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佛教主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佛教主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佛教主張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法鼓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聖嚴法師曾說: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但是,生從那裡來?是否要透過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無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從那裡來。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獻、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順其自然。---《平安的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 康德與佛教的會通—世界的起源 這幾集比較專門。我們嘗試從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洞見與佛教的緣起觀作會通。康德的哲學新方向,稱為哥白尼式的扭轉,將外在世界的實在性收歸於主體之中,剛好與佛教主張的「性空」有某程度的呼應,而康德對知識概念的精細分析,可補足佛教的論辯。此亦是牟宗...
佛教主張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2:26:17
⭕️第40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釋印順」(1906年4月5日-2005年6月4日),俗名張鹿芹,法名印順,號盛正,人稱印順導師、印順長老、印順法師,中華民國浙江杭州府海寧人(今屬嘉興)。剃度師為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天童寺受戒時,戒和尚是圓瑛和尚,為太虛大師門徒,慈濟證嚴法師的入門師父。印順法師是...
佛教主張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3 12:09:45
【學佛Q&A】佛教為何稱死亡為往生? 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意指死後是有未來的,不是一無所有。往生到哪裡呢?佛教徒通常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如果不想往生他方淨土,也可以發願再回人間行菩薩道。因此,佛教徒面對死亡時,不但不應恐懼,反而應是歡喜以待,這樣的意義非常深遠,有很大的安定力量。 生與死一體兩...
佛教主張 在 法鼓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12:09:45
📖聖嚴法師曾說: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但是,生從那裡來?是否要透過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無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從那裡來。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獻、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順其自然。---《平安的人間》...
-
佛教主張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9-27 13:00:01201 康德與佛教的會通—世界的起源
這幾集比較專門。我們嘗試從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洞見與佛教的緣起觀作會通。康德的哲學新方向,稱為哥白尼式的扭轉,將外在世界的實在性收歸於主體之中,剛好與佛教主張的「性空」有某程度的呼應,而康德對知識概念的精細分析,可補足佛教的論辯。此亦是牟宗三先生對中國佛教的創造性解構。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佛教主張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聖嚴法師曾說: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但是,生從那裡來?是否要透過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無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從那裡來。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獻、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順其自然。---《平安的人間》
佛教主張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佛Q&A】佛教為何稱死亡為往生?
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意指死後是有未來的,不是一無所有。往生到哪裡呢?佛教徒通常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如果不想往生他方淨土,也可以發願再回人間行菩薩道。因此,佛教徒面對死亡時,不但不應恐懼,反而應是歡喜以待,這樣的意義非常深遠,有很大的安定力量。
生與死一體兩面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1.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如同聖嚴法師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的勉勵:「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即使貪生也沒有用。
2.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要面對死亡的來臨。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要做好心理準備。沒有人知道何時會死亡,因此,只要知道它會來臨,卻不必憂慮死亡會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在其中實踐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1.生命的意義: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2.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必須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能力,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3.生命的目標: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以做為自己永久的歸宿。佛教徒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然而生從哪裡來,並不需要透過神通得知,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不需無止盡地追究。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地奉獻自己,把握修行因緣,其他一切順其自然。
我們現世的這個階段,只是在無窮的、無限的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如同不斷在旅行,前一天在臺灣,後一天可能就到了日本、美國,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樣,當一期生命的過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過程正等待著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結果,反而是新生的開始。
如果我們不清楚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生死只是輪迴受苦的過程,反之,則每一趟生命旅程,不論所到的是什麼地方、遇到的是什麼人,都是實踐生命目標的美好經歷。
--本文摘自《生死50問》
更多學佛Q&A https://pse.is/39kvyp
#學佛問與答
佛教主張 在 女神聊療心空間《心靈導師Leon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何謂修行」-(聖嚴法師)
很多人以為吃素唸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
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
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
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
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
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
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
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
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
我問她想不想離婚?
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
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
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
她說,誦二十萬遍〈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
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
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
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癡可憐。
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的關心他。
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
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
「這就是修行!」
#修行是為了改變自己而不是去修理別人
#心靈導師Leona
#塔羅牌深層意識解讀聊癒
#人生方向指引
#前世今生靈魂旅程探索
#讀心聊心
#負面情緒釋放負面思想調整
#探索內在真實自我
#兒童寶寶心靈探索
#心靈創傷聊癒
#身心靈成長課程
#光的課程 #藝術治聊 #心靈講座
#一對一 #團體 #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