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何謂社會階層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何謂社會階層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何謂社會階層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何謂社會階層化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邱志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7.22 什麼是菁英?菁英的責任? 邱志偉,立法委員 最近網路上正在熱烈討論一個議題:「何謂菁英?菁英該承擔什麼責任嗎?」對於菁英一詞的定義,相當複雜,很多人會歸結為各階層或學歷上最頂尖者方屬菁英,這當中也包含了金錢、文憑主義的心理作用在。但我認為所謂的菁英,不須有太多複雜的劃分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敲銅鑼,鼓鈸喧天,暮色沉沉的馬游塘村生猛了:金豬開陣,祝禱繚繞香燭,爐火熊熊蒸氣騰騰──村屋間空地搭竹棚張綵燈,筵開廿八席,熱辣辣葷素源源上桌來,觥籌交錯,賓主俱歡顏。 這是一場筵席包辦館「大來東南」主理的壽宴。食材爐灶、枱凳碗筷、侍應廚師統統到會來。從上世紀中葉起,大夥就像紅船戲班一樣鄉轉鄉,...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Mark Li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0:29:52

-青島巴叁愛寫真- 感謝攝影師小皓 @hunterxstevenx 給他追蹤起來,預約拍美照 ----------------------------------------- 預約拍攝表單 (填寫下定金即算預約完成): https://forms.gle/LUXY5vMeRv7q8AjF7 --...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兒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04 12:50:52

兒物 X 薰鮭魚採訪手記 週四專欄 ep29 夜裡落淚的媽媽│ #薰鮭魚親子丼   近日追起韓劇《產後調理院》,講述一個以最輕的年紀當上常務的職場女強人,懷孕生子後進到產後調理院(即月子中心)變成最高齡母親的故事。短短8集,切中新手媽媽的生理變化和情緒起伏,那些敏感、茫然、自我懷疑、崩潰和當然...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書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8:49:13

#來點成長吧 🌼歡迎分享或儲存,推廣閱讀需要您。🌼 偶然在圖書館與這本書相遇,書況宛如新書,2018年出版的,看的出在那時存在的美國問題到如今依舊存在,甚至某些暴力惡劣更勝。 編者收錄36名作家對美國長期以來種族問題的真相,有以詩詞表達的,也有敘述性的故事。每一位作家皆在美國土地上遇上相同的...

  •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2 14:56:03
    有 149 人按讚

    2021.07.22

    什麼是菁英?菁英的責任?

    邱志偉,立法委員

    最近網路上正在熱烈討論一個議題:「何謂菁英?菁英該承擔什麼責任嗎?」對於菁英一詞的定義,相當複雜,很多人會歸結為各階層或學歷上最頂尖者方屬菁英,這當中也包含了金錢、文憑主義的心理作用在。但我認為所謂的菁英,不須有太多複雜的劃分或界定,俗語說行行出狀元,只要能在自己崗位闖出一片天,都應當是菁英,這也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應當具備的共識。但我更想深入挖掘的一件事是,那世俗所謂的菁英,該扛起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嗎?

    一般人對於菁英的記憶,除了必須是在各行各業的翹楚者外,甚至必須有特殊卓越的貢獻。例如棒球,大家會對王建民在大聯盟的表現印象深刻。電影上,沒有人會忘記奧斯卡獎得主李安。但上述這些菁英,從未單純因為成就卓越,就自封菁英。菁英的可貴,不單是貢獻卓著,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相當程度上的相信,不單是天賦或先天資源,若從倖存者謬誤理論( Survivorship Bias )來看,自己也只是比較幸運而已。

    若以先天資源來論,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2002年曾發表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刊登在《經濟論文叢刊》上。這篇文章一針見血的用統計數據說明,城鄉差距讓一個人光是出生的縣市,就大程度上的影響未來是否將會成為台大學生。

    根據統計,1987-2000年,來自台北縣市的台大學生,占了約56%。以台灣大學的學生來說,在通過大學考試階段上都可稱作菁英,然而光是雙北的學生就屬大宗,我們可以由此反思,若是從小生長在這樣城市的學生是何其幸運?成為菁英的起跑點是否已經高人一等。

    我們對菁英的要求不必然要非常嚴格,但我認為若能成為菁英,要有謙遜、知道自己其實比許多人幸運,進而體認自己的幸運應該要有所回饋,或至少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在許多大時代下的菁英,經常做出許多讓人動容的決定,而成為讓人歌頌的人物。其中謙遜與持續關懷社會是關鍵。例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學術表現讓人敬仰,其弟子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劉節深受影響。在文革時期代陳寅恪受批鬥,當外人問其感受,答曰:「我的學問遠不及我的老師,今天我能代替他,是我的光榮!」又如在意外殞命台大校園的陳文成博士,從小就是天才學生,赴美留學後,在美國學界已是閃耀新星,仍持續關心台灣民主,在警總威逼斥責之下,他仍堅持回答:「我一直希望台灣進步。」民主前輩陳定南受美麗島事件感召,棄商從政,放下商場得意之路,締造傳頌至今的宜蘭經驗,其政治風骨更是我們民進黨從政者的標竿。

    或許我們不必然需要這麼偉大,也不是說在各行業或領域的菁英,都非得做出特殊貢獻才能回饋自己的天賦。但要能認知自己的幸運與成功,進而化作善的種子,帶給社會進步力量,這樣的力量不必然是具體行為,甚至只要保持謙遜,就可以形成一種善的循環,能夠體諒不同能力的人,理解關懷不同的事,對這社會都有正面影響。唯有如此,長久以來由各行業菁英領導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好。

  •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趙氏讀書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29 20:39:05
    有 57 人按讚

    趙:陶先生好!今天我想跟你談談香港的社會問題。你覺得香港人的價值信念是什麼?

    陶:我們先定義何謂價值信念。價值信念是一個人的生存觀和世界觀,例如判斷事情對錯及緩急輕重。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引伸出各自的價值信念,故少不免會有所衝突。以往香港人各自有不同的價值信念,但社會體制穩定、包容多元、百家學說並行而不相悖,故沒有像現在般有如此巨大的群體對立。目前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挑戰。此挑戰涉及香港政經情勢,需要各階層人士共同回應。[1] 當大家正受到該挑戰的威脅時,生物學有一種說法叫「群體認同」,即大家會透過凝聚在一起去對抗外部壓力以求生。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曾做了一個著名的囚犯實驗(Prison Experiment)。實驗裡把學生分成兩批並予以身份:獄卒和囚犯,結果發現兩批人都分別表現得很嚴苛及很暴戾,甚至互相攻擊。這實驗證明人的身份會影響他所做的行為。[2]

    趙:這個我可以補充一下。我在2006年時候寫了一篇論文,講述東史郎日記和以戲劇作歷史教育的關係。我當時做了一個實驗,就是要求一些學生模仿日軍,另一批則模仿被殺害的老百姓。他們綵排戲劇數月後,我問模仿日軍的學生:「如果你真的上戰場的話,會有怎樣的行為?」學生答:「殺光他們!」這正是從歷史教育裡反映人倘受到社會氣氛及政府的宣傳機器長期洗腦(Brainwashing),大有可能做出反常行為。[3]正如孟子常曰人性本善,然「牛山之木嘗美矣,旦旦而伐之⋯⋯」就是說你是不斷地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最後改變了自己。[4]我們現在看到一些人長期進行備受爭議的行為,但他們卻不以為然,正是因為他們受上述的洗腦影響而把自己的行為視之合理所致。

    理解絕望的青年才能化解香港困局!陶國璋、趙善軒哲學對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li-jie-jue-wang-49330342

  •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兒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03 23:02:10
    有 27 人按讚

    兒物 X 薰鮭魚採訪手記 週四專欄 ep29
    夜裡落淚的媽媽│ #薰鮭魚親子丼

    近日追起韓劇《產後調理院》,講述一個以最輕的年紀當上常務的職場女強人,懷孕生子後進到產後調理院(即月子中心)變成最高齡母親的故事。短短8集,切中新手媽媽的生理變化和情緒起伏,那些敏感、茫然、自我懷疑、崩潰和當然也有的幸福,身歷其境啊。

    先不爆雷,分享幾個我覺得極真實的橋段,譬如說,女主角自然產後得在時間內排尿,否則要引尿管,隔壁房的產婦正因插尿管而痛得大叫,女主角想盡辦法喝水、散步好排尿;或女主角因自然產傷口尚未復原,走到哪都要拿個「泳圈」墊著坐,仍坐立難安,每一坐都是痛;或劇中被稱為完美媽媽的貴婦角色,長得漂亮,舉止得體,母愛噴發,褲底也安靜地噴發,是的,產後漏尿。諸如此類,寫實到哭笑不得。

    即使有些韓國在地文化與台灣不盡相同,還是看得出編劇想還女性一個公道的企圖。起初,女主角就跟所有還未生兒育女,很難同理產婦的人(主管)一樣,認為在家帶小孩比工作輕鬆;產前忙工作,沒做什麼功課,產後什麼都不懂就算了,還抽離到無法對自己孩子說愛。

    這樣的她,被視為「後段班媽媽」。那麼,何謂「前段班媽媽」?在劇中被設定為親餵、雙寶以上、自己帶小孩、很有育兒方法的。甚至出現「母愛越多,母乳越多」的嘲諷劇情。我相信,正陷於家庭價值觀中拔河的媽媽,看了會心酸酸。對有工作的職業母親來說,內心的糾結、不捨和辛苦,可能都被故事扯出來了。

    我對一句台詞特別有感,是那位完美媽媽教訓女主角:「你覺得這邊有哪一個媽媽,在夜裡是不哭的嗎?」一旁的老公立刻轉過來拍拍我的肩膀,我像被電擊,石化了,瞬間湧上好多記憶。

    當大多數人都在歌頌「母親」這個身分,歌頌到女人失去主體性,從此名字變成「XX媽媽」,有時候,女人真的會自證預言,忘了看看自己,忘了夜晚或一個人帶孩子的任何時刻,莫名其妙一直掉的眼淚,可能打從懷孕開始就這樣。沒有人生來就要當媽媽,只是那些無助、無奈、無力,都選擇自己寂寞寂寞就好,社群媒體用來散播快樂散播愛罷了。

    這讓我想起這陣子吵得很兇的新聞,30歲單親媽媽勒斃兒女而被判死刑,先不討論犯罪事實,當我看到後續出現鄰居評點該媽媽的私生活的報導,塑造「她其實沒那麼苦啊,她還戀愛!」加強她的罪大惡極,卻忽視她在工作與育兒間掙扎,獨立撫養兩個小孩多年的絕望,我不免感到心寒。

    難道,要整天掛著淚,披頭散髮,狂上臉書討拍,總之搞得不像個人,才叫苦嗎?面對生活,有多少人用力地游著、無聲吶喊著?即便後悔生而為人,還是努力光彩地活下去,因為這就是活著,因為她就是拉拔著兩個孩子。大家有什麼資格評斷她究竟付出多少心力在照顧孩子?甚至把一個單親媽媽丟進貞女祠,只准畢生為孩子犧牲奉獻,不得有個人自由情感?

    沒有幸福是不勞而穫,辛苦與幸福從來都是一體兩面,有時候某一面太重,就失衡了。這則新聞對當媽媽的人來說,心痛程度可能更高。但悲劇已然發生,更希望看到大眾討論社會階層、福利政策、育兒補助等,那些殘忍的事後諸葛,就收手吧。別再披著清高的皮囊假裝幫忙,認真聆聽、認真同理,至少,可以從看韓劇開始?(笑)

    女人承擔的,已經太多了。相煎何太急?

    撰文:薰鮭魚
    圖片:TVN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vNDrama/photos/a.210482799523253/841917109713149

    薰鮭魚│斜槓到不行的地方媽媽,育有一兒豬寶。正職網路媒體總編輯,兼差各類文字工作,偶爾韓貨連線,夢想開奶茶廳。專業是文字,專長是把小孩養得很大;例如身高PR97的豬寶,和家裡那隻體重上看13公斤的肥貓。生活有時很像鬧劇,可能老公太像諧星, 薰鮭魚的採訪手記、豬寶的IG: zubaobaoyuan,歡迎光臨。

  • 何謂社會階層化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24 20:00:02

    一敲銅鑼,鼓鈸喧天,暮色沉沉的馬游塘村生猛了:金豬開陣,祝禱繚繞香燭,爐火熊熊蒸氣騰騰──村屋間空地搭竹棚張綵燈,筵開廿八席,熱辣辣葷素源源上桌來,觥籌交錯,賓主俱歡顏。

    這是一場筵席包辦館「大來東南」主理的壽宴。食材爐灶、枱凳碗筷、侍應廚師統統到會來。從上世紀中葉起,大夥就像紅船戲班一樣鄉轉鄉,走過六七動盪、七八十年代經濟飛躍⋯⋯伙頭兵團今天髮稀了、背彎了,彈指間炒炸蒸燉,光芒依舊在。縱然行業日落江河,廉頗亦老矣,但這終究是他們的舞台,猶如大老倌踏出虎度門,必定傾力演出。

    正月,是大來東南全年難得的忙碌時候,一個周日包辦了六七個筵席。人稱「倫叔」的老闆陳倫駐店調兵遣將:哪位師傅擅長哪些菜、走甚麼崗位、誰去煮日宴或晚宴甚至走兩場……他自詡為僱傭兵阿頭,「無僱傭兵,怎打成仗?我們有後生的,不是個個六十幾,八十幾也有,總之是耆英啦!耆英功夫夠,守門好,調味等等準確些。」倫叔八十歲了,依然精神矍鑠。


    幾十年來他都行散工日薪制,有訂單就召集好兄弟埋班。這晚壽宴,他派出三個大師傅,四蒸兩炒六個爐頭,還有幫廚和雜工十三人。「我們包辦筵席,不可能跟酒樓一樣分工。」晚上十幾個樓面,日間已在油麻地店內劏魚剪蝦。

    師傅也清晨六點多回店預備:需火候的燉湯、炸子雞上皮,以及每一個菜式的配搭得先做好。譬如「百寶鴨」,全鴨起骨,再釀入蓮子、銀杏、瑤柱、鹹蛋黃等超過八種材料,扣燜一小時,廿八席的鴨就花上好幾小時。筵席現場,師傅也「瓣瓣得」:砧板埋灶搬抬,隨時走位「執生」:上菜急起來也要掉下熱鑊去幫手排菜。「我們好似舊時打波,十上十落的陣形。」倫叔用荷蘭隊全能足球比喻。


    包辦的承諾

    藍田山上馬游塘村的壽宴,七點開席,午後雜工率先運來枱凳鋪設;師傅和食材工具在兩三點陸續抵達,起爐搭灶洗刷,肉食菜蔬調味料一一擺列開來。


    五點多,鑼鼓響起,主家拜神;師傅開爐點火,首先熬煮糖水紅豆沙,而澆在大菜上的濃芡、炸油一一先推先熱待用;雜工披上白恤衫,變身侍應候命。準時七點,拜神金豬吃罷,冒着白煙好彩頭的「發財好市」啟動盛宴,主人賓客齊舉杯:「飲勝!」

    大家酒酣耳熱之際,在爐邊起勁的師傅忽然停下來,翹首以待。原來主家要敬酒,樓面事前通報師傅歇一歇。「包辦筵席有一好處。酒樓一起菜就全部煮了出來。去到你府上就不是了:喂,師傅慢一點啦!遲幾個字再起菜啦!師傅就會停。」倫叔得意地說。

    他強調,大夥臨時是主家的僕人,「也可以說是包辦的承諾,如果到時『我不喜歡做』,唔得!你幾大都做完那一晚。」像這天天氣不穩,主家搭的竹棚不能遮蓋廿八圍,要分頭二圍,大夥就分兩次煮食招呼,工時長了近一倍,酬金不變,也無怨言。

    功夫,六十年前

    這晚主家曾宏五兄弟為八十有一的母親擺壽。「我覺得在村搞到會很有氣氛。」曾宏說,原來四十多年前阿爺已跟東南結緣。跟冷餸翻熱的盆菜不同,筵席上每一道菜現煮現吃,那股熱辣辣給人驚喜連連:一條蒸魚上來,剛剛離骨,很嫩滑;熱炒燜煮,全是「小時候酒樓的味道」──沒複雜的化學調味,吃了不口渴。

    賓主享用完鬆軟大壽包、濃甜紅豆沙,盡歡席散。師傅撤退,樓面收拾狼藉杯盤。時近午夜,大貨車盡吞爐具碗碟,消失於夜幕下;要不是賓主臉上的悅色酒氣,盛宴好像沒發生過。

    倫叔說,筵席到會不是沒市場,飲食集團也設部門營辦,不過數獨立經營、既包辦「筵」(菜)又提供「席」(枱凳餐具)的筵席專家,九龍只怕剩下他這一家。而他,也入行超過半世紀了:1957年,十九歲的他由廣州來港做了一年錶行打雜,就投靠開包辦館的姑丈,從此走上包辦路。

    「當時甚麼也不懂,何謂大雞三味?何謂四和菜三和菜?好烏龍。」知不足,學不倦。他晚上一有空就用舊報紙練字;看營業部怎樣寫菜單;入廚房偷師。後來他往外闖,包辦館、茶居,樓面廚房點心樣樣都做。「我們東南的事頭請人,席上揀菜薳,好挑剔,你不勤力不醒目他不睬你。」他先後入東南、大來兩間包辦館。兩店由甘日新和嚴志二人在1948年創立。1972年,兩位老闆退休打算結業,他於是和拍檔用盡十萬元積蓄頂手,把兩個字號合併成為「大來東南」。

    筵有大小 無分階層 

    倫叔二十多歲就在包辦館當上大掌櫃。他回憶,行業在六七暴動前最興旺。大來經常到富貴人家的花園別墅做宴;主家一來喜歡包辦隨時候命,二來家宴私隱度高。那時,工廠在大時大節和廠慶也經常擺酒,「譬如唯一水壺廠、鄧芬記。有錢佬聚居的又一村、中半山、九龍塘,那時候很多……」倫叔不願提豪客名字叨光,只漏了嘴:「舊時總華探長是常客,現任不少高官警司也食過我們的餸菜。」

    從前,包辦館街街也有,單是廟街已四五間,包括大來和東南。店本身也擺到三四圍,「那時無冷氣,太太們喜歡高髻頭,牛角扇吹到髻都歪了。」倫叔忍不住笑起來。六七年暴動後,有錢人紛紛離港暫避,兩店生意跌了八九成。及至七十年代,酒樓愈開愈多,「人家當然想嘆冷氣、更好的招呼和環境。」包辦筵席漸漸式微。

    為了拓展生意,倫叔二十年前也做起盆菜來;沙士前甚至也做蛇宴。現在筵席和盆菜各佔一半。盆菜有幾百元一圍;筵席可達萬多元一席,但不多;千多元最平常。「貴婦狗生日請客仍然有;隱形富豪做生日、擺滿月,入伙一定要光顧我們啦!旺一下新屋。」他做得最多的是社團和大學千人宴。正月時,露宿者之家也訂了五席給附近油麻地、深水埗的街友。蒜香基圍蝦、菜膽百寶鴨、五柳炸石斑……他和師傅一視同仁用心炮製,佳餚趁熱派人連同摺枱碗筷用手推車送過去,服務周到無分階層。

    老友一齊打天下

    「我做了幾廿年,後生做到老了。」倫叔笑咪咪,總是腳踏白水鞋,手握一罐生力啤。接洽生意、買料、訂貨他一腳踢;廚房告急他就衝入廚房,樓面不行幫樓面。

    「現在無人願意(接手)做這樣辛苦的事了。」大來東南到今天,打理人只剩他一個。人家退休坐公園,他很抗拒,有事做就開心,「回來認識多些朋友,老中青也認識一些,多好呀!同時跟社會不脫節。」

    辦公枱上,毛筆墨盒放在手邊,他十年如一日為客人擬寫菜單。菜單值多少錢,他就買同等的貨給客人。「你不可以隨便一種貨給主人家,否則如何運作幾十年呀?蠔豉來說,客人需要大隻的金蠔或最大的沙井蠔,二百多元一斤,我需要買那些。小一點百多元甚至幾十元一斤,不同嘛!」

    人隨行業走到日暮,倫叔一點不傷感。目睹同行一間間消失,唯獨大來東南撐了下來,他淡淡然說:「無人光顧,你就要結業。我們幸好有班老友記合作,圍威喂,打天下!」倫叔呷一口他形容為「生命之源」的啤酒,清涼、回甘。

    舉重若輕 大師傅

    謝龍師傅(67歲)
    入行四十多年,去過上海、台灣做大廚。這日他中午和七十多歲的Man叔在上水煮了六圍,傍晚再來馬游塘村拍檔入行六十年的鄭成師傅炮製廿八席。一年之中,只年尾正月較忙,「如果靠包辦筵席搵食,真是無得食。」他在大來做散工三十多年,倫叔叫到,義不容辭。「當做義工舒筋活絡,是一種樂趣,大家老友傾吓偈開心點。」做廚師,謝師傅笑言:「客人讚好,證明自己煮得好。」

    黃錫師傅(66歲)
    曾在港島有名的包辦館歐燦記隨父做廚,二十多年前歐燦記結業,轉來大來。「上門到會好像酒樓,只是整個廚房搬過去,沒有搭棚的就在露天煮。」這天,他清晨六點多就返油麻地店鋪廚房張羅,蒸煮了七八成,現場來做兩三成。席散,其他師傅撤退了,他留下來搬搬抬抬,收拾物資上車,回店卸貨已過午夜。「做慣了, 沒甚麼問題。」錫師傅總是和顏悅色。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葉天榮

    大來東南筵席
    地址:油麻地廣東道844號永發樓地鋪 
    電話:2780 314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