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但丁神曲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但丁神曲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但丁神曲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但丁神曲英文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762的網紅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老實說,最近迷上一部美劇:「魔鬼神探」 這名字超鳥的。老實說如果當初看到是這個片名我一定軟屌(你明明就沒有屌)。聽起來像是什麼會發出神力鏟奸除惡的超能力者,跟異世界來顛覆人間的魔物大亂鬥之類的劇情,拍謝不是我的菜。 還好,英文片名是:Lucifer。 、 路西法。聖經裡的墮落天使,因為反抗上帝遭...

  • 但丁神曲英文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4 09:35:09
    有 35 人按讚

    老實說,最近迷上一部美劇:「魔鬼神探」

    這名字超鳥的。老實說如果當初看到是這個片名我一定軟屌(你明明就沒有屌)。聽起來像是什麼會發出神力鏟奸除惡的超能力者,跟異世界來顛覆人間的魔物大亂鬥之類的劇情,拍謝不是我的菜。

    還好,英文片名是:Lucifer。

    路西法。聖經裡的墮落天使,因為反抗上帝遭受驅逐,離開天堂成為地獄之王撒旦。

    「墮落」耶!我超喜歡這個詞。從某個年紀開始時不時就會有人這樣說我,看著我的眼神完全就像是我好好的乖孩子不當,偏要放棄了某個神界給我的大好江山一樣,倍感親切。加上我喜歡但丁的〈神曲〉和米爾頓的〈失樂園〉,於是我就衝動地按下了「播放」鍵。

    於是我們就上癮了。(對,傑克也被拖下水了XD)

    路西法本身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角色。跟其他「非常人」的友台同事「超級英雄」完全不同,他沒有雙重身分,他也沒有要拯救世界。他就只是覺得「地獄無聊死了我不想再管了我要去玩」,於是到人間開了一間夜店,成天狂歡,耽溺在酒色和毒品當中,找回他在地獄無盡的黑夜裡得不到的刺激。

    如果看「超人」的樂趣是在於「到底什麼時候真實身份會被揭穿」,看「路西法」的樂趣反而是「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有人相信他真的是魔鬼本人」。

    明明他從不說謊,自始至終都使用自己的本名,也表示是上帝的兒子,來自地獄的魔鬼,但是根本沒人相信。既然沒人當真,路西法也就非常大方地利用各種機會吐槽他「老爸」。所以英文裡所有跟God,或是Devil有關的俚語或是名句全部被他拿來當梗。「看在上帝的份上(For God’s sake)」變成「看在老爸的份上(For Dad’s sake)」。還有一次他把西裝外套脫下來的時候說:「你看,惡魔真的穿Prada唷~」。編劇在每一集都精心設計了這些精彩的對白,讓喜歡玩文字遊戲的我笑得非常過癮!!

    但是隨著故事逐漸推進,角色的深度開始展現的時候,出現更多比那些「上帝魔鬼梗」更迷人的細節。

    路西法不是只有玩世不恭和沈浸酒色的一面。我們開始發現,當他聽見「魔鬼是邪惡的化身」這句話,會立刻爆氣變身成魔王。他開始想要把人間當作自己的家,但是有非常多的事情阻礙著他。他對父親的憤怒從來沒有得到釋放,他無法面對自己的情緒,也無法面對自己的錯誤,也無法承認自己受過的傷痛。他的父親永遠是沈默相對。他的哥哥只把他當作一個永遠愛跟家長唱反調的敗家子,一心想快點把他趕回地獄。他的母親只把他當成維繫夫妻關係的棋子,完全無視他的感受,還有已經成人的事實。

    他受夠了,他長大了,想要脫離這一切了。他想要掌握自己的未來,定義自己的生命,學習愛人和被愛。但是他的過去有太多傷痛,太多憤怒,還有太多在他身上的邪惡標籤,如果沒有人幫忙,光靠自己是辦不到的。

    所以,這個魔鬼居然,他居然有一個諮商師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影集把諮商的過程當作一個主要的故事支線,頂多都是一兩場簡短的對話,暗示有諮商這麼一回事而已。每一場路西法跟諮商師琳達的對戲我都超愛。你可以清楚看見這個「修復自我」的過程是多麽的困難又深刻。琳達是一個優秀的諮商師,無論路西法如何誤解他的引導,因為感覺挫敗而當場崩潰或抓狂,甚至是向他展現最黑暗的自我,琳達都沒有放棄過他。(嗚嗚嗚這點我真的莫名有夠感動的)

    然後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在一次一次辦案的過程中,路西法交到了第一個朋友,學會關心他人,學會修復關係,學會無私付出,學會卸下武裝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情感。雖著他的成長,他周遭的人,也都一一得到面對自己人生功課的勇氣。影集還沒結束,不過我希望最終,他能真正擺脫過去父母給他的陰影,接納自己黑暗的一面,原諒自己,學會愛人和被愛。

    套句琳達的話,歡迎來觀賞這個「全宇宙最失能的家庭」的故事。

    我說真的,這部真的超好笑!(無誤)

  • 但丁神曲英文 在 許復的邊界記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3 12:01:22
    有 19 人按讚

    #正在幫將出版的鬼故事寫推薦序
    #突然覺得可以發起有意義的激盪

    🖌近幾年,幫不少朋友的新書寫推薦序,大部分是中文的,繁簡都有,也有幫香港跟英國朋友寫英文的,深感各地出版社要求、讀者胃口的不同,再加上作者本身的差異性(個性、特長、出版目的等等),作為受邀寫推薦序的人,字字句句都要謹慎下筆,就怕辜負了對方的期許,以及這份他們對世界展現熱情的心意。

    商管及傳媒類、學術類的,甚至偏政治類的,我大概都寫出了一些套路。但是,最近一位好友的新書推薦序,倒讓我花費了一些腦筋。這本書,應該是我寫推薦序過的書當中,主題最為「輕鬆的」,但是,作者的心意,以及其背後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卻絕非輕鬆二字可輕輕帶過的。

    好了,就是某位平常拿著麥克風,在銀幕上帶著大家探訪民俗文化,甚至包括各地「鬼故事」的賴姓帥哥,特別選在華人世界七月鬼門開的時候,為大家展開一系列驚奇的「找鬼閱讀之旅」(大家猜猜,係邊個人❓😂

    我原來已經寫好了一篇,也舉了自己過去在英國生活時經歷過的神奇回憶(請見 #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哈哈哈置入一下自己的舊書)

    但後來覺得還是得吊吊書袋,總得有些歷史厚度,於是又扯了山海經的宇宙觀,還有搜神記、但丁神曲,還有克蘇魯神話的宇宙觀進來。到頭來,我突然發現,不管是怕鬼還是敬神,其實人都在尋找自己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而已,而這麼做的目的,也只是希望能在未知的未來中,多掌握那麼一點點。

    其實,人要怎麼掌握自己的未來?不可能,因為你不是天。不過,你可以掌握的是現在呀!當你掌握了現在,其實也就開啟了掌握未來之路,不是嗎?

    這篇是胡亂murmur,當然不是推薦序。

    現在是大白天呀,鬼故事的推薦序當然要在三更時分寫,才會有好朋友在你耳邊告訴你要寫什麼, right?

    #大家覺得鬼故事的推薦序可以傳達哪些好的概念呢

    照片攝於2012, Brompton Cemetery, London

  • 但丁神曲英文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22 17:54:16
    有 61 人按讚


    影響的焦慮
    我們常常以為文學是完全依靠想像力,尤其是某些文學天才的想像力而創造出來的,但是美國耶魯大學人文學科教授與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卻很早就提出,充滿想像力的文學從來都不是原創,而是被其它充滿想像力的文學影響的。
    其實布魯姆教授在上星期一(10月14日)以89歲之齡過世了,所以我這星期把他的書拿出來重讀。我一直還沒好好讀他的扛鼎之作《影響的焦慮》(_The Anxities of Influence_),倒是他後出的《西方正典》(_The Western Canon_)一書我反覆而間斷地看了不少次。《西方正典》一書的英文用canon來做為書中文學作品的代名詞,而非常用的經典(classical),乃是因為經典一字只能表達該文本符合了一定的傳統、型式和內容,而canon卻不只代表了重要性,更有著難以取代的純粹之義。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影響的焦慮」的進一步延伸。
    其實他在1973年出版《影響的焦慮》一書的主要批評對象,是1960年代之後所興起的新馬克斯學派、新女性主義學派、新歷史主義學派這些認為文學作品總是服務於國家、社區階級、宗教的利益(新馬克斯學派)、強加於男性的意識型態於女性(新女性主義學派)、或是強加白人與西方的價值觀給非白人與東方(新歷史主義學派)的這些他稱之為憎恨學派的理論家。他認為像是莎士比亞或是但丁的作品,不但就算經過翻譯和移植都還是能夠吸引每一種文化,而且其思想之強大與角色塑造之多元、隱喻象徵之豐富,都是超越歐洲中心的。不過他也提到,「但丁是詩人的詩人,莎士比亞是人民的詩人」,在普遍性與永恆性上,布魯姆教授認為莎士比亞所呈現的人物更是讀不完又看不盡。如果但丁寫的是神曲(_The Divine Comedy_),那麼莎士比亞寫的就是世人之曲(_Earthly Comedy_)。
    而憎恨學派給我們的,卻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莎士比亞(reduced Shakespeare)。所以他說這是傅柯(Michel Foucault)贏得了憎恨學派知識份子高度認同的原因。對布魯姆教授來說,傅科對莎士比亞的隱喻就是一個人人可編篆的書庫(所以他諷刺說如此一來John Webster也可以當莎士比亞了)。
    他則認為,是莎士比亞發明了人類。
    這句話看起來很好笑,但卻是影響的焦慮的要旨。這個要旨像極了湯瑪士.品瓊(Thomas Pynchon)的後現代小說裡那個看電視裡演律師的律師來學怎麼當律師的現實生活中的律師。如果說後現代主義告訴我們,我們這些在「現實世界」中扮演警察、老師、律師、醫師的實體,從小到大在「虛擬」的小說、電影、電視中已經模仿這些裡頭的角色或受其影響很久了?(哪個當殺手的不把自己當龍五?)。那麼所謂的莎士比亞發明了人類指的就是我們都在學著當人類(如何當羅密歐與茱麗葉、凱撒大帝、王子和國王、女兒和臣子、妻子和丈夫、酗酒者和搞笑的丑角),而影響的焦慮則可以說是推陳出新。
    所以在《西方正典》一書中,布魯姆教授在談莎士比亞那個篇章時才強調:「『正典』必定是『互為正典』的,因為正典不僅是由競賽而起,正典本身就是一場永無止盡的競賽,文學實力便在這場競賽中產生 . . . 但他的實力也只有在競技的過程中才能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