當作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
1919年(大正8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翌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打造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的二次大戰空襲中全毀,戰後才進行修復。
艋舺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而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艋舺龍山寺奉祀的神祇達百餘尊,包括佛、道、儒三教,主祀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寺內建築主要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並可細分為許多廳;寺中共有七個香爐,分別為觀音爐、天公爐、媽祖爐、水仙尊王爐、註生娘娘爐、文昌爐,與關聖爐。
艋舺龍山寺的前殿分為三部份:三川殿(三門)、龍廳(龍門)與虎廳(虎門),又稱為五門殿。三川殿的「三」取自殿門數量,「川」取自殿門外貌,殿門則稱為三川門。前殿主祀三寶佛,此外有許多神像陪祀於該殿,可能是落難神像,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三川門上有護法菩薩、四大天王,兩位護法菩薩是韋馱菩薩、迦藍菩薩,繪於中門之上。兩旁的門上,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前殿主祀的三寶佛為:釋迦牟尼佛(佛教教主,娑婆世界佛)、藥師佛(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消災延壽),與阿彌陀佛(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往生極樂)。
艋舺龍山寺的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
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一說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世」字,而「佛祖」是信眾對菩薩的敬稱。
據佛教說法,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現為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因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也是未來佛,故信眾常尊稱為佛祖。
除了觀音佛祖,大殿奉祀的神祇還包括:
文殊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智」。
普賢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行」。
韋馱菩薩:佛教護法,四大天王卅二將軍之首,為南方增長天王統率,執金剛杵。
伽藍菩薩:佛教護法。據佛祖統紀,智者大師度化關羽靈魂,關羽從此成為佛教護法。伽藍意指道場、寺院、寺廟。
十八羅漢:佛教十八位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亦稱尊者。
另外,在艋舺龍山寺對面(南方)的一大片綠地為艋舺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公園北側隔廣州街與艋舺龍山寺相望,西側為西園路,南側隔和平西路三段與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大樓相望;東側隔和平西路三段100巷,與西三水街市場相望。
艋舺公園的總面積達13,618平方公尺,該地的發展歷史如下:
1740年(清乾隆5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地形為風水上的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
1924年(大正13年),艋舺龍山寺整修,並於此地興建公園,以龍身噴水池作為鏡池。
1927年(昭和2年),公園完工並對外開放,名為「艋舺龍山寺公園」,為台北市在日治時期所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
1968年8月,龍山商場設立於龍山寺公園內,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
1992年,台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並於地下興建捷運龍山寺站與龍山寺地下街;於是龍山商場內的大部分商家於1993年12月遷移至萬華車站北側廣場(台鐵萬華車站前B區)的新建大樓內,此為第二代的龍山商場;等到2004年萬華區行政中心大樓完工後,龍山商場內的攤商於2004年11月遷入該大樓的地下一樓與一至三樓,成為第三代的龍山商場,平均每層樓有30家攤位店舖,地下一樓設有通道與台北捷運龍山寺站相連。
1995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規劃萬華十二號公園。
1999年2月14日,公園開工動土,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工程費時6年。
2005年1月22日,定名為「艋舺公園」的萬華十二號公園正式啟用,目前公園北側(艋舺龍山寺正對面)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之間每逢整點會有15分鐘的水舞表演,入夜之後,常可看到為數不少的民眾在園內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