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主建物佔比計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主建物佔比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主建物佔比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主建物佔比計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未來流通研究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冷鏈物流產業:物流產業的明日之星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暴增,再度引爆瘋狂囤貨大作戰,泡麵、罐頭、衛生紙、生鮮蔬果等日常生活物資被搶購一空,你家的冷凍庫是不是也爆倉了呢? 除了零售通路外,這波搶購潮同時也是對於台灣冷鏈物流大軍一次嚴格的壓力測試。這次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就帶領大家一探...

  • 主建物佔比計算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20 12:01:37
    有 339 人按讚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冷鏈物流產業:物流產業的明日之星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暴增,再度引爆瘋狂囤貨大作戰,泡麵、罐頭、衛生紙、生鮮蔬果等日常生活物資被搶購一空,你家的冷凍庫是不是也爆倉了呢?

    除了零售通路外,這波搶購潮同時也是對於台灣冷鏈物流大軍一次嚴格的壓力測試。這次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就帶領大家一探支撐起台灣低溫食品流通網絡的最大功臣:冷鏈物流產業。

    💡 低溫即食品近10年複合成長率達11%,成為台灣冷鏈物流產業必爭之地
    💡 新創企業大舉投入Last Mile低溫配送戰場
    💡 便利商店成為台灣低溫即食品銷售成長最快通路

    ==============================

    日本將能夠滿足多樣化消費者需求且符合生活型態變化的低溫調理食品稱為「未來食品」,以此為核心所展開的產業鏈受到越來越多注目,當地業者甚至提出「日本冷凍技術將改變世界」的口號,積極在國內與海外市場進行布局。

    事實上,亞洲國家的低溫調理食品已成為增長最顯著的產業領域之一,平均成長幅度達2.2倍。而做為低溫食品流通最重要的支援服務業別,冷鏈物流產業也成為日本邁入高齡少子化社會後,少數仍維持正向成長的業態別。

    台灣與日本在產業形貌與生活型態上擁有極高相似度。日本產業發展脈絡往往具備相當高的可對照性。因此,對照分析日本發展趨勢後我們可以看到,緊抓住「未來食品」的成長基礎,台灣冷鏈物流將是物流產業的下一個明日之星。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以台灣冷鏈物流產業為範疇,爬取海內外機構投資人、媒體報導、研究機構及產業領導團隊相關產業論述進行分析,繪製出台灣「冷鏈物流產業」產業競爭地圖,並歸納出注目企業動向、產業關鍵趨勢以及焦點關注議題三大重點。整理說明如下,歡迎指教與討論。

    ==============================

    台灣冷鏈物流產業可劃分為以全聯、統一、全家為首的集團自建低溫物流體系,以逢泰、全日、裕國為代表的專業第三方B2B運輸倉儲業者、以及以統一速達、台灣宅配通、UBER EATS、Foodpanda為主要參與者的第三方B2C/C2C低溫宅配服務等三大板塊。

    由於不同企業間提供的服務型態存在差異,業者經營模式與著墨領域也不盡相同,在財務表現上也因為企業特質以及所擁有的資源豐富度不同而呈現出不小的差距。不過整體來說,台灣冷鏈物流產業的成長力道仍舊高於一般物流服務,同時也是業者塑造競爭護城河的關鍵所在。

    1️⃣ 注目企業動向

    動向1:流通集團積極自建冷鏈物流體系支撐業務發展
    ✔ 全聯、統一、全家等大型流通集團大舉投入資源,積極自建冷鏈物流體系支撐低溫業務發展,形成零售通路競爭護城河。
    ✔ 大型流通集團自建物流體系業務量普遍高於第三方物流業者,形成自建運能為主、外部合作調撥運力為輔的產業生態。

    動向2: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強力發展差異化競爭優勢特色
    ✔ 3PL冷鏈物流企業採取鎖定特殊利基服務類別、建置大規模現代化物流設施、應用創新物流科技等方式營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與品牌特色,成功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動向3:新創企業大舉投入Last Mile低溫配送戰場
    ✔ Foodpanda、Uber Eats、lalamove等新創企業積極投入最後一哩低溫配送服務,帶動創新技術、相關模式快速發展。

    2️⃣產業關鍵趨勢

    趨勢1:低溫即食品成長力道強勁,成為冷鏈物流必爭之地
    ✔ 2010-2019年間台灣冷凍與調理食品內銷規模成長超過1.75倍。
    ✔ 冷凍肉類銷售佔比由42%下滑至35%,即食餐食銷售佔比由20%成長至28%,兩者差距逐年縮小。
    ✔ 2019年膳食菜餚與即食餐食合計銷售佔比達61%,調理食品正式成為台灣低溫食品市場最大消費項目,成為冷鏈物流必爭之地。

    趨勢2:便利商店成為台灣低溫即食品銷售成長最快通路
    ✔ 2017年後人均素材食料與加工食料系商品消費走勢差距拉大,台灣人均食品消費結構出現轉變。
    ✔ 即食餐食近10年CAGR超過11%,成為支撐低溫食品市場成長的關鍵。
    ✔ 便利商店主導即食餐食銷售戰場,已成為台灣低溫即食品銷售成長最快通路。

    3️⃣焦點關注議題

    焦點1:低溫宅配費用率偏高為生鮮電商發展瓶頸
    ✔ 依目前低溫宅配費用計算,一般材積包裹(61-90cm)每單金額需超過1,400元,才能夠將物流費用率壓低至15%以下,較符合消費者接受度。
    ✔企業用戶雖可取得運費折扣,但較高的低溫物流費用率仍為業者主要成本負擔。導致台灣近年低溫宅配事件頻仍,配送品質參差。

    焦點2:以低溫宅配費用下降30%情境進行推估,將有助於低溫食品線上銷售市場規模快速成長
    ✔ 生鮮品具易腐性、加上小家庭化趨勢使每單金額在未來出現大幅成長的可能性不高;假設未來低溫運費於特定情境中有機會下降30%,一般材積包裹每單金額達1,000元(同日配達1,200元),可將物流費用率壓低至15%以下。
    ✔ 但在勞力成本高漲且低溫設備資本投入規模龐大的現況下,低溫物流費用於中短期內下降的可行性並不高。

    ---------------------------------------------------------------------------------------
    想看電商物流產業地圖,手刀連結:https://reurl.cc/gv9pjV
    想看電商物流產業投資評價,手刀連結:https://reurl.cc/alQ8mY

    #產業競爭地圖
    #物流產業

  • 主建物佔比計算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30 06:56:59
    有 71 人按讚


    今天5/30(四)蘋果日報刊登我第30篇(非固定的專欄)投書「房屋公設分離計價 可比照停車位」(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另外說明原本題目是「房屋虚坪、實坪與分離計價評議」,但主編認為太硬,建議現有題目,而內文副標為蘋果編輯所下,敬請參閲分享。

    最近內政部在實價登錄網站推出「淨垀價」的計算,經過前幾天(週一)自由時報頭版頭及12版的大幅報導,加上電子媒體及雜誌的爭相報導,引發社會關注「實坪計價」及「虛坪計價」的爭議。尤其最近立法院即將審議實價登錄2.0版,為能進一步讓社會大眾、政府及立法院有更深入了解各種計價方式的利㢢及相關理論與實務經驗,並提供解決之道,特即時撰文希望能對當前修法有所幫助。

    我一向主張公設面積應該採用「分離計價」方式,這如同購買豬排,消費者應認清有多少瘦肉、多少肥肉,多少骨頭一樣,去骨頭(停車位)是多少錢,去肥肉又是多少錢,光是瘦肉是多少錢,如此才不會混淆灌水説豬排一斤多少錢,卻不清楚肥肉瘦肉的比例與價格,特別房子比豬排貴上N倍,當然更應清楚計價才對。

    ——————
    房屋公設分離計價 可比照停車位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

    最近內政部實價登錄網站新增功能將只計算「主建物面積」(不包含陽台、花台等附屬建物)的「淨坪價」,經過媒體大幅報導,引發社會各界擔心房價瞬間膨風的疑慮。過去國內長期房屋「單價」的計算方式,習慣將房屋「總價」除以「室內專有面積」(主建物加附屬建物)及「公設共用面積」,即一般習稱「虛坪計價」。但由於近年來高房價加上高公設比,使得消費者認為業者有意虛灌公設以提升總價並降低單價之嫌,因此主張公設面積不應計價,即所謂「實坪計價」。

    實價登錄計價爭議

    房屋買賣原本應以總價為主要考量或比較依據才是,消費者只要認清總價包含有多少坪的主建物、附屬建物、公共設施以及停車位即可,單價僅供參考。然而,因為房屋每間不同(不只各種面積坪數,還包括區位、方位、樓層、景觀等都不完全相同,學界稱為「異質產品」),因此傳統房價除總價考量外,多會要計算單價,如此較容易進行比較選擇。這和電腦、手機等雖有不同品牌,但多為同質產品只需考慮總價有明顯差異。因此,釐清房屋的專有面積、公設面積及停車大小便很重要,如此才能適當計算房屋單價。

    過去國內業者為降低房屋單價,通常會將車位面積併入總價計算,後來大家都認為這樣明顯灌水,如此比較單價不合理,因此,目前大部分業者都已將停車位分離計價,消費者也都認同且合理。惟目前實價登錄網站資料對停車位價格登錄仍然混亂,缺乏明確規範,導致目前實價登錄的單價計算有些包括停車位有些卻無,造成單價比較許多困擾。

    當前有關虛坪計價和實坪計價乃至淨坪計價也都有類似停車位計價經驗可供釐清。目前「虛坪計價」將公設「共用」面積「等同」室內「專有」面積的價格,兩者對消費者的「效用」顯然不同,如此相同計價就如同過去停車位計價方式,明顯灌水不合理。反之,當前主張「實坪計價」卻將公設面積完全不予計價,否定消費者必須使用公設的「效用」,這樣如同將停車位不予計價,也明顯不合理。更何況公設面積涉及社區居住品質,若是公設不予計價,勢必影響社區品質,結果對消費者反而不利。而「淨坪計價」則更進一步將室內專有的附屬建物面積不予計價,更加明顯不合理,完全違反消費者的「效用計價」原則,理論與實務均不易被接受。

    解決上述三種不同計價爭議,顯然目前停車位「分離計價」的模式與經驗,非常值得參考,尤其這有效用理論依據,也有實務操作經驗,業者和消費者也都認同合理。至於公設面積應如何分離計價?業者和消費者會透過各自的成本與效用,經過市場機制的不斷調整,公設品質水準與面積大小也會如同停車位般自然產生價格。

    公設現佔比約三成

    當然,學術界根據特徵價格(Hedonic Price)理論方法,透過適當大樣本的實證分析,可以相當準確合理的分離出公設面積價格,這理論方法在國內外已相當成熟且有許多經驗與成果可供參考。最近我和江穎慧教授和王怡文研究生經過二年長期研究,利用2012到2017年間,19棟不同社區集合住宅大樓,1159筆實價登錄資料,再透過建物登記謄本與建物測量成果圖,釐清每筆房屋的專有面積、公設面積及停車位大小等相關詳細資料,再建立特徵價格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得到分離計價每坪住宅公設面積佔室內專有面積的價格比重約為3成。

    建議政府的實價登錄網站應先要求將房屋的室內專有面積及公設共用面積和停車面積三者分離登記清楚,讓面積資訊透明為首要工作。其次,既然停車位可以單獨計價,公設當然可以根據不同效用提供價格。比照停車位單獨分離登錄價格的機制與經驗,讓買賣雙方或業者自行拆分並登錄公設面積價格。

    根據上述實證結果,公設面積價格佔專有面積價格的三成左右,也可以提供消費者及業者參考。這樣折衷分離計價方案可以避免虛坪計價與實坪計價甚至淨坪計價各方極端不合理的爭議,同時也具有理論與實務的支持,對消費者及業者都相對合理,應有其可行性,提供政府及社會各界參考。

    —————-
    5/27 東森財經新聞報導
    https://fnc.ebc.net.tw/FncNews/house/81524

    5/28 TVBS「十點不一樣」新聞報導
    https://news.tvbs.com.tw/life/1140346

    5/28「今週刊」新聞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公設-雨遮都不算錢-實坪-價格制會推升房價-053758033.h…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90530/3835037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