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成語字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成語字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成語字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成語字典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7萬的網紅自由時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篇在瞎說什麼?當然是字典寫錯,不是習大大讀錯! #習近平 #成語 #中共建黨百年 #演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西元1405年,明成祖為了宣顯明朝富強,宣揚永樂皇帝的威儀,進行外交,同時要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下落,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為使節,遠航西洋。 在28年期間,鄭和一共遠航七次,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他的龐大船隊航行遍及東南亞、印度洋,亞非地區,最遠則到達紅海和非洲東岸,一共經過三十多個國家。航行期間,鄭和完成了...

中國成語字典 在 微醺記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13:01:38

【繪本抽屜】茱莉亞‧唐納森 經典繪本套書 本來只是想要買「The Gruffalo」怪獸古肥玀, 後來研究了一下茱莉亞‧唐納森的作品,每一本的故事都很有趣、也有寓意!不小心買就了套書。 維基百科提到:1995年,唐納森碰巧讀到狐假虎威的中國成語故事, 激發起她將之改編為兒童文學的想法,The Gru...

中國成語字典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09:37:25

100年前的今天 1915年12月23日 《辭源》暢銷全國 --------------------------------- 1915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陸爾奎、方毅、傅雲森等編撰的《辭源》正編。這是中國第一部現代大型綜合性的詞典。它以舊有的字書、韻書和類書為基礎,吸取現代同書的特點,一方...

  • 中國成語字典 在 自由時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2 20:49:57
    有 578 人按讚

    這篇在瞎說什麼?當然是字典寫錯,不是習大大讀錯!
     
    #習近平 #成語 #中共建黨百年 #演講

  • 中國成語字典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31 10:00:21
    有 517 人按讚


    #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說到讀「文言文」,你會想到哪一本參考書呢?

    我打賭,99%的人,會想到《古文觀止》。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就讀到今天。

    那麼,這是不是中國文學的歷史上,「最好」的一本文學參考書呢?

    這個問題,如果你問中文系的學生,恐怕答案會很分歧。

    如果你問中文系的教授,那麼答案大概是肯定的:

    「不是,前面還有《昭明文選》呢!」

    在這裡,先做點文學體系的科普。

    中國的文章分類,有個最簡明的分法:

    「一種是駢文。」
    「一種是散文。」

    散文好理解,你今天看到滿大街的作文補習班,教的都是散文寫法。

    那麼,什麼是駢文呢?

    為什麼文章的體例,還搞個「馬」偏旁的專有字呢?

    那就來說說「駢」這個字。

    「駢」的本義是,兩匹馬拉著一輛車。

    所以可以引申為:「並列」
    再進一步引申為:「對仗」

    所以,駢文就是一種對仗體的文章。

    你可以簡單理解成:

    「由很多個『對聯』組成的文章。」

    有一句成語,最能形容這種文章,叫做「駢四儷六」

    因為,駢文的句式,四字句和六字句最多。

    順便提一下,「儷」是「成對」的意思。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章?

    這是一種讀起來,會搖頭晃腦的文章。

    因為,駢文非常重視形式美和朗讀的節奏感。

    所以,一讀駢文,自然就容易搖頭晃腦。

    比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再比如: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當然,這種文章愛的人很愛,不愛的人,則很看不順眼。

    主要就是「華而不實」,很像流行歌曲的歌詞,有點無病呻吟的味道。

    唐朝這種浮華的時代,當然很流行駢文。

    可是,就有兩個文人很看不慣,所以提倡寫散文。

    「散文」,沒有「駢文」那麼多形式上的講究,只要文從字順就好。

    像我現在寫的,就是散文,很貼近口語,讀起來沒壓力,不用查字典。

    因為這也很符合人性的需求,所以慢慢的也就流行起來。

    這兩個人,就是韓愈跟柳宗元。

    這兩位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但是,請注意!

    「唐宋八大家」,是古代文章的最高水準嗎?

    當然不是,他們最多只能代表「古文」的最高水準。

    「古文」就是散文。

    因為,先秦諸子百家的文章都是「散文」。

    所以,韓愈他們的主張,在當時來說等於是:

    「恢復古文寫法」

    所以,韓柳二公並不是「文章」八大家。
    而是,「古文」八大家。

    在文學的天地裡,還有另一半屬於「駢文」。

    清朝大才子袁枚有一句話:

    「一奇一偶,天之道也。」
    「有散有駢,文之道也。」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你應該就明白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了…

    要把《昭明文選》跟《古文觀止》分優劣,其實沒什麼意義。

    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

    這兩個選本,一個屬於駢文陣營,一個屬於古文陣營,沒有可比性。

    (當然,《古文觀止》也有若干駢文經典作品,這是特例,別抬槓)

    不過,不能相比,並不代表兩者的文學價值相當。

    無論文學風氣怎麼變,中文世界中,地位最高的文章選本,永遠都是

    ----《昭明文選》

    不信你去問問中文系的教授們。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研究中文的人都貴古賤今呢?

    還真不是。

    來聽聽白話文大家的評價吧。

    魯迅說過這樣的話:

    「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
    「但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地不可輕視。」

    這話意味著,《古文觀止》的影響力,確實不亞於《昭明文選》,畢竟通俗。

    但是,將這兩部書相提並論,在內行看來,確實可笑。

    關鍵在於藝術性。

    文學的本質,在於藝術性。

    我們來看看兩部選文集的對比,你就知道了。

    《古文觀止》,書名聽起來氣派很大,其實還真是中文作文參考書。

    是清朝的兩位私塾先生,選編的古文入門讀書,給學生當範本的。

    《昭明文選》,則是國家級文獻。

    由一位文化素養極高的皇太子(蕭統),帶領全國第一流的知識份子(比如劉勰),精心編選出來的文學典範。

    說一下歷史背景好了。

    梁朝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品德姑且不論,文學素養沒話說。

    他兒子蕭統遺傳了父親的文學興趣,最喜歡和文人雅士們談詩論文。

    等蕭統做了太子,就開始想做點文學事業了。

    他一方面搜集天下圖書,一方面延攬知識精英

    準備再三,然後從歷代詩賦文章優中選優,編成《文選》。

    (昭明是他的諡號,後人補加上去的)

    這些精英裡邊,最有名的就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這兩部看起來並駕齊驅的文集….

    背後蘊藏的差異有多少了吧。

    在學中文的人心中:

    補習班老師的講義《古文觀止》
    跟國家級資源堆出來的《昭明文選》,是不能相比的。

    當然,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不服氣:

    「憑什麼太子編的就比較有藝術性?」
    「沒聽說過高手在民間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你先做一道國文常識選擇題。

    問題:你覺得以下哪些類型的文章會被《昭明文選》收錄呢?

    (A)儒家經典節選,比如《詩經》、《春秋》
    (B)諸子百家節選,比如《莊子》
    (C)歷史名人演講,比如《左傳》、《戰國策》
    (D)重要歷史記載,比如《史記》

    如果以單純好文章就選的標準來看,以上四項都應該收錄才對。
    好比說《古文觀止》,選了大量的(C)、(D)

    但是, 《文選》作者蕭統在序言裡特地強調說:

    「以上四項,一概不選。」

    理由倒也充分。

    不選儒家經典,因為這些經典是人倫典範,節選就等於褻瀆,萬萬使不得。
    (這是政治原因)

    不選諸子百家,因為那些著作重在立意,不重文采。
    (這是藝術原因)

    不選名人演講和歷史記載,因為它們不屬於文學創作。
    (這還是藝術原因)

    而且,這個標準還有個合理的例外,就是史書裡的評論部分。

    因為這些評論都是史官深思熟慮之後的個人創作,很重視修辭,所以就入選。
    (這也是藝術原因)

    以這種態度跟標準來選文,內容當然沒問題。

    至於《古文觀止》呢?

    這本書我個人非常熱愛,爛熟於胸,當然沒有非議兩位吳夫子的意思。

    但是,這就只是本參考書,還是抄來抄去之後的結果。

    好用是好用,歷史性的意義就一般般。

    這可不是我說的,是兩位夫子自己在序文裡說的。

    古文宜選乎?
    曰:「無庸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則選尚已。
    古文至今日,操選政者,代有其人,駸駸乎有積薪之歎矣!
    尚宜選乎?
    曰:「無庸也!」
    詳略互見,醇疵錯陳,則選又尚已。
    且余兩人非敢言選也,即焉云耳!
    即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而略者、詳之,繁者、簡之,散者、合之,舛錯者、釐定之,差譌者、校正之云爾。
    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意,以抉古人之奧,讀之者取此置彼,則美者或遺。
    一概觀覽,則勞於睹記,此余兩人所以彙而集之也。

    -
    是為選文之論。

  • 中國成語字典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28 16:51:24
    有 491 人按讚

    最近忙著寫稿,翻找出去年為三民書局的期刊寫的〈臺灣開學了!——趣談臺灣日治時代的新式教育〉,已經登出許久,網路也能下載全刊,不過好像還沒在自己的粉絲團發表過,是故會分成幾天連載之。

    文章出處:三民歷史學習網《玩轉歷史力》第20期
    http://www.grandeast.com.tw/History/FunHistory
     
    〈臺灣開學了!——趣談臺灣日治時代的新式教育〉

    假設我們玩一場戰略遊戲,大戰三百回合好不容易打下了一塊新領地,不用說,接著當然是種植、生產、開採、建城。遊戲說得容易,滑鼠點一點,花些時間累積經驗值,美侖美奐的田園城堡「登楞」一聲就蓋好了;不過,當年日本取得臺灣之後,可是傷透了腦筋,才把臺灣建設成海外最skr 的殖民地。

    原因永遠出在「人」。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現實情況可不像打手遊。臺灣島上有大量的住民,不但分成拿~摸 多族群,而且大家還參加「民變」「械鬥」「出草」等傳統體育活動習慣了,所以拿~摸難管,如果能把這些住民乖乖變成聽話的人,人力也有了,財產土地也有了,這豈非人財兩得?(這成語不是這樣用的吧)

    可是世界上有這樣的魔法嗎?有,叫做「教育」。

    往好處說,社會要文明開化、提高競爭力;往壞的說,對人民催眠洗腦,任意捏塑成預想的樣子——都要靠教育。

    最早來臺灣搞教育的重要推手,一定要提起伊澤修二(什麼伊藤潤二? 就叫你不要看那麼多漫畫)。伊澤修二是日本當時精通中國北京話的教育家(晚清至民國初期的中國國語普及運動,也跟伊澤修二的建議有關),日本治臺之始的1895年,他磨刀霍霍,啊不是,摩拳擦掌想來臺灣大展長才,浩浩蕩蕩帶了超過百名通曉北京話的翻譯官來臺,想與臺灣人民好好溝通說明、推展百年大計,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臺灣雖然被清朝統治兩百多年,住民們講閩南語講客家話講原住民語,哇哩咧就是不會北京話!(伊澤修二模仿胡瓜式綜藝摔 )伊澤桑 只好把北京話技能砍掉重練,也開始整理在本地最多人使用的臺灣閩南語,編纂出臺語字典《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

    他向當時的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建議,臺灣的教育需要兩個目標:一個是「目下急要教育關係事項」,另一個是「永遠的教育事業」。前面那一項尤其緊急,必須讓來臺的日本老師學習臺灣話(因為他已經吃到苦頭了);而臺灣人也得趕緊學習日語,說辦就辦的成果,就是位於目前臺北市芝山岩的「芝山巖學堂」(今天士林國小前身)。

    當時伊澤修二為了推行日語教育,從日本招募了六名老師來這裡上課,這是日本在臺辦教育的起點;然而這六個老師教了三個月,就被地方的抗日份子殺害,此事件震驚日本,也讓許多日本學者從此視來臺為畏途。而每年祭拜這六位老師(稱為「六氏先生」),也成為日治時代教育的重要活動;不過在二戰結束後,有民眾基於仇日心理,將祭祀六氏先生的芝山岩神社、墳墓以及碑文盡皆破壞,連六氏先生骨灰也慘遭毒手,這六個老師也真是衰到破表了。

    雖然在臺教育剛起步就受挫,但在伊澤修二逆轟高灰 的堅持下,臺灣各地還是成立了「國語傳習所」。當時外國列強的殖民地學校,大多「選才而教」,並不是所有殖民地居民都有機會受教育;但是「國語傳習所」卻不分族群、性別、階級,人人都能學習,算是臺灣進入現代「國民教育」的雛型。

    (之一,待續)

  • 中國成語字典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03 12:00:01

    西元1405年,明成祖為了宣顯明朝富強,宣揚永樂皇帝的威儀,進行外交,同時要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下落,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為使節,遠航西洋。
    在28年期間,鄭和一共遠航七次,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他的龐大船隊航行遍及東南亞、印度洋,亞非地區,最遠則到達紅海和非洲東岸,一共經過三十多個國家。航行期間,鄭和完成了《鄭和航海圖》,內容記載五百多個地名,圖上標記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山脈和航海路線等等,是世上可見,最早的航海圖集。鄭和下西洋,動員數百艘船艦和數千名士兵,堪稱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但卻始終未找到明成祖的姪兒——建文帝。
    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明朝掌控的商貿範圍擴大到印度洋,並與阿拉伯和非洲締結關係。他的冒險精神,完全讓之後葡萄牙、西班牙人航行失色,同時,也讓長期以來以天朝自居的中國,知道世界並非以中國為中心。只可惜明神宗後,明朝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之路。
    「說人解字」馮翊綱說古人八卦、解漢字典故,到本集共120集,我們說了一百多位古人,也告訴大家許多的成語典故,隨著大冒險家鄭和故事完結,也要告一段落,謝謝大家半年多來的捧場,讓我們有緣再相會囉!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