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文學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文學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文學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文學史產品中有6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信傳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歷史上的今天 #張愛玲101歲冥誕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華人小說家。祖籍河北唐山豐潤,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曾就讀於香港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受過中西教育。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 · 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 張愛玲...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5萬的網紅EHPMusic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微信公眾號:ehpmusicchannel ---...

中國文學史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04 13:59:01

歷史上的好茶客 ,背後竟扯出一大段故事 I 長知史 小編最近一周以茶為題,為各位看倌們搜羅有關茶的歷史,及歷史上知名茶客的動人故事。原因是小編身邊也的確有好些愛茶成癡的親朋好友,閑時茶聚聊聊各自的尋茶經歷,為繁亂忙碌的日常添上幾分精彩。小編身邊有一位老先生,退休前是一名資深老師,除了精通各式棋藝數...

中國文學史 在 Elis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2-04 15:29:59

「年輕人切勿急於求成。」 這是我大學生涯最後一門課結束前,老師語重心長的叮囑。 怎麼會不要急於求成呢?張愛玲不是說出名要趁早嗎? 那門課是中文系的專書選修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知名的一部文學批評,六朝時期的作品,文字駢儷藴藉。現在看來,它不只是部文學批評,很多時候字裡行間像在解...

  • 中國文學史 在 信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2:26:00
    有 7 人按讚

    #歷史上的今天
    #張愛玲101歲冥誕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華人小說家。祖籍河北唐山豐潤,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曾就讀於香港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受過中西教育。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 · 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説、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説成就最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和女性文學的新天地;二、創造了寫實小説的新高;三、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四、對中國文學史的獨特的貢獻。

    1952年張愛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學業為名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朝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天津、上海、英屬香港、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並於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

    早在之前,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29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1995年9月8日,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去世,享壽74歲。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説、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説成就最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和女性文學的新天地;二、創造了寫實小説的新高;三、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四、對中國文學史的獨特的貢獻。

    #張愛玲 #傾城之戀 #金鎖記 #海上花列傳 #半生緣 #看書會近視

    ⭐️掌握更多訊息,快加入信傳媒Telegram:https://is.gd/a5lUNM
    ⭐️好玩有趣的新聞分享,歡迎加入信傳媒IG:https://tinyurl.com/y6oqqqbh
    ⭐️快加入【信傳媒財神到】社團一起財富自由:https://is.gd/pMrY87

  • 中國文學史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4 19:00:57
    有 52 人按讚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 中國文學史 在 新聞主播 廖芳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4 11:54:40
    有 1,734 人按讚

    宅在家閒來無事,
    翻了一下大學時修習的中國文學史課本,
    筆記密密麻麻,
    但居然一點印象都沒有😱
    看來當時只有軀體在上課,
    靈魂早已出遊👻

  • 中國文學史 在 EHPMusic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6-28 19:00:48

    ❖訂閱頻道收聽更多好聽的歌:https://www.youtube.com/c/EHPMusicChannelII
    ❖Facebook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HPMC/
    ❖IG:ehpmusicchannel
    ❖微信公眾號:ehpmusicchannel
    ----------------------------------------------------------------------------------------------------------
    ♫ 一鍵收聽你想聽的歌 ♫
    ❖ 抖音/TikTok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wduBTjBHknz5U4_ZM4n6qm
    ❖ 華語歌曲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z5t_T2v2iuW1pqnj89kY4F
    ❖ 廣東歌/粵語歌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xBtfYS-CM3UXto2VbUL8hA
    ❖ RAP/說唱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yD5qKNqumkTXqtPiYj3mlr
    ❖ 古風歌曲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y9uWRObrUifsgJBdpBEq-y
    ❖ 翻唱/改編/Remix/EDM 歌曲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Aw-mgfCzRz9-257u_Eknjf0sjW6HDjH
    ❖ 更多分類歌單: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45x_D7DgK5313D3ftM_EQ/playlists?view=50&sort=dd&shelf_id=17
    ----------------------------------------------------------------------------------------------------------
    ❖歌詞在下面❖
    一草一木怡然成趣,一粥一茶處處生花。忙碌的時光裡,一份閒情最可貴……仲夏近端陽,國風歌者劉珂矣發布全新國風唱作單曲《閑庭絮》。這首歌是在珂矣讀了清代文學家沈復《浮生六記》後的有感而發。對於此書,前人曾有“讀之心醉”的評價,曾翻譯過英文版《浮生六記》的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也曾稱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而在珂矣看來,《浮生六記》最動人之處就在於沈復與蕓娘的彼此成就與相互滋養。此次的歌曲製作團隊質誠精良,吉他編配及演奏邀請到著名歌手李健的御用吉他手向巍老師,簫則由剛剛發布全新EP的青年演奏家“塤公子”吳題錄製,老搭檔百慕三石參與了作曲並擔任製作人,該單曲由慕音樂全網發行,傾情推薦。

    ”閑“是一種生活態度,但它卻時常體現在沈復與蕓娘略顯拮據的生活當中。論詩賞月,聽風弄草,觀燈游湖……他們過著平淡而又不平凡的布衣生活。鄉居生活烈日炎炎,蕓娘會想到做“活花屏”的方法避暑遮陽;沈復撿回一些古樸的巒紋石,二人便巧手布置成了蔦蘿雲松的“仙島”假山;沈復喜歡喝點薄酒,蕓娘就為它設計了節省空間又攜帶方便的墨梅盒盛菜點。兩顆雋秀、妙趣的心靈,於歲月中相契相依。而這一出一幕,便是他們日常生活點滴中細水長流的輕暖……

    今天的生活,似乎比古時忙碌了許多,彼此之間的相處也因為心靈的“不在意”而片段化了。抽出一些閒時,付與一些閒情,好好的去“過”我們的生活吧!願我們可以和最親近的人一起閑庭信步,絮語家常。

    演唱:劉珂矣
    作詞:劉珂矣
    作曲:百慕三石/劉珂矣
    編曲:百慕三石/劉鑫磊
    製作人:百慕三石
    特別感謝:陌緒
    吉他編配/演奏:向巍
    簫:吳題
    和音:張戀歌
    錄音:姜皓天
    錄音棚:Studio21A
    混音:劉鑫磊/百慕三石
    製作助理:劉凱
    混音棚/母帶:珊瑚錄音棚(Coral studio)
    宣傳發行:慕音樂(Mu music)

    一船炊煙煮酒 月兒仍半開半待
    青山聽我談笑 蘭影也入懷
    你看花蔭漸成海 心裡便水面風來
    你看青石堆疊 便雲林樓台

    閒時立黃昏 笑問粥可溫
    琴聲浮或沉 聽懂只一人
    閒時立黃昏 笑問粥可溫
    君畫梅竹深 晚霞任紛紛

    一船炊煙煮酒 月兒仍半開半待
    青山聽我談笑 蘭影也入懷
    你看花蔭漸成海 心裡便水面風來
    你看青石堆疊 便雲林樓台

    閒時立黃昏 笑問粥可溫
    琴聲浮或沉 聽懂只一人
    閒時立黃昏 笑問粥可溫
    君畫梅竹深 晚霞任紛紛

    閒時立黃昏 笑問粥可溫
    琴聲浮或沉 聽懂只一人
    閒時立黃昏 笑問粥可溫
    昨夜生爐暖 雪落了無痕

    注:閒時立黃昏,笑問粥可溫 取自網絡,改編自陌緒
    ----------------------------------------------------------------------------------------------------------
    ❖歌手資料 About Singer
    ➸ 微博 | https://www.weibo.com/liukeyi2628

    ❖歌曲上架平台
    ➸ 酷狗音樂 | https://t4.kugou.com/song.html?id=7yoZo70wmV2
    ➸ QQ音樂 |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YEYGPWp
    ----------------------------------------------------------------------------------------------------------
    ❖ 合作郵箱:ehpmusicchannelhk@gmail.com
    ❖ 微信:EHPMusicChannel(id:xy-z1315)
    (歡迎查詢合作/投稿音樂/攝影作品等等)

    ❖Original Photo by thedragonflyer

    ❖歌曲版權為歌手本人及其音樂公司所有,本頻道只作推廣及宣傳之用,若喜歡他們的音樂請到以上平台鏈接購買歌曲支持。

    ❖Like, Comment, Share & Subscribe❖
    ❖喜歡的請分享及訂閱本頻道❖

  • 中國文學史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3-22 12:09:45

    蘭陵笑笑生是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的作者。《金瓶梅》是中國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而且是中國第一部世情長篇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書中文字的運用、詩詞的提煉、敘述故事及塑造人物的技巧等都十分精鍊,可見作者有極高的文學造詣。
    《金瓶梅》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塑造反面主角的長篇小說。小說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集官僚、富商、惡霸於一身的西門慶的罪惡生活,並充分反應明朝市井平民的生活和社會現實。
    由於《金瓶梅》在刻畫人性及情欲等方面的內容,極為生動寫實,有非常長的時間被列為禁書,而這也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 中國文學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9-13 08:00:00

    六榕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六榕路,為一座佛教寺廟,至今已有1460多年歷史,內有六榕花塔,廣州四大叢林(六榕、光孝、華林、海幢)之一,六榕寺為廣州佛教聖地,亦為廣州旅遊景點及名勝古蹟之一。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為民國初年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聯中「博士」指的是王勃,「東坡」指的是蘇軾,以紀念他們對六榕寺的貢獻。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派他的母舅沙門曇裕大智法師到真臘(今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帶回廣州後,便命令廣州刺史蕭譽建造了這座寺和塔,當時分別稱寶莊嚴寺和舍利塔。相傳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來到廣州,應寶莊嚴寺主持之邀,揮毫寫下了《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到唐朝高宗時重修。五代南漢時改為長壽寺,每逢上元節、中秋節,人們都蜂擁到寺裡,點燈祈求豐年。到宋太宗時再重修,改名淨慧寺。後毀於火災,塔亦被毀。宋哲宗年間,廣州人林修,在原塔基下重建千佛塔,並將佛舍利埋於塔下。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蘇軾被貶嶺南時,從海南北歸,路經廣州,時淨慧寺僧人慕東坡之名,力邀其為寺題字。蘇東坡見寺內有六棵枝葉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筆寫下「六榕」二字,字為楷體,遒麗奇雅,厚重雍容。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改名為六榕寺。蘇軾所題匾額,今天仍高懸於寺門上。,廣州人俗稱千佛塔為花塔,塔基是用花崗岩石砌築的九井環基,塔頂有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年)鑄造的千佛大銅柱,連上面的九霄盤、寶珠及下垂的鐵練總重達5000公斤。六榕塔是仿樓閣式的穿壁繞平座結構的磚木塔,塔高57.6米,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從北宋重修到現在已有900年的歷史,中間又經過多次重修,直到明朝嘉靖二十八年由住持德隱進行了一次大修,花塔的面貌,基本上與今天一樣。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寺塔修葺,主體仍照宋代舊貌。巡撫張兆棟見到蘇東坡墨寶,甚覺可貴,就拓“六榕”之字制匾懸於寺前,正式改淨慧寺為六榕寺並沿襲至今。修葺六榕寺時,各層琉璃瓦簷改為清代樣式,塔內朱欄碧瓦,丹柱粉牆,遙望猶如沖霄花柱。元宵、中秋之夜,民眾懸花燈塔上,絢麗異常,故六榕塔又稱“花塔”。史載,至1913年時,六榕寺內的六株榕樹尚存2株。為紀念蘇東坡,時任六榕寺主持鐵禪和尚辟院內六祖堂前補植榕樹4株,並築建了一座亭子名為“補榕亭”。六榕寺位於廣州老城區中心一方淨土,古老的榕樹帶有特有的意境,實屬美景。在榕樹下,有一尊白色玉石所鑄的蘇東坡塑像。蘇東坡站在刻有“六榕”二字的褐紅石基上,目光炯炯,手持木杖,腳踏木屐,背掛竹笠,衣袂飄然。這就是那個歷經艱辛而依然保有詩意人生態度的蘇東坡。近千年過去,六榕寺歷經風雨,曾幾度被毀,而今猶在,蘇東坡的題字還在,流芳千古。六榕寺還留有“初唐四傑”王勃所寫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