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歷史上的這幾天 #英國央行破產 #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先前跟壯士們介紹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故事(奉上傳送門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那麼今天,童顏吐司編把地理位置往西邊移移移,帶大家回顧一下 1992 年 9 月中旬的這幾天,在英國發生的黑色星期三,以及分享...
#八百回合經濟談
〔#歷史上的這幾天 #英國央行破產 #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先前跟壯士們介紹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故事(奉上傳送門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那麼今天,童顏吐司編把地理位置往西邊移移移,帶大家回顧一下 1992 年 9 月中旬的這幾天,在英國發生的黑色星期三,以及分享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 前情提要
1945 年二戰結束後,許多歐洲領袖同意,交戰國間的經濟合作與整合能夠避免這類大型戰爭再次發生,歐陸可以不用再遭受破壞。
因此,為了打破各國間經濟的藩籬,各國放棄原有行使貨幣政策的權力,由歐洲中央集權式的超國家機關與機制-中央委員會與歐洲貨幣單位(ECU)-來制定貨幣政策。
而穩定的匯率也非常重要,重點是能夠穩定物價,還可以強化歐洲在世界貨幣體系的角色,使歐盟真正成為像美國一樣的一個單一市場。
▌ 1979 - 1998:歐洲貨幣體系(EMS)
在 EMS 底下的歐洲匯率機制(ERM)當中,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由多國貨幣加權平均而成的「歐洲貨幣單位」(ECU),定出一個中心匯率。
而每兩國之間的匯率則由與 ECU 的比例去計算,成員國的貨幣可以在一定的幅度下波動,接近上下限時,各國的中央銀行便必須進行干預。
因此雖然大家稱 EMS 為固定匯率組織,但ERM 並非完全硬梆梆的固定匯率。
經過一連串的整頓,EMS 的成員國從起初的 8 個,持續成長到 1992 年初的 11 個會員國。
當中包含: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荷蘭、西班牙、英國、葡萄牙。
在當時,因為德國的通膨很低,馬克成為了強勢貨幣,其他成員國為了讓物價更穩定,便自然而然地釘住了德國馬克。
因此德國的高經濟成長與低通貨膨脹,使其對 EMS 的影響力極大。
1990 年,東西德統一,使德國經濟繁榮且通貨膨脹率較高。
然而,有了一戰結束後經歷惡性通貨膨脹的經驗後,德國非常擔心通貨膨脹,因此便提升了「利率水準」來對抗通貨膨脹。
德國的政策使得許多為刺激經濟增長而施行低利率的國家壓力很大,為了匯率維持在規定範圍內,各國被迫跟著升息,造成通貨緊縮。
而通貨緊縮的效果,伴隨而來的是無止盡的不景氣與更高的失業率,尤其發生在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還有其他幾乎所有的 EMS 成員國。
▌ 黑色星期三
維持原先固定匯率的成本越來越高,市場上便開始有人認為,比較弱的經濟體有可能會貶值或放棄固定匯率,而其中之一便是之前提過的「金融巨鱷索羅斯」。(忘記的壯士請跟我來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英格蘭銀行為了對抗投機攻擊、維持固定匯率,曾經一天花費 150-200 億美金來支撐英鎊。
1992 年 9 月 15 日,索羅斯開始狙擊英鎊,但英國仍無法挽回一天大跌 5% 的頹勢,於 9 月 16 日 宣布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史稱黑色星期三。
而 1992 年這一戰,也是讓索羅斯聲名大噪的一戰,捲走了超過 10 億美元,因此人稱他為「讓英國央行破產的男人」。
▌ 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說到英鎊與歐元,大家總會想說為什麼英鎊沒有消失變成歐元?英國改用歐元不好嗎?
1999 年歐元區正式成立,英國卻選擇不加入,在當時也吵得沸沸揚揚。
反對加入歐元區者認為,如果英國改採歐元,是把利率與貨幣政策的控制權,拿去跟在歐洲央行(ECB)決定整個歐元區利率表決時的一票交換。
而在歐元區內政府的赤字必須受到規範限制,那麼英國勢必得增稅或降低公共支出,才能滿足其要求。
如果遇到一些經濟衝擊時,ECB 很難找出一個最適當的利率去配合各國的狀況。
另外,英國那時的失業率與通膨都較低,經濟成長也比歐元區好,加入的話也很有可能被拖累。
當然也有一些人支持英國加入歐元區,他們認為外國投資是英國繁榮的基礎,如果使用的仍然是英鎊,波動的匯率會使投資人卻步。
此外,英國與歐元區國家貿易十分密切,使用同個貨幣也比較方便、風險較低。
因此,支持者認為,加入歐元區可以讓經濟變得穩定,有了消費者與生產者比較物價與薪資時的方便性,也能促進經濟效率與增加競爭力。
雖說看起來加入歐元區有諸多好處,也有人提出英國較寬鬆的法規與稅收,才是吸引投資人最關鍵之處。
▌ 小結
英國是否加入歐元區至今仍是個大哉問,2009 年英鎊兌歐元大幅貶值,使許多中小企業叫苦連天。
然而,2010 年發生的歐債危機,又讓大家直呼好險沒有加入歐元區。
今天童顏吐司編帶壯士們瞭解了英國黑色星期三的歷史,也稍微說明一下英鎊為什麼沒有消失變成歐元的故事,之後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歐元區的來龍去脈!
參考資料:
Krugman, Obstfeld, & Melitz (10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臺灣 #生活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 #懶人包 #金融 #英國 #匯率 #美元 #歐元 #英鎊
中央銀行歷史匯率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多年以前,網路上曾經瘋傳一部影片《貨幣系統的真相》,內容述說了聯準會印製鈔票及發放債券等金融機制。該影片主要的論述,便是資本主義下,民眾辛勤工作,但卻被金融機制給奴役,有意為之的通貨膨脹,導致民眾手中的錢越來越少,換句話說該影片其實是個煽動仇恨資本主義的影片。對於多數民眾來說,最最不能接受的應該是憑甚麼政府能夠拓印刷鈔票,來作到公然剝奪民眾財富的不義之事。但其實對於任何一個稍微了解從過去銀本位、金本位、布列登森林體系演變至今的人來說,當代的貨幣制度之所以變成如此,實有其不得不為的無奈和種種歷史因素,而這些故事要用三言兩語說清楚,怕也不是簡單的事。《世界經濟10000年》,恰好就是本能詳細解釋的書。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164
看到《世界經濟10000年》的書名,我本以為是這幾年在台灣盛行,述說人類文明發展的書籍。雖說本書開篇仍是以遠古時期的人類的科技和交易為主,但重點很快就從遠古歷史,進展到文藝復興的學徒,以及工業革命後的大量生產製造業生態。但我想對於多數有涉獵過人類歷史發展的讀者來說,這些內容依舊是那些大歷史書籍總是著重的內容,真正使得這本書格外出眾的,則是本身針對近代及當代經濟史的部分。
若齋友你曾閱讀過19世紀的英法小說,會發現富有的人物都用「年金」來區分彼此身價。所謂「年金」,其實就是年息,而在那個時代,利息則固定是10%。也就是說一個年金5000法郎的角色,他則是50000法郎國債的持有人。我在首次得知利息竟能高達10%時非常震驚,而後又一個令我震驚的事實,是在一戰前的世界,因為嚴格遵守了金本位制度,加上資訊流通速度慢、全球總財富增加得慢,種種因素之下,幾乎不存在任何通貨膨脹,利息也才能維持穩定的10%。
本書有相當篇幅,著重於當代貨幣制度如何形成。講述貴金屬貨幣如何發生「劣幣驅逐良幣」? 紙幣的信用機制如何演變? 金本位制度如何維持貨幣運作? 為什麼一戰導致金本制度崩壞? 二戰後布列登森林體系是如何以美金作為本位固定各國匯率? 中央銀行制度如何確立? 戰後歐陸如何復甦,東亞各國又是如何崛起? 其中就包含台灣與南韓,這兩個同樣先後以出口替代、高科技代工產業作為大戰略的國家,又是怎樣在冷戰局勢下成長。當然也包含了中國如何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後快速成長,內容也包含為什麼中南美洲和非洲於戰後,陷入長期的亂政。
乍看之下,本書討論的議題多與我們生活無關,但細思後便能發現其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包含為什麼政府總是舉債印鈔票? 為什麼房地產只會上漲而不會下跌? 為什麼降息股票就會漲? 為什麼債券成為如今的避險保守投資? 通貨膨脹應該維持在多少? 這些種種你在財經新聞中看到的概念,都避不了與當代貨幣制度的形成與運作方式有關。只是這些知識解釋起來複雜,很多演變並不那麼理性,反而是屈就於當時國際因素下的產物,解釋起來特別花時間,也因此很多人並不清楚這些制度的流變。
本書作為經濟史的敲門磚,其實相當有其意義。不管是亞當斯密、凱因斯、海耶克以及傅利曼,本書皆有論及他們的思想核心及經濟理論,並輔以該時代的歷史背景,講述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下,會誕生出此些著名的經濟思想。
我認為若齋友希望理解如今的經濟結構如何運作,沒有甚麼書比《世界經濟10000年》來得更容易理解,內容還如此豐富,並且書中引用了一切讀者希望能延伸閱讀的書籍和作者清單。
雖然本書花費了齋主不少心思和時間才讀完,但內容的每個字卻深有價值,讀完後的成就感甚高,推薦給所有有心想了解經濟史的齋友。
此次 堡壘文化 同樣為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9/19(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中央銀行歷史匯率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歷史上的這幾天 #英國央行破產 #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先前跟壯士們介紹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故事(奉上傳送門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那麼今天,童顏吐司編把地理位置往西邊移移移,帶大家回顧一下 1992 年 9 月中旬的這幾天,在英國發生的黑色星期三,以及分享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 前情提要
1945 年二戰結束後,許多歐洲領袖同意,交戰國間的經濟合作與整合能夠避免這類大型戰爭再次發生,歐陸可以不用再遭受破壞。
因此,為了打破各國間經濟的藩籬,各國放棄原有行使貨幣政策的權力,由歐洲中央集權式的超國家機關與機制-中央委員會與歐洲貨幣單位(ECU)-來制定貨幣政策。
而穩定的匯率也非常重要,重點是能夠穩定物價,還可以強化歐洲在世界貨幣體系的角色,使歐盟真正成為像美國一樣的一個單一市場。
▌ 1979 - 1998:歐洲貨幣體系(EMS)
在 EMS 底下的歐洲匯率機制(ERM)當中,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由多國貨幣加權平均而成的「歐洲貨幣單位」(ECU),定出一個中心匯率。
而每兩國之間的匯率則由與 ECU 的比例去計算,成員國的貨幣可以在一定的幅度下波動,接近上下限時,各國的中央銀行便必須進行干預。
因此雖然大家稱 EMS 為固定匯率組織,但ERM 並非完全硬梆梆的固定匯率。
經過一連串的整頓,EMS 的成員國從起初的 8 個,持續成長到 1992 年初的 11 個會員國。
當中包含: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荷蘭、西班牙、英國、葡萄牙。
在當時,因為德國的通膨很低,馬克成為了強勢貨幣,其他成員國為了讓物價更穩定,便自然而然地釘住了德國馬克。
因此德國的高經濟成長與低通貨膨脹,使其對 EMS 的影響力極大。
1990 年,東西德統一,使德國經濟繁榮且通貨膨脹率較高。
然而,有了一戰結束後經歷惡性通貨膨脹的經驗後,德國非常擔心通貨膨脹,因此便提升了「利率水準」來對抗通貨膨脹。
德國的政策使得許多為刺激經濟增長而施行低利率的國家壓力很大,為了匯率維持在規定範圍內,各國被迫跟著升息,造成通貨緊縮。
而通貨緊縮的效果,伴隨而來的是無止盡的不景氣與更高的失業率,尤其發生在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還有其他幾乎所有的 EMS 成員國。
▌ 黑色星期三
維持原先固定匯率的成本越來越高,市場上便開始有人認為,比較弱的經濟體有可能會貶值或放棄固定匯率,而其中之一便是之前提過的「金融巨鱷索羅斯」。(忘記的壯士請跟我來 #亞洲金融危機24週年)
英格蘭銀行為了對抗投機攻擊、維持固定匯率,曾經一天花費 150-200 億美金來支撐英鎊。
1992 年 9 月 15 日,索羅斯開始狙擊英鎊,但英國仍無法挽回一天大跌 5% 的頹勢,於 9 月 16 日 宣布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史稱黑色星期三。
而 1992 年這一戰,也是讓索羅斯聲名大噪的一戰,捲走了超過 10 億美元,因此人稱他為「讓英國央行破產的男人」。
▌ 英鎊與歐元的愛恨情仇
說到英鎊與歐元,大家總會想說為什麼英鎊沒有消失變成歐元?英國改用歐元不好嗎?
1999 年歐元區正式成立,英國卻選擇不加入,在當時也吵得沸沸揚揚。
反對加入歐元區者認為,如果英國改採歐元,是把利率與貨幣政策的控制權,拿去跟在歐洲央行(ECB)決定整個歐元區利率表決時的一票交換。
而在歐元區內政府的赤字必須受到規範限制,那麼英國勢必得增稅或降低公共支出,才能滿足其要求。
如果遇到一些經濟衝擊時,ECB 很難找出一個最適當的利率去配合各國的狀況。
另外,英國那時的失業率與通膨都較低,經濟成長也比歐元區好,加入的話也很有可能被拖累。
當然也有一些人支持英國加入歐元區,他們認為外國投資是英國繁榮的基礎,如果使用的仍然是英鎊,波動的匯率會使投資人卻步。
此外,英國與歐元區國家貿易十分密切,使用同個貨幣也比較方便、風險較低。
因此,支持者認為,加入歐元區可以讓經濟變得穩定,有了消費者與生產者比較物價與薪資時的方便性,也能促進經濟效率與增加競爭力。
雖說看起來加入歐元區有諸多好處,也有人提出英國較寬鬆的法規與稅收,才是吸引投資人最關鍵之處。
▌ 小結
英國是否加入歐元區至今仍是個大哉問,2009 年英鎊兌歐元大幅貶值,使許多中小企業叫苦連天。
然而,2010 年發生的歐債危機,又讓大家直呼好險沒有加入歐元區。
今天童顏吐司編帶壯士們瞭解了英國黑色星期三的歷史,也稍微說明一下英鎊為什麼沒有消失變成歐元的故事,之後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歐元區的來龍去脈!
參考資料:
Krugman, Obstfeld, & Melitz (10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臺灣 #生活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 #懶人包 #金融 #英國 #匯率 #美元 #歐元 #英鎊
中央銀行歷史匯率 在 呂翊榮的財經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好棒
中央銀行15日公布2020年底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續創歷史新高,來到1兆3,714.2億美元,以2020年底新台幣對美元匯率28.508元換算,逾新台幣39兆元,在全球排名仍為第五大淨債權國,但年增僅232.5億美元,年增率1.7%、創15年新低,主要是台股全年飆漲2,735點,對外負債衝高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